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原文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
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
郑贾曰:‘欲之。’
出其朴,视之,乃鼠也。
因谢不取。
今平原君自以贤,显名于天下,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
天下之王尚犹尊之,是天下之王不如郑贾之智也,眩于名,不知其实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译文
应侯说:“郑国人把未经雕琢的玉石称为‘璞’,周国人把未经风干的老鼠称为‘朴’。
一个周国人带着‘朴’经过郑国的商人,问道:‘你想买朴吗?’
郑国商人回答:‘想买。’
周国人拿出‘朴’给他看,郑国商人一看,原来是只老鼠。
于是郑国商人婉拒了,没有买。
如今平原君自以为贤能,名扬天下,却把自己的父亲降为沙丘的臣子。
天下的君王还尊崇他,这说明天下的君王还不如郑国商人明智,被名声迷惑,看不清事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注解
璞:未经雕琢的玉石,比喻未经加工的自然状态。
朴:未经加工的老鼠,比喻未经处理的原物。
郑人:指郑国的人,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周人:指周朝的人,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贵族,以贤能著称。
主父沙丘:指赵国的君主,沙丘是地名,这里指赵国的君主在沙丘被平原君降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揭示了人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故事中,郑人和周人对‘朴’的理解不同,郑人认为‘朴’是未经雕琢的玉石,而周人则认为‘朴’是未经加工的老鼠。这种差异导致了郑贾在交易中的误解和失望。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对名声的盲目崇拜。平原君虽然以贤能显名于天下,但他降服了自己的君主,这种行为在作者看来是不值得尊重的。作者认为,天下之王对平原君的尊崇,就像郑贾对‘朴’的误解一样,都是被表象所迷惑,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批判精神。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名声和权力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传达了深刻的道理。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比郑人和周人对‘朴’的不同理解,以及郑贾和平原君的不同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在文化内涵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它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示了人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的现象,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事物的本质。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