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原文

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故先王听谚言于市,愿公之听臣言也。

公求中立于秦,而弗能得也,善公孙郝以难甘茂,劝齐兵以劝止魏,楚、赵皆公之仇也。

臣恐国之以此为患也,愿公之复求中立于秦也。”

公仲曰:“奈何?”

对曰:“秦王以公孙郝为党于公而弗之听,甘茂不善于公而弗为公言,公何不因行愿以与秦王语?

行愿之为秦王臣也公,臣请为公谓秦王曰:‘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

秦王必曰:‘齐、魏离,则秦重;合,则秦轻。齐、魏别,则秦强;合,则秦弱。’

臣即曰:‘今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应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

今王听甘茂,以韩、秦之兵据魏而攻齐,齐不敢战,不求割地而合于魏,是秦轻也,臣以甘茂为不忠。

故王不如令韩中立以攻齐,齐王言救魏以劲之,齐、魏不能相听,久离兵史。

王欲,则信公孙郝于齐,为韩取南阳,易谷川以归,此惠王之愿也。

王欲,则信甘茂于魏,以韩、秦之兵据魏以郄齐,此武王之愿也。

臣以为令韩以中立以劲齐,最秦之大急也。

公孙郝党于齐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谒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

愿王之熟计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译文

有人对公仲说:“听政的人听取国家的意见,不一定要听取真实的情况。所以先王在市场上听取民间的谚语,希望您也能听取我的话。

您想在秦国保持中立,但未能成功,您善待公孙郝来为难甘茂,劝齐国出兵来阻止魏国,楚国和赵国都是您的敌人。

我担心国家会因此遭受祸患,希望您再次寻求在秦国保持中立。”

公仲说:“怎么办呢?”

回答说:“秦王认为公孙郝是您的人而不听他的话,甘茂对您不友好而不为您说话,您为什么不通过行愿来与秦王交谈?

行愿作为秦王的臣子,我请求为您对秦王说:‘齐国和魏国联合或分离,对秦国哪个更有利?齐国和魏国分开或联合,对秦国哪个更强?’

秦王一定会说:‘齐国和魏国分离,秦国就强大;联合,秦国就弱小。齐国和魏国分开,秦国就强大;联合,秦国就弱小。’

我就会说:‘现在大王听公孙郝的话,用韩国和秦国的军队响应齐国攻打魏国,魏国不敢应战,割地求和与齐国联合,这是秦国变弱了,我认为公孙郝不忠。

现在大王听甘茂的话,用韩国和秦国的军队占据魏国攻打齐国,齐国不敢应战,不要求割地而与魏国联合,这是秦国变弱了,我认为甘茂不忠。

所以大王不如让韩国保持中立攻打齐国,齐王说救魏国来加强它,齐国和魏国不能互相听从,长期分离。

大王如果愿意,就信任公孙郝在齐国,为韩国夺取南阳,交换谷川回来,这是惠王的愿望。

大王如果愿意,就信任甘茂在魏国,用韩国和秦国的军队占据魏国来阻止齐国,这是武王的愿望。

我认为让韩国保持中立来加强齐国,是秦国最紧急的事情。

公孙郝偏向齐国而不肯说话,甘茂地位低微而不敢进谏,这两个人是大王的大患。

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注解

公仲: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名不详,以公仲为氏,是韩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公孙郝: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人物,与公仲有政治联盟。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曾为秦国的重要谋士。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为秦惠王或秦武王,视上下文而定。

齐、魏:战国时期的两个主要国家,齐国位于今山东一带,魏国位于今河南一带。

韩:战国时期的韩国,位于今河南中部和山西南部。

南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

谷川: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某个小地区。

惠王:指秦惠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扩张领土和加强中央集权著称。

武王:指秦武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勇武和扩张政策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策略和权力斗争。文中通过公仲与某位谋士的对话,展现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权谋之术。

首先,文中提到的‘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核心思想,即国家之间的联盟和敌对关系往往基于利益而非真实的情感或道义。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中非常普遍,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会背叛盟友或与敌人结盟。

其次,文中提到的‘秦王以公孙郝为党于公而弗之听,甘茂不善于公而弗为公言’揭示了秦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公孙郝和甘茂作为秦国的两位重要人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派系。公孙郝倾向于与韩国结盟,而甘茂则可能更倾向于与其他国家合作。这种内部的政治分歧使得秦国在外交策略上显得摇摆不定,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再次,文中提到的‘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齐国和魏国作为秦国的邻国,它们的联合或分裂对秦国的战略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齐国和魏国联合起来,秦国的压力会增大;如果它们分裂,秦国的战略地位则会相对增强。这种分析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高度复杂性和灵活性。

最后,文中提到的‘令韩中立以攻齐,齐王言救魏以劲之,齐、魏不能相听,久离兵史’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中的‘离间计’。通过让韩国保持中立,同时挑拨齐国和魏国之间的关系,秦国可以有效地削弱这两个国家的力量,从而增强自身的战略优势。这种策略在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中非常常见,各国常常通过挑拨离间来削弱对手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策略和权力斗争,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通过分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和实践,以及各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谋求自身的利益。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