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苏厉谓周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苏厉谓周君-原文

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

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

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

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今公破韩、魏,杀厚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

公之功甚多。

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苏厉谓周君-译文

苏厉对周君说:“打败韩国、魏国,杀死犀武,攻打赵国,夺取蔺、离石、祁地的,都是白起。

他善于用兵,又有天命的帮助。

现在他攻打梁国,梁国必定会被攻破,梁国一旦被攻破,周国就会陷入危险,您不如阻止他。

对白起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擅长射箭;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柳叶,百发百中。

旁边的人都称赞他。

有一个人走过来说,你射箭技术很好,可以教别人射箭了。

养由基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却说我还可以教别人射箭,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射箭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如何调整姿势。

射柳叶的人,虽然百发百中,但如果不懂得适时休息,过一会儿力气就会耗尽,弓也会松动,箭也会偏斜,一旦射不中,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现在您打败了韩国、魏国,杀死了犀武,又向北攻打赵国,夺取了蔺、离石、祁地,这都是您的功劳。

您的功劳已经很多了。

现在您又率领秦军出塞,经过两周,践踏韩国去攻打梁国,一旦攻打不成功,之前的功劳就会全部丧失,您不如称病不出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苏厉谓周君-注解

苏厉: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和辩才著称,曾为多个国家出谋划策。

周君:指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周朝末期的君主,权力已大为削弱。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多次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

犀武:战国时期魏国将领,被白起所杀。

蔺、离石、祁:战国时期赵国的三个重要城池,被白起攻占。

养由基: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神射手,以百步穿杨的技艺闻名。

支左屈右:射箭时的姿势,指射箭时需要调整身体姿势以保持平衡和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苏厉谓周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苏厉对周君的一段劝谏。苏厉以养由基的射箭故事为喻,劝诫周君不要让白起继续攻打梁国,以免周国陷入危险。

首先,苏厉通过列举白起的战绩,指出白起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他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能力,还有天命的因素。然而,苏厉也指出,白起的成功并非无懈可击,过度的征战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

接着,苏厉以养由基的射箭故事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过度自信和不知节制的危险。养由基虽然百发百中,但如果不知休息,最终可能会因体力不支而失败。苏厉借此比喻白起的处境,暗示白起如果继续征战,可能会因过度消耗而失败,进而危及周国。

苏厉的劝谏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辩才,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策略。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纵横家的谋略智慧。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兵法思想和纵横家的智慧。苏厉的劝谏不仅是对白起的警告,也是对周君的提醒,体现了中国古代智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叙述,使劝谏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养由基的射箭故事不仅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也使整个对话更加生动有趣。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策略,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段古文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智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苏厉谓周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