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三十五出-收京

作者: 洪昇(1645年—1704年),字昉思,清代著名戏曲家,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其代表作《长生殿》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年代: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17世纪末)。

内容简要:《长生殿》是一部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传奇戏曲,共50出。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绘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同时揭示了宫廷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动荡。剧中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三十五出-收京-原文

【仙吕过曲·甘州歌】【八声甘州】[外金盔、袍服,生、小生、净、末扮四将,各骑马,二卒执旗行上]宣威进讨,喜日明帝里,风静皇郊。欃枪涤尽,看把乾坤重造。扬鞭漫将金镫敲,整顿中兴事正饶。

[外]下官郭子仪,奉命统兵讨贼。且喜禄山授着,庆绪奔逃,大小三军就此振旅进城去。[众应,行介]【排歌】收驰辔,近吊桥,只见长安父老拜前旄。欢声动,笑语高,卖将珠串奉香醪。

[到介][众]启元帅,已进京城。请在龙虎卫衙门,权时驻扎。[外,众下马,作进,外正坐,四将傍坐介]

[外]忆昔长安全盛时,[生、小生]今朝重到不胜悲。[净、末]漫挥满目山河泪,[外]始悟新丰壁上诗。

[四将]请问元帅,什么新丰壁上诗?[外]诸将不知,本镇初到西京,偶见酒楼壁上,有术士李遐周题诗一首。

[四将]题的是何诗句?[外]那诗上说:“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四将]这却怎么解?[外]当时也详解不出。如今看来,却句句验了。[将]请道其详。

[外]禄山统燕、蓟军马,入犯两京,可不是“燕市人皆去”么?后来哥舒兵败潼关,正是“函关马不归”了。

[四将]是,果然不差。后面两句,却又何解。[外]“山下鬼”者,嵬字也。“环”乃贵妃之名,恰应马嵬赐死之事。

[四将]原来如此,可见事皆前定。今仗元帅洪威,重收宫阙,真乃不世之勋也。

[外叹介]唉,西京虽复,只是天子暂居灵武,上皇远狩成都;千官尚窜草莱,百姓未归田里。必先肃清宫禁,洒扫园陵。务使钟(竹虎几换兴)不移,庙貌如故。上皇西返,大驾东回。才完得我郭子仪身上的事也。

[四将打躬介]全仗元帅。只手重扶唐社稷,一肩独荷李乾坤。[外]说便这般说,这中兴事,大费安排。诸公何以教我?[四将]不敢。[外]

【商调过曲·高阳台】九庙灰飞,诸陵尘暗,腥膻满目狼籍。久阙宫悬,伤心血泪时滴。[合]今日、妖氛幸喜消尽也,索早自扫除修茸。

[外]左营将官过来。[生]有。[外]你将这令箭一枝,前去星夜雇募人夫扫除陵寝,候圣驾回来致祭。[合]待春园,樱桃熟绽,荐陈时食。[外付令箭,生收介]领钧旨。

[末]元帅在上,帝京初复,十室九空。为今要务,先当招集流移,使安故业。[外]言之然也。

【前腔】[换头]堪惜,征调千家,流离百室。哀鸿满路悲戚,须早招徕。闾阎重见盈实。[合]安辑,春深四野农事早,恰趁取甲兵初释。

[外]右营将官过来。[小生]有。[外]你将这令箭一枝,前去出榜安民,复归旧业。[合]遍郊圻,安宁妇子,勉修耕织。

[外付令箭,小生接介]领钧旨。

[净]元帅在上,国家新造,纲纪宜张,还须招致旧臣,共图更始。[外]此言正合我意。

【前腔】[换头]虽则、暂总纲维,独肩弘巨,同心早晚协力。百尔臣工,安危须仗奇策。[合]欣得、南阳已自佳气满,好共把旧章重饬。

[外]后营将官过来。[末]有。[外]你将这令箭一枝,榜示百官,限三日内,齐赴军前,共襄国事。[合]佐中兴昇泰运,景从云集。

[外付令箭,末接介]领钧旨。

[生、小生]元帅在上,长安久无天日,士民渴仰圣颜。庶政以渐举行,銮舆必先反正。[外]二们所言,乃中兴大本也。本镇早已修下迎驾表文在此。

【前腔】[换头]目极,云蔽行宫,尘蒙西蜀,臣心夙夜难释。反正銮舆,群情方自归一。[众共泣介][合]凄测,无君久切人痛愤,愿早把圣颜重识。

[外]前营将官过来。[净]有。[外]你将这令箭一枝,带领龙虎军士五千,备齐法驾,赉我表文,前往灵武,奉迎今上皇帝告庙。并候圣旨,遣官前往城都,迎请上皇回銮。[净接令箭介]领钧旨。

