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原文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
陈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也。”
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
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秦王曰:“善。”
乃止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译文
张仪又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
他说:“陈轸在楚国和秦国之间来回奔走,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好,这说明陈轸是在为自己谋利,而不是为了国家。
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去楚国,大王为什么不听他的呢?”
秦王对陈轸说:“我听说你想要离开秦国去楚国,是真的吗?”
陈轸回答说:“是的。”
秦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
陈轸说:“不仅仅是张仪知道这件事,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
他们说:‘孝己爱他的父母,天下人都想让他做自己的儿子;子胥忠于他的君主,天下人都想让他做自己的臣子。
在街巷中卖仆妾的,是好仆妾;在乡间出嫁的,是好妇人。’
如果我不忠于君主,楚国又怎么会认为我是忠臣呢?
如果忠诚却被抛弃,我不去楚国,还能去哪里呢?”
秦王说:“你说得对。”
于是阻止了陈轸离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善于外交策略和辩论著称,曾为秦国效力。
陈轸: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在多个国家间游说,以智慧和辩才闻名。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可能指秦惠文王或秦昭襄王,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强大。
楚: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与秦国常有争战。
孝己:古代传说中的孝子,以其对父母的孝顺著称。
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忠臣,因忠诚于吴王夫差而闻名。
闾巷:古代城市中的小巷,泛指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乡曲:指乡村地区,与城市相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张仪与陈轸在秦王面前的一段对话。张仪试图通过诋毁陈轸来巩固自己在秦国的地位,而陈轸则以智慧和辩才成功化解了危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策略。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善于利用言辞和策略来达到政治目的。而陈轸则通过引用孝己和子胥的故事,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自己辩护。这种引用古代典故的做法,体现了当时士人对传统道德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辩论的艺术。陈轸的回应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富有感染力。他通过反问和类比,巧妙地反驳了张仪的指控,并赢得了秦王的认可。这种辩论技巧在战国时期的外交和政治中极为重要,也是《战国策》中常见的叙事手法。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秦国作为逐渐崛起的强国,其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对当时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张仪和陈轸的对话不仅反映了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折射出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
此外,这段对话还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价值观。陈轸通过引用孝己和子胥的故事,强调了忠诚和道德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在当时的士人中具有普遍性,也是他们在各国间游说时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士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辩论的艺术和士人的价值观。通过对这段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策略,以及当时士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