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原文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

燕王曰:“可。”

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飡,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杨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译文

有人向燕王诋毁苏秦,说:“武安君是天下不可信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屈尊接待他,在朝廷上尊敬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您与小人为伍。”

武安君从齐国回来,燕王却不让他住在宾馆。

苏秦对燕王说:“我是东周的一个乡下人,见到大王您没有尺寸之功,而大王您却在郊外迎接我,在朝廷上显耀我。现在我为您出使,得到了十座城池的利益,挽救了危亡的燕国,如果大王您不听我的,人们一定会说我不讲信用,损害我在大王面前的形象。我的不讲信用,是大王您的福气。如果让我像尾生那样守信,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这三种品行是天下最高的德行,而用这些来侍奉大王您,难道不可以吗?”

燕王说:“可以。”

苏秦说:“如果有这些品行,我也不会侍奉大王您了。”

苏秦说:“况且像曾参那样孝顺的人,为了道义不会离开父母一夜,大王您怎么能让他去齐国呢?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不吃不义之食,认为周武王不义而不做他的臣子,辞去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像这样廉洁的人,怎么会愿意步行数千里,来侍奉弱小的燕国和危亡的君主呢?像尾生那样守信的人,约定了却不见人来,抱着桥柱而死。像这样守信的人,怎么会愿意宣扬燕国和秦国的威势于齐国而取得大功呢?况且守信的行为,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这些都是自我保全的方法,不是进取之道。况且三王相继兴起,五霸交替强盛,都不是自我保全的。大王您认为自我保全可以吗?那么齐国就不会在营丘发展,大王您也不会越过楚国的边境,不会窥视边城之外。况且我在周朝有老母亲,离开老母亲来侍奉大王您,放弃了自我保全的方法,而谋求进取之道,我的志向本来就不与大王您相合。大王您都是自我保全的君主,而我是进取的臣子,这就是所谓的因为忠信而得罪君主。”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罪呢?”

苏秦回答说:“大王您不知道。我邻居家有个远行做官的人,他的妻子与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来了,那个与她私通的人很担心。他的妻子说:‘您不要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来招待他。’两天后,丈夫回来了。妻子让妾端着酒杯进献给他。妾知道那是毒酒,如果进献就会杀死主人,如果说出真相就会赶走主母。于是假装摔倒把酒洒了。主人大怒,鞭打了她。所以妾假装摔倒洒了酒,上可以救活主人,下可以保全主母。忠诚到这种地步,却免不了被鞭打,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的人。我的事情,正好不幸地类似于妾洒酒的情况。况且我侍奉大王您,是为了伸张正义、增加国家的利益,现在却因此得罪,我担心以后天下侍奉大王您的人,没有人敢自信了。况且我游说齐国,从来没有欺骗过他们。那些游说齐国的人,没有像我这样说话的,即使是尧、舜的智慧,也不敢这样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注解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合纵抗秦的策略闻名,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

燕王:指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具体指燕昭王或燕惠王。

武安君:苏秦的封号,因其在武安(今河北武安)有功而受封。

东周:指战国时期的周王室,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尾生:古代传说中的守信之人,因守约而抱柱溺死。

伯夷:商末周初的贤人,以廉洁著称,因不食周粟而饿死。

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行闻名。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三代的开国君主。

五霸: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通常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营丘:齐国都城,今山东临淄。

楚境:楚国的疆域,泛指楚国。

首阳之山: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今河南洛阳附近。

孤竹之君:指伯夷、叔齐,他们是孤竹国的王子。

药酒:古代指有毒的酒,常用于暗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燕策》,记载了苏秦与燕王之间的一段对话。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合纵抗秦的策略闻名。这段对话展现了苏秦的辩才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

首先,苏秦在面对燕王的质疑时,巧妙地运用了反问和举例的手法。他指出,如果自己像尾生、伯夷、曾参那样守信、廉洁、孝顺,反而无法为燕国效力。这是因为这些美德虽然高尚,但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中,过于拘泥于道德规范反而会限制行动,无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取得实际利益。苏秦通过这一逻辑,成功地说服了燕王,表明自己的‘不信’实际上是为了燕国的利益。

其次,苏秦进一步阐述了‘信行’与‘进取’的关系。他认为,守信、廉洁等美德虽然重要,但在战国时期的政治环境中,过于强调这些美德反而会限制国家的扩张和发展。他以三王、五霸为例,说明历史上的成功君主都不是靠‘自覆’(自我约束)来取得霸业的,而是通过进取和扩张来实现国家的强盛。这一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实用主义的政治思想,强调了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灵活应变和实际利益的重要性。

最后,苏秦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在燕国的处境。他将自己比作一个忠信的妾,虽然为了保全主父和主母而牺牲自己,却仍然受到惩罚。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委屈,也暗示了在政治斗争中,忠信之人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苏秦通过这一比喻,既为自己辩护,也提醒燕王,过于苛责忠信之人可能会让其他人才望而却步。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苏秦的辩才和智慧,也深刻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苏秦通过巧妙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说服了燕王,同时也揭示了在政治斗争中,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段对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和纵横家策略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