[外]左右看香案过来,就此拜发表文。[杂应、设香案,丑扮礼生上,赞礼][外同四将拜表介][合]就军前瞻天仰圣,共尊明辟。

[丑下][净捧表文介][四将]小将等就此前去。

[外]削平妖孽在斯须,方干[外]依旧山河捧帝居。皮日休

[合]哪取满城歌舞曲,杜牧[外]风云长为护储胥。李商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三十五出-收京-译文

【仙吕过曲·甘州歌】【八声甘州】[郭子仪身穿金盔、袍服,生、小生、净、末扮演的四位将领,各自骑马,两名士兵执旗前行]宣示威势,进兵讨伐,喜见阳光照耀帝都,风平皇城郊外。扫除战乱,看这天地重新焕发生机。扬鞭轻敲金镫,整顿中兴大业正当时。

[郭子仪]我是郭子仪,奉命统兵讨伐叛贼。幸好安禄山已被擒获,安庆绪逃亡,全军就此整顿进城。[众人应声,行进]【排歌】收起马缰,靠近吊桥,只见长安的父老乡亲拜倒在军旗前。欢声雷动,笑语喧天,有人献上珠串和美酒。

[到达][众人]报告元帅,已进入京城。请在龙虎卫衙门暂时驻扎。[郭子仪和众人下马,进入衙门,郭子仪正坐,四位将领旁坐]

[郭子仪]回忆昔日长安的繁华盛世,[生、小生]今日重回此地,不禁悲从中来。[净、末]满眼山河,泪如雨下,[郭子仪]这才领悟新丰壁上的诗。

[四位将领]请问元帅,什么是新丰壁上的诗?[郭子仪]你们不知道,我初到西京时,偶然在酒楼壁上看到术士李遐周题的一首诗。

[四位将领]题的是什么诗句?[郭子仪]那诗上说:“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四位将领]这怎么解释?[郭子仪]当时我也解释不出来。如今看来,却句句应验了。[将领]请详细说说。

[郭子仪]安禄山统领燕、蓟的军马,侵犯两京,岂不是“燕市人皆去”吗?后来哥舒翰兵败潼关,正是“函关马不归”了。

[四位将领]是的,果然不错。后面两句又怎么解释?[郭子仪]“山下鬼”指的是“嵬”字。“环”是贵妃的名字,正应了马嵬赐死之事。

[四位将领]原来如此,可见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如今依靠元帅的威势,重新收复宫阙,真是无与伦比的功勋。

[郭子仪叹息]唉,西京虽然收复,但天子暂居灵武,太上皇远在成都;百官还在流亡,百姓尚未回归田园。必须先肃清宫禁,打扫陵园。务必使钟鼓不移,庙宇如故。太上皇西返,天子东回。这才算完成我郭子仪的使命。

[四位将领鞠躬]全靠元帅。只手重扶唐朝社稷,一肩独担天下重任。[郭子仪]话虽如此,中兴大业,还需费心安排。各位有何建议?[四位将领]不敢当。[郭子仪]

【商调过曲·高阳台】九庙化为灰烬,诸陵蒙尘,满目腥膻狼藉。宫阙久悬,伤心血泪不时滴落。[合]今日,妖氛终于消散,应尽早扫除修葺。

[郭子仪]左营将官过来。[生]在。[郭子仪]你拿这令箭,连夜招募人夫打扫陵寝,等待圣驾回来致祭。[合]等到春天,樱桃熟透,献上时令食物。[郭子仪递令箭,生接]遵命。

[末]元帅在上,帝京刚收复,十室九空。当前要务,应先招集流民,让他们安居乐业。[郭子仪]说得对。

【前腔】[换头]可惜,千家被征调,百室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悲戚满路,应尽早招徕。街巷重现繁荣。[合]安抚,春深四野农事早,正好趁此兵戈初息。

