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原文
问:“经脉有奇经八脉。”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问:“迎随之法。”
经曰:“随而济之是为补,迎而夺之是为泻。”夫行针者,当刺之时,用皮钱擦热针,复以口温针热,先以左手爪,按其所刺荣俞之穴,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先深后浅,秋冬三十六息,先浅后深,徐徐而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轻滑。未得气者,若鱼之未吞钩,既吞得气,宜用补泻。补,随其经脉,推而按内之,停针一二时,稍久,凡起针,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提而动伸之,停针稍久,凡起针,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按之。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补者先呼后吸,泻者先吸后呼。疼痛即泻,痒麻即补。
其浅深之故,注《标幽赋》内。
问:“补针之要法。”
答曰: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长呼气一口,刺入皮三分。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曰天才。少停呼气二口,徐徐刺入肉三分,如前息数足,又觉针沉紧,以生数行之,号曰人才。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曰地才。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此为极处,静以久留,却须退针至人部,又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热,虚羸痒麻,病势各散,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歧伯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正谓针之不伤于荣卫也。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矣。
问:“泻针之要法。”
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捻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曰地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曰人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间,号曰天才。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此为极处,静以久留,仍推进人部,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冷,寒热痛痒,病势各退,针下微松,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
问:“经络。”
答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血气之道路也。其源内根于肾,乃生命之本也。根在内而布散于外,犹树木之有根本,若伤其根本,则枝叶亦病矣。苟邪气自外侵之,伤其枝叶,则亦累其根本矣。或病发内生,则其势必然,故言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以行血气,经为正经,络为支络,血气不和,百病乃生。但一经精气不足,便不和矣。故经曰:“邪中于阳,则溜于经,自面与颈,则下阳明,自项与背,则下太阳,自颊与胁,则下少阳。邪中于阴,则溜于腑,自四末臂胻始,而入三阴,脏气实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腑者,谓胆、胃、膀胱、大小肠也,故刺各有其道焉。”针下察其邪正虚实以补泻之,随其经脉荣卫以迎随之,其道皆不有违也。凡中外之病,始自皮肤,血脉相传,内连腑脏,则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内因之病,令气盛衰,外连经络,则荣卫倾移,上下左右,虚实生矣。经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乃应筋,此形气内外之相应也。”
外具阴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内具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问:“子午补泻。”
答曰: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人身则阳气受于四末,阴气受于五脏,亦外阳而内阴也。左转从外则象天,右转从内则象地,中提从中则象人,一左一右一提,则能使阴阳内外之气,出入与上下相参往来,而荣卫自流通矣。男子生于寅,寅,阳也,以阳为主,故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女子生于申,申,阴也,以阴为主,故右转顺阴为之补,左转逆阴为之泻,此常法也。然病有阴阳寒热之不同,则转针取用出入,当适其所宜。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之法也。大凡转针逆顺之道,当明于斯。
子(合)穴:尺盛补之,顺其入也。午(荥)穴:寸盛泻之,顺其出也。
问:“针头补泻何如?”
答曰:此乃补泻之常法也。非呼吸而在手指,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
邪气而已矣。
问:“自取其经。”
答曰:刺虚刺实,当用迎随,补其母而泻其子,若不虚不实者,则当以经取,谓其正经自得病,不中他邪,故自取其经也。其法右手存意持针,左手候其穴中之气,若气来至如动脉状,乃内针,要续续而入,徐徐而撞,入荣至卫,至若得气如鲔鱼食钩,即是病之气也,则随本经气血多少,酌量取之,略待少许,见气尽乃出针;如未尽,留针在门,然后出针。经曰:“有见如入,有见如出。”此之谓也。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答曰:十二经脉,皆以荣为根本,卫为枝叶,故欲治经脉,须调荣卫,欲调荣卫,须假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
问:“皮肉筋骨脉病。”
答曰: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经言:“是动脉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先为是动,而后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则知皮肉经脉,亦是后所生之病耳。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于部分有浅深之不同,却要下针无过不及为妙也。
一曰皮肤,二曰肌肉,三曰筋骨。
问:“刺有久速。”
答曰:此乃量病轻重而行,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假令得病气而补泻之,其病未尽,仍复停针,候气再至,又行补泻。经言:“刺虚须其实,刺实须其虚也。”
问:“诸家刺齐异同。”
答曰:《灵枢》所言:“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取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其旨也。余读《难经》,常见针师丁德用所注,乃言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处,但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阳气所行;肌肉之下,为肝肾之部,阴气所行也。是说所以发挥《灵枢》之旨,却甚详明。至于孙氏《千金方》所言:针入一分,则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⑤。针入三分,则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⑥。《玄珠密语》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⑦。”此说可谓详明矣。及夫后贤所著,则又有自一分,而累至于十分之说,此法益详且密矣。大抵博约不同,其理无异,互相发明,皆不必废。
