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客说春申君-原文
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鄗,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
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
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
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
孙子为书谢曰:“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然,不可不审察也,此为劫弑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材,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故弑贤长而立幼弱,废正适而立不义。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围骋于郑,未出境,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因自立也。齐崔杼讨妻美,庄公通之。崔杼帅其君党而攻。庄公请与分国,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崔杼不许。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杀之;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悬于其庙梁,宿夕而死。夫厉虽痛肿胞疾,上比前世,未至佼缨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饿死也。夫劫弑死亡之主也,心之忧劳,形之困苦,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
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袆布与丝,不知异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易惟其同!”
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客说春申君-译文
客人对春申君说:“商汤以亳为都,周武王以鄗为都,他们的领土都不超过百里,却能够拥有天下。现在孙子是天下公认的贤人,您却只给他百里的势力范围。我私下认为这对您不利。您觉得呢?”
春申君说:“你说得对。”于是派人辞退了孙子,孙子离开后去了赵国,赵国任命他为上卿。
客人又对春申君说:“从前伊尹离开夏朝去了殷朝,殷朝因此兴盛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去了齐国,鲁国因此衰弱而齐国强大。贤人所在的地方,君主没有不尊贵的,国家没有不繁荣的。现在孙子是天下公认的贤人,您为什么要辞退他呢?”
春申君又说:“你说得对。”于是派人去赵国请孙子回来。
孙子写信辞谢说:“病人怜悯君王,这是不恭敬的话。尽管如此,也不能不仔细思考,这是针对那些被劫持、弑杀、死亡的君主说的。君主年轻而自负才能,没有权术来识别奸臣,那么大臣就会独断专行,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禁止诛杀,因此会弑杀贤能的长者,立年幼弱小的人为君,废除正统而立不义之人。《春秋》中告诫说:‘楚国的王子围在郑国驰骋,还未出境,听说君王病了,反而回去探病,结果用冠缨绞死了君王,自立为王。齐国的崔杼因为妻子美貌,庄公与她私通。崔杼率领他的党羽攻打庄公。庄公请求与他分国而治,崔杼不答应;庄公想在庙中自刎,崔杼也不答应。庄公逃出,翻过外墙,被射中大腿,最终被杀,崔杼立庄公的弟弟景公为君。近代的例子有:李兑在赵国掌权,将主父饿死在沙丘,百日之后杀了他;淖齿在齐国掌权,拔掉闵王的筋,悬挂在庙梁上,一夜之后闵王死去。虽然疠病痛苦肿胀,但比起前世的佼佼者,还未达到用冠缨绞死君王、射中大腿的程度;比起近代的例子,也未达到拔筋饿死的程度。那些被劫持、弑杀、死亡的君主,心中的忧虑和身体的困苦,必定比疠病还要严重。由此看来,疠病虽然怜悯君王也是可以的。”
于是孙子写了一篇赋:“珍贵的隋珠,不知道佩戴。华丽的布与丝,不知道区别。美丽的女子和奢侈的公子,没有人知道如何做媒。丑陋的嫫母追求他们,却非常高兴。把瞎子当作明眼人,把聋子当作聪耳人,把对当作错,把吉当作凶。唉,上天啊,为何如此相同!”
诗中说:“上天非常神圣,不要自取灾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客说春申君-注解
春申君: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名黄歇,曾任楚国令尹,封于申,故称春申君。
孙子:此处指孙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伊尹:商朝初年的著名贤相,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疠人:指患有麻风病的人,古代认为麻风病是一种不治之症,患者常被社会排斥。
劫弑:指臣子弑君的行为,劫持并杀害君主。
李兑:战国时期赵国的权臣,曾饿死赵主父(赵武灵王)。
淖齿:战国时期齐国的权臣,曾虐待齐闵王,导致其死亡。
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宝珠,象征珍贵。
袆布:古代的一种粗布,象征低贱。
闾姝子奢:指美女和奢侈的生活,象征诱惑。
嫫母:古代传说中的丑女,象征丑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客说春申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春申君与门客之间的对话,以及孙子(孙膑)对春申君的回应。文本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揭示了权臣专权、君主被弑的悲剧,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首先,门客以汤、武王、伊尹、管仲等历史人物为例,说明贤臣对国家的重要性,劝春申君重用孙子。春申君最初听从门客的建议,辞退了孙子,但后来又听从另一门客的建议,重新邀请孙子。这一情节反映了春申君在政治决策上的摇摆不定,也暗示了战国时期君主的权力往往受到权臣的左右。
孙子的回信则通过一系列历史典故,揭示了权臣专权、君主被弑的悲剧。他列举了楚王子围、齐庄公、赵主父、齐闵王等人的悲惨结局,指出这些君主之所以遭遇不幸,是因为他们年少无知,无法识破权臣的阴谋,最终被权臣所害。孙子通过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春申君要警惕权臣的专权,避免重蹈覆辙。
孙子的回信还通过比喻和诗歌,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君主的同情。他以疠人怜王为喻,指出君主虽然身处高位,但内心的忧劳和形体的困苦,甚至比疠人还要严重。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君主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痛苦。
最后,孙子通过赋诗,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他以宝珠、粗布、美女、丑女等象征物,比喻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感叹世人往往以是为非,以吉为凶,无法看清真相。这一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也反映了孙子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君主的深切同情。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历史典故、比喻和诗歌,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警示君主要警惕权臣的专权,同时也表达了对君主的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文本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