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齐攻宋奉阳君不欲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齐攻宋奉阳君不欲-原文

齐攻宋,奉阳君不欲。

客请奉阳君曰:

“君之春秋高矣,而封地不定,不可不熟图也。

秦之贪,韩、魏危,卫、楚正,中山之地薄,宋罪重,齐怒深。

残伐乱宋,定身封,德强齐,比百代之一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齐攻宋奉阳君不欲-译文

齐国攻打宋国,奉阳君不愿意参与。

有客人劝奉阳君说:

“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封地还没有确定,不能不仔细考虑这件事。

秦国贪婪,韩国和魏国处于危险之中,卫国和楚国态度端正,中山国的土地贫瘠,宋国的罪过深重,齐国的愤怒也很深。

摧毁混乱的宋国,确定自己的封地,增强齐国的德行,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齐攻宋奉阳君不欲-注解

奉阳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可能为齐国的重臣或封君,具体身份不详。

春秋高矣:指年龄已高,春秋在此指年龄。

封地不定:指封地尚未确定或稳固,封地是古代君主赐予贵族的土地。

秦之贪:指秦国的贪婪,秦国在战国时期以扩张和侵略著称。

韩、魏危:指韩国和魏国处于危险之中,可能受到秦国的威胁。

卫、楚正:指卫国和楚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山之地薄:中山国的土地贫瘠,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宋罪重:指宋国的罪行深重,可能指宋国在外交或军事上的不当行为。

齐怒深:指齐国对宋国的愤怒深重。

残伐乱宋:指齐国对宋国进行残酷的讨伐,使其陷入混乱。

定身封:指通过讨伐宋国来稳固自己的封地和地位。

德强齐:指通过讨伐宋国来增强齐国的威望和实力。

比百代之一时:指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对齐国产生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齐攻宋奉阳君不欲-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时期的策论,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奉阳君作为齐国的贵族,面临着封地不定的困境,而齐国则对宋国怀有深重的愤怒。客人的建议是通过讨伐宋国来稳固奉阳君的封地,同时增强齐国的实力和威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各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奉阳君的处境反映了贵族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客人提出的建议不仅是为了奉阳君个人的利益,也是为了齐国的整体战略考虑。这种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策略,是战国时期常见的政治手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清晰,体现了战国策论的典型风格。通过对比各国的形势,客人巧妙地提出了讨伐宋国的建议,既符合奉阳君的个人利益,也符合齐国的国家利益。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展现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辩才。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秦国的贪婪、韩魏的危机、卫楚的稳定、中山的贫瘠、宋国的罪行以及齐国的愤怒,构成了当时国际形势的缩影。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外交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权力斗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齐攻宋奉阳君不欲》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