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原文

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齐因欲与赵,赵不听。

齐乃令公孙衍说李兑以攻宋而定封焉。

李兑乃谓齐王曰:“臣之所以坚三晋以攻秦者,非以为齐得利秦之毁也,欲以使攻宋也。

而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臣是以欲足下之速归休士民也。

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

若复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

臣为足下使公孙衍说奉阳君曰:‘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

为君虑封,莫若于宋,他国莫可。

夫秦人贪,韩、魏危,燕、楚辟,中山之地薄,莫如于阴。

失今之时,不可复得已。

宋之罪重,齐之怒深,残乱宋,得大齐,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

以奉阳君甚食之,唯得大封,齐无大异。

臣愿足下之大发攻宋之举,而无庸致兵,姑待已耕,以观奉阳君之应足下也。

县阴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而臣待忠之封,事必大成。

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资臣也。

足下果残宋,此两地之时也,足下何爱焉?

若足下不得志于宋,与国何敢望也。

足下以此资臣也,臣循燕观赵,则足下击溃而决天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译文

齐国准备攻打宋国,但秦国和楚国阻止了齐国。

齐国于是想联合赵国,但赵国不同意。

齐国于是派公孙衍去劝说李兑,希望通过攻打宋国来确立封地。

李兑对齐王说:“我之所以坚持让三晋(韩、赵、魏)攻打秦国,并不是为了齐国能从秦国的失败中获得利益,而是为了促使齐国攻打宋国。

宋国立太子为王,臣民亲近他们的君主并且防守坚固,所以我希望您能尽快让士兵和百姓休息。

现在太子逃亡,那些支持太子的人都有必死的决心。

如果再次攻打宋国,宋国必定会发生内乱,而太子在国外,这正是攻占宋国的好时机。

我为大王派公孙衍去劝说奉阳君说:‘您年纪已经大了,封地必须尽早确定。

为您考虑封地,没有比宋国更合适的了,其他国家都不行。

秦国贪婪,韩国和魏国危险,燕国和楚国偏僻,中山的土地贫瘠,没有比阴地更好的了。

如果错过现在这个机会,以后就再也得不到了。

宋国的罪孽深重,齐国的愤怒也很深,摧毁宋国,得到齐国,确立封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奉阳君非常赞同,只希望能得到大封地,齐国不会有太大的异议。

我希望大王能大力发动攻打宋国的行动,而不必动用军队,暂且等待耕种结束,观察奉阳君对您的反应。

用阴地来讨好他,通过燕国来威胁他,而我则等待忠实的封地,事情一定会大获成功。

我还希望大王能赐予襄安君一些土地来资助我。

如果大王真的摧毁了宋国,这正是两国的好时机,大王何必吝啬呢?

如果大王在宋国不能得志,其他国家又怎么敢有期望呢?

大王用这些来资助我,我通过燕国观察赵国,那么大王就能击溃敌人,决定天下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注解

公孙衍: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纵横家,以善于外交辞令和策略著称。

李兑: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臣,以智谋和忠诚闻名。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这三个国家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

奉阳君: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赵国的权臣。

襄安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齐国的权臣。

阴:指宋国的阴地,可能是宋国的一个战略要地。

燕、楚辟:燕国和楚国地理位置偏僻,不易被攻击。

中山之地薄:中山国的土地贫瘠,资源匮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与赵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谋划。文中通过公孙衍与李兑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

首先,文中提到的‘三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国,这三个国家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因此在战国时期常常被视为一个整体。齐国希望通过联合三晋来对抗秦国,但实际上齐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攻打宋国。这一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和权谋斗争。

其次,文中提到的‘奉阳君’和‘襄安君’都是战国时期的贵族,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在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奉阳君被公孙衍说服,认为宋国是一个理想的封地,而襄安君则被李兑视为齐国的潜在盟友。这些贵族的存在和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了齐国的战略布局。

再次,文中提到的‘阴’地是宋国的一个战略要地,齐国希望通过控制阴地来达到削弱宋国的目的。这一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对地理位置的重视,以及通过控制关键地点来实现战略目标的常见做法。

最后,文中提到的‘燕、楚辟’和‘中山之地薄’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地理环境的差异。燕国和楚国地理位置偏僻,不易被攻击,而中山国的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这些地理因素在战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外交辞令和策略分析,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文中的人物和地理因素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智慧和策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