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公仲数不信于诸侯-原文
公仲数不信于诸侯,诸侯锢之。
南委国于楚,楚王弗听。
苏代为楚王曰:“不若听而备与其反也。
明之反也,常仗赵而畔楚,仗齐而畔秦。
今四国锢之,而无所入矣,亦甚患之。
此方其为尾生之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公仲数不信于诸侯-译文
公仲多次不被诸侯信任,诸侯因此排斥他。
他向南方的楚国求助,但楚王没有听从他的请求。
苏代对楚王说:“不如听从他的请求,同时防备他反叛。
公仲的反叛行为,通常是依靠赵国来背叛楚国,依靠齐国来背叛秦国。
现在四个国家都排斥他,他无处可去,也非常忧虑。
这正是他像尾生一样忠诚的时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公仲数不信于诸侯-注解
公仲: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名不详,以‘公仲’为号,是韩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诸侯:指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如齐、楚、燕、韩、赵、魏、秦等。
锢:原意为束缚、限制,这里指诸侯国对公仲的排斥和不信任。
南委国于楚:指公仲试图将韩国的利益或部分领土委托给楚国,以寻求楚国的支持。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具体为哪位楚王不详。
苏代: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擅长外交策略,曾为多个国家出谋划策。
反:指背叛、反叛,这里指公仲可能背叛楚国。
明之反也:指公仲的背叛行为是公开的、明显的。
仗赵而畔楚:指公仲依靠赵国的力量来背叛楚国。
仗齐而畔秦:指公仲依靠齐国的力量来背叛秦国。
四国锢之:指齐、楚、赵、秦四国都对公仲采取排斥态度。
尾生:指尾生高,春秋时期鲁国人,以守信著称,后因等待恋人而抱柱溺死,成为守信的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公仲数不信于诸侯-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公仲作为韩国的贵族,因多次失信于诸侯,导致各国对他采取排斥态度。他试图通过将韩国的利益委托给楚国来寻求支持,但楚王并不信任他。苏代作为纵横家,提出了一个策略,建议楚王表面上接受公仲的委托,但实际上要防备他的背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权谋斗争。公仲的行为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困境,而苏代的建议则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苏代通过分析公仲的历史行为,指出他常常依靠其他国家的力量来背叛盟友,因此楚王应当有所防备。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苏代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策略性,他不仅分析了公仲的行为模式,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体现了纵横家的机敏和深谋远虑。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各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权谋斗争,还揭示了纵横家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文中提到的‘尾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尾生以守信著称,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守信的象征。苏代将公仲比作尾生,暗示公仲虽然表面上守信,但实际上却常常背叛盟友,这种对比增强了文本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