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原文

第一、蛇丝惊:因饮食无度,劳郁伤神,拉舌,四肢冷,口含母乳,一喷一道青烟,肚上起青筋,气急,心经有热。推天河水二百,退六腑,运八卦各一百,推三关、运水入土、运五经、水底捞月各五十,用火于胸前煅四焦,于小便头上轻掐一爪,用蛇蜕四足缠之,便好。

第二、马蹄惊:因食荤毒,热于脾胃,四肢乱舞是也。因风受热。推三关、肺经脾土各一百,运八卦五十,运五经七十,推天河水三百,水底捞月、飞经走气各二十,掐天心穴及总心二筋,煅手心、肩膊上、脐下、喉下各一壮,其气不进不退,浮筋掐之。

第三、水泻惊:因生冷过度,乳食所伤,脏腑大寒,肚响身软,唇白眼翻。推三关一百,分阴阳、推太阳各二百,黄蜂入洞十二,将手心揉脐及龟尾各五十,男左女右手后,煅颊车各一壮,更推摩背心演、总筋,脚上。

第四、潮热惊:因失饥伤饱,饮食不纳,脾胃虚弱,五心烦热,遍身热,气吼口渴,手足常掣,眼红。推三关一十,推肺经二百,推脾土、运八卦、分阴阳各一百,二扇门二十,要汗后,再加退六腑、水底捞月各二十。

第五、乌痧惊:因生冷太过,或迎风食物,血变成痧,遍身乌黑是也。青筋过脸,肚腹膨胀,唇黑,五脏寒。推三关、脾土各二百,运八卦一百,四横纹五十,黄蜂出洞二十,二扇门、分阴阳各三十,将手心揉脐五十,主吐泻;肚上起青筋,于青筋缝上煅七壮,背上亦煅之,青筋纹头上一壮,又将黄土一碗研末,和醋一钟,铫内炒过袱包,在遍身拭摩,从头往下推,引乌痧入脚,用针刺破,将火四心煅之。

第六、老鸦惊:因吃乳食受吓,心经有热,大叫一声即死是也。推三关三十,清天河水,补脾土、运八卦各一百,清肾水五十,天门入虎口,揉斗肘,煅囟门、口角上下、肩膊、掌心、脚跟、眉心、心演、鼻梁各一壮。若醒气急掐百劳穴,吐乳掐手足心,或脚来手来,用散麻缠之。将老鸦蒜晒干为末,用车前草擂水调,在儿心窝贴之,或令儿服之。

第七、鲫鱼惊:因寒受惊,风痰结壅,乳气不绝,口吐白沫,四肢摆,眼翻,即肺经有病。推三关、肺经各一百,推天河五十,按弦搓摩、运五经各三十,掐五指节三次,煅虎口、囟门上、口角上下各四壮,心演、脐下各一壮。小儿半岁,用捞鱼网,温水洗鱼涎与吞。一二岁者,用鲫鱼为末,烧灰乳调,或酒调吞下。

第八、肚膨惊:因食伤脾土,夜间饮食太过,胃不克化,气吼,肚起青筋膨胀,眼翻白,五脏寒。推三关一百,推肺经一十,推脾土二百,运八卦、分阴阳各五十,将手揉脐五十,按弦搓摩、精宁穴一十,青筋缝上煅四壮。如泻,龟尾骨上一壮;若吐,心窝上下四壮,脚软,鬼眼穴一壮;手软、曲池侧拐各一壮;头软,天心、脐上下,各一壮;若不开口,心窝一壮。

第九、夜啼惊:因吃甜辣之物,耗散荣卫,临啼四肢掣跳,哭不出,即是被吓,心经有热。一推三关二十,清天河二百,退六腑一百,分阴阳、清肾水、水底捞月各五十。

第十、宿痧惊:到晚昏沉,不知人事,口眼歪斜,手足掣跳,寒热不均。推三关、退六腑、补脾土各五十,掐五手指、分阴阳各一十,按弦搓摩。

第十一、急惊:因食生冷积毒以伤胃,肺中有风,痰裹心经心络之间,手掐拳,四肢掣跳,口眼歪斜,一惊便死是也。推三关、脾土、运五经、猿猴摘果各二十,推肺经、运八卦、推四横纹各五十,掐五手指节三次,煅鼻梁、眉心、心演、总筋、鞋带,以生姜热油拭之,或在腕上阴阳掐之。

