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原文

手之太阴经属肺,尺泽肘中约纹是,列缺侧腕寸有半,经渠寸口陷脉记。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寻,爪甲如韭此为的。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号商阳,本节前取二间定,本节后勿三间忘。歧骨陷中寻合谷,阳溪腕中上侧详,三里、曲池下二寸,曲池曲肘外辅当,肩髃肩端两骨觅,五分侠孔取迎香。

足阳明兮胃之经,头维、本神寸五分,颊车耳下八分是,地仓侠吻四分临,伏兔、阴市上三寸,阴市膝上三寸针。三里膝下三寸取,上廉里下三寸主,下廉上廉下三寸,解溪腕上系鞋处,冲阳陷谷上二寸,陷谷庭后二寸举,内庭次指外间求,厉兑如韭足次趾。

足之太阴经属脾,隐白大趾内角宜,大都节后白肉际,太白核骨下陷为。公孙节后一寸得,商丘踝下前取之,内踝三寸阴交穴,阴陵膝内辅下施。

手少阴兮心之经,少海肘内节后明,通里掌后才一寸,神门掌后锐骨精。

手太阳兮小肠索,小指之端取少泽,前谷外侧本节前,后溪节后仍外侧。腕骨腕前起骨下,阳谷锐下腕中得,小海肘端去五分,听宫耳珠如菽侧。

太阳膀胱何处看,睛明目眦内角畔,攒竹两眉头陷中,络却后发四寸半。肺俞三椎膈俞七,肝俞九椎之下按,肾俞十四椎下旁,膏肓四五三分算。委中膝腘约纹中,承山腨下分肉断,昆仑踝下后五分,金门踝下陷中撰。申脉踝下筋骨间,可容爪甲慎勿乱。

少阴肾兮安所觅?然谷踝前骨下识,太溪内踝后五分,照海踝下四分的。复溜内踝上二寸,向后五分太溪直。

手厥阴兮心包络,曲泽肘内横纹作,间使掌后三寸求,内关二寸始无错,大陵掌后两筋间,中冲中指之端度。

手少阳兮三焦论,小次指间名液门,中渚次指本节后,阳池表腕有穴存。腕后二寸外关络,支沟腕后三寸闻,天井肘上一寸许,角孙耳廓开口分。丝竹眉后陷中按,耳门耳缺非虚文。

足少阳胆取听会,耳前陷中分明揣,目上入发际五分,临泣之穴于斯在。目窗泣上寸半存,风池发后际中论,肩井骨前看寸半,带脉肋下寸八分。环跳髀枢寻宛宛,风市髀外两筋显,阳陵膝下一寸求,阳辅踝上四寸远。绝骨踝上三寸从,丘墟踝前有陷中,临泣侠溪后寸半,侠溪小次歧骨缝。

厥阴肝经果何处?大敦拇指有毛聚,行间骨尖动脉中,太冲节后有脉据,中封一寸内踝前,曲泉纹头两筋着。章门脐上二寸量,横取六寸看两旁,期门乳旁一寸半,直下寸半二肋详。

督脉水沟鼻柱下,上星入发一寸者,百会正在顶之巅,风府后发一寸把。哑门后发际五分,大椎第一骨上存,腰俞二十一椎下,请君仔细详经文。

任脉中行正居腹,关元脐下三寸录,气海脐下一寸半,神阙脐中随所欲。水分脐上一寸求,中脘脐上四寸取,膻中两乳中间索,承浆宛宛唇下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译文

手太阴经属于肺经,尺泽穴位于肘部中间的纹路处,列缺穴在手腕侧面一寸半的位置,经渠穴在寸口凹陷的脉搏处。太渊穴在手掌后横纹的头部,鱼际穴在节后散脉的地方,少商穴在大拇指内侧,指甲像韭菜叶一样的地方就是。

手阳明经属于大肠经,商阳穴在食指内侧,二间穴在本节前,三间穴在本节后不要忘记。合谷穴在歧骨凹陷中,阳溪穴在手腕中上侧,三里穴和曲池穴在肘下二寸,曲池穴在肘部外侧,肩髃穴在肩端两骨之间,迎香穴在五分侠孔处。

足阳明经属于胃经,头维穴和本神穴在头部一寸五分处,颊车穴在耳下八分,地仓穴在嘴角四分处,伏兔穴和阴市穴在膝盖上三寸,阴市穴在膝盖上三寸。三里穴在膝盖下三寸,上廉穴在里下三寸,下廉穴在上廉下三寸,解溪穴在腕上系鞋处,冲阳穴在陷谷上二寸,陷谷穴在庭后二寸,内庭穴在次指外侧,厉兑穴在足次趾像韭菜叶一样的地方。

