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王乃不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译文

有人向荆王献上一种不死的药,由谒者(传达官)拿着进入宫中。

中射之士(宫廷侍卫)问道:“这药可以吃吗?”谒者回答:“可以。”于是中射之士夺过药并吃了。

荆王非常生气,命令人杀死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派人向荆王解释说:“我问过谒者,谒者说可以吃,所以我才吃了。这说明我没有罪,罪在谒者。

而且,客人献上的是不死的药,我吃了之后王却要杀我,这药岂不是成了致死的药。

王如果杀了无罪的臣子,反而证明了有人在欺骗王。”

荆王于是没有杀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注解

不死之药: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不死之药是一种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常与道教修炼和仙术相联系。

荆王:荆王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谒者:谒者在古代是指负责接待宾客、传达信息的官员。

中射之士:中射之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射箭等武艺,有时也承担侍卫的职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楚策》,讲述了一个关于不死之药的故事。故事中,有人向荆王献上不死之药,谒者将药带入宫中,中射之士询问是否可以食用,得到肯定答复后便夺药而食。荆王因此大怒,欲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通过使者向荆王辩解,指出自己无罪,罪在谒者,并且指出如果药真能使人不死,那么荆王杀他便是自相矛盾。最终,荆王被说服,没有杀中射之士。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死之药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求。然而,故事中的中射之士通过逻辑推理,揭示了不死之药的荒谬性,暗示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可能是一种虚幻的幻想。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维。中射之士通过逻辑推理,揭示了不死之药的矛盾之处,表明了对长生不老这一观念的质疑。这种思维方式与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相契合,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个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中射之士的机智和辩才,荆王的愤怒和最终的妥协,都通过对话和情节的推进得以生动展现。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个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社会动荡,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反映了对安定和永恒的渴望。同时,故事中的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性和智慧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关于不死之药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