谓绝皮以出阳邪也。谓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谓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矣。亦与始刺浅之,而来血气意合。⑤亦与后刺深之,以致阴气意合。⑥亦与最后极深,以下谷气意合,乃根本也。⑦取象三天两地之数。
问:“阴阳居易之理。”
答曰:此则阴阳相乘之意也。以其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推原所由,或因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或因卫气衰少,而荣气外溢。故令血气不守其位,一方气聚,则为一方实,一方气散,则为一方虚。其实者为痛,其虚者为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亦阴也,法当深刺之。痒则阳也,法当浅刺之。病在上者阳也,在下者阴也。病先起于阴者,法当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也。病先起于阳者,法当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也。
问:“顺逆相反之由。”
答曰:此谓卫气独不得循于常道也,其名曰厥,为病不同,刺法当别。故经言:“刺热厥者,若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若留针反为热。”盖被逆气使然。由是言之,刺热厥者,宜三刺阴,一刺阳。刺寒厥者,宜三刺阳,一刺阴。惟其久病之人,则邪气入深,却当深入而久留,须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
问:“虚实寒热之治。”
答曰:先诊人迎气口,以知阴阳有余不足,以审上下经络,循其部分之寒热,切其九候之变易,按其经络之所动,视其血脉之色状,无过则同,有过则异,脉急以行,脉大以弱,则欲要静,筋力无劳。凡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不足于上者,推而扬之。经云:“稽留不到者,因而迎之。气不足者,积而从之。大热在上者,推而下之。从下止者,引而去之。大寒在外者,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而泻之。上寒下热者,推而上之。上热下寒者,引而下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菀陈而血结者,刺而去之。”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故经言:“荣者水谷之精也,血气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循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生也,悍疾滑利,不能入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如是则荣卫为中外之主,不亦大乎!安得不求其补泻焉。
问:“刺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按令阳散乃内针。”
答曰: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刺阴部者,从其深也,系属肾肝之分。凡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故也。凡欲行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直深内针,得气则伸提之,其气自调畅矣,以阴部主静故也。
问:“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答曰:迎随之法,因其中外上下、病道遥远而设也。是故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
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
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手三阳经,从手上头;手三阴经,从胸至手;足三阳经,从头下足;足三阴经,从足入腹。故手三阳泻者,针芒望外,逆而迎之;补者针芒望内,顺而追之,余皆仿此。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
大率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者,是上下之气往来。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故曰迎随耳。
问:“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应否?”
答曰:此法非止推于十干之穴,但凡针入皮肤间,当阳气舒发之分谓之开。针至肉分间,当阴气封固之分谓之阖。然开中有阖,阖中有开,一开一阖之机,不离孔中,交互停针,察其气以为补泻。故《千金》言:“卫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
问:“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答曰:悬阳,谓当腠理间朝针之气也。两卫,谓迎随呼吸出入之气也。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谓左手占候,以为补泻也。此古人立法,言多妙处。
问:“容针空豆许。”
此法正为迎随而设也。是以气至针下,必先提退空歇,容豆许,候气至然后迎之、随之。经言:“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问:“刺有大小。”
答曰: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此名“调阴换阳”,一名“接气通经”,一名“从本引末”。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实一义也。
问:“穴在骨所。”
答曰:初下针入腠理,得穴之时,随吸内针,乃可深知之。不然,气与针忤,不能进。又凡肥人内虚,要先补后泻;瘦人内实,要先泻后补。
问:“补泻得宜。”
答曰:凡病在一方,中外相袭,用子午法补泻,左右转针是也。病在三阴三阳,用流注法补泻,荥俞呼吸出纳是也。二者不同。至于弹爪提按之类,无不同者,要明气血何如耳。
问:“迎夺随济,固言补泻,其义何如?”
答曰:迎者,迎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之也。随者,随其气之方去,如卯时气去注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时正虚,而济补之也。余仿此。
问:“针入几分,留几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厚实处,则可深;浅薄处,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为可耳。
问:“补泻有不在井荥俞经合者多如何?”
答曰:如晴明、瞳子髎治目疼,听宫、丝竹空、听会治耳聋,迎香治鼻,地仓治口喎,风池、头维治头项,古人亦有不系井荥俞经合者如此。盖以其病在上,取之上也。
问:“经穴流注,按时补泻,今病有各经络,按时能去病否?”
答曰:病着于经,其经自有虚实耳。补虚泻实,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针而愈,有数针始愈。盖病有新痼浅深,而新浅者,一针可愈,若深痼者,必屡针可除。丹溪、东垣有一剂愈者,有至数十剂而愈者,今人用一针不愈,则不再针矣。且病非独出于一经一络者,其发必有六气之兼感,标本之差殊,或一针以愈其标,而本未尽除;或独取其本,而标复尚作,必数针方绝其病之邻也。
问:“针形至微何能补泻?”
