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四国伐楚-原文
四国伐楚,楚令昭雎将以距秦,楚王欲击秦。
昭侯不欲。
桓臧为昭雎谓楚王口:“雎战胜,三国恶楚之强也,恐秦之变而听楚也,必深攻楚以劲秦。
秦王怒于战不胜,必悉起而击楚,是王与秦相罢,而以利二国也。
战不胜秦,秦进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战。
秦王恶与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
秦、楚之合,而燕、赵、魏不敢不听。
三国可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四国伐楚-译文
四个国家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命令昭雎率军抵抗秦国,楚王想要攻击秦国。
昭侯不愿意这样做。
桓臧为昭雎对楚王说:“如果昭雎战胜了,那三个国家会厌恶楚国的强大,担心秦国的变化而听从楚国,必定会深入攻打楚国以增强秦国。
秦王因为战斗不胜而愤怒,必定会全力起兵攻击楚国,这样大王与秦国相互消耗,而让那两个国家得利。
如果战斗不胜秦国,秦国就会进兵攻打,不如增加昭雎的兵力,让他向秦国展示必定会战斗的决心。
秦王厌恶与楚国相互消耗而让天下知道,秦国可以少割地而减少损失。
如果秦国和楚国联合,那么燕国、赵国、魏国不敢不听从。
这样三个国家就可以被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四国伐楚-注解
四国:指燕、赵、魏、秦四个国家。
楚: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昭雎:楚国将领,负责抵御秦国的进攻。
秦: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陕西一带,后来统一中国。
楚王:楚国的君主,此处指楚怀王。
昭侯:楚国的贵族,昭雎的上司或同僚。
桓臧:楚国的谋士或大臣,为昭雎向楚王进言。
三国:指燕、赵、魏三个国家。
秦王:秦国的君主,此处指秦昭襄王。
燕、赵、魏:春秋战国时期的三个诸侯国,分别位于今河北、山西、河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四国伐楚-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博弈。文本通过桓臧的进言,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权谋策略。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利益冲突。楚国面对四国的联合进攻,尤其是秦国的威胁,楚王与昭雎在战略上产生了分歧。楚王主张主动出击,而昭雎则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桓臧的进言则进一步揭示了楚国与秦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指出,如果楚国战胜秦国,其他三国(燕、赵、魏)会因楚国的强大而感到威胁,进而联合秦国对楚国发动更猛烈的进攻。这种分析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与利益纠葛。
其次,桓臧的进言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与权谋策略。他建议楚国不要轻易与秦国开战,而是通过增强昭雎的兵力,向秦国展示楚国的决心,迫使秦国在谈判中让步。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楚国与秦国的直接冲突,还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楚国的利益。桓臧的分析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在外交与军事上的高超智慧,他们善于利用各国的矛盾与利益关系,为本国争取最大的利益。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背叛。桓臧指出,如果楚国与秦国达成联盟,燕、赵、魏三国将不敢轻举妄动,从而稳定了楚国的周边局势。这种联盟策略在战国时期非常常见,各国通过结盟与背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这种联盟往往是暂时的,一旦利益发生变化,联盟关系也会随之瓦解。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与军事策略。桓臧的进言层层递进,既有对当前局势的分析,也有对未来局势的预测,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深谋远虑。同时,文本通过楚王与昭雎的分歧,展现了战国时期君主与将领之间的权力博弈,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权谋策略,还通过桓臧的进言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与外交艺术。文本的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