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天下合从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天下合从-原文

天下合从。

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

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

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赢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赢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

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天下合从-译文

天下各国联合起来。

赵国派遣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问道:“您有将领吗?”

春申君回答:“有的,我打算任命临武君为将领。”

魏加说:“我年轻时喜欢射箭,我想用射箭来打个比方,可以吗?”

春申君说:“可以。”

魏加说:“从前,更赢和魏王在京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

更赢对魏王说:‘我可以为大王拉弓虚发,让鸟掉下来。’

魏王说:‘射箭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吗?’

更赢说:‘可以。’

过了一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赢虚发一箭,雁就掉了下来。

魏王说:‘射箭真的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吗?’

更赢说:‘这是一只受伤的雁。’

魏王问:‘先生怎么知道的?’

更赢回答:‘它飞得慢,叫声悲切。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声悲切是因为长时间失群,旧伤未愈,惊心未定。听到弓弦声,就奋力高飞,结果旧伤发作,掉了下来。’

现在临武君,曾经是秦国的俘虏,不能担任抵抗秦国的将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天下合从-注解

合从:指战国时期各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是一种外交策略。

赵使魏加:赵国派遣的使者魏加,魏加是赵国的一位官员。

楚春申君:楚国的一位贵族,春申君是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临武君:楚国的一位将领,曾与秦国有过冲突。

更赢:魏国的一位射箭高手,以其射箭技艺闻名。

京台:魏国的一处高台,常用于观赏和射箭。

孽:原指灾祸或不祥之兆,此处指临武君曾因与秦国的冲突而受伤,心理上受到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天下合从-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赵国使者魏加与楚国春申君的一段对话。魏加以射箭为喻,巧妙地表达了对临武君作为抗秦将领的担忧。

首先,魏加通过讲述更赢与魏王的故事,展示了更赢的高超射箭技艺。更赢能够通过观察鸟的飞行状态和鸣叫声,判断出鸟的伤痛和心理状态,从而在不实际射箭的情况下,使鸟因惊吓而坠落。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更赢的技艺,也隐喻了将领在战场上的心理素质和判断力。

接着,魏加将这一故事与临武君的情况联系起来,指出临武君曾因与秦国的冲突而受伤,心理上受到影响,因此不适合担任抗秦的将领。这一比喻巧妙地揭示了将领在战场上的心理状态对战争结果的重要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各国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不得不联合起来,但在选择将领时,仍需考虑其心理素质和历史背景。

从艺术特色来看,魏加通过射箭的比喻,既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又巧妙地表达了对临武君的担忧。这种比喻手法在古文中常见,既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又深化了对话的内涵。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将领素质和战争策略的思考。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策略,以及人们对将领素质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天下合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