答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恹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起胖,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复恹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
问:“《内经》治病,汤药少而针灸多,何也?”
答曰:《内经》,上古书也。上古之人,劳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肥鲜,以戕其内,衣不蕴热,以伤其外,起居有节,寒暑知避,恬澹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生?虽有贼风虚邪,莫能深入,不过凑于皮肤,经滞气郁而已。以针行气,以灸散郁,则病随已,何待于汤液耶?当今之世,道德日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纵欲以竭其精,多虑以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解御神,务快其心,过于逸乐,起居无节,寒暑不避,故病多从内生,外邪亦易中也。经曰:“针刺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病既属内,非汤液又不能济也。”此和缓以后,方药盛行,而针灸兼用,固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亦业针法之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古用针灸之多,今用针灸之少,亦非汤液之宜于今,而不宜于古耶。学者当究心焉。
问:“八法流注之要诀何如?”
答曰:口诀固多,未能悉录,今先撮其最要者而言之。
上古流传真口诀,八法原行只八穴。口吸生数热变寒,口呼成数寒变热。先呼后吸补自真,先吸后呼泻自捷。徐进疾退曰泻寒,疾进徐退曰补热。紧提慢按似冰寒,慢提紧按如火热。脉外阳行是卫气,脉内阴行是荣血。虚者徐而进之机,实者疾而退之说。补其母者随而济,泻其子者迎夺挈。但分迎夺与济随,实泻虚补不妄说。天部皮肤肌肉人,地部筋骨分三截。卫气逆行荣顺转,夏浅冬深肥瘦别。毋伤筋膜用意求,行针犹当辨骨节。拇指前进左补虚,拇指后退右泻实。牢濡得失定浮沉,牢者为得濡为失。泻用方而补为圆,自然荣卫相交接。
右泻先吸退针呼,左补先呼出针吸。
莫将此法作寻常,弹努循扪指按切。
分筋离骨陷中来,却将机关都漏泄。
行人载道欲宣扬,湍水风林没休歇。
感谢三皇万世恩,阐尽针经真口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译文
问:“经脉中有奇经八脉。”
《难经》说:“脉有奇经八脉,不局限于十二经,这是什么意思呢?是的,有阳维、阴维、阳蹻、阴蹻、冲脉、任脉、督脉、带脉,这八脉都不受十二经的约束,所以称为‘奇经八脉’。经脉有十二,络脉有十五,共二十七,气血随经脉上下运行,为什么唯独奇经八脉不受经脉的约束呢?是的,圣人设计沟渠,疏通水道,以防不测,天降大雨,沟渠溢满,此时水流泛滥,圣人无法再控制。这就像络脉满溢,各经脉无法再约束一样。”
问:“迎随的方法。”
经书说:“顺着经脉运行的方向进行补益,逆着经脉运行的方向进行泻泄。”行针时,在刺入之前,用皮钱擦热针,再用口温针,先用左手指甲按压要刺的穴位,弹动并用力按压,指甲向下按压,抚摸并顺着经脉方向按压,使气血通畅,然后让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刺入。春夏季节,刺入后停留二十四息,先深后浅;秋冬季节,停留三十六息,先浅后深,缓慢刺入,气血到来时像动脉跳动一样,针下感觉轻滑。如果未得气,像鱼未吞钩一样,得气后,应进行补泻。补法,顺着经脉方向,推按针向内,停留针一二时,稍久,起针时,左手按住针孔,缓慢出针并迅速按压。泻法,逆着经脉方向,提针并向外伸展,停留针稍久,起针时,左手放开针孔,迅速出针并缓慢按压。补针时,针向左转,大拇指用力推出;泻针时,针向右转,大拇指收回。补法先呼气后吸气,泻法先吸气后呼气。疼痛时用泻法,痒麻时用补法。
关于针刺深浅的原因,详见《标幽赋》。
问:“补针的要法。”
回答说:补针的方法,左手用力按压十字缝纹,右手持针在穴位上,然后让病人咳嗽一声,随着咳嗽进针,长呼一口气,刺入皮肤三分。针刺手经络时,春夏季节停留二十四息。针刺足经络时,秋冬季节停留三十六息。催气时,针下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次,撅九次,称为“天才”。稍停,呼气两口,缓慢刺入肌肉三分,如前停留足够时间,感觉针下沉紧,以生数行之,称为“人才”。稍停,呼气三口,缓慢再刺入筋骨之间三分,如前停留足够时间,感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称为“地才”。再推进一豆的距离,称为“按”,为截、为随。这是针刺的极致,静留较长时间,然后退针至人部,等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发热,虚弱、痒麻,病势消散,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气后出针,缓慢进针,缓慢出针,穴位迅速按压。歧伯说:“下针要慢,太快伤血,出针要缓,太快伤气。”这正是针刺不伤荣卫的道理。这样,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于此。
问:“泻针的要法。”
泻针的方法,左手用力按压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在穴位上,然后让病人咳嗽一声,随着咳嗽进针,刺入三分,进入天部,稍停后直入地部,提退一豆的距离,得气后针下沉紧,搓拈不动,如前停留足够时间,行六阴之数,捻六次,撅六次,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称为“地才”。再等待气至针沉,如前停留足够时间,以成数行之,吸气两口回针,提出至天部,称为“人才”。再等待气至针沉,如前停留足够时间,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间,称为“天才”。退针一豆的距离,称为“提”,为担、为迎。这是针刺的极致,静留较长时间,然后推进至人部,等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发冷,寒热痛痒,病势消退,针下微松,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气后出针,迅速进针,缓慢出针,穴位不闭。
