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最谓金投-原文
周最谓金投曰:
“公负令秦与强齐战。
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使无多割,而听天下之战;
不胜,国大伤,不得不听秦。
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西止秦之有已。
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
复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最谓金投-译文
周最对金投说:
“您负责让秦国与强大的齐国交战。
如果战胜,秦国将控制齐国并封赏,使其不再割让土地,从而听从天下的战争安排;
如果战败,国家将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听从秦国的安排。
秦国将占领韩国和魏国的上党、太原地区,西边则止于秦国已有的领土。
秦国的领土占据了天下的一半,控制了齐国、楚国和三晋的命运,
即使恢复国家,自身也将处于危险之中,这是什么计策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最谓金投-注解
周最: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和辩才著称,曾为多国出谋划策。
金投: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周最的对话对象。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最终统一中国。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以富庶和文化繁荣著称。
韩: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以军事力量较弱但地理位置重要著称。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西、河南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文化繁荣著称。
上党: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位于今山西东南部,战略地位重要。
太原: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位于今山西中部,是军事和经济重镇。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三国均源自晋国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最谓金投-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周最对金投的一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智谋。周最通过分析秦与齐的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和战略博弈。
首先,周最指出如果秦国战胜齐国,秦国将控制齐国,使其不再割让土地,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力量。这种情况下,秦国将能够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控制韩、魏等国的上党和太原地区,进而巩固其在西部的统治。这种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斗争,秦国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步削弱其他国家的力量,最终实现统一。
其次,周最指出如果秦国战败,国家将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听从秦国的安排。这种情况下,秦国仍然能够通过其他手段控制其他国家,使其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分析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平衡,秦国即使在一场战争中失利,仍然能够通过其他手段维持其霸权地位。
最后,周最提出“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复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也。”这句话揭示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地位,秦国控制了天下的一半土地,能够左右齐、楚、三晋等国的命运。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即使复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这种分析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力量悬殊和战略困境,其他国家在面对秦国的强大压力时,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周最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智谋。周最通过对秦与齐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和战略博弈,反映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地位和其他国家面临的战略困境。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