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三关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三关-原文

风关易治,气关难治,命关死候。

左手应心肝,右手应脾肺,男主左女主右。

三关者,手食指三节也。初节为风关,寅位;二节为气关,卯位;三节为命关,辰位。

夫小儿初生,五脏血气未定,呼吸至数太过,必辨虎口色脉,方可察病之的要,男以左手验之,女以右手验之。盖取左手属阳,男以阳为主;右手属阴,女以阴为主。然男女一身,均具此阴阳,左右两手,亦须参看,左手之纹应心、肝,右手之纹应脾、肺,于此消息,又得变通之意。

初交病纹出虎口,或在初关,多是红色,传至中关,色赤而紫,看病又传过其色紫青,病热深重;其色青黑,青而纹乱者,病势益重,若见纯黑,危恶不治。凡在初关易治,过中关难治,直透三关不治。古人所谓,初得风关病犹可,传入气命定难陈,是也。

色红者风热轻,亦者风热盛,紫者惊热,青者惊积。青赤相半,惊积风热俱有,主急惊风。青而淡紫,伸缩来去,主慢惊风。紫丝青丝或黑丝,隐隐相杂,似出不出,主慢惊风。若四足惊,三关必青。水惊,三关必黑。人惊,三关必赤。雷惊必黄。或青或红,有纹如线,一直者,是乳食伤脾及发热惊。左

右一样者,是惊与积齐发。有三叉或散,是肺生风痰。或似齁(鼻合)声,有青,是伤寒及嗽。如红火是泻,有黑相兼,加渴不虚,虎口脉纹乱,乃气不和也。盖脉纹见有五色,黄、红、紫、青、黑,黄红有色无形,即安宁脉也。有形即病脉,由其病盛,色脉加变,黄盛作红,红盛作紫,紫盛作青,青盛作黑,至纯黑则难治,又当辨其形如:

流珠。只一点红色。主膈热,三焦不和,饮食所伤,欲吐泻,肠鸣自利,烦躁啼哭。宜消食,补脾胃。

环珠:较流珠差大。主脾虚停食,胸腹胀满,烦渴发热。宜健脾胃,消食调气。

流珠、環珠;長珠、來蛇;去蛇圖

长珠:一头大,一头尖。主脾伤饮食,积滞腹痛,寒热不食。宜消食健胃。

来蛇:下头粗大。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是疳邪内作。宜克食,健补脾胃。

去蛇:上头粗大。主脾虚冷积,吐泻烦渴,气短神困,多睡不食。宜健脾胃,消积,先止吐泻。

弓反里弯向中指:主感寒热邪气,头目皆重,心神惊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逆。宜发汗逐惊,退心火,推脾摩肺。

去蛇、弓反裡彎向中指圖;弓反外彎向大指、槍形圖;魚骨形:

弓反外弯向大指:主痰热,心神恍惚作热,夹惊夹食,风痫。凡纹向内者吉,向外者凶。

枪形:主风热,发痰作搐。

针形:主心肝热极生风,惊悸顿闷,困倦不食,痰盛发搐。又曰:“悬针,主泻痢。”

鱼骨形:主惊痰发热,甚则痰盛发搐,或不食,乃肝盛克脾,宜逐惊。或吐痰下痰,再补脾制脾。

針形、魚骨形圖;魚刺、水字;魚刺、水字形圖

鱼刺:初关主惊,气关主疳,命关主虚,难治。

水字形:主惊风食积,烦躁顿闷少食,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虚积滞,木克土也。又曰:“水字,肺疾也,谓惊风入肺也。”