问:“经络。”
回答说:经脉有十二,络脉有十五,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根源在肾,是生命的根本。根在内而布散于外,就像树木有根,如果伤了根,枝叶也会生病。如果邪气从外侵入,伤了枝叶,也会累及根本。或者病从内生,则其势必然,所以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运行气血,经为正经,络为支络,气血不和,百病乃生。只要一经精气不足,便不和了。所以经书说:“邪气侵入阳经,则流于经脉,从面部和颈部,则下至阳明经,从颈部和背部,则下至太阳经,从颊部和胁部,则下至少阳经。邪气侵入阴经,则流于腑,从四肢臂胻开始,进入三阴经,脏气实而不能容纳,故还之于腑。腑,指的是胆、胃、膀胱、大小肠,所以针刺各有其道。”针刺时要观察邪正虚实以进行补泻,顺着经脉荣卫的方向进行迎随,其道皆不可违背。凡内外之病,始于皮肤,血脉相传,内连腑脏,则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内因之病,令气盛衰,外连经络,则荣卫倾移,上下左右,虚实生矣。经书说:“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乃应筋,此形气内外之相应也。”
外具阴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内具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问:“子午补泻。”
回答说:这是宣行荣卫的方法。所以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人身则阳气受于四肢,阴气受于五脏,也是外阳内阴。左转从外则象天,右转从内则象地,中提从中则象人,一左一右一提,则能使阴阳内外之气,出入与上下相参往来,而荣卫自流通矣。男子生于寅,寅,阳也,以阳为主,故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女子生于申,申,阴也,以阴为主,故右转顺阴为之补,左转逆阴为之泻,这是常法。然而病有阴阳寒热的不同,则转针取用出入,应当适应其适宜的情况。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这是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的方法。大凡转针逆顺之道,应当明白于此。
子(合)穴:尺盛补之,顺其入也。午(荥)穴:寸盛泻之,顺其出也。
问:“针头补泻如何?”
回答说:这是补泻的常法。不是通过呼吸,而是通过手指,当刺之时,必须先以左手按压所针的穴位,弹动并用力按压,指甲向下按压,气血到来时像动脉跳动一样,顺着针的方向刺入,得气后推按针向内,这就是补法。动而伸
邪气而已。
问:“自取其经。”
答:刺虚刺实,应当用迎随的方法,补其母而泻其子,如果不虚不实,则应当以经取,说的是正经自得病,不中他邪,所以自取其经。其方法是右手存意持针,左手候其穴中之气,如果气来至如动脉状,乃内针,要续续而入,徐徐而撞,入荣至卫,至若得气如鲔鱼食钩,即是病之气也,则随本经气血多少,酌量取之,略待少许,见气尽乃出针;如未尽,留针在门,然后出针。经曰:“有见如入,有见如出。”此之谓也。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答:十二经脉,皆以荣为根本,卫为枝叶,故欲治经脉,须调荣卫,欲调荣卫,须假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
问:“皮肉筋骨脉病。”
答: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经言:“是动脉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先为是动,而后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则知皮肉经脉,亦是后所生之病耳。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于部分有浅深之不同,却要下针无过不及为妙也。
一曰皮肤,二曰肌肉,三曰筋骨。
问:“刺有久速。”
答:此乃量病轻重而行,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假令得病气而补泻之,其病未尽,仍复停针,候气再至,又行补泻。经言:“刺虚须其实,刺实须其虚也。”
问:“诸家刺齐异同。”
答:《灵枢》所言:“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取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其旨也。余读《难经》,常见针师丁德用所注,乃言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处,但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阳气所行;肌肉之下,为肝肾之部,阴气所行也。是说所以发挥《灵枢》之旨,却甚详明。至于孙氏《千金方》所言:针入一分,则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⑤。针入三分,则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⑥。《玄珠密语》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⑦。”此说可谓详明矣。及夫后贤所著,则又有自一分,而累至于十分之说,此法益详且密矣。大抵博约不同,其理无异,互相发明,皆不必废。
谓绝皮以出阳邪也。谓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谓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矣。亦与始刺浅之,而来血气意合。⑤亦与后刺深之,以致阴气意合。⑥亦与最后极深,以下谷气意合,乃根本也。⑦取象三天两地之数。
问:“阴阳居易之理。”
