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欲攻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欲攻宋-原文

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

齐乃捄赵以伐宋。

秦王怒,属怨于赵。

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

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

魏王不说。

之齐,谓齐王曰:“臣为足下谓魏王曰:‘三晋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为赵也。五国伐赵,赵必亡矣。秦逐李兑,李兑必死。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死也。今赵留天下之甲于成皋,而阴鬻之于秦,已讲,则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蒿、葛、薜,以为赵蔽,而赵无为王行也。今又以何阳、姑密封其子,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阴。

‘人比然而后知贤不,如王若用所以事赵之半收齐,天下有敢谋王者乎?王之事齐也,无入朝之辱,无割地之费。齐为王之故,虚国于燕、赵之前,用兵于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战,未尝不为王先被矢石也。得二都,割河东,尽效之于王。自是之后,秦攻魏,齐甲未尝不岁至于王之境也。请问王之所以报齐者可乎?韩呡处于赵,去齐三千里,王以此疑齐,曰有秦阴。今王又挟故薛公以为相,善韩徐以为上交,尊虞商以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齐乎?’

于魏王听此言也甚诎,其欲事王也甚循。甚怨于赵。

臣愿王之日闻魏而无庸见恶也,臣请为王推其怨于赵,愿王之阴重赵,而无使秦之见王之重赵也。秦见之且亦重赵。齐、秦交重赵,臣必见燕与韩、魏亦且重赵也,皆且无敢与赵治。五国事赵,赵从亲以合于秦,必为王高矣。

臣故欲王之偏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王使臣以韩、魏与燕劫赵,使丹也甘之;以赵劫韩、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晋劫秦,使顺也甘之;以天下劫楚,使呡也甘之。则天下皆偪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后王择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欲攻宋-译文

齐国想要攻打宋国,秦国命令起贾去阻止。

齐国于是救援赵国,联合赵国一起攻打宋国。

秦王因此愤怒,将怨恨转嫁到赵国身上。

李兑联合五个国家一起攻打秦国,但没有成功,于是将各国的军队留在成皋,暗中与秦国勾结。

李兑又想与秦国一起攻打魏国,以解除秦国的怨恨并获取封地。

魏王对此感到不高兴。

魏王派使者到齐国,对齐王说:“我替您对魏王说:‘三晋(韩、赵、魏)都受到秦国的威胁。现在攻打秦国,是为了赵国。如果五国联合攻打赵国,赵国必定灭亡。秦国驱逐李兑,李兑必死。现在攻打秦国,是为了救李兑的性命。如今赵国将各国的军队留在成皋,暗中与秦国勾结,已经达成协议,秦国将攻打魏国以成全赵国的私利,您为赵国做这些事,能得到什么呢?况且您曾经渡过漳水,亲自到邯郸朝见赵王,抱着阴、成两地,背负着蒿、葛、薜等地的责任,作为赵国的屏障,而赵国却没有为您做任何事。现在您又将何阳、姑密封给赵国的儿子,却让秦国来攻打您,以便赵国获取阴地。

‘人们通过比较才能知道贤能与否,如果您能用对待赵国的一半来对待齐国,天下还有谁敢谋害您呢?您为齐国做事,既不用承受朝见的屈辱,也不用付出割地的代价。齐国为了您的缘故,在燕国和赵国面前虚张声势,用兵于两千里之外,攻城野战,从未不是为您挡箭挡石。攻下两座城池,割让河东,全都效忠于您。从此以后,秦国攻打魏国,齐国的军队每年都会到您的边境支援。请问您该如何回报齐国呢?韩呡在赵国,离齐国三千里,您因此怀疑齐国,说齐国有秦国的阴谋。现在您又带着过去的薛公作为宰相,善待韩徐作为上宾,尊崇虞商作为贵客,您难道还能反过来怀疑齐国吗?’

魏王听了这些话后非常惭愧,他想要侍奉齐王的心情更加迫切。他对赵国的怨恨也更深了。

我希望您每天都能听到魏国的消息,但不要表现出厌恶。我请求您将怨恨转嫁到赵国身上,希望您暗中重视赵国,但不要让秦国看到您对赵国的重视。如果秦国看到您重视赵国,他们也会重视赵国。齐国和秦国都重视赵国,我敢肯定燕国、韩国和魏国也会重视赵国,都不敢与赵国对抗。五国都侍奉赵国,赵国与秦国亲近联合,必定会抬高您的地位。

所以我希望您能够偏袒天下,让各国都私下感激您。您派我联合韩国、魏国和燕国去胁迫赵国,让丹也感激您;用赵国去胁迫韩国和魏国,让我也感激您;用三晋去胁迫秦国,让顺也感激您;用天下去胁迫楚国,让呡也感激您。这样天下都会逼迫秦国来侍奉您,而不敢私下勾结。等到各国关系稳定后,您再做出选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欲攻宋-注解

齐欲攻宋:齐国计划攻打宋国,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复杂的国际关系。

秦令起贾禁之:秦国命令起贾来阻止齐国的行动,显示了秦国在当时的强大影响力和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欲。

李兑:李兑是赵国的重要人物,他的行动和命运对赵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

成皋:成皋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是战国时期各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阴构于秦:指暗中与秦国勾结,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外交策略和权谋。

漳:漳河,古代重要的河流,流经今天的河北、河南等地,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理标志。

邯郸:赵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

何阳、姑密: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文中指代重要的封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地制度的重要性。

韩呡:韩国的贵族,其行动和立场对韩国的外交政策有重要影响。

薛公:薛国的君主,其作为相国在魏国,显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政治联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欲攻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的生动写照。文中通过齐国、秦国、赵国、魏国等国的互动,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权谋和策略。

首先,文中提到的齐国计划攻打宋国,而秦国则试图通过起贾来阻止这一行动,这反映了秦国在当时国际关系中的强大影响力和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欲。这种国际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是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典型特征。

其次,李兑的行动和命运对赵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李兑试图通过联合五国来对抗秦国,但最终未能成功,反而使得赵国陷入了更复杂的外交困境。这显示了战国时期各国领导人在外交决策上的艰难和风险。

再次,文中提到的成皋、漳河、邯郸等地,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争夺的战略要地。这些地点的争夺和控制,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最后,文中通过魏王和齐王的对话,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政治联姻。魏王对齐国的疑虑和齐王对魏王的劝说,反映了各国领导人在外交决策上的谨慎和策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各国领导人在外交决策上的艰难和风险。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欲攻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