第十二、慢惊:因乳食之间,受其惊搐,脾经有痰,咬牙,口眼歪斜,眼闭,四肢掣跳,心间迷闷,即是脾肾亏败,久疟被吓。推三关一百,补脾土、推肺经各二百,运八卦五十,掐手五指节、赤凤摇头各二十,天门入虎口,揉斗肘一十,运五经三十。若人事不省,于总筋心穴掐之,或鼻大小,于手青筋上掐之;若心间迷闷,掐住眉心,良久便好,两太阳,心演,用潮粉热油拭之,煅心窝上下三壮,手足心各四壮,其气不进不出,煅两掌心、肩膊上、喉下各一壮。

第十三、脐风惊:因产下剪脐,入风毒于脐内,口吐白沫,四肢掣动,手拈拳,眼偏左右,此症三朝一七便发,两眼角起黄丹,夜啼,口内喉演有白泡,针挑破出血,即愈。推三关、肺经各十一,煅囟门、绕脐各四壮,喉下、心中各一壮。

第十四、弯弓惊:因饮食或冷或热,伤于脾胃,冷痰壅于肺经,四肢向后仰,哭声不出。推三关、补肾水、运八卦各一百,赤凤摇头、推四横纹、分阴阳各二十,推脾土二百。脚往后伸、煅膝上下四壮,青筋缝上七壮,喉下二壮;手往后挽,将内关掐之。

第十五、天吊惊:因母在风处乳食所伤,风痰络于胃口,头望后仰,脚往后伸,手望后撑,肺经有热。推三关、补肾水各五十,推脾土、分阴阳各一百,推肺经二百,飞经走气一十,煅总筋、鞋带、喉下各一壮,绕脐四壮,大陵穴掐一下,总穴掐三下;若眼翻不下,煅囟门四壮,两眉二壮,耳珠下掐之。又总心穴往下掐抠之,仍用雨伞一柄撑起,将鹅一只,吊在伞下,扎鹅嘴,取涎水与儿吃之,便好。

第十六、内吊惊:因当风而卧,风雨而眠,风痰太盛,哭声不止,遍身战动,脸青黄,眼向前内掣,脾经受病,其心不下是也。推

三关、肾水各五十,推肺经、脾土、分阴阳各一百,运土入水二百,按弦搓摩五十,用竹沥小儿吞之;手缩,用细茶、飞盐各二钱,研为末,皂角末五分,黄蜡二钱,酒醋各半小钟,铫内化成饼,贴心窝,一时去药筋倒,用胶枣三枚,杏仁三十个,银磨水为饼,贴手足心即安。

第十七、胎惊:因母得孕,食荤毒,受劳郁,儿落地,或软或硬,口不开,如哑形,即是在母腹中,中胎毒也。推三关三十,分阴阳一百,退六腑五十,飞经走气、运五经、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各二十,掐五指头。不醒,煅绕脐四壮;若醒,口不开,用母乳将儿后心窝揉之;若肚起青筋,煅青筋缝上七壮,喉下三壮。

第十八、月家惊:因母当风而卧,或因多眠,或儿月内受风,痰壅心口,落地眼红撮口,手掐拳,头偏左右,哭不出声,肚起青筋,半月即发,肚腹气急,母食煎炒过多所致。推三关、肺经各一百,运八卦、推四横纹各五十,双龙摆尾二十,掐中指头、劳宫、板门。若不效,煅青筋缝上、胸前各七壮,绕脐四壮,百劳穴二壮,即安。

第十九、盘肠惊:因乳食生冷荤物,伤于脏腑,肚腹冷痛,乳食不进,人瘦软弱,肚起青筋,眼黄手软,六腑有寒。推三关、脾土、大肠、肺、肾经各一百,运土入水五十,揉脐火煅。

第二十、锁心惊:因食生冷过度,耗伤荣卫,鼻如鲜血,口红眼白,四肢软弱,好食生冷,皆因火盛。推三关二十,清心经三百,退六腑,分阴阳、清肾水各一百,运八卦、水底捞月、飞经走气各五十,即安。