答:此则阴阳相乘之意也。以其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推原所由,或因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或因卫气衰少,而荣气外溢。故令血气不守其位,一方气聚,则为一方实,一方气散,则为一方虚。其实者为痛,其虚者为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亦阴也,法当深刺之。痒则阳也,法当浅刺之。病在上者阳也,在下者阴也。病先起于阴者,法当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也。病先起于阳者,法当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也。
问:“顺逆相反之由。”
答:此谓卫气独不得循于常道也,其名曰厥,为病不同,刺法当别。故经言:“刺热厥者,若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若留针反为热。”盖被逆气使然。由是言之,刺热厥者,宜三刺阴,一刺阳。刺寒厥者,宜三刺阳,一刺阴。惟其久病之人,则邪气入深,却当深入而久留,须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
问:“虚实寒热之治。”
答:先诊人迎气口,以知阴阳有余不足,以审上下经络,循其部分之寒热,切其九候之变易,按其经络之所动,视其血脉之色状,无过则同,有过则异,脉急以行,脉大以弱,则欲要静,筋力无劳。凡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不足于上者,推而扬之。经云:“稽留不到者,因而迎之。气不足者,积而从之。大热在上者,推而下之。从下止者,引而去之。大寒在外者,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而泻之。上寒下热者,推而上之。上热下寒者,引而下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菀陈而血结者,刺而去之。”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故经言:“荣者水谷之精也,血气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循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生也,悍疾滑利,不能入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如是则荣卫为中外之主,不亦大乎!安得不求其补泻焉。
问:“刺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按令阳散乃内针。”
答: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刺阴部者,从其深也,系属肾肝之分。凡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故也。凡欲行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直深内针,得气则伸提之,其气自调畅矣,以阴部主静故也。
问:“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答:迎随之法,因其中外上下、病道遥远而设也。是故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经典中说:“阳气从四肢末端接受气,阴气从五脏接受气。”因此,泻法(指针灸中的泻法)是先深刺后浅刺,从内部引导气出来。补法(指针灸中的补法)是先浅刺后深刺,从外部推动气进入内部。这是根据阴阳内外的不同而调整针刺的深浅和方向。
至于经脉,它们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手的三条阳经从手部向上到头部;手的三条阴经从胸部到手部;足的三条阳经从头部向下到足部;足的三条阴经从足部进入腹部。因此,手的三条阳经在泻法时,针尖朝外,逆着气的方向刺入;补法时,针尖朝内,顺着气的方向刺入,其他经脉的针刺方法也类似。这是根据气血的往来方向来决定针刺的顺逆。
总的来说,荣卫指的是内外之气的出入,经脉指的是上下之气的往来。根据气血所在的位置和方向,决定针刺的顺逆。这就是所谓的“迎随”。
问:“补泻的时候,是否与气的开阖相应?”
答: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十干穴位,凡是针刺入皮肤时,阳气舒发的部分称为“开”;针刺入肌肉时,阴气封固的部分称为“阖”。然而,开中有阖,阖中有开,开阖的机制在针孔中交替进行,通过观察气的运行来决定补泻。《千金方》中说:“卫气在外为阳部,荣气在内为阴部。”
问:“针刺的时候,一定要在悬阳和两卫的位置,神气不要离开,这样才能知道病的存亡。”
答:悬阳指的是在腠理间朝针的气;两卫指的是迎随呼吸出入的气。神气不要离开,知道病的存亡,指的是用左手占候,来决定补泻。这是古人立法的妙处。
问:“容针空豆许。”
这种方法正是为了迎随而设的。当气到达针下时,必须先提针退出一段距离,留出豆许的空间,等待气到来后再迎气或随气。经典中说:“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问:“针刺有大小之分。”
答:有平补平泻,指的是阴阳不平衡后通过针刺使其平衡。阳气下降称为补,阴气上升称为泻。只要内外之气调和就可以了。有大补大泻,指的是阴阳都有盛衰,针刺在天地部内,同时进行补泻,必须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才会衰退。这种方法称为“调阴换阳”,也叫“接气通经”或“从本引末”。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慢慢进针,慢慢出针,其实是一个道理。
问:“穴位在骨头附近。”
答:初次下针进入腠理,找到穴位时,随着吸气进针,才能深入理解。否则,气与针相冲突,无法进针。另外,肥胖的人内虚,要先补后泻;瘦的人内实,要先泻后补。
问:“补泻得当。”
答:凡是病在一方,中外相袭,用子午法补泻,左右转针即可。病在三阴三阳,用流注法补泻,通过荥俞穴的呼吸出纳来调节。这两种方法不同。至于弹爪提按等手法,本质上没有区别,关键是要明白气血的运行情况。
问:“迎夺随济,说的是补泻,具体是什么意思?”
