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雍氏之役-原文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
周君患之,告苏代。
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
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
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
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
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公中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雍氏之役-译文
在雍氏的战役中,韩国向周国征调兵器和粮食。
周国的君主对此感到忧虑,便告诉了苏代。
苏代说:“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可以让韩国不再向周国征调兵器和粮食,还能为您得到高都。”
周君非常高兴地说:“如果你能做到,我愿意把国家大事交给你处理。”
苏代于是去见韩国的相国公中,说:“您没听说楚国的计策吗?昭应对楚王说:‘韩国因为战争疲惫,粮仓空虚,无法守城,我们利用他们的饥饿,不到一个月就能攻下雍氏。’”
现在楚国围攻雍氏已经五个月了,还没能攻下,这是楚国的困境。
楚王最初不相信昭应的计策,现在您却向周国征调兵器和粮食,这是在告诉楚国他们的困境。
昭应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劝楚王增加兵力守卫雍氏,雍氏一定会被攻下。”
公中说:“好。但是我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苏代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周国呢?”
公中生气地说:“我不向周国征调兵器和粮食,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要给高都?”
苏代说:“给周国高都,周国一定会转而依附韩国,秦国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非常生气,烧掉周国的符节,不再与周国往来,这样您用破败的高都换来了完整的周国,为什么不给呢?”
公中说:“好。”
于是韩国不再向周国征调兵器和粮食,而是把高都给了周国,楚国最终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撤军离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雍氏之役-注解
雍氏之役:指战国时期韩国与楚国在雍氏(今河南禹州)的一场战役。
韩征甲与粟于周:韩国向周朝征调兵甲和粮食。
周君:指周朝的君主。
苏代: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外交策略。
高都:地名,位于今山西晋城,战国时期为韩国的重要城池。
昭应:楚国将领,曾参与雍氏之役。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
公中:韩国的相国,负责国家政务。
秦:指秦国,战国七雄之一。
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象征国家的权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雍氏之役-评注
《雍氏之役》这段古文记载了战国时期韩国与楚国在雍氏的一场战役,以及苏代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帮助周朝避免被韩国征调兵甲和粮食的故事。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还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频繁,外交手段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苏代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擅长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达到目的。这段文字中,苏代通过分析楚国的战略意图,成功说服韩国放弃对周朝的征调,转而将高都割让给周朝,从而避免了周朝的困境。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交换。韩国在雍氏之役中陷入困境,楚国则试图通过饥饿战术攻破雍氏。苏代通过揭示楚国的战略意图,成功说服韩国放弃对周朝的征调,转而将高都割让给周朝。这一策略不仅帮助周朝避免了被征调的命运,还使得韩国在与楚国的对抗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苏代的智慧和策略。苏代的言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最终说服了韩国的相国公中。这种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智慧的手法,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文学的重要特点。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还展现了纵横家在外交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苏代的策略不仅帮助周朝避免了被征调的命运,还使得韩国在与楚国的对抗中占据了有利地位。这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家危机的策略,对后世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雍氏之役》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以及纵横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