第二十一、鹰爪惊:因乳食受惊,夜眠受吓,两手乱抓,拈拳不开,仰上啼号,身寒战,手爪望下来,口望上来,是肺经有热,心经有风。推三关二十,清天河水二百,推肺经、清肾水各一百,打马过河、二龙戏珠各一十,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将手足二弯掐之,煅顶心、手心各一壮,太阳、心演、眉心俱煅,将潮粉围脐一周,大敦穴揉或火煅。

第二十二、呕逆惊:因夜睡多寒,多食生冷,胃寒腹胀,四肢冷,肚疼响,眼翻白,吐乳呕逆。推三关、肺经各一百,推四横纹五十,凤凰展翅一十,心窝、中脘,各煅七壮。

第二十三、撒手惊:因乳食不和,冷热不均,有伤脏腹,先寒后热,足一掣一跳,咬牙,眼翻白,两手一撒一死是也。推三关、脾土各一百,运土入水、运八卦、赤凤摇头各五十,将两手相合,横纹侧掐之。若不醒,大指头掐之,上下气闭,二扇门、人中穴掐之;鼻气不进不出,吼气寒热,承山穴掐之;若泻,随症治之,先掐承山、眉心,后煅总筋、两手背上各二壮。

第二十四、担手惊:因湿气多眠,或食毒物,乃伤脾土,眼黄口黑,人事昏迷,掐不知痛,双手往后一担而死是也。于太阴,太阳掐之,推三关、脾土、肺经、分阴阳各一百,黄蜂入洞一十,飞经走气、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各二十,煅眉心、囟门各四壮,心窝七壮,曲池一壮。

第二十五、看地惊:因乳食受惊,或夜眠受吓,或饮食冷热,两眼看地,一惊便死,口歪,手拈拳,头垂不起是也。推三关三十,天河水二百,赤凤摇头一十,推脾土八下,按弦搓摩,煅绕脐、囟门各四壮,喉下二壮,用皂角烧灰为末,入童便及尿碱,用火焙干,将囟门贴之,即醒。

第二十六、丫凳惊:两手如丫凳坐样。推三关一百,二扇门、飞经走气各一十,分阴阳、运八卦各五十,曲池、虎口各四壮,若子时起可救,只宜温拭之,煅大口纹,即安。

第二十七、坐地惊:如坐地样。推三关、揉委中、揉脐、鞋带各一百,二扇门一十,用桃皮、生姜、飞盐、香油、散韶粉和拭,即安,两膝、两关、龟尾用火煅之。

第二十八、软脚惊:软脚向后乱舞。揉脐,煅螺蛳骨上侧缝各二壮,绕脐四壮,喉下三壮。

第二十九、直手惊:双手一撤便死,直手垂下。先推眉心,用火煅四壮,推三关,运曲池各五十,揉一窝风一百,后煅总筋、手背上各四壮。

第三十、迷魂惊:昏沉不知人事,不识四方。推三关、运八卦、推肺经、清天河水各一百,补脾土五百,凤凰展翅一十,掐天心、眉心、人中、颊车,后煅心演、总筋,鞋带各一壮。

第三十一、两手惊:两手丫向前。先将两手掐之,后煅心演、总筋、囟门即愈。

第三十二、肚痛惊:哭声不止,手抱腹,身展转。推三关、补脾土、二扇门、黄蜂入洞、推大肠经、揉脐、揉龟尾各一百,次月便发,肚腹气急,脐中烧一炷香,即愈;不愈,绕脐四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译文

第一、蛇丝惊:由于饮食不节制,劳累和忧郁伤害了精神,舌头伸出,四肢冰冷,口中含着母乳,一喷就有一道青烟,肚子上出现青筋,呼吸急促,心经有热。推天河水二百次,退六腑,运八卦各一百次,推三关、运水入土、运五经、水底捞月各五十次,用火在胸前煅烧四焦,在小便头上轻轻掐一下,用蛇蜕四足缠绕,就会好。

第二、马蹄惊:由于吃了荤腥有毒的食物,脾胃有热,四肢乱舞。由于受风受热。推三关、肺经脾土各一百次,运八卦五十次,运五经七十次,推天河水三百次,水底捞月、飞经走气各二十次,掐天心穴及总心二筋,煅手心、肩膊上、脐下、喉下各一壮,气不进不退,浮筋掐之。

第三、水泻惊:由于生冷食物过度,乳食伤害,脏腑大寒,肚子响,身体软,嘴唇白,眼睛翻。推三关一百次,分阴阳、推太阳各二百次,黄蜂入洞十二次,将手心揉脐及龟尾各五十次,男左女右手后,煅颊车各一壮,更推摩背心演、总筋,脚上。

