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讋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郤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译文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能出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地对左右的人说:“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

左师触讋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讋缓慢地小步快走,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但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靠坐车行动。”触讋问:“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靠喝粥罢了。”触讋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就自己勉强走走,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一点食欲,身体也舒服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触讋说:“老臣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老臣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补进黑衣卫士的队伍里,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他多大了?”触讋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讋回答说:“比妇人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人特别厉害。”触讋回答说:“老臣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胜过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讋说:“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长远。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为她远嫁而悲伤,也够可怜的了。她走了以后,您并不是不想她,祭祀时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触讋说:“从现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讋说:“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的子孙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这就是近的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的祸患落到子孙身上。难道君主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优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疼爱不如对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安排他。”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这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君主的儿子,是骨肉至亲,尚且不能依靠没有功勋的尊贵地位,没有劳绩的丰厚俸禄,来守住金玉珍宝,更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注解

赵太后:赵国的一位太后,新近掌权。

长安君:赵太后的儿子,赵国的王子。

质:古代国家间为保证盟约或援助而交换的人质。

左师触讋:赵国的一位官员,左师是官职,触讋是名字。

黑衣:指宫廷侍卫,因其穿黑衣而得名。

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到燕国。

三世以前:指三代之前的祖先。

山陵崩:比喻君主去世。

子义:可能是赵国的一位官员或学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赵策》,讲述了赵太后在秦国急攻赵国时,面对齐国要求以长安君为人质才出兵援助的困境。太后最初坚决反对,但在左师触讋的巧妙劝说下,最终同意让长安君作为人质前往齐国,从而获得了齐国的援助。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赵国在秦国的威胁下,不得不寻求齐国的帮助,而齐国则利用这一机会要求赵国提供人质,以确保自己的利益。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利用和制衡。

在艺术特色方面,左师触讋的劝说技巧尤为突出。他首先通过关心太后的健康来缓解太后的敌意,然后巧妙地引入自己的儿子,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进而引出对长安君的关心。他通过对比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态度,指出太后对长安君的爱护不够长远,最终说服太后同意让长安君作为人质。这种层层递进、以情动人的劝说方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辩才。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左师触讋的劝说中强调了父母对子女的长远考虑,以及君主对子孙的责任感。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士人的智慧和社会伦理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