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宣王谓摎留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宣王谓摎留-原文

宣王谓摎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

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

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

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必危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宣王谓摎留-译文

宣王对摎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这样做可以吗?”

摎留回答说:“不可以。晋国重用六卿导致国家分裂,简公重用田成和监止结果简公被弑,魏国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导致西河之外的领土丧失。

如果大王您同时重用他们,势力强大的一方会在国内培植自己的党羽,势力较弱的一方则会借助外国的力量。

群臣中有的会在国内培植党羽以控制君主,有的会与外国结交以分裂国家领土,这样大王的国家必定会陷入危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宣王谓摎留-注解

宣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齐宣王,名田辟疆,是齐国的重要君主之一。

摎留: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齐国相国,以智谋著称。

公仲、公叔:公仲和公叔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两位重要大臣,具体指谁不详,但在此文中代表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

晋用六卿而国分:指春秋时期晋国因重用六卿(六大家族)而导致国家分裂,最终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弑:简公指齐简公,田成和监止是齐国的两位大臣,齐简公因重用他们而被弑杀。

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魏国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导致西河之外的领土丧失。犀首和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外交家。

内树其党:指在朝廷内部培植自己的党羽,形成势力集团。

籍外权:借助外部势力来增强自己的权力。

擅其主:控制或操纵君主,独揽大权。

裂其地:分裂国家的领土,导致国家分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宣王谓摎留-评注

这段对话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在用人上的困境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宣王提出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的想法,摎留则通过历史教训告诫宣王,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国家分裂和君主被弑的严重后果。

首先,摎留通过列举晋国、齐国和魏国的历史教训,说明同时重用两种不同势力会导致国家分裂和君主被弑的危险。晋国因重用六卿而分裂,齐国简公因重用田成和监止而被弑,魏国因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而丧失西河之外的领土。这些历史事件都表明,君主在用人时必须谨慎,避免同时重用两种对立的势力。

其次,摎留指出,如果君主同时重用两种势力,强大的势力会在内部培植党羽,弱小的势力则会借助外部势力来增强自己的权力。这样,群臣要么在内部培植党羽以控制君主,要么与外部势力勾结以分裂国家领土,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危险境地。

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在用人上的困境,也揭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摎留的劝谏体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他们通过历史教训来警示君主,避免重蹈覆辙。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用人唯贤”和“防微杜渐”的理念。君主在用人时必须谨慎,避免同时重用两种对立的势力,以防止国家分裂和君主被弑的危险。同时,这段对话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的激烈程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历史教训来警示君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摎留的劝谏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总之,这段对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和警示,摎留为宣王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宣王谓摎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