第四、潮热惊:由于饥饿和饱食不当,饮食不纳,脾胃虚弱,五心烦热,全身发热,气吼口渴,手足常掣,眼睛红。推三关一十次,推肺经二百次,推脾土、运八卦、分阴阳各一百次,二扇门二十次,要出汗后,再加退六腑、水底捞月各二十次。

第五、乌痧惊:由于生冷食物过多,或者迎风吃东西,血变成痧,全身乌黑。青筋过脸,肚腹膨胀,嘴唇黑,五脏寒。推三关、脾土各二百次,运八卦一百次,四横纹五十次,黄蜂出洞二十次,二扇门、分阴阳各三十次,将手心揉脐五十次,主吐泻;肚上起青筋,在青筋缝上煅七壮,背上也煅之,青筋纹头上一壮,又将黄土一碗研末,和醋一钟,铫内炒过袱包,在全身拭摩,从头往下推,引乌痧入脚,用针刺破,将火四心煅之。

第六、老鸦惊:由于吃乳食受惊吓,心经有热,大叫一声即死。推三关三十次,清天河水,补脾土、运八卦各一百次,清肾水五十次,天门入虎口,揉斗肘,煅囟门、口角上下、肩膊、掌心、脚跟、眉心、心演、鼻梁各一壮。若醒气急掐百劳穴,吐乳掐手足心,或脚来手来,用散麻缠之。将老鸦蒜晒干为末,用车前草擂水调,在儿心窝贴之,或令儿服之。

第七、鲫鱼惊:由于受寒受惊,风痰结壅,乳气不绝,口吐白沫,四肢摆动,眼睛翻,即肺经有病。推三关、肺经各一百次,推天河五十次,按弦搓摩、运五经各三十次,掐五指节三次,煅虎口、囟门上、口角上下各四壮,心演、脐下各一壮。小儿半岁,用捞鱼网,温水洗鱼涎与吞。一二岁者,用鲫鱼为末,烧灰乳调,或酒调吞下。

第八、肚膨惊:由于食物伤害脾土,夜间饮食过多,胃不克化,气吼,肚子上起青筋膨胀,眼睛翻白,五脏寒。推三关一百次,推肺经一十次,推脾土二百次,运八卦、分阴阳各五十次,将手揉脐五十次,按弦搓摩、精宁穴一十次,青筋缝上煅四壮。如泻,龟尾骨上一壮;若吐,心窝上下四壮,脚软,鬼眼穴一壮;手软、曲池侧拐各一壮;头软,天心、脐上下,各一壮;若不开口,心窝一壮。

第九、夜啼惊:由于吃甜辣之物,耗散荣卫,临啼四肢掣跳,哭不出,即是被吓,心经有热。一推三关二十次,清天河二百次,退六腑一百次,分阴阳、清肾水、水底捞月各五十次。

第十、宿痧惊:到晚上昏沉,不知人事,口眼歪斜,手足掣跳,寒热不均。推三关、退六腑、补脾土各五十次,掐五手指、分阴阳各一十次,按弦搓摩。

第十一、急惊:由于吃生冷积毒伤害胃,肺中有风,痰裹心经心络之间,手掐拳,四肢掣跳,口眼歪斜,一惊便死。推三关、脾土、运五经、猿猴摘果各二十次,推肺经、运八卦、推四横纹各五十次,掐五手指节三次,煅鼻梁、眉心、心演、总筋、鞋带,以生姜热油拭之,或在腕上阴阳掐之。

第十二、慢惊:由于乳食之间,受其惊搐,脾经有痰,咬牙,口眼歪斜,眼闭,四肢掣跳,心间迷闷,即是脾肾亏败,久疟被吓。推三关一百次,补脾土、推肺经各二百次,运八卦五十次,掐手五指节、赤凤摇头各二十次,天门入虎口,揉斗肘一十次,运五经三十次。若人事不省,于总筋心穴掐之,或鼻大小,于手青筋上掐之;若心间迷闷,掐住眉心,良久便好,两太阳,心演,用潮粉热油拭之,煅心窝上下三壮,手足心各四壮,其气不进不出,煅两掌心、肩膊上、喉下各一壮。

