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节要)-原文
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呿,小便遗数,补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则支膈,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厥阴之络,名曰内关。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络,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络,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手少阳之别络,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别走手厥阴。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络,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足少阳之别络,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泻之;虚则痿躄,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络,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足太阴之别络,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络,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络,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搔,补之。
督脉之别络,名曰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高摇,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节要)-译文
手太阴经的别络,名叫列缺。它起始于手腕上方的分间,与太阴经并行,直接进入手掌中,分散到鱼际。如果这个经络有病,实证表现为手掌发热,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打哈欠、小便频繁,应该用补法治疗。列缺距离手腕一寸半,另外走向阳明经。
手少阴经的别络,名叫通里。它距离手腕一寸,另外走向太阳经,沿着经络进入心脏,连接到舌根,属于目系。如果这个经络有病,实证表现为胸膈不适,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不能说话,应该用补法治疗。
手厥阴经的络脉,名叫内关。它距离手掌二寸,位于两筋之间,另外走向少阳经,沿着经络向上连接到心包和心系。如果这个经络有病,实证表现为心痛,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头部僵硬,应该用补法治疗。
手太阳经的别络,名叫支正。它距离手腕五寸,另外走向少阴经,其分支向上走到肘部,连接到肩髃。如果这个经络有病,实证表现为关节松弛、肘部无力,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生疣,小的像手指上的痂疥,应该用补法治疗。
手阳明经的别络,名叫偏历。它距离手腕三寸,另外走向太阴经;其分支沿着手臂向上,经过肩髃,向上到曲颊和偏齿;另一分支进入耳朵,与宗脉相合。如果这个经络有病,实证表现为龋齿和耳聋,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牙齿寒冷和胸膈痹痛,应该用补法治疗。
手少阳经的别络,名叫外关。它距离手腕二寸,向外绕过手臂,注入胸中,另外走向手厥阴经。如果这个经络有病,实证表现为肘部痉挛,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肘部不能收拢,应该用补法治疗。
足太阳经的别络,名叫飞扬。它距离踝关节七寸,另外走向少阴经。如果这个经络有病,实证表现为鼻塞、头部和背部疼痛,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鼻出血,应该用补法治疗。
足少阳经的别络,名叫光明。它距离踝关节五寸,另外走向厥阴经,向下连接到足跗。如果这个经络有病,实证表现为厥逆,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下肢无力,坐不能起,应该用补法治疗。
足阳明经的别络,名叫丰隆。它距离踝关节八寸,另外走向太阴经。其分支沿着胫骨外侧向上,连接到头项,与各经络的气相合,向下连接到喉咙。如果这个经络有病,气逆表现为喉咙痛、突然失声,实证表现为狂癫,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足部不能收拢、胫骨干枯,应该用补法治疗。
足太阴经的别络,名叫公孙。它距离本节后方一寸,另外走向阳明经。其分支进入肠胃,如果厥气上逆则表现为霍乱。实证表现为肠中剧痛,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腹胀,应该用补法治疗。
足少阴经的别络,名叫大钟。它位于踝关节后方,绕过脚跟,另外走向太阳经;其分支沿着经络向上走到心包下方,向外贯穿腰脊。如果这个经络有病,气逆表现为烦闷,实证表现为小便不通,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腰痛,应该用补法治疗。
足厥阴经的别络,名叫蠡沟。它距离内踝五寸,另外走向少阳经;其分支沿着胫骨向上到睪丸,连接到阴茎。如果这个经络有病,气逆表现为睪丸肿胀、突然疝气,实证表现为阴茎挺长,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突然瘙痒,应该用补法治疗。
任脉的别络,名叫尾翳。它从鸠尾下方开始,分散到腹部。实证表现为腹部皮肤疼痛,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瘙痒,应该用补法治疗。
督脉的别络,名叫长强。它沿着脊柱向上到项部,分散到头部,向下到肩胛左右,另外走向太阳经,贯穿脊柱。实证表现为脊柱僵硬,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头部沉重、摇晃,应该用补法治疗。
脾经的大络,名叫大包。它从渊液下方三寸开始,分布在胸胁。实证表现为全身疼痛,应该用泻法治疗;虚证表现为全身关节松弛,应该用补法治疗。
以上这十五个络脉,实证时必定显现,虚证时必定下沉,如果看不见,就要在上下寻找。人的经络不同,络脉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节要)-注解
列缺:手太阴肺经的别络,起于腕上分间,直入掌中,散入鱼际。
通里:手少阴心经的别络,去腕一寸,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络,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支正:手太阳小肠经的别络,上腕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
偏历:手阳明大肠经的别络,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的别络,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别走手厥阴。
飞扬: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光明:足少阳胆经的别络,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丰隆:足阳明胃经的别络,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公孙:足太阴脾经的别络,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
大钟:足少阴肾经的别络,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蠡沟:足厥阴肝经的别络,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
尾翳:任脉的别络,下鸠尾,散于腹。
长强:督脉的别络,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大包:脾的大络,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节要)-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五个别络,这些别络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主要的经脉和身体的各个部位。通过对这些别络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精细划分。
首先,文中提到的‘列缺’、‘通里’、‘内关’等别络,分别属于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等,这些别络的起点、走向和功能都有详细的描述。例如,‘列缺’起于腕上分间,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小便遗数。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经络系统的精确认识,也反映了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独特方法。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别络的虚实病症及其治疗方法。例如,‘列缺’的实症表现为手锐掌热,需泻之;虚症表现为欠呿,小便遗数,需补之。这种虚实辨证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即根据病症的虚实属性,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别络与其他经络的联系。例如,‘列缺’别走阳明,‘通里’别走太阳,‘内关’别走少阳等。这些联系不仅展示了经络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经络系统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十五个别络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精细划分。这些别络不仅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些别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