答:迎,指的是迎接气刚刚到来的时候,比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肺和大肠的气正盛,可以通过泻法来夺气。随,指的是跟随气刚刚离开的时候,比如卯时气离开大肠,辰时气离开胃,此时肺和大肠正虚,可以通过补法来济气。其他情况也类似。
问:“针刺入几分,留几呼?”
答:不必拘泥于此。因为肌肉有深浅,病去有快慢,如果肌肉厚实,可以深刺;如果肌肉浅薄,则宜浅刺。病去得快就迅速出针,病去得慢就久留针。
问:“补泻有时不在井荥俞经合穴,这种情况多吗?”
答:比如晴明、瞳子髎治眼疼,听宫、丝竹空、听会治耳聋,迎香治鼻病,地仓治口歪,风池、头维治头项病,古人也有不依赖井荥俞经合穴的情况。这是因为病在上部,取上部的穴位。
问:“经穴流注,按时补泻,现在病在各经络,按时能去病吗?”
答:病在经络上,经络本身有虚实。补虚泻实,自然能治病。有的病一针就能治好,有的病需要多次针刺才能治好。因为病有新病、旧病、浅病、深病,新病和浅病一针可愈,深病和旧病则需要多次针刺才能根除。丹溪、东垣有一剂药就治好的,也有数十剂药才治好的。现在的人用一针不愈,就不再针刺了。而且病不单单出现在一条经络上,发病时往往有六气的兼感,标本的差异,有时一针治好标病,但本病未除;有时只治本病,但标病还在,必须多次针刺才能彻底治愈。
问:“针形微小,怎么能补泻呢?”
答:就像气球一样,当它没有气时,瘪塌不堪踢,但当从孔中吹气时,气球就鼓起来了,这就是虚则补的道理。如果去掉孔中的堵塞,气就会从孔中出来,气球又瘪塌了,这就是实则泻的道理。
问:“《内经》治病,汤药少而针灸多,为什么?”
答:《内经》是上古的书。上古的人,劳作不至于疲倦,安逸不至于放纵,饮食不追求肥美,不会伤害内脏,穿衣不追求厚重,不会伤害外表,起居有规律,寒暑知道躲避,心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即使有贼风虚邪,也不能深入体内,最多只是停留在皮肤,导致经络阻滞、气郁而已。通过针刺行气,通过灸法散郁,病就随之而愈,何必依赖汤药呢?当今社会,道德日渐衰败,人们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纵欲以耗尽精气,多虑以散失真气,不知保持充盈,不懂得调节精神,只追求一时的快乐,过度逸乐,起居无规律,寒暑不避,所以病多从内生,外邪也容易侵入。经典中说:“针刺治其外,汤药治其内,病既然属于内,非汤药不能救治。”这是和缓以后,方药盛行,针灸兼用的原因。因为世道不再像古代那样,人也不同于过去,再加上针法不精,传授不得其诀窍。并不是古代用针灸多,现在用针灸少,也不是汤药适合现在而不适合古代。学者应当深入研究。
问:“八法流注的要诀是什么?”
