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或谓黄齐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或谓黄齐-原文

或谓黄齐曰:“人皆以谓公不善于富挚。

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

示之其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

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

谚曰:‘见君之乘,下之;见杖,起之。’

今也王爱富挚,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或谓黄齐-译文

有人对黄齐说:“人们都说您与富挚关系不好。

您没听说过老莱子教导孔子如何侍奉君主的事吗?

老莱子展示他的牙齿的坚固,六十岁时牙齿依然完好无损。

现在富挚有才能,而您却与他关系不好,这是两败俱伤。

俗话说:‘见到君主的车马,要下车行礼;见到君主的杖,要起身行礼。’

现在君主喜爱富挚,而您却与他关系不好,这是不忠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或谓黄齐-注解

黄齐: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以智慧和辩才著称。

富挚:战国时期齐国的权臣,与黄齐有矛盾。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以孝行和智慧闻名。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事君:指侍奉君主,尽臣子的职责。

齿之坚:比喻人的意志坚定,不易动摇。

六十而尽相靡:指人到六十岁,牙齿开始松动,比喻人的意志逐渐消磨。

不臣:指不忠于君主,不尽臣子的职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或谓黄齐-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黄齐与权臣富挚之间的矛盾。文中引用老莱子教孔子事君的故事,以及谚语‘见君之乘,下之;见杖,起之’,来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顺从。

老莱子教孔子事君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忠诚和孝道的重视。老莱子通过展示自己牙齿的坚固,告诉孔子即使到了六十岁,也要保持坚定的意志,尽忠职守。这一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忠诚和孝道的强调。

谚语‘见君之乘,下之;见杖,起之’则进一步强调了臣子对君主的尊敬和顺从。这一谚语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臣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表现出对君主的尊敬和服从。

文中通过黄齐与富挚的矛盾,揭示了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黄齐被指责不善于与富挚相处,甚至被认为是不臣,这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话和典故,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政治斗争和礼仪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或谓黄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