[郭子仪]右营将官过来。[小生]在。[郭子仪]你拿这令箭,出榜安民,让他们回归旧业。[合]遍及郊野,安宁妇孺,勉力耕织。

[郭子仪递令箭,小生接]遵命。

[净]元帅在上,国家刚重建,纲纪应张,还需招致旧臣,共图复兴。[郭子仪]此言正合我意。

【前腔】[换头]虽然暂时总揽大权,独担重任,但需同心协力。百官臣工,安危需靠奇策。[合]欣喜,南阳已自佳气满,正好共同整顿旧章。

[郭子仪]后营将官过来。[末]在。[郭子仪]你拿这令箭,榜示百官,限三日内齐赴军前,共襄国事。[合]辅佐中兴,景从云集。

[郭子仪递令箭,末接]遵命。

[生、小生]元帅在上,长安久无天日,士民渴望见到圣颜。政务应逐步展开,銮舆必先回归。[郭子仪]二位所言,正是中兴的根本。我早已写好迎驾表文。

【前腔】[换头]极目远望,行宫被云遮蔽,西蜀蒙尘,臣心日夜难安。銮舆回归,群情方能归一。[众人共泣][合]凄惨,无君久切人痛愤,愿早日重见圣颜。

[郭子仪]前营将官过来。[净]在。[郭子仪]你拿这令箭,带领五千龙虎军士,备齐法驾,带上我的表文,前往灵武,奉迎今上皇帝告庙。并候圣旨,遣官前往成都,迎请太上皇回銮。[净接令箭]遵命。

[郭子仪]左右摆香案过来,就此拜发表文。[杂应、设香案,丑扮礼生上,赞礼][郭子仪同四位将领拜表][合]在军前瞻仰天颜,共尊明君。

[丑下][净捧表文][四位将领]我们这就前去。

[郭子仪]削平妖孽在顷刻,方干[郭子仪]依旧山河捧帝居。皮日休

[合]哪取满城歌舞曲,杜牧[郭子仪]风云长为护储胥。李商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三十五出-收京-注解

郭子仪:唐朝著名将领,安史之乱期间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中兴名将。

禄山:安禄山,唐朝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曾建立燕国,自称大燕皇帝。

庆绪: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安禄山死后继位为大燕皇帝。

新丰壁上诗:指李遐周在酒楼壁上题写的预言诗,诗中预示了安史之乱的结局。

嵬字:指马嵬驿,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赐死的地方。

贵妃: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安史之乱中被赐死于马嵬驿。

灵武:唐肃宗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行宫所在地,后在此即位。

成都: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期间避难的地方。

九庙:指唐朝的宗庙,象征国家的正统和祭祀体系。

诸陵:指唐朝皇帝的陵墓,象征皇权的延续。

南阳:指南阳郡,唐朝时期的重要地区,象征国家的复兴。

銮舆:指皇帝的车驾,象征皇帝的回归和国家的正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三十五出-收京-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长生殿》中的《仙吕过曲·甘州歌》和《商调过曲·高阳台》,描绘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后,率军进入长安的情景。文本通过郭子仪与四将的对话,展现了唐朝中兴的艰难历程和郭子仪作为中兴名将的责任感。

首先,文本通过郭子仪的视角,回顾了安史之乱的惨烈和长安的沦陷。郭子仪提到的新丰壁上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预言。诗中“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预示了安禄山的失败和哥舒翰的兵败,而“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则直接指向了杨贵妃在马嵬驿的悲剧。这一预言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也体现了古人对天命和预言的信仰。

其次,文本通过郭子仪与四将的对话,展现了唐朝中兴的复杂局面。郭子仪不仅需要肃清宫禁、洒扫园陵,还要招集流民、恢复生产、招致旧臣,这些任务反映了战后重建的艰巨性。郭子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仅要恢复国家的秩序,还要迎接皇帝的回归,确保国家的正统性。

最后,文本通过郭子仪与四将的对话,展现了唐朝中兴的希望。郭子仪提到“南阳已自佳气满”,象征国家的复兴已经初见端倪。而“反正銮舆,群情方自归一”则表达了人们对皇帝回归的期盼和对国家正统的认同。郭子仪的表文和迎驾行动,不仅是对皇帝的忠诚,更是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郭子仪与四将的对话,展现了唐朝中兴的艰难历程和郭子仪作为中兴名将的责任感。文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通过预言、责任和希望的交织,展现了古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三十五出-收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6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