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文公时-原文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文公卒,易王立。
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
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
齐王案戈而却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
对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
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
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
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
齐王曰:“然则奈何?”
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
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
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
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
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
且夫燕、秦之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
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
此霸王之业矣。
所谓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者也。”
齐王大说,乃归燕城。
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塗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文公时-译文
在燕文公时期,秦惠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国的太子为妻。
燕文公去世后,易王继位。
齐宣王趁着燕国的丧事进攻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
武安君苏秦为燕国去游说齐王,先拜贺,然后仰天哀悼。
齐王握着戈后退一步说:“为什么庆贺和哀悼来得这么快?”
苏秦回答说:“人在饥饿时之所以不吃有毒的乌喙,是因为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但会带来死亡的祸患。
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它是强大的秦国的女婿。
大王贪图燕国的十座城池,却与强大的秦国结下深仇。
如今让弱小的燕国像大雁一样前行,而强大的秦国在后面控制,这样会招来天下的精兵,这就如同吃乌喙一样危险。”
齐王问:“那该怎么办呢?”
苏秦回答说:“圣人处理事情,能够将祸患转化为福气,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所以齐桓公背负着妇人的名声却更加尊贵,韩献子因开罪而交情更加牢固,这些都是将祸患转化为福气,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例子。
大王如果听从我的建议,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用谦卑的言辞向秦国道歉。
秦国知道大王因为自己的缘故归还燕国的城池,必定会感激大王。
燕国无缘无故得到十座城池,也会感激大王。
这样既放弃了强大的仇敌,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而且燕国和秦国都会侍奉齐国,那么大王的号令天下都会听从。
这样大王用虚辞依附秦国,却用十座城池换取天下。
这就是霸王的伟业。
这就是所谓的将祸患转化为福气,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齐王非常高兴,于是归还了燕国的城池。
并用千斤黄金作为谢礼,向秦国顿首道歉,愿意与秦国结为兄弟并请求原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文公时-注解
燕文公:燕国的君主,名不详,文公是其谥号。
秦惠王:秦国的君主,名驷,惠王是其谥号。
燕太子:燕国的太子,名不详。
易王:燕国的君主,名不详,易王是其谥号。
齐宣王:齐国的君主,名辟疆,宣王是其谥号。
武安君苏秦: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武安君是其封号。
乌喙:乌喙是一种有毒的植物,比喻有害无益的事物。
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名小白,桓公是其谥号。
韩献:韩献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名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文公时-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燕策》,讲述了苏秦为燕国游说齐宣王归还燕国十城的故事。苏秦以巧妙的言辞和策略,成功说服齐宣王归还燕国的城池,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外交手段。
首先,苏秦在游说齐宣王时,采用了‘庆吊相随’的策略,即先祝贺齐王取得燕国的十城,随后又表示哀悼,指出齐王此举虽然暂时获得了利益,但却与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大恨。苏秦通过比喻‘乌喙’来说明齐王的行为虽然暂时满足了欲望,但最终会带来灾难。这种比喻生动形象,使得齐王不得不深思。
接着,苏秦提出了‘转祸为福,因败为功’的策略,建议齐王归还燕国的十城,并以谦卑的言辞向秦国道歉。苏秦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秦国对齐王产生好感,还能让燕国对齐王感恩戴德,从而建立深厚的友谊。这种策略不仅化解了齐国的危机,还为齐国赢得了更多的盟友和支持。
苏秦的游说成功,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口才,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如何利用言辞和策略,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为国家争取利益。
此外,这段古文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和‘转祸为福’的思想。苏秦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将齐国的危机转化为机遇,不仅化解了齐国的困境,还为齐国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盟友。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化险为夷的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外交手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和‘转祸为福’的思想。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外交策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