乙字:初关主肝惊,二关主急惊,三关主慢惊脾风。

曲虫:肝病甚也。

曲蟲、乙字、曲蟲圖;如環、曲向外圖

長蟲;虯文

如环:肾有毒也。

曲向里:主气疳。

曲向外:主风疳。

斜向右:主伤寒。

斜向左:主伤风。

勾脉:主伤寒。

长虫:主伤冷。

虬文:心虫动也。

長蟲、虯文圖;透關射指、透關射甲圖

透关射指:向里为射指。主惊风,痰热聚于胸膈,乃脾肺损伤,痰邪乘聚。宜清脾肺,化痰涎。

透关射甲:向外为射甲。主惊风恶症,受惊传于经络。风热发生,十死一生。

青白紫筋,上无名指三关难治,上中指三关易治。

要诀

三关出汗行经络,发汗行气此为先,倒推大肠到虎口,止泻止痢断根源。

脾土曲补直为推,饮食不进此为魁,疟痢疲羸并水泻,心胸痞痛也能祛。

掐肺一节与离经,推离往干中间轻,冒风咳嗽并吐逆,此经神效抵千金。

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清之,小便秘涩清之妙,肾虚便补为经奇。

六经专治脾肺热,遍身潮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去病浑如汤泼雪。

总经天河水除热,口中热气并拈舌,心经积热火眼攻,推之方知真妙诀。

四横纹和上下气,吼气腹疼皆可止,五经纹动脏腑气,八卦开胸化痰最。

阴阳能除寒与热,二便不通并水泻,人事昏沉痢疾攻,救人要诀须当竭。

天门虎口揉斗肘,生血顺气皆妙手,一搯五指爪节时,有风被吓宜须究。

小心天能生肾水,肾水虚少须用意,板门专治气促攻,膈门发热汗宣通。

一窝风能除肚痛,阳池专一止头疼,精宁穴能治气吼,小肠诸病快如风。

手诀

三关:凡做此法,先掐心经,点劳宫,男推上三关,退寒加暖,属热;女反此,退下为热也。

六腑:凡做此法,先掐心经,点劳宫。男退下六腑,退热加凉,属凉;女反此,推上为凉也。

手法治病诀

水底捞月最为良,止热清心此是强,飞经走气能通气,赤凤摇头助气长。

黄蜂出洞最为热,阴症白痢并水泻,发汗不出后用之,顿教孔窍皆通泄。

按弦走搓摩,动气化痰多,二龙戏珠法,温和可用他。

凤凰单展翅,虚浮热能除,猿猴摘果势,化痰能动气。

黄蜂出洞:

大热。做法:先掐心经,次掐劳宫,先开三关,后以左右二大指从

阴阳处起,一撮一上,至关中离坎上掐穴。发汗用之。

水底捞月:大寒。做法: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指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暖气,主发汗,亦属热。

凤单展翅:温热。用右手大指掐总筋,四指翻在大指下,大指又起又翻,如此做至关中,五指取穴掐之。

打马过河:温凉。右运劳宫毕,屈指向上,弹内关、阳池、间使,天河边,生凉退热用之。

飞经走气:先运五经,后五指开张一滚,做关中用手打拍,乃运气行气也,治气可用。又以一手推心经,至横纹住,以一手揉气关,通窍也。

按弦搓摩:先运八卦,后用指搓病人手,关上一搓,关中一搓,关下一搓,拿病人手,轻轻慢慢而摇,化痰可用。

天门入虎口:用右手大指掐儿虎口,中指掐住天门,食指掐住总位,以左手五指聚住揉斗肘,轻轻慢慢而摇,生气顺气也。又法:“自干宫经坎艮入虎口按之,清脾。”

猿猴摘果:以两手摄儿螺蛳上皮,摘之,消食可用。

赤凤摇头:以两手捉儿头而摇之,其处在耳前少上,治惊也。

二龙戏珠: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治惊。眼向左吊则右重,右吊则左重;如初受惊,眼不吊,两边轻重如一,如眼上则下重,下则上重。

