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观形察色法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观形察色法-原文

凡看小儿病,先观形色,切脉次之。

盖面部气色,总见五位色青者,惊积不散,欲发风候;五位色红者,痰积壅盛,惊悸不宁;五位色黄者,食积症伤,疳候痞癖;五位色白者,肺气不实,滑泄吐利;五位色黑者,脏腑欲绝,为疾危。

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黄脾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黑肾之病。

先别五脏,各有所主,次探表里虚实病之由。

肝病主风,实则目直大叫,项急烦闷;虚则咬牙呵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

心病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手足动摇;虚则困卧,惊悸不安。

脾病主困,实则困睡,身热不思乳食;虚则吐泻生风。

肺病主喘,实则喘乱喘促,有饮水者,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短,喘息。

肾病主虚无实,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痘疹黑陷。

以上之症,更当别其虚实症候,假如肺病,又见肝症,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烦闷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实而胜肺也。

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

论色歌

眼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色者虚之说,青者肝热浅淡虚,黄者脾热无他说,白面混者肺热侵,目无精光肾虚诀。

儿子人中青,多因果子生,色若人中紫,果食积为痞。人中现黄色,宿乳蓄胃成。龙角青筋起,皆因四足惊。若然虎角黑,水扑是其形。赤色印堂上,其惊必是人。眉间赤黑紫,急救莫沉吟。红赤眉毛下,分明死不生。

认筋法歌

囟门八字甚非常,筋透三关命必亡,初关乍入或进退,次部相侵亦何妨。赤筋只是因膈食,筋青端被水风伤,筋连大指是阴症,筋若生花定不祥(此有祸祟之筋)。筋带悬针主吐泻,筋纹关外命难当,四肢痰染腹膨胀,吐乳却因乳食伤。鱼口鸦声并气急,犬吠人諕自惊张,诸风惊症宜推早,如若推迟命必亡,神仙留下真奇法,后学能通第一强。

凡看鼻梁上筋,直插天心一世惊。

初生时,一关有白,谨防三朝。二关有白,谨防五日之内。三关有白,谨防一年之外。

凡筋在坎上者即死,坎下者三年。又有四季本色之筋,虽有无害。

青者是风,白者是水,红者是热,赤者乳食所伤。

凡慢惊将危,不能言,先灸三阴交,二泥丸,三颊车,四少商,五少海穴,看病势大小,或三壮、五壮、一壮、至七七壮、辨男女右左,十有十活。如急惊、天吊惊,掐手上青筋,煅脐上下,掐两耳,又掐总心穴。

内吊惊,掐天心穴。

慢惊不省人事,亦掐总心穴。

急惊如死,掐两手筋。

眼闭,瞳子髎泻。

牙关紧,颊车泻。

口眼俱闭,迎香泻。

以上数法,乃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分补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观形察色法-译文

凡是看小儿的病,首先要观察其形体和面色,然后再切脉。

面部的气色,总共有五种:面色发青的,是惊积未散,将要发生风病;面色发红的,是痰积壅盛,惊悸不安;面色发黄的,是食积症伤,疳病痞癖;面色发白的,是肺气不实,滑泄吐利;面色发黑的,是脏腑功能衰竭,病情危重。

面色发青且眼睛发青的是肝病,面色发红的是心病,面色发黄的是脾病,面色发白的是肺病,面色发黑的是肾病。

首先要辨别五脏,各有所主,然后再探究表里虚实的病因。

肝病主风,实证表现为眼睛直瞪、大声叫喊、脖子僵硬、心烦胸闷;虚证表现为咬牙、打呵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

心病主惊,实证表现为哭闹、发热、喝水后抽搐、手足摇动;虚证表现为困倦卧床、惊悸不安。

脾病主困,实证表现为困倦嗜睡、身体发热、不想吃奶或食物;虚证表现为吐泻生风。

肺病主喘,实证表现为喘乱喘促,有的喝水,有的不喝水;虚证表现为气哽长、出气短、喘息。

肾病主虚无实,表现为眼睛无神、怕光、身体沉重、痘疹黑陷。

以上这些症状,还要进一步辨别其虚实症候。假如是肺病,又出现肝病的症状,如咬牙、多呵欠的,容易治疗,因为肝虚不能胜肺。如果表现为眼睛直瞪、大声哭闹、脖子僵硬、心烦胸闷的,难治。因为肺病久了会虚冷,肝强实而胜肺。

看病的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论色歌

眼睛发红的是心实热,淡红色的是虚证,青色的是肝热浅淡虚,黄色的是脾热,白色的是肺热侵,眼睛无神的是肾虚。

儿子人中发青,多是因为果子生,人中发紫,是因为果食积为痞。人中现黄色,是因为宿乳蓄胃成。龙角青筋起,都是因为四足惊。如果虎角发黑,是因为水扑是其形。印堂上发红,其惊必是人。眉间赤黑紫,急救莫迟疑。红赤眉毛下,分明是死症。