答:口诀很多,不能全部记录,现在先摘录最重要的部分来说。
上古流传的真口诀,八法原本只涉及八个穴位。口吸生数热变寒,口呼成数寒变热。先呼后吸补自真,先吸后呼泻自捷。徐进疾退称为泻寒,疾进徐退称为补热。紧提慢按像冰寒,慢提紧按像火热。脉外阳行是卫气,脉内阴行是荣血。虚者徐进是补的机制,实者疾退是泻的道理。补其母者随而济,泻其子者迎夺挈。只要分清迎夺与济随,实泻虚补不妄说。天部皮肤肌肉人,地部筋骨分三截。卫气逆行荣顺转,夏浅冬深肥瘦别。不要伤到筋膜,行针时要辨别骨节。拇指前进左补虚,拇指后退右泻实。牢濡得失定浮沉,牢者为得濡为失。泻用方而补为圆,自然荣卫相交接。
右侧泻法,先吸气再退针呼气;左侧补法,先呼气再出针吸气。
不要将这种方法视为平常,弹、努、循、扪、指、按、切都是关键。
分筋离骨,从陷中而来,却将机关都泄露了。
行人在道路上想要宣扬,湍急的水流和风中的树林都没有停歇。
感谢三皇的万世恩德,阐明了针经的真正口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注解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概念,指的是不直接隶属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包括阳维脉、阴维脉、阳蹻脉、阴蹻脉、冲脉、任脉、督脉和带脉。这些经脉在人体中起到调节和补充十二正经气血的作用。
迎随之法:迎随之法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一种手法,指的是根据经脉气血的流动方向进行补泻操作。’随而济之’是补法,即顺着经脉气血流动的方向进行针刺;’迎而夺之’是泻法,即逆着经脉气血流动的方向进行针刺。
补针:补针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手法,旨在通过针刺来补充和增强人体的气血。补针通常采用顺经脉气血流动的方向进行,手法较为温和,旨在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泻针:泻针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手法,旨在通过针刺来排除体内的病邪和过多的气血。泻针通常采用逆经脉气血流动的方向进行,手法较为强烈,旨在疏通经络、排除病邪。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络脉是分支。经络系统连接全身各个部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子午补泻:子午补泻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手法,根据时辰和阴阳理论进行补泻操作。子时(夜半)属阴,午时(正午)属阳,补泻手法根据时辰的阴阳属性进行调整,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泻:在中医中,泻指通过针刺等方法排除体内的病邪或过盛的气血。
补针导气:补针导气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技术,通过特定的手法引导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效果。
扪而循之:在针灸时,用手指沿着经络轻轻按压,以促进气血的流动和舒缓。
切而散之:使用指甲在穴位上进行切割,以打开腠理,便于针灸。
推而按之:用手指捻动针并按压,以保持近处的气不流失,从而吸引远处的气到来。
弹而努之:用指甲弹动针,使脉气充满,快速到达病所。
爪而下之:用左手指甲按住针穴,使气散开,便于针刺。
通而取之:通过持针的进退、转动或停止,使血气往来,达到治疗效果。
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先用左指收合针孔,然后放针,以防止经气泄露。
候气:在针灸时,等待气的到来,是治疗的重要步骤。
迎随:针灸术语,指根据气血的流动方向进行针刺,迎指逆气血流动方向刺入,随指顺气血流动方向刺入。
疾徐:针灸中针的进出速度,快慢不同,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补泻得宜:根据脉象、病情的寒热和虚实,选择合适的补泻方法。
邪气:在中医理论中,邪气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外在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
经:指经络,是中医理论中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脏腑与体表。
刺虚刺实:针灸治疗中的两种基本手法,刺虚指对虚弱症状进行补益,刺实指对实证症状进行泻下。
补其母而泻其子:中医五行学说中的治疗方法,通过补益母脏来增强子脏的功能,或通过泻下子脏来减轻母脏的负担。
荣卫:荣指血液,卫指气,荣卫是中医理论中描述气血运行的概念。
呼吸:在中医中,呼吸不仅是生理活动,也是调节气血的重要手段。
皮肉筋骨脉病:指疾病从浅表到深层的发展过程,从皮肤、肌肉、筋骨到血脉。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代表宇宙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医学中,阴阳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阳代表活动、热、外等,阴代表静止、寒、内等。
厥:中医病名,指气血逆乱导致的病症,如热厥、寒厥。
人迎气口: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人迎(面部)和气口(脉象)来判断病情。
四末:指四肢的末端,即手指和脚趾。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主要内脏器官。
补:在中医中,补指通过针刺等方法补充体内的正气或不足的气血。
针芒:指针尖的方向。
经脉: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手三阳经: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三阴经: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足三阳经: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指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悬阳:指在针刺时,针尖停留在腠理间的状态。
两卫:指迎随呼吸出入的气。
神属勿去:指在针刺时,左手占候,以判断病情的存亡。
容针空豆许:指在针刺时,针尖停留片刻,等待气至。
平补平泻:指在阴阳不平衡时,通过针刺使其恢复平衡。
大补大泻:指在阴阳俱有盛衰时,通过针刺使其内外相通,上下相接。
调阴换阳:指通过针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平衡。
接气通经:指通过针刺使气血通畅。
从本引末:指通过针刺从根本调理,达到治疗目的。
子午法:指根据时辰进行针刺的方法。
流注法:指根据气血流注的规律进行针刺的方法。
迎夺随济:指根据气血的来去进行针刺的方法。
井荥俞经合:指五腧穴中的井穴、荥穴、俞穴、经穴、合穴。
八法流注:指根据八法进行针刺的方法。
右泻先吸退针呼:这是针灸操作中的一种技术,指在右侧进行泻法时,先吸气然后退针,同时呼气。
左补先呼出针吸:这是针灸操作中的一种技术,指在左侧进行补法时,先呼气然后出针,同时吸气。
弹努循扪指按切:这是针灸操作中的一种技术,指通过弹、努、循、扪、指、按、切等手法来操作针具。
分筋离骨陷中来:这是针灸操作中的一种技术,指通过分筋、离骨、陷中等手法来操作针具。
机关:这里指的是人体的经络和穴位。
三皇: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帝王,通常指伏羲、神农、黄帝,他们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
针经:指古代关于针灸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评注