丹凤摇尾:以一手掐劳宫,以一手掐心经,摇之。治惊。

黄蜂入洞: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

凤凰鼓翅:掐精宁、威灵二穴,前后摇摆之,治黄肿也。

孤雁游飞:以大指自脾土外边推去,经三关、六腑、天门、劳宫边,还止脾土,亦治黄肿也。

运水入土:以一手从肾经推去,经兑、干、坎、艮至脾土按之,脾土太旺,水火不能既济,用之,盖治脾土虚弱。

运土入水:照前法反回是也。肾水频数无统用之。又治小便赤涩。

老汉扳缯:以一指掐大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之,治痞块也。

斗肘走气:以一手托儿斗肘运转,男左女右,一手捉儿手摇动,治痞。

运劳宫:屈中指运儿劳宫也。右运凉,左运汗。

运八卦:以大指运之,男左女右,开胸化痰。

运五经:以大指往来搓五经纹,能动脏腑之气。

推四横:以大指往来推四横纹,能和上下之气,气喘腹痛可用。

分阴阳:屈儿拳于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往两下分之,分利气血。

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

天河水:推者,自下而上也。按住间使,退天河水也。

掐后溪:推上为清,推下为补,小便赤涩宜清,肾经虚弱宜补。

掐龟尾:掐龟尾并揉脐,治儿水泻,乌痧,膨胀,脐风,月家盘肠等惊。

揉脐法:掐斗肘毕,又以左大指按儿脐下丹田不动,以右大指周围搓摩之,一往一来。一掐斗肘下筋,曲池上总筋,治急惊。

止吐泻法:横门刮至中指一节掐之,主吐;中指一节内推上,止吐。

板门推向横门掐,止泻;横门推向板门掐,止吐。

提手背四指内顶横纹,主吐;还上,主止吐。

手背刮至中指一节处,主泻;中指外一节掐,止泻。

如被水惊,板门大冷;如被风惊,板门大热。

如被惊吓,又热又跳,先扯五指,要辨冷热。

如泻黄尿,热;泄清尿,冷;推外脾补虚,止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三关-译文

风关容易治疗,气关难以治疗,命关则是死症。

左手对应心肝,右手对应脾肺,男性以左手为主,女性以右手为主。

三关指的是手食指的三个节。第一节是风关,位于寅位;第二节是气关,位于卯位;第三节是命关,位于辰位。

小儿刚出生时,五脏血气尚未稳定,呼吸次数过多,必须通过观察虎口的颜色和脉象,才能准确判断病情。男性以左手为准,女性以右手为准。因为左手属阳,男性以阳为主;右手属阴,女性以阴为主。然而,男女的身体都具备阴阳,左右两手也需要同时参考,左手的纹路对应心、肝,右手的纹路对应脾、肺,通过观察这些纹路的变化,可以灵活判断病情。

初发病时,病纹出现在虎口,或在初关,多为红色,传到中关时,颜色变为赤紫色,病情加重;若颜色变为紫青色,病情更加严重;若颜色变为青黑色,且纹路混乱,病情进一步加重;若出现纯黑色,则是危重难治的病症。凡是在初关的病症容易治疗,过了中关则难以治疗,若病纹直透三关,则无法治疗。古人所说的“初得风关病犹可,传入气命定难陈”就是这个意思。

颜色红的表示风热较轻,颜色深的表示风热较重,紫色的表示惊热,青色的表示惊积。青红相间的,表示惊积和风热都有,主急惊风。青色中带有淡紫色的,纹路伸缩不定,主慢惊风。紫丝、青丝或黑丝隐隐相杂,似出不出,主慢惊风。若是四肢惊动,三关必为青色。水惊则三关必为黑色。人惊则三关必为红色。雷惊则必为黄色。若青色或红色,纹路如线一直延伸,则是乳食伤脾及发热惊。

左右手纹路相同的,表示惊与积同时发作。若有三叉或散乱的纹路,表示肺生风痰。若似齁声,且有青色,则是伤寒及咳嗽。若红色如火,则是泻症,若伴有黑色,且口渴不止,虎口脉纹混乱,则是气不和。脉纹有五种颜色:黄、红、紫、青、黑。黄红色若有色无形,则是安宁脉;若有形则是病脉,随着病情加重,色脉会发生变化,黄色加重变为红色,红色加重变为紫色,紫色加重变为青色,青色加重变为黑色,若变为纯黑色则难以治疗,还需辨别其形状:

流珠:只有一点红色。主膈热,三焦不和,饮食所伤,欲吐泻,肠鸣自利,烦躁啼哭。宜消食,补脾胃。

环珠:比流珠稍大。主脾虚停食,胸腹胀满,烦渴发热。宜健脾胃,消食调气。

长珠:一头大,一头尖。主脾伤饮食,积滞腹痛,寒热不食。宜消食健胃。

来蛇:下头粗大。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是疳邪内作。宜克食,健补脾胃。

去蛇:上头粗大。主脾虚冷积,吐泻烦渴,气短神困,多睡不食。宜健脾胃,消积,先止吐泻。

弓反里弯向中指:主感寒热邪气,头目皆重,心神惊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逆。宜发汗逐惊,退心火,推脾摩肺。

弓反外弯向大指:主痰热,心神恍惚作热,夹惊夹食,风痫。凡纹向内者吉,向外者凶。

枪形:主风热,发痰作搐。

针形:主心肝热极生风,惊悸顿闷,困倦不食,痰盛发搐。又曰:“悬针,主泻痢。”

鱼骨形:主惊痰发热,甚则痰盛发搐,或不食,乃肝盛克脾,宜逐惊。或吐痰下痰,再补脾制脾。

鱼刺:初关主惊,气关主疳,命关主虚,难治。

水字形:主惊风食积,烦躁顿闷少食,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虚积滞,木克土也。又曰:“水字,肺疾也,谓惊风入肺也。”

乙字:初关主肝惊,二关主急惊,三关主慢惊脾风。

曲虫:肝病甚也。

如环:肾有毒也。

曲向里:主气疳。

曲向外:主风疳。

斜向右:主伤寒。

斜向左:主伤风。

勾脉:主伤寒。

长虫:主伤冷。

虬文:心虫动也。

透关射指:向里为射指。主惊风,痰热聚于胸膈,乃脾肺损伤,痰邪乘聚。宜清脾肺,化痰涎。

透关射甲:向外为射甲。主惊风恶症,受惊传于经络。风热发生,十死一生。

青白紫筋,上无名指三关难治,上中指三关易治。

要诀

三关出汗行经络,发汗行气此为先,倒推大肠到虎口,止泻止痢断根源。

脾土曲补直为推,饮食不进此为魁,疟痢疲羸并水泻,心胸痞痛也能祛。

掐肺一节与离经,推离往干中间轻,冒风咳嗽并吐逆,此经神效抵千金。

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清之,小便秘涩清之妙,肾虚便补为经奇。

六经专治脾肺热,遍身潮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去病浑如汤泼雪。

总经天河水除热,口中热气并拈舌,心经积热火眼攻,推之方知真妙诀。

四横纹和上下气,吼气腹疼皆可止,五经纹动脏腑气,八卦开胸化痰最。

阴阳能除寒与热,二便不通并水泻,人事昏沉痢疾攻,救人要诀须当竭。

天门虎口揉斗肘,生血顺气皆妙手,一搯五指爪节时,有风被吓宜须究。

小心天能生肾水,肾水虚少须用意,板门专治气促攻,膈门发热汗宣通。

一窝风能除肚痛,阳池专一止头疼,精宁穴能治气吼,小肠诸病快如风。

手诀

三关:凡做此法,先掐心经,点劳宫,男推上三关,退寒加暖,属热;女反此,退下为热也。

六腑:凡做此法,先掐心经,点劳宫。男退下六腑,退热加凉,属凉;女反此,推上为凉也。

手法治病诀

水底捞月最为良,止热清心此是强,飞经走气能通气,赤凤摇头助气长。

黄蜂出洞最为热,阴症白痢并水泻,发汗不出后用之,顿教孔窍皆通泄。

按弦走搓摩,动气化痰多,二龙戏珠法,温和可用他。

凤凰单展翅,虚浮热能除,猿猴摘果势,化痰能动气。

黄蜂出洞:

大热。做法:先掐心经,次掐劳宫,先开三关,后以左右二大指从

阴阳从某处开始,一撮一上,直到关中离坎上的穴位掐按。用于发汗。

水底捞月:适用于大寒。做法:先清理天河水,然后五指都跪下,中指向前跪,四指随后,右手运劳宫,用凉气呵出,可用于退热。如果先取天河水到劳宫,左手运呵暖气,主要用于发汗,也属于热性。

