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任脉-原文
任脉经穴歌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二十四穴)。
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
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曰阴脉之海焉。用药当分男女,月事多主冲任,是任之为言妊也。乃夫人生养之本,调摄之源,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在僧道,不明此脉,各执所尚,禁食、禁足、禁语、断臂、燃指、烧身,枯坐而亡,良可悲夫!间有存中黄一事,而待神气凝聚者;有运三华五气之精,而洗骨伐毛者;有搬运周天火候者;有日运脐,夜运泥丸炼体者;有呼九灵,注三精而归灵府者;有倒斗柄而运化机者;有默朝上帝者;有服气吞霞者;有闭息存神者;有采炼日精月华者;有吐纳导引者;有单运气行火候者;有投胎夺舍者;有旁门九品渐法三乘者,种种不同,岂离任督。盖明任督以保其身,亦犹明君能爱民以安其国也。民毙国亡,任衰身谢,是以上人哲士,先依前注,导引各经,调养纯熟,即仙家之能筑基是也。然后扫除妄念,以静定为基本,而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握固内守,注意玄关,顷刻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热,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一饮之间,天机自动,于是轻轻然运,默默然举,微以意定,则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此采铅投汞之真秘,子不揣鄙陋,扫却旁蹊曲径,指出一条大路,使人人可行也。到此之时,意不可散,意散则丹不成矣。紫阳真人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日日行之无间断,无毫发之差,如是炼之一刻,则一刻之周天;炼之一时,则一时之周天;炼之一日,则一日之周天;炼之百日,则百日之周天,谓之立基。炼之十月,谓之胎仙。功夫至此,身心混沌,与虚空等,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之为气,气之为神,不规中而自规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也。至于六害不除,十少不存,五要不调,虽为小节之常,终为大道之累。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六者有一,卫生之道远,而未见其有得也。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失也。何名十少?一曰少思,二曰少念,三曰少笑,四曰少言,五曰少饮,六曰少怒,七曰少乐,八曰少愁,九曰少好,十曰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肺腑翻,多言则气血虚耗,多饮则伤神损寿,多怒则腠理奔浮,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面焦枯,多好则志气溃散,多机则志虑沉迷。兹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于豺狼也。卫生者,戒之哉!
任脉经考正穴法
会阴(一名屏翳):
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铜人》灸三壮。《指微》禁针。
主阴汗,阴头痛,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男子阴端寒冲心,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女子经水不通,阴门肿痛。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曲骨:
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动脉应手。足厥阴、任脉之会。《铜人》灸七壮、至七七壮。针二寸。《素注》针六分,留七呼。又云:“针一寸。”
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颓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中极(一名玉泉,一名气原):
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百壮,至三百壮止。《明堂》灸不及针,日三七壮。《下经》灸五壮。
主冷气积聚,时上冲心,腹中热,脐下结块,贲豚抢心,阴汗水肿,阳气虚惫,小便频数,失精绝子,疝瘕,妇人产后恶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子门肿痛不端,小腹苦寒,阴痒而热,阴痛,恍惚尸厥,饥不能食,临经行房羸瘦,寒热,转脬不得尿,妇人断绪,四度针即有子。
关元:
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素注》针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壮。又云:“针二寸。”《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百壮,止三百壮。《明堂》娠妇禁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针外昆仑立出。
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入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贲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门(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
脐下二寸。三焦募也。《铜人》灸二七壮,止一百壮。《甲乙》针八分,留三呼,得气即泻,《千金》针五分。《下经》灸七壮。《素注》针六分,留七呼,妇人禁针、禁灸,犯之绝子。
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贲豚抢心,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小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结成块,崩中漏下。
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盲):