第十三、脐风惊:由于产下剪脐,风毒进入脐内,口吐白沫,四肢掣动,手拈拳,眼偏左右,此症三朝一七便发,两眼角起黄丹,夜啼,口内喉演有白泡,针挑破出血,即愈。推三关、肺经各十一次,煅囟门、绕脐各四壮,喉下、心中各一壮。

第十四、弯弓惊:由于饮食或冷或热,伤害脾胃,冷痰壅于肺经,四肢向后仰,哭声不出。推三关、补肾水、运八卦各一百次,赤凤摇头、推四横纹、分阴阳各二十次,推脾土二百次。脚往后伸、煅膝上下四壮,青筋缝上七壮,喉下二壮;手往后挽,将内关掐之。

第十五、天吊惊:由于母亲在风处乳食所伤,风痰络于胃口,头望后仰,脚往后伸,手望后撑,肺经有热。推三关、补肾水各五十次,推脾土、分阴阳各一百次,推肺经二百次,飞经走气一十次,煅总筋、鞋带、喉下各一壮,绕脐四壮,大陵穴掐一下,总穴掐三下;若眼翻不下,煅囟门四壮,两眉二壮,耳珠下掐之。又总心穴往下掐抠之,仍用雨伞一柄撑起,将鹅一只,吊在伞下,扎鹅嘴,取涎水与儿吃之,便好。

第十六、内吊惊:由于当风而卧,风雨而眠,风痰太盛,哭声不止,全身战动,脸青黄,眼向前内掣,脾经受病,其心不下。推

三关、肾水各五十次,推肺经、脾土、分阴阳各一百次,运土入水二百次,按弦搓摩五十次,用竹沥小儿吞服;手缩,用细茶、飞盐各二钱,研成末,皂角末五分,黄蜡二钱,酒醋各半小钟,在铫内化成饼,贴在心窝,一时后去掉药筋倒,用胶枣三枚,杏仁三十个,银磨水为饼,贴在手足心即可安。

第十七、胎惊:因为母亲怀孕时吃了荤毒,受劳郁,孩子出生后,或软或硬,口不开,像哑巴一样,就是在母腹中中了胎毒。推三关三十次,分阴阳一百次,退六腑五十次,飞经走气、运五经、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各二十次,掐五指头。如果不醒,煅绕脐四壮;如果醒了,口不开,用母乳将孩子的后心窝揉一揉;如果肚子上有青筋,煅青筋缝上七壮,喉下三壮。

第十八、月家惊:因为母亲当风而卧,或者因为多眠,或者孩子在月内受风,痰壅心口,落地时眼红撮口,手掐拳,头偏左右,哭不出声,肚子上有青筋,半月即发,肚腹气急,母亲吃煎炒过多所致。推三关、肺经各一百次,运八卦、推四横纹各五十次,双龙摆尾二十次,掐中指头、劳宫、板门。如果无效,煅青筋缝上、胸前各七壮,绕脐四壮,百劳穴二壮,即可安。

第十九、盘肠惊:因为乳食生冷荤物,伤于脏腑,肚腹冷痛,乳食不进,人瘦软弱,肚子上有青筋,眼黄手软,六腑有寒。推三关、脾土、大肠、肺、肾经各一百次,运土入水五十次,揉脐火煅。

第二十、锁心惊:因为食生冷过度,耗伤荣卫,鼻子如鲜血,口红眼白,四肢软弱,好食生冷,皆因火盛。推三关二十次,清心经三百次,退六腑,分阴阳、清肾水各一百次,运八卦、水底捞月、飞经走气各五十次,即可安。

第二十一、鹰爪惊:因为乳食受惊,夜眠受吓,两手乱抓,拈拳不开,仰上啼号,身寒战,手爪望下来,口望上来,是肺经有热,心经有风。推三关二十次,清天河水二百次,推肺经、清肾水各一百次,打马过河、二龙戏珠各十次,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将手足二弯掐之,煅顶心、手心各一壮,太阳、心演、眉心俱煅,将潮粉围脐一周,大敦穴揉或火煅。

