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原文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
君有闵闵之心。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
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
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
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
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
《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
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
故众庶成疆,增积成山。”
周君遂不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译文
周文君免去了士工师藉的职务,任命吕仓为相,但国内的人对此并不满意。
周文君心中感到忧虑。
有人对周文君说:“国家中必然会有批评和赞誉,忠臣应该让批评指向自己,而将赞誉归于君主。
宋国的君主剥夺了民众的时间来建造高台,民众对此不满,因为没有忠臣来掩盖君主的过失。
子罕辞去相位担任司空,民众批评子罕却称赞他们的君主。
齐桓公在宫中设立了七个市场,有七百个女闾,国内的人对此不满。
管仲故意建立三归之家,以此来掩盖齐桓公的过失,难道不是为了不让自己在民众中受到伤害吗?
《春秋》中记载了数百起臣子弑君的事件,这些臣子都是曾经受到赞誉的人。
因此,大臣获得赞誉,并不是国家的好事。
所以,民众的力量可以强大到像山一样堆积起来。”
周文君最终没有免除吕仓的职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注解
周文君:指周朝的文王,即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之一,以仁德著称。
士工师藉:士工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工匠和工程;藉指依赖或依靠。
吕仓:人名,具体历史背景不详,可能是周文君时期的官员。
闵闵之心:形容君主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宋君:指宋国的君主,具体历史背景不详。
子罕:人名,可能是宋国的官员,具体历史背景不详。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是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齐桓公的宰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对齐国的强盛有重大贡献。
三归之家:指管仲的家族,三归可能指管仲的家族有三个分支或三个重要的贡献。
《春秋》: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周文君免去士工师藉的职务,任命吕仓为相,但国人对此不满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君主在用人方面的权衡和民众的反应。文中提到宋君、子罕、齐桓公和管仲的例子,旨在说明忠臣的作用和国家治理的复杂性。
首先,文中提到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这说明如果君主的行为不得民心,又没有忠臣来调和矛盾,就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这表明忠臣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从而保护君主的声誉。
其次,文中提到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这说明管仲作为忠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掩盖君主的过失,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君主的声誉。
最后,文中提到《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这说明如果大臣过于追求个人声誉,可能会对国家造成危害。因此,君主在用人时必须谨慎,既要考虑大臣的能力,也要考虑他们的品德和对国家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深刻揭示了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复杂性和忠臣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君主在用人方面的权衡,也揭示了忠臣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