凤单展翅:适用于温热。用右手大拇指掐总筋,四指翻在大拇指下,大拇指又起又翻,这样做直到关中,五指取穴掐按。

打马过河:适用于温凉。右手运劳宫完毕后,屈指向上,弹内关、阳池、间使,天河边,用于生凉退热。

飞经走气:先运五经,然后五指张开一滚,在关中用手拍打,这是运气行气,可用于治疗气病。又用一手推心经,到横纹处停止,用另一手揉气关,通窍。

按弦搓摩:先运八卦,然后用手指搓病人的手,关上一搓,关中一搓,关下一搓,拿病人的手,轻轻慢慢地摇动,可用于化痰。

天门入虎口:用右手大拇指掐孩子的虎口,中指掐住天门,食指掐住总位,用左手五指聚住揉斗肘,轻轻慢慢地摇动,生气顺气。还有一种方法:“从干宫经坎艮入虎口按之,清脾。”

猿猴摘果:用两手捏住孩子的螺蛳上皮,摘取,可用于消食。

赤凤摇头:用两手抓住孩子的头摇动,位置在耳前稍上,用于治疗惊吓。

二龙戏珠:用两手捏住孩子的两耳轮玩耍,用于治疗惊吓。眼睛向左吊则右边重,向右吊则左边重;如果初次受惊,眼睛不吊,两边轻重一样,如果眼睛向上则下边重,向下则上边重。

丹凤摇尾:用一手掐劳宫,用另一手掐心经,摇动。用于治疗惊吓。

黄蜂入洞:弯曲孩子的小指,揉孩子的劳宫,用于去除风寒。

凤凰鼓翅:掐精宁、威灵二穴,前后摇摆,用于治疗黄肿。

孤雁游飞:用大拇指从脾土外边推去,经过三关、六腑、天门、劳宫边,回到脾土,也用于治疗黄肿。

运水入土:用一手从肾经推去,经过兑、干、坎、艮到脾土按之,脾土太旺,水火不能既济,用于治疗脾土虚弱。

运土入水:按照前法反回。用于肾水频数无统。也用于治疗小便赤涩。

老汉扳缯:用一指掐大拇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动,用于治疗痞块。

斗肘走气:用一手托住孩子的斗肘运转,男左女右,一手抓住孩子的手摇动,用于治疗痞块。

运劳宫:弯曲中指运孩子的劳宫。右手运凉,左手运汗。

运八卦:用大拇指运之,男左女右,开胸化痰。

运五经:用大拇指来回搓五经纹,能调动脏腑之气。

推四横:用大拇指来回推四横纹,能调和上下之气,可用于气喘腹痛。

分阴阳:弯曲孩子的拳头在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向两边分开,分利气血。

和阴阳:从两边合之,用于理气血。

天河水:推者,自下而上。按住间使,退天河水。

掐后溪:推上为清,推下为补,小便赤涩宜清,肾经虚弱宜补。

掐龟尾:掐龟尾并揉脐,用于治疗孩子水泻,乌痧,膨胀,脐风,月家盘肠等惊吓。

揉脐法:掐斗肘完毕后,用左大拇指按住孩子的脐下丹田不动,用右大拇指周围搓摩,一来一回。掐斗肘下筋,曲池上总筋,用于治疗急惊。

止吐泻法:横门刮到中指一节掐之,主要用于呕吐;中指一节内推上,止吐。

板门推向横门掐,止泻;横门推向板门掐,止吐。

提手背四指内顶横纹,主要用于呕吐;还上,主要用于止吐。

手背刮到中指一节处,主要用于腹泻;中指外一节掐,止泻。

如被水惊,板门大冷;如被风惊,板门大热。

如被惊吓,又热又跳,先扯五指,要辨冷热。

如泻黄尿,热;泄清尿,冷;推外脾补虚,止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三关-注解

风关:手食指的第一节,位于寅位,代表风关,是观察小儿疾病的重要部位。

气关:手食指的第二节,位于卯位,代表气关,是观察小儿疾病的重要部位。

命关:手食指的第三节,位于辰位,代表命关,是观察小儿疾病的重要部位。

虎口:指手掌与拇指之间的部位,是观察小儿疾病的重要部位。

惊风:一种小儿常见的急性病症,表现为抽搐、昏迷等症状。

疳:一种小儿常见的慢性病症,表现为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脾虚:中医术语,指脾脏功能虚弱,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肝盛:中医术语,指肝脏功能过盛,表现为易怒、头痛等症状。