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铜人》针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可灸百壮。《明下》灸七壮。
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肌体羸瘦,四肢力弱,贲豚七疝,小肠膀胱肾余,症瘕结块,状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症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带下,
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疞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尿。
浦江郑义宗患滞下昏仆,目上视,溲注汗泄,脉大,此阴虚阳暴绝,得之病后酒色。丹溪为灸气海渐苏,服人参膏数斤愈。
阴交(一名横户):
脐下一寸,当膀胱上际。三焦之募,任脉、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灸百壮。《明堂》灸不及针,日三七壮,止百壮。
主气痛如刀搅,腹(月真)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脐下热,鬼击,鼻出血,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绝子、阴痒,贲豚上腹,小儿陷囟。
神阙(一名气舍):
当脐中。《素注》禁针,针之使人脐中恶疡溃,屎出者死。灸三壮。《铜人》灸百壮。
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水肿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腹痛绕脐,小儿奶利不绝,脱肛,风痫,角弓反张。徐平仲中风不苏。桃源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不起,再灸百壮。
水分(一名分水):
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穴当小肠上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素注》针一寸。《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水病灸大良。又云:“禁针。针之水尽即死。”《明堂》水病灸七七壮,止四百壮,针五分,留三呼。《资生》云:“不针为是。”
主水病,腹坚肿如鼓,转筋,不嗜食,肠胃虚胀,绕脐痛冲心,腰脊急强,肠鸣状如雷声,上冲心,鬼击,鼻出血,小儿陷囟。
下脘:
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足太阴、任脉之会。《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二百壮。
主脐下厥气动,腹坚硬,胃胀,羸瘦,腹痛,六腑气寒,谷不转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块连脐上厥气动,日渐瘦,脉厥动,翻胃。
建里:
中脘下一寸,脐上三寸。《铜人》针五分,留十呼,灸五壮。《明堂》针一寸二分。
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肠中疼,呕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仓):
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上纪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难经》曰:“腑会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铜人》针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灸二七壮,止二百壮。《明堂》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壮。《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
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又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上脘(一名胃脘):
巨阙下一寸,脐上五寸。上脘、中脘属胃、络脾。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素注》、《铜人》针八分,先补后泻。风痫热病,先泻后补,立愈。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明下》灸三壮。
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疞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翻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贲豚,伏梁,二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阙:
鸠尾下一寸,心之募。《铜人》针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灸七壮,止七七壮。
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数种心痛,冷痛,蛔虫痛,蛊毒猫鬼,胸中痰饮,先心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噫,烦热,膈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冲心昏闷,刺巨阙,下针令人立苏不闷,次补合谷,泻三阴交,胎应针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针痕,顶母心向前,人中有针痕,向后枕骨有针痕,是验。
按《十四经发挥》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难产
之妇,若子上冲,至膈则止。况儿腹中又有衣胞裹之,岂能破膈掬心哉?心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岂有被冲掬而不死哉?盖以其上冲近心,故云尔。如胃脘痛,曰心痛之类是也。学者,不可以辞害意。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骭):在两歧骨下一寸。曰鸠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任脉之别。《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少心力,大妙手方针,不然针取气多,令人夭。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壮。《素注》不可刺灸。
