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五脏六腑-原文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输泻而不藏,故实而不满。如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为五脏华盖云。
心重十二两,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包络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中者。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际,其治在脐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椎。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包精汁三合。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脐上二寸;复下一寸水分穴,为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右回迭十六曲,当脐中心。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也。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色黄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与脐平。
膀胱重九两二铢,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膀胱上际,即小肠下口,水液由是渗入焉。
脊骨二十一节,取穴之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五脏六腑-译文
五脏:脏,指的是储藏。心脏储藏精神,肺脏储藏魂魄,肝脏储藏灵魂,脾脏储藏意识和智慧,肾脏储藏精气和意志,因此称为五脏。
六腑:腑,指的是府库。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接受五脏的浊气,称为传化之府,因此称为六腑。
五脏储藏精气而不排泄,因此充满但不实。六腑输送排泄而不储藏,因此实但不充满。就像食物和水进入口中,胃是实的而肠是空的,食物下去后,肠是实的而胃是空的。所以说:『实而不满。』
肺重三斤三两,有六叶两耳,四垂像盖子一样,附着在脊柱的第三椎,里面有二十四孔,排列成行,分布着各脏的清气和浊气,是五脏的华盖。
心脏重十二两,有七孔三毛,形状像未开放的莲花,位于肺下膈上,附着在脊柱的第五椎。
心包络,位于心脏下方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连并被黄脂包裹的是心脏。外面有细筋膜像丝一样,与心肺相连的是包络。
三焦,是食物和水的通道,气的起始和终止之处。上焦在心脏下方、胃上方,其治疗点在膻中,直两乳之间的凹陷处。中焦在胃的中脘,位于脐上四寸,其治疗点在脐旁。下焦在膀胱上方,其治疗点在脐下一寸。
肝脏重二斤四两,左边有三叶,右边有四叶,其治疗点在左边,其脏器在右胁、右肾之前,与胃相连,附着在脊柱的第九椎。
胆位于肝脏的短叶之间,重三两三铢,包裹着三合的精汁。
膈膜前面齐鸠尾,后面齐第十一椎,周围附着在脊柱上,用来遮挡浊气,不让其上升熏染心肺。
脾脏重二斤三两,宽三寸,长五寸,覆盖着太仓,附着在脊柱的第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直径五寸,弯曲伸展,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边回旋叠积十六曲。小肠的上口,即胃的下口,位于脐上二寸;再下一寸是水分穴,是小肠的下口,到这里分别清浊,水液进入膀胱,渣滓进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宽四寸,右边回旋叠积十六曲,位于脐中心。大肠的上口,即小肠的下口。
肾脏有两枚,重一斤一两;形状像石卵,颜色黄紫,位于胃的下方两侧,进入脊柱,附着在脊柱的第十四椎,前面与脐平齐。
膀胱重九两二铢,宽九寸,位于肾的下方前方,大肠的侧面,膀胱的上方,即小肠的下口,水液从这里渗入。
脊柱有二十一节,取穴的方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五脏六腑-注解
五脏:指心、肺、肝、脾、肾五个脏器,分别藏有神、魄、魂、意与智、精与志,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功能中心。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器官,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与五脏相互配合,维持人体健康。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分别位于心下、胃中和膀胱上,是水谷运行和气机升降的通道。
心包络:心包络是心脏的外膜,与心脏紧密相连,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膈膜: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肌肉膜,主要功能是分隔胸腔和腹腔,防止浊气上升影响心肺功能。
太仓:中医术语,指脾脏,因其功能类似于仓库,储存和分配营养物质而得名。
膻中:位于胸骨正中,两乳之间的穴位,是上焦的治疗穴位。
水分穴:位于脐下一寸的穴位,是小肠下口的标志,水液由此进入膀胱。
百劳穴:位于肩部,是取穴的基准点之一,常用于针灸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五脏六腑-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其功能,体现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结构的深刻理解。五脏被视为藏精之所,分别藏有神、魄、魂、意与智、精与志,这些概念不仅反映了古代对人体精神活动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念。六腑则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与五脏相互配合,维持人体健康。
文中对各个脏器的重量、位置、形态和功能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细致观察和精确记录。例如,肺被描述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心则‘重十二两,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莲花’,这些描述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富有诗意,体现了古代医学与文学的结合。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三焦’的概念,这是中医理论中特有的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分别位于心下、胃中和膀胱上,是水谷运行和气机升降的通道。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气机运行的独特理解,强调了气机升降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通过对五脏六腑的详细描述,古代医学家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知识,也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