第二十二、呕逆惊:因为夜睡多寒,多食生冷,胃寒腹胀,四肢冷,肚疼响,眼翻白,吐乳呕逆。推三关、肺经各一百次,推四横纹五十次,凤凰展翅十次,心窝、中脘,各煅七壮。

第二十三、撒手惊:因为乳食不和,冷热不均,有伤脏腹,先寒后热,足一掣一跳,咬牙,眼翻白,两手一撒一死是也。推三关、脾土各一百次,运土入水、运八卦、赤凤摇头各五十次,将两手相合,横纹侧掐之。如果不醒,大指头掐之,上下气闭,二扇门、人中穴掐之;鼻气不进不出,吼气寒热,承山穴掐之;若泻,随症治之,先掐承山、眉心,后煅总筋、两手背上各二壮。

第二十四、担手惊:因为湿气多眠,或食毒物,乃伤脾土,眼黄口黑,人事昏迷,掐不知痛,双手往后一担而死是也。于太阴,太阳掐之,推三关、脾土、肺经、分阴阳各一百次,黄蜂入洞十次,飞经走气、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各二十次,煅眉心、囟门各四壮,心窝七壮,曲池一壮。

第二十五、看地惊:因为乳食受惊,或夜眠受吓,或饮食冷热,两眼看地,一惊便死,口歪,手拈拳,头垂不起是也。推三关三十次,天河水二百次,赤凤摇头十次,推脾土八下,按弦搓摩,煅绕脐、囟门各四壮,喉下二壮,用皂角烧灰为末,入童便及尿碱,用火焙干,将囟门贴之,即醒。

第二十六、丫凳惊:两手如丫凳坐样。推三关一百次,二扇门、飞经走气各十次,分阴阳、运八卦各五十次,曲池、虎口各四壮,若子时起可救,只宜温拭之,煅大口纹,即安。

第二十七、坐地惊:如坐地样。推三关、揉委中、揉脐、鞋带各一百次,二扇门十次,用桃皮、生姜、飞盐、香油、散韶粉和拭,即安,两膝、两关、龟尾用火煅之。

第二十八、软脚惊:软脚向后乱舞。揉脐,煅螺蛳骨上侧缝各二壮,绕脐四壮,喉下三壮。

第二十九、直手惊:双手一撤便死,直手垂下。先推眉心,用火煅四壮,推三关,运曲池各五十次,揉一窝风一百次,后煅总筋、手背上各四壮。

第三十、迷魂惊:昏沉不知人事,不识四方。推三关、运八卦、推肺经、清天河水各一百次,补脾土五百次,凤凰展翅十次,掐天心、眉心、人中、颊车,后煅心演、总筋,鞋带各一壮。

第三十一、两手惊:两手丫向前。先将两手掐之,后煅心演、总筋、囟门即愈。

第三十二、肚痛惊:哭声不止,手抱腹,身展转。推三关、补脾土、二扇门、黄蜂入洞、推大肠经、揉脐、揉龟尾各一百次,次月便发,肚腹气急,脐中烧一炷香,即愈;不愈,绕脐四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注解

蛇丝惊:一种因饮食无度、劳郁伤神引起的病症,表现为拉舌、四肢冷、口含母乳、肚上起青筋等症状。

马蹄惊:因食荤毒、热于脾胃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四肢乱舞,因风受热。

水泻惊:因生冷过度、乳食所伤引起的病症,表现为脏腑大寒、肚响身软、唇白眼翻。

潮热惊:因失饥伤饱、饮食不纳引起的病症,表现为脾胃虚弱、五心烦热、遍身热、气吼口渴。

乌痧惊:因生冷太过或迎风食物引起的病症,表现为血变成痧、遍身乌黑、青筋过脸、肚腹膨胀。

老鸦惊:因吃乳食受吓、心经有热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大叫一声即死。

鲫鱼惊:因寒受惊、风痰结壅引起的病症,表现为乳气不绝、口吐白沫、四肢摆、眼翻。

肚膨惊:因食伤脾土、夜间饮食太过引起的病症,表现为胃不克化、气吼、肚起青筋膨胀、眼翻白。

夜啼惊:因吃甜辣之物、耗散荣卫引起的病症,表现为临啼四肢掣跳、哭不出。

宿痧惊:因到晚昏沉、不知人事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口眼歪斜、手足掣跳、寒热不均。

急惊:因食生冷积毒以伤胃、肺中有风引起的病症,表现为手掐拳、四肢掣跳、口眼歪斜。

慢惊:因乳食之间、受其惊搐引起的病症,表现为脾经有痰、咬牙、口眼歪斜、眼闭。

脐风惊:因产下剪脐、入风毒于脐内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口吐白沫、四肢掣动、手拈拳、眼偏左右。

