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原文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见。

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

一盖呼侣,一盖哭。

问其故,对曰:‘吾已大矣,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

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铁钻然,自入而出夫人者。’

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铁钻者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译文

苏秦作为赵王的使者前往秦国,返回后,三天未能见到赵王。

他对赵王说:“我曾在秦国经过柱山,那里有两棵树。

一棵在呼唤同伴,一棵在哭泣。

我问它们原因,一棵回答说:‘我已经长大了,年纪也大了,我痛苦的是工匠们用绳墨和规矩来雕刻我。’

另一棵说:‘这不是我所痛苦的,这是我的职责。我所痛苦的是铁钻,它自己进入又出来,像人一样。’

现在我作为使者去秦国,却三天见不到您,难道没有人说我是铁钻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注解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合纵抗秦的策略闻名,曾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具体指赵武灵王或赵惠文王,苏秦曾为赵国效力。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密的法制著称。

柱山:传说中的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虚构的地名,用于寓言故事。

绳墨:古代木工用来画直线的工具,比喻规矩、法度。

规矩:木工用来测量和画圆的工具,引申为规范、准则。

刻镂:雕刻,比喻严格的约束和规范。

铁钻:比喻坚硬、难以改变的事物,此处指苏秦自比,认为自己像铁钻一样难以被秦国接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苏秦为赵国出使秦国后,未能及时见到秦王,便以寓言的方式向赵王表达自己的困境。苏秦通过讲述柱山上的两棵树的故事,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秦国的处境。

故事中的两棵树分别象征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棵树抱怨自己被匠人用绳墨和规矩束缚,另一棵树则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认为真正的痛苦在于像铁钻一样被强行插入和拔出。苏秦借此比喻自己在秦国的遭遇,暗示自己像铁钻一样难以被秦国接受,甚至可能被排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苏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擅长通过寓言和比喻来表达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处境。他的言辞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辩才,也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无奈与挣扎。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政治困境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苏秦的处境。同时,苏秦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既表达了自己的困境,又不失风度,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风范。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苏秦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苏秦作为合纵抗秦的代表人物,其出使秦国的经历揭示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势地位,以及六国在面对秦国时的无奈与挣扎。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士人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寓言的形式,展现了苏秦的智慧和战国时期士人的风范,同时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