肾虚:中医术语,指肾脏功能虚弱,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

心经:中医术语,指心脏的经络,是观察小儿疾病的重要部位。

劳宫: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手掌中央,具有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

三关:手食指的三节,分别代表风关、气关、命关,是观察小儿疾病的重要部位。

六腑:中医术语,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腑脏,是观察小儿疾病的重要部位。

水底捞月:一种中医推拿手法,用于止热清心。

飞经走气:一种中医推拿手法,用于通气。

赤凤摇头:一种中医推拿手法,用于助气。

黄蜂出洞:一种中医推拿手法,用于治疗大热病症。

按弦走搓摩:一种中医推拿手法,用于动气化痰。

二龙戏珠:一种中医推拿手法,用于温和治疗。

凤凰单展翅:一种中医推拿手法,用于除虚浮热能。

猿猴摘果:一种中医推拿手法,用于化痰动气。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宇宙间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力量。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关中:关中在中医经络学中指的是手腕横纹处,是多个经络的交汇点。

离坎:离坎是八卦中的两个卦象,分别代表火和水,在中医中与心肾相对应。

天河水:天河水是中医推拿术语,指从手腕横纹至肘横纹的一段区域,常用于退热。

总筋:总筋是中医推拿术语,指手腕横纹处的筋脉,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内关: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内侧,具有调节心脏和胃肠功能的作用。

阳池:阳池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手腕背侧,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间使:间使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内侧,具有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

八卦:八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宇宙间八种基本现象,在中医推拿中用于调节气血。

五经:五经在中医推拿中指手指上的五条经络,常用于调节脏腑功能。

四横:四横是中医推拿术语,指手指上的四条横纹,常用于调节上下气血。

丹田:丹田是中医术语,指脐下三寸处,是人体气机的聚集地。

横门:横门是中医推拿术语,指手掌横纹处,常用于治疗吐泻。

板门:板门是中医推拿术语,指手掌大鱼际处,常用于治疗吐泻。

龟尾:龟尾是中医推拿术语,指尾骨末端,常用于治疗水泻等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三关-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医诊断小儿疾病的方法,特别是通过观察手食指的三关(风关、气关、命关)和虎口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病情。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了通过观察体表的变化来推断内脏的病变。

文中提到的‘风关易治,气关难治,命关死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风关代表疾病的初期,气关代表疾病的中期,命关代表疾病的晚期,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纹路所代表的病症,如红色代表风热轻,紫色代表惊热,青色代表惊积等。这种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直观性和经验性。

此外,文中还介绍了一些中医推拿手法,如水底捞月、飞经走气、赤凤摇头等,这些手法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还体现了中医的独特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这些手法,医生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还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和独特的推拿手法,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本文详细描述了多种中医推拿手法及其应用,涵盖了阴阳平衡、经络穴位、气血调节等多个方面。这些手法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首先,文中提到的阴阳处起、水底捞月、凤单展翅等手法,均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依赖于阴阳的平衡。通过推拿手法调节阴阳,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多个经络穴位的推拿方法,如劳宫、内关、阳池等。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通过推拿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例如,劳宫穴位于手掌中央,是心包经的重要穴位,推拿劳宫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八卦、五经、四横等推拿术语,这些术语体现了中医推拿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八卦推拿法通过调节八卦穴位,可以平衡气血,治疗各种疾病。五经推拿法则通过调节手指上的五条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

最后,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多种治疗吐泻、惊风等疾病的手法,如止吐泻法、赤凤摇头、二龙戏珠等。这些手法不仅具有实际的治疗效果,还体现了中医推拿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赤凤摇头通过摇动头部,可以缓解惊风症状;二龙戏珠通过按摩耳轮,可以治疗惊风。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多种中医推拿手法,还深入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这些手法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还体现了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推拿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文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三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