弯弓惊:因饮食或冷或热、伤于脾胃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冷痰壅于肺经、四肢向后仰、哭声不出。

天吊惊:因母在风处乳食所伤、风痰络于胃口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头望后仰、脚往后伸、手望后撑。

内吊惊:因当风而卧、风雨而眠引起的病症,表现为风痰太盛、哭声不止、遍身战动、脸青黄。

三关: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三个重要关口,通常指上、中、下三焦,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相关。

肾水:中医理论中,肾主水,肾水指肾脏的功能和精气,与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密切相关。

肺经:中医经络之一,属于手太阴肺经,与呼吸系统、皮肤等功能相关。

脾土:中医理论中,脾属土,脾土指脾脏的功能,与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等功能相关。

分阴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分阴阳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运土入水:中医术语,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水液代谢,常用于治疗水肿、消化不良等症。

按弦搓摩:中医推拿手法之一,通过按压、搓揉等手法调理经络气血。

竹沥:中药名,为竹子的汁液,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飞盐:中药名,指经过特殊处理的盐,常用于外敷治疗。

皂角末:中药名,为皂角的粉末,具有祛痰、通便的功效。

黄蜡:中药名,为蜂蜡的一种,常用于外敷治疗。

胶枣:中药名,为大枣的加工品,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杏仁:中药名,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银磨水:中药名,指用银器研磨的水,常用于外敷治疗。

胎惊:中医病名,指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惊吓或毒害,导致出生后出现异常症状。

月家惊:中医病名,指婴儿在月内受风或母亲饮食不当导致的惊风症状。

盘肠惊:中医病名,指因饮食不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锁心惊:中医病名,指因饮食生冷过度导致心火旺盛,出现鼻血、口唇红等症状。

鹰爪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受寒导致肺经有热、心经有风,出现手爪乱抓等症状。

呕逆惊:中医病名,指因胃寒或饮食不当导致的呕吐、腹痛等症状。

撒手惊:中医病名,指因饮食冷热不均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出现手足抽搐等症状。

担手惊:中医病名,指因湿气或饮食毒物伤脾,导致昏迷、双手后担等症状。

看地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饮食不当导致两眼看地、口歪等症状。

丫凳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饮食不当导致两手如丫凳坐样。

坐地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饮食不当导致如坐地样。

软脚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饮食不当导致软脚向后乱舞。

直手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饮食不当导致双手一撤便死,直手垂下。

迷魂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饮食不当导致昏沉不知人事。

两手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饮食不当导致两手丫向前。

肚痛惊:中医病名,指因受惊或饮食不当导致肚痛、哭声不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多种因饮食不当、受寒受热、受惊吓等引起的儿童惊风病症及其治疗方法。每种病症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对儿童疾病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经验。

文本中提到的推拿、按摩、煅烧等治疗方法,展示了古代中医在治疗儿童疾病方面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些方法不仅包括物理治疗,还涉及药物使用,如蛇蜕、老鸦蒜、鲫鱼等,体现了中医的综合性治疗理念。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些病症的描述和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儿童健康的重视,以及中医在家庭医疗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些治疗方法也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利用,如使用动物和植物作为药材。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儿童疾病和治疗方法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医理论的演变。此外,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现代中医中仍有应用,显示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实用性。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的语言简洁明了,病症描述生动形象,治疗方法具体详细,易于理解和操作。这种写作风格不仅便于医者学习和应用,也便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参考和使用,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这段古文出自古代中医典籍,主要描述了多种小儿惊风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惊风是中医儿科常见病症,多因外感风邪、饮食不当或情志失调引起,表现为抽搐、昏迷、口眼歪斜等症状。文中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的惊风,如胎惊、月家惊、盘肠惊等,并针对每种症状提出了具体的推拿、针灸和药物治疗方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经验。中医理论强调“治未病”,注重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文中提到的“推三关”、“分阴阳”、“运土入水”等手法,都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和脏腑学说,旨在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段调节气血运行,恢复机体平衡。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每种惊风的症状描述生动形象,如“两手如丫凳坐样”、“软脚向后乱舞”等,既便于医者诊断,也便于后人学习和传承。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医在小儿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文中提到的药物和推拿手法,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医药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体现了古代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这些传统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