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共太子死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共太子死-原文

周共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适立也。

司马翥谓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

左成谓司马翥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

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翥,翥令楚王资之以地。’

公若欲为太子,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廧夫空曰:‘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

相国令之为太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共太子死-译文

周共王的太子去世了,他有五个庶子,周共王都很喜爱他们,但没有确定立谁为太子。

司马翥对楚王说:“为什么不封公子咎,并为他请求立为太子呢?”

左成对司马翥说:“如果周君不听从,那么您的智慧就会受到限制,并且与周国的关系也会断绝。

不如对周君说:‘您想立谁为太子呢?稍微告诉我一下,我会让楚王用土地来支持他。’

如果您想成为太子,就派人去告诉相国御展子和廧夫空说:‘大王似乎想让您做太子,这是个强健的人,留在国内对相国不利。’”

相国于是命令立他为太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共太子死-注解

周共太子:周共王的太子,周共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位君主。

五庶子:指周共王的五个庶出儿子,庶子即非正室所生的儿子。

司马翥:楚国的一位大臣,司马是官职,翥是其名。

楚王:楚国的君主,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公子咎:周共王的一个庶子,咎是其名。

左成:周朝的一位大臣,左是其官职,成是其名。

相国: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御展子:周朝的一位大臣,御是其官职,展子是其名。

廧夫空:周朝的一位大臣,廧夫是其官职,空是其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共太子死-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周共王太子去世后,围绕太子之位继承问题的一系列政治斗争。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揭示了古代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五庶子’反映了古代宗法制度下的继承问题。在古代中国,嫡长子继承制是主要的继承方式,但庶子也有机会通过政治手段获得继承权。周共王太子去世后,五个庶子都有机会成为新的太子,这为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

其次,司马翥和左成的对话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司马翥建议楚王支持公子咎成为太子,而左成则担心周君不会听从,导致楚国与周朝的关系恶化。这反映了诸侯国之间在政治上的相互制衡和利益交换。

最后,相国御展子和廧夫空的介入,显示了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相国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其意见对太子的确立有着重要影响。廧夫空的建议则进一步揭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古代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揭示了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周共太子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