足太阴经属于脾经,隐白穴在大脚趾内侧角,大都穴在节后白肉际,太白穴在核骨下凹陷处。公孙穴在节后一寸,商丘穴在踝下前侧,阴交穴在内踝三寸,阴陵穴在膝盖内侧辅下。

手少阴经属于心经,少海穴在肘内节后,通里穴在掌后一寸,神门穴在掌后锐骨处。

手太阳经属于小肠经,少泽穴在小指端,前谷穴在外侧本节前,后溪穴在节后外侧。腕骨穴在腕前起骨下,阳谷穴在锐下腕中,小海穴在肘端五分处,听宫穴在耳珠旁。

太阳膀胱经在哪里?睛明穴在目眦内角,攒竹穴在两眉头凹陷中,络却穴在后发四寸半。肺俞穴在第三椎,膈俞穴在第七椎,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肾俞穴在第十四椎旁,膏肓穴在四五三分处。委中穴在膝腘纹中,承山穴在腨下分肉处,昆仑穴在踝下后五分,金门穴在踝下凹陷中。申脉穴在踝下筋骨间,可以容纳指甲,小心不要弄乱。

少阴肾经在哪里?然谷穴在踝前骨下,太溪穴在内踝后五分,照海穴在踝下四分。复溜穴在内踝上二寸,向后五分是太溪穴。

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经,曲泽穴在肘内横纹处,间使穴在掌后三寸,内关穴在二寸处,大陵穴在掌后两筋间,中冲穴在中指端。

手少阳经属于三焦经,液门穴在小次指间,中渚穴在次指本节后,阳池穴在表腕处。外关穴在腕后二寸,支沟穴在腕后三寸,天井穴在肘上一寸,角孙穴在耳廓开口处。丝竹穴在眉后凹陷中,耳门穴在耳缺处。

足少阳胆经的听会穴在耳前凹陷中,临泣穴在目上入发际五分处。目窗穴在泣上寸半,风池穴在发后际中,肩井穴在骨前寸半,带脉穴在肋下寸八分。环跳穴在髀枢处,风市穴在髀外两筋间,阳陵穴在膝下一寸,阳辅穴在踝上四寸。绝骨穴在踝上三寸,丘墟穴在踝前凹陷中,临泣穴在侠溪后寸半,侠溪穴在小次歧骨缝。

厥阴肝经在哪里?大敦穴在拇指有毛处,行间穴在骨尖动脉中,太冲穴在节后有脉处,中封穴在内踝前一寸,曲泉穴在纹头两筋处。章门穴在脐上二寸,横取六寸看两旁,期门穴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寸半二肋处。

督脉的水沟穴在鼻柱下,上星穴在入发一寸处,百会穴在头顶,风府穴在后发一寸处。哑门穴在后发际五分,大椎穴在第一骨上,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下,请仔细阅读经文。

任脉在腹部正中,关元穴在脐下三寸,气海穴在脐下一寸半,神阙穴在脐中。水分穴在脐上一寸,中脘穴在脐上四寸,膻中穴在两乳中间,承浆穴在唇下凹陷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注解

太阴经: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手太阴肺经,主要与肺脏功能相关。

尺泽:手太阴肺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肘部内侧的凹陷处。

列缺:手太阴肺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侧面的凹陷处。

经渠:手太阴肺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横纹的凹陷处。

太渊:手太阴肺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掌后横纹的头部。

鱼际:手太阴肺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掌鱼际部位的凹陷处。

少商:手太阴肺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大拇指内侧的指甲旁。

阳明经: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与大肠功能相关。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食指内侧的凹陷处。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背侧的凹陷处。

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肘部外侧的凹陷处。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肘部外侧的凹陷处。

肩髃: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肩部前侧的凹陷处。

迎香: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鼻翼两侧的凹陷处。

足阳明: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足阳明胃经,主要与胃功能相关。

头维: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前侧的凹陷处。

颊车: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耳下八分处。

地仓: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嘴角外侧的凹陷处。

伏兔: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大腿前侧的凹陷处。

阴市: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上方的凹陷处。

解溪: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腕上方的凹陷处。

冲阳: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背的凹陷处。

陷谷: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背的凹陷处。

内庭: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趾之间的凹陷处。

厉兑: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趾外侧的凹陷处。

足太阴: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足太阴脾经,主要与脾脏功能相关。

隐白: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大脚趾内侧的凹陷处。

大都: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趾节后的凹陷处。

太白: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背的凹陷处。

公孙: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背的凹陷处。

商丘: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前侧的凹陷处。

阴交: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内侧的凹陷处。

阴陵: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内侧的凹陷处。

手少阴: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手少阴心经,主要与心脏功能相关。

少海:手少阴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肘部内侧的凹陷处。

通里:手少阴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掌后侧的凹陷处。

神门:手少阴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掌后侧的凹陷处。

手太阳: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主要与小肠功能相关。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小指外侧的凹陷处。

