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汤氏歌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汤氏歌-原文

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因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

青脉生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推详,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知是乳多伤。

右边赤脉不须多,有则频惊怎奈何?红赤为风抽眼目,黑沉三日见阎罗。

指甲青兼黑暗多,唇青恶逆病将瘥,忽将鸦声心气急,此病端的命难过。

蛔虫出口有三般,口鼻中来大不堪,如或白虫兼黑色,此病端的命难延。

四肢疮痛不为祥,下气冲心兼滑肠,气喘汗流身不热,手拿胸膈定遭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汤氏歌-译文

如果在山根部位看到横着的青色脉纹,这表明病情明显,可能会引起两次惊吓;如果脉纹呈赤黑色,可能是因为疲劳导致的呕吐和腹泻;如果脉纹呈红色,则可能夜间啼哭不止。

如果青色脉纹出现在左太阳穴,需要警惕一次惊吓;如果脉纹呈红色,可能是伤寒或轻微的燥热;如果脉纹呈黑青色,则可能是由于乳食过多引起的伤害。

右边如果出现赤色脉纹,即使不多,也会频繁引起惊吓,这该如何是好?如果脉纹呈红赤色,可能是风邪引起的眼睛抽搐;如果脉纹呈黑色且深沉,可能在三天内就会死亡。

如果指甲呈青色且带有黑色,嘴唇也呈青色,病情可能会好转;但如果突然发出乌鸦般的声音,心气急促,这种病情确实难以度过。

蛔虫从口鼻中出来有三种情况,如果从口鼻中出来则非常严重;如果出现白色或黑色的蛔虫,这种病情确实难以延续生命。

四肢疮痛不是好兆头,下气冲心且伴有滑肠,气喘且汗流不止但身体不发热,手抓胸膈部位必定会遭受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汤氏歌-注解

山根:中医术语,指鼻梁根部,此处观察可以诊断疾病。

脉横青:指鼻梁根部出现青色横纹,中医认为这是肝气郁结的表现。

两度惊:指两次惊风,中医认为惊风是小儿常见病症,多因外感风邪或内伤饮食引起。

赤黑:指颜色红黑,中医认为红色多与热证相关,黑色多与寒证或瘀血相关。

吐泻:指呕吐和腹泻,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

色红啼夜:指夜间哭闹且面色发红,中医认为这是心火旺盛的表现。

左太阳:指左太阳穴,中医认为此处观察可以诊断头部疾病。

伤寒:中医病名,指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

乳多伤:指因哺乳过多导致的脾胃损伤。

右边赤脉:指右太阳穴出现红色脉纹,中医认为这是风热上攻的表现。

红赤为风:指红色脉纹与风邪相关,中医认为风邪易导致抽搐等症状。

黑沉三日见阎罗:指黑色脉纹持续三天,中医认为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指甲青兼黑暗:指指甲发青且颜色暗沉,中医认为这是气血瘀滞的表现。

唇青恶逆:指嘴唇发青且恶心呕吐,中医认为这是脾胃虚寒的表现。

鸦声:指声音嘶哑如乌鸦叫,中医认为这是心气急迫的表现。

蛔虫出口:指蛔虫从口鼻中排出,中医认为这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白虫兼黑色:指蛔虫颜色白黑相间,中医认为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四肢疮痛:指四肢出现疮疡疼痛,中医认为这是气血不畅的表现。

下气冲心:指气逆上冲至心,中医认为这是脾胃气滞的表现。

滑肠:指腹泻,中医认为这是脾胃虚寒的表现。

气喘汗流:指呼吸急促且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肺气虚弱的表现。

手拿胸膈:指手按胸膈部,中医认为这是气滞血瘀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汤氏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诊断学的经典文献,内容涉及小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通过观察面部、指甲、唇色等外部特征,结合脉象、声音等内在表现,综合判断病情。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特点,强调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文中提到的‘山根’、‘太阳穴’等部位,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观察点。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色泽、脉象变化,可以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例如,‘山根若见脉横青’提示肝气郁结,‘赤黑因疲时吐泻’则提示脾胃虚弱。这种诊断方法不仅具有科学性,还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病症表现,如‘蛔虫出口’、‘四肢疮痛’等,这些病症在中医理论中都有详细的病因病机分析。例如,‘蛔虫出口’多因脾胃虚弱,导致蛔虫上逆;‘四肢疮痛’则多因气血不畅,导致局部瘀血。这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综合治疗的特点。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疾病的深刻理解。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疾病不仅要针对症状,还要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这种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体现了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医学理论通俗化,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例如,‘黑沉三日见阎罗’形象地描述了病情危重的状态,使读者一目了然。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中医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通过对这段古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汤氏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