《难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奇经八脉作为十二正经的补充和调节系统,不仅在生理上起到重要作用,还在病理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奇经八脉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为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迎随之法的描述,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中对手法的精细要求。补泻手法的运用,不仅需要医者具备扎实的经络知识,还需要在操作中准确把握气血的流动方向。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中’因势利导’的思想,即根据病情和体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补针和泻针的操作细节,反映了中医针灸治疗中对手法和时机的重视。补针的温和手法和泻针的强烈手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这种区别对待的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经络理论的阐述,揭示了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经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还是连接内外、沟通上下的重要系统。通过对经络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子午补泻的手法,体现了中医对时间和阴阳的重视。根据时辰的阴阳属性进行补泻操作,不仅能够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还能够增强治疗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展示了中医治疗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即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本文详细描述了中医针灸中的多种技术和理论,包括泻法、补针导气、候气、迎随、疾徐等,这些技术和方法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文章通过对针灸手法的细致描述,展示了中医治疗的精妙和复杂性。例如,通过扪而循之、切而散之等手法,可以有效地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候气和迎随技术,强调了针灸治疗中对气的重视,这是中医理论中‘气’作为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重要体现。通过精确控制气的流动,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疾徐的讨论揭示了针灸治疗中速度控制的重要性,不同的进出速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这需要医生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最后,文章通过对补泻得宜的讨论,强调了中医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脉象、病情的寒热和虚实)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特色之一。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中医针灸技术的详细描述,更是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深刻理解的体现,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针刺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文章首先提出了‘邪气而已矣’的观点,强调了外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针刺来调节气血的治疗方法。
文中详细介绍了针刺的基本手法,如刺虚刺实、迎随、补其母而泻其子等,这些都是中医针灸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技术。通过这些手法,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文章还详细讨论了荣卫的概念,荣卫是中医理论中描述气血状态的术语,荣指气血充盈,卫指气血运行。通过调节荣卫,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文中提到的‘欲治经脉,须调荣卫,欲调荣卫,须假呼吸’,强调了呼吸在调节气血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并提出了通过针刺来治疗皮肉筋骨脉病的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度,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最后,文章还涉及了阴阳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如‘阴阳居易之理’,以及如何通过针刺来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深入探讨中医针灸治疗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文献,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针灸中的补泻手法及其理论基础,涉及阴阳、经脉、气血等核心概念。文章通过问答形式,详细解释了针刺时的操作技巧和理论依据,展现了古代中医针灸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首先,文章强调了阴阳在针灸中的重要性。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贯穿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在针刺时,根据阴阳的盛衰和内外关系,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经脉的循行规律和针刺手法。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各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线。在针刺时,根据经脉的走向和气血的流注方向,采取顺逆不同的手法,以达到补泻的目的。这种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经脉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针刺技术的精细和复杂。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针刺时的操作技巧,如悬阳、两卫、神属勿去等。这些技巧要求医者在针刺时,不仅要掌握针尖的方向和深度,还要通过左手占候,判断病情的存亡。这种操作技巧不仅需要医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文章还提到了补泻手法的多样性,如平补平泻、大补大泻、调阴换阳、接气通经等。这些手法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灵活多样的手法,体现了中医针灸的个体化治疗特点。
最后,文章还讨论了针刺与汤药的关系。古代中医认为,针刺主要用于治疗外邪,而汤药主要用于治疗内伤。随着时代的发展,病情的复杂化,汤药的使用逐渐增多,但针刺仍然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深刻和全面。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针刺补泻手法的详细讨论,展现了中医针灸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是研究中医针灸的重要文献。
这段古文出自古代针灸学的经典文献,详细描述了针灸操作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文中提到的“右泻先吸退针呼,左补先呼出针吸”等操作手法,体现了古代针灸师在治疗时对呼吸与针法配合的精细控制,这种技术不仅要求针灸师有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深刻的理解。
“弹努循扪指按切”和“分筋离骨陷中来”等手法,展示了古代针灸师在操作针具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些手法不仅要求针灸师有敏锐的触觉和精准的操作,还需要对人体解剖学有深入的了解。
文中提到的“机关”一词,指的是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这是针灸治疗的基础。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精准操作,针灸师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感谢三皇万世恩,阐尽针经真口诀”这句话,表达了对古代三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强调了针灸学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三皇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他们的智慧和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针灸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针灸学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理论,还体现了古代医者对患者的关怀和对医学的敬畏之情。通过对这些技术的传承和发展,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