前谷:手太阳小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小指外侧的凹陷处。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小指外侧的凹陷处。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背侧的凹陷处。

阳谷:手太阳小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背侧的凹陷处。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肘部外侧的凹陷处。

听宫:手太阳小肠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耳珠旁的凹陷处。

太阳膀胱: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与膀胱功能相关。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眼睛内侧的凹陷处。

攒竹: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眉毛内侧的凹陷处。

络却: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后侧的凹陷处。

肺俞: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第三椎骨旁的凹陷处。

膈俞: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第七椎骨旁的凹陷处。

肝俞: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第九椎骨旁的凹陷处。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第十四椎骨旁的凹陷处。

膏肓: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第四、五椎骨旁的凹陷处。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后侧的凹陷处。

承山: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小腿后侧的凹陷处。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后侧的凹陷处。

金门: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后侧的凹陷处。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后侧的凹陷处。

少阴肾: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足少阴肾经,主要与肾脏功能相关。

然谷:足少阴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前侧的凹陷处。

太溪:足少阴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内侧的凹陷处。

照海:足少阴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内侧的凹陷处。

复溜:足少阴肾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内侧的凹陷处。

手厥阴: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与心包功能相关。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肘部内侧的凹陷处。

间使: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掌后侧的凹陷处。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掌后侧的凹陷处。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掌后侧的凹陷处。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穴位,位于中指末端的凹陷处。

手少阳: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主要与三焦功能相关。

液门: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小指外侧的凹陷处。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小指外侧的凹陷处。

阳池: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背侧的凹陷处。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背侧的凹陷处。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背侧的凹陷处。

天井: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肘部外侧的凹陷处。

角孙: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耳廓旁的凹陷处。

丝竹: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眉毛后侧的凹陷处。

耳门: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耳廓旁的凹陷处。

足少阳: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足少阳胆经,主要与胆功能相关。

听会: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耳前侧的凹陷处。

临泣: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前侧的凹陷处。

目窗: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前侧的凹陷处。

风池: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后侧的凹陷处。

肩井: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肩部前侧的凹陷处。

带脉: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肋部前侧的凹陷处。

环跳: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臀部外侧的凹陷处。

风市: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大腿外侧的凹陷处。

阳陵: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外侧的凹陷处。

阳辅: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外侧的凹陷处。

绝骨: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外侧的凹陷处。

丘墟: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外侧的凹陷处。

侠溪: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趾外侧的凹陷处。

厥阴肝: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足厥阴肝经,主要与肝脏功能相关。

大敦:足厥阴肝经的一个穴位,位于大脚趾内侧的凹陷处。

行间:足厥阴肝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趾之间的凹陷处。

太冲:足厥阴肝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背的凹陷处。

中封:足厥阴肝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脚踝内侧的凹陷处。

曲泉:足厥阴肝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内侧的凹陷处。

章门:足厥阴肝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腹部前侧的凹陷处。

期门:足厥阴肝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胸部前侧的凹陷处。

督脉: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督脉,主要与脊柱功能相关。

水沟: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鼻柱下的凹陷处。

上星: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前侧的凹陷处。

百会: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顶的凹陷处。

风府: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后侧的凹陷处。

哑门: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后侧的凹陷处。

大椎: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第一椎骨旁的凹陷处。

腰俞: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第二十一椎骨旁的凹陷处。

任脉: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属于任脉,主要与腹部功能相关。

关元:任脉的一个穴位,位于脐下三寸的凹陷处。

气海:任脉的一个穴位,位于脐下一寸半的凹陷处。

神阙:任脉的一个穴位,位于脐中的凹陷处。

水分:任脉的一个穴位,位于脐上一寸的凹陷处。

中脘:任脉的一个穴位,位于脐上四寸的凹陷处。

膻中:任脉的一个穴位,位于胸部前侧的凹陷处。

承浆:任脉的一个穴位,位于唇下的凹陷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医经络系统中的多条经脉及其穴位的位置和功能。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经脉和穴位的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体能量网络。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人体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通过经络系统,中医将人体的各个部分与自然界的五行、阴阳等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通过具体的穴位位置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经络系统的分布和功能。这种描述方式不仅便于记忆,还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古代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深刻认识,为后世的中医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医的智慧和成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2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