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原文

人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时周流五穴(除六原穴,乃过经之所)。

相生相合者为开,则刺之。相克者为阖,则不刺。

阳生阴死,阴生阳死。

如甲木死于午,生于亥。乙木死于亥,生于午。

丙火生于寅,死于酉。丁火生于酉,死于寅。

戊土生于寅,死于酉。己土生于酉,死于寅。

庚金生于巳,死于子。辛金生于子,死于巳。

壬水生于申,死于卯。癸水生于卯,死于申。

凡值生我我生,及相合者,乃气血生旺之时,故可辨虚实刺之。

克我我克,及阖闭时穴,气血正直衰绝,非气行未至,则气行已过,误刺妄引邪气,坏乱真气,实实虚虚,其害非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译文

人体每天有六十六个穴位在循环流动,每个时辰有五个穴位在流动(除了六个原穴,它们是经络经过的地方)。

如果穴位之间是相生相合的关系,那么这些穴位是开放的,可以进行针刺。如果是相克的关系,那么这些穴位是关闭的,不应该进行针刺。

阳气生则阴气死,阴气生则阳气死。

例如,甲木在午时死亡,在亥时出生。乙木在亥时死亡,在午时出生。

丙火在寅时出生,在酉时死亡。丁火在酉时出生,在寅时死亡。

戊土在寅时出生,在酉时死亡。己土在酉时出生,在寅时死亡。

庚金在巳时出生,在子时死亡。辛金在子时出生,在巳时死亡。

壬水在申时出生,在卯时死亡。癸水在卯时出生,在申时死亡。

凡是遇到生我或我生的穴位,以及相合的穴位,这是气血旺盛的时候,因此可以辨别虚实进行针刺。

如果是克我或我克的穴位,以及关闭的穴位,气血正处于衰绝状态,不是气血未到,就是气血已过,错误地针刺会引入邪气,破坏真气,导致实实虚虚,其危害不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注解

六十六穴:指人体经络中的六十六个重要穴位,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六原穴:指人体经络中的六个原穴,即太冲、太溪、太渊、太白、太陵、太冲,这些穴位是经络气血的源头。

相生相合:中医理论中的五行相生相合关系,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克:中医理论中的五行相克关系,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抑制的关系。

阳生阴死:指阳气生发时,阴气衰退;阴气生发时,阳气衰退。这是中医阴阳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甲木:五行中的木属性,甲木代表阳木,象征生长、发展。

乙木:五行中的木属性,乙木代表阴木,象征柔韧、适应。

丙火:五行中的火属性,丙火代表阳火,象征热烈、光明。

丁火:五行中的火属性,丁火代表阴火,象征温暖、柔和。

戊土:五行中的土属性,戊土代表阳土,象征稳定、厚重。

己土:五行中的土属性,己土代表阴土,象征包容、滋养。

庚金:五行中的金属性,庚金代表阳金,象征刚强、锐利。

辛金:五行中的金属性,辛金代表阴金,象征精致、坚韧。

壬水:五行中的水属性,壬水代表阳水,象征流动、变化。

癸水:五行中的水属性,癸水代表阴水,象征深沉、静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中关于气血运行与穴位针刺的原则。文中提到的六十六穴和六原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古人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五行相生相合、相克的理论,古人建立了复杂的生理病理模型,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文中提到的‘阳生阴死,阴生阳死’,体现了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的平衡与失调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通过五行与阴阳的结合,古人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气血的盛衰,从而决定针刺的时机与穴位。

此外,文中还详细列举了五行中各个属性的生克关系,如甲木、乙木、丙火等,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五行生克的关系,古人能够预测气血的变化,从而在治疗中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展示了古人对人体与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在医学实践中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灵活运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中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