认筋法歌

囟门八字非常特殊,筋透三关命必亡,初关乍入或进退,次部相侵也无妨。赤筋只是因为膈食,筋青是因为水风伤,筋连大指是阴症,筋若生花定不祥(这是有祸祟的筋)。筋带悬针主吐泻,筋纹关外命难当,四肢痰染腹膨胀,吐乳却是因为乳食伤。鱼口鸦声并气急,犬吠人諕自惊张,诸风惊症宜早推,如若推迟命必亡,神仙留下真奇法,后学能通第一强。

凡是看鼻梁上的筋,直插天心一世惊。

初生时,一关有白,谨防三朝。二关有白,谨防五日之内。三关有白,谨防一年之外。

凡是筋在坎上的即死,坎下的三年。又有四季本色之筋,虽有无害。

青色的是风,白色的是水,红色的是热,赤色的是乳食所伤。

凡是慢惊将危,不能言,先灸三阴交,二泥丸,三颊车,四少商,五少海穴,看病势大小,或三壮、五壮、一壮、至七七壮、辨男女右左,十有十活。如急惊、天吊惊,掐手上青筋,煅脐上下,掐两耳,又掐总心穴。

内吊惊,掐天心穴。

慢惊不省人事,也掐总心穴。

急惊如死,掐两手筋。

眼闭,瞳子髎泻。

牙关紧,颊车泻。

口眼俱闭,迎香泻。

以上数法,乃是以手代针的神术。也分补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观形察色法-注解

五位:指面部的五个部位,通常指额、鼻、颧、颊、下巴,用于观察气色以诊断疾病。

惊积:指因惊吓或情绪波动导致的体内气机紊乱,常见于小儿。

风候:指风邪侵袭身体,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痰积:指体内痰湿积聚,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惊悸:指因惊吓或情绪波动导致的心悸不安。

食积:指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消化不良,常见于小儿。

疳候:指小儿因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导致的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痞癖:指体内气滞血瘀导致的肿块或疼痛。

滑泄:指腹泻或小便失禁等症状。

吐利:指呕吐和腹泻。

脏腑欲绝:指脏腑功能衰竭,病情危重。

肝病主风:中医认为肝主风,肝病常表现为风邪侵袭的症状。

心病主惊:中医认为心主惊,心病常表现为心悸、惊恐等症状。

脾病主困:中医认为脾主困,脾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

肺病主喘:中医认为肺主喘,肺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肾病主虚无实:中医认为肾主虚,肾病常表现为虚弱、畏寒等症状。

补其母: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通过补益母脏来治疗子脏的虚证。

泻其子: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通过泻除子脏的实证来治疗母脏的实证。

囟门:指婴儿头顶未闭合的骨缝,常用于观察婴儿的健康状况。

三关:指囟门、人中、印堂三个部位,用于诊断疾病。

赤筋:指面部或身体出现的红色筋脉,常与热证相关。

青筋:指面部或身体出现的青色筋脉,常与风证相关。

筋连大指:指筋脉延伸至大拇指,常与阴证相关。

筋若生花:指筋脉出现异常扩张或扭曲,常预示不祥。

筋带悬针:指筋脉如悬针般紧绷,常与吐泻相关。

鱼口鸦声:指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的症状。

犬吠人諕:指因惊恐导致的呼吸急促、声音异常。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泥丸:指头顶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颊车:位于面颊的穴位,常用于治疗牙痛、面瘫等症状。

少商:位于拇指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

少海穴:位于肘部的穴位,常用于治疗手臂疼痛、发热等症状。

瞳子髎:位于眼角的穴位,常用于治疗眼疾。

迎香:位于鼻翼两侧的穴位,常用于治疗鼻塞、头痛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观形察色法-评注

这段文本是古代中医诊断小儿疾病的经典文献,体现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文本首先强调了观察小儿面部气色的重要性,通过面部五位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这种诊断方法基于中医的五行理论,将面部颜色与五脏功能相对应,如青色对应肝、红色对应心、黄色对应脾、白色对应肺、黑色对应肾。这种理论不仅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整体观念,还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的重视。

文本进一步详细描述了不同脏腑疾病的症状,如肝病主风、心病主惊、脾病主困等,这些描述不仅具有临床诊断的实用性,还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例如,肝病主风的描述表明中医认为肝与风邪有密切关系,肝病常表现为风邪侵袭的症状,如目直大叫、项急烦闷等。这种理论不仅指导了临床治疗,还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此外,文本还介绍了通过观察囟门、人中、印堂等部位的筋脉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特殊关注。囟门是婴儿头顶未闭合的骨缝,中医认为通过观察囟门的变化可以判断婴儿的健康状况。这种诊断方法不仅具有科学性,还体现了中医对小儿生长发育的细致观察。

文本最后介绍了一些针灸和推拿的治疗方法,如灸三阴交、掐天心穴等,这些方法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还体现了中医‘以手代针’的治疗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手法操作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还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还反映了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小儿疾病的细致观察和诊断,中医不仅能够早期发现疾病,还能够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有效治疗。这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思路,至今仍对现代医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观形察色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