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难经补泻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难经补泻-原文

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刺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金不得“不”字疑衍。谓泻火以抑木、补水以济金,欲令金得平木。一云:“泻火补水,而旁治之,不得径以金平木。”火者木之子,子能令母实,谓子有余,则不食于母。今泻南方者,夺子之气,使之食其母也。金者水之母,母能令子虚,谓母不足则不能荫其子。今补北方者,益子之气,则不至食其母也。此与《八十一难》义正相发。其曰:“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则隐然实实虚虚之意也。”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五脏传病之图

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心复传肺,七传者死,谓传其所胜也。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间脏者生,谓传其子也。

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

信其左,谓善针者,信用左手,不知针法者,自右手起也。

经言:“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难经补泻-译文

经典中说:“虚弱的要补,充实的要泻,既不虚弱也不充实的,按照经络来治疗,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的,虚弱的要补其母,充实的要泻其子,应该先补,然后再泻。既不虚弱也不充实的,按照经络来治疗,是因为正经自己生病,没有受到其他邪气的影响,应该自己取其经络,所以说按照经络来治疗。

经典中说:“春夏针刺要浅,秋冬针刺要深,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的,春夏时,阳气在上,人的气也在上,所以应该浅刺。秋冬时,阳气在下,人的气也在下,所以应该深刺。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的,春夏温暖,必须致一阴,初次下针,沉到肝肾的部位,得气后引持阴气。秋冬寒冷,必须致一阳,初次内针浅而浮,到心肺的部位,得气后推内阳气。这就是春夏必须致一阴,秋冬必须致一阳。

经典中说:“刺荣不要伤卫,刺卫不要伤荣,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的,刺阳时,卧针而刺;刺阴时,先用左手按压所针荣俞的地方,气散后再内针,这就是刺荣不伤卫,刺卫不伤荣。

经典中说:“能知道迎随之气,可以调节,调节气的方法,必须在阴阳,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的,所谓迎随,就是知道荣卫的流行,经脉的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所以叫迎随。调节气的方法,必须在阴阳,就是知道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节,所以叫调节气的方法,必须在阴阳。

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是的,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所以经典中说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这就是这个意思。

经典中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的,金木水火土,应该相互平衡。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所以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典中说:“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这就是这个意思。

金不得“不”字疑衍。谓泻火以抑木、补水以济金,欲令金得平木。一云:“泻火补水,而旁治之,不得径以金平木。”火者木之子,子能令母实,谓子有余,则不食于母。今泻南方者,夺子之气,使之食其母也。金者水之母,母能令子虚,谓母不足则不能荫其子。今补北方者,益子之气,则不至食其母也。此与《八十一难》义正相发。其曰:“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则隐然实实虚虚之意也。”

经典中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的,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五脏传病之图

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心复传肺,七传者死,谓传其所胜也。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间脏者生,谓传其子也。

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是的,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针有补泻,何谓也?

是的,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

信其左,谓善针者,信用左手,不知针法者,自右手起也。

经典中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是的,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经典中说:“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是的,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经典中说:“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是的,这是病不是指寸口脉,是指病自有虚实。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难经补泻-注解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对于虚弱的病症要采取补益的方法,对于实证则要采取泻下的方法。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针刺的深浅,春夏阳气上升,人气亦在上,故刺浅;秋冬阳气下降,人气亦在下,故刺深。

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针刺时要区分荣气和卫气,刺荣气时不伤卫气,刺卫气时不伤荣气。

迎随之气:指根据气血的流动方向进行针刺,顺其自然,调和气血。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未发生前就进行预防,一般的医生则在疾病发生后进行治疗。

补泻:中医治疗中的两种基本方法,补法用于虚弱,泻法用于实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难经补泻-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气血运行等核心概念。文中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季节、病症的虚实、气血的流动方向等因素来调整针刺的深浅、补泻的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疾病。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的深厚理论基础,也反映了其在实际治疗中的精细操作和深刻洞察。

文中提到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等原则,都是基于对人体生理和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这些原则和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证明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胜于治疗,这是中医健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疾病的早期干预和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详细阐述,也是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深刻展示,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古代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难经补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