主息贲,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噫喘,喉鸣,胸满咳呕,喉痹咽肿,水浆不下,癫痫狂走,不择言语,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咳唾血,心惊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劳,短气少气。
又《灵枢经》云:“膏之原,出于鸠尾。”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明堂》灸三壮。
主胸胁支满,噎塞,食饮不下,呕吐食出,小儿呕奶。
膻中(一名元见):玉堂下一寸六分,横量两乳间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难经》曰:“气会膻中。”疏曰:“气病治此。”灸五壮。《明堂》灸七壮,止二七壮,禁针。
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膈气,喉鸣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
主胸膺疼痛,心烦咳逆,上气,胸满不得息,喘急,呕吐寒痰。
紫宫: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明下》灸七壮。
主胸胁支满,胸膺骨痛,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胶。
华盖:璇玑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下》灸三壮。
主喘急上气,咳逆哮嗽,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胸胁支满痛。
璇玑: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
主胸胁支满痛,咳逆上气,喉鸣喘不能言,喉痹咽痈,水浆不下,胃中有积。
天突(一名天瞿):在颈结喉下四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亦得,不及针。若下针当直下,不得低手即五脏之气,伤人短寿。《明堂》灸五壮,针一分。《素注》针一寸,留七呼,灸三壮。
主面皮热,上气咳逆,气暴喘,咽肿咽冷,声破,喉中生疮,喉猜猜喀脓血,喑不能言,身寒热,颈肿,哮喘,喉中翕翕如水鸡声,胸中气梗梗,侠舌缝青脉,舌下急,心与背相控而痛,五噎,黄疸,醋心,多唾,呕吐,瘿瘤。
许氏曰:“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先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然后觉气流行,入腰背肾堂间为四效矣。”
廉泉(一名舌本):颈下结喉上中央,仰面取之。阴维、任脉之会。《素注》低针取之,针一寸,留七呼。《铜人》灸三壮,针三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
主咳嗽上气,喘息,呕沫,舌下肿难言,舌根缩急不食,舌纵涎出,口疮。
承浆(一名悬浆):唇棱下陷中,开口取之。大肠脉、胃脉、督脉、任脉之会。《素注》针二分,留五呼,灸三壮,《铜人》灸七壮,止七七壮。《明堂》针三分,得气即泻,留三呼,徐徐引气而出。日灸七壮,过七七停四五日后,灸七七壮。若一向不灸,恐足阳明脉断,其病不愈,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病立愈。
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暴喑不能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任脉-译文
任脉经穴歌
任脉的二十四个穴位从会阴开始,依次是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蔽骨、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这条经脉不取井、荥、俞、合等穴位。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的下方,向上经过毛际,沿着腹部内部上行至关元穴,直到喉咙,属于阴脉的海洋。人体的脉络在阴经的分支中循环流动,就像水一样,而任脉则是这些阴脉的总汇,因此被称为阴脉之海。用药时应区分男女,月经多与冲任二脉相关,任脉的“任”字意味着妊娠。任脉是人生养的根本,调养的源头。督脉从会阴穴沿着背部运行,任脉从会阴穴沿着腹部运行。人体有任督二脉,就像天地有子午线一样。人体的任督二脉以腹背为分界,天地的子午线以南北为分界,可以分开,也可以合并。分开是为了显示阴阳的不混杂,合并是为了显示整体的无间,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然而,僧人和道士不明白这条经脉的重要性,各自执着于自己的修行方式,禁食、禁足、禁语、断臂、燃指、烧身,枯坐而死,真是可悲啊!有些人通过存中黄的方法等待神气凝聚;有些人通过运三华五气的精华来洗骨伐毛;有些人通过搬运周天火候来修炼;有些人白天运脐,晚上运泥丸来炼体;有些人通过呼九灵、注三精来归灵府;有些人通过倒斗柄来运化机;有些人默默朝拜上帝;有些人服气吞霞;有些人闭息存神;有些人采炼日精月华;有些人通过吐纳导引来修炼;有些人单运气行火候;有些人投胎夺舍;有些人通过旁门九品渐法三乘来修炼,种种方法不同,但都离不开任督二脉。明白任督二脉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就像明君能够爱护人民以安定国家一样。人民死亡,国家灭亡;任脉衰弱,身体衰败。因此,上人和哲士首先按照前面的注解,导引各条经脉,调养纯熟,这就是仙家所说的筑基。然后扫除妄念,以静定为基本,收敛视觉和听觉。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握固内守,注意玄关,顷刻之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热,任督二脉像车轮一样运转,四肢像山石一样稳固,一饮之间,天机自动,于是轻轻运转,默默举起,微以意定,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像桔槔吸水,稻花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的丹药落在黄庭之中。这是采铅投汞的真正秘诀,我不揣鄙陋,扫除旁门左道,指出一条大路,使人人可行。到了这个时候,意念不可散乱,意念散乱则丹药不成。紫阳真人说:“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是这个意思。日日修炼不间断,没有丝毫差错,这样修炼一刻,就是一刻的周天;修炼一时,就是一时的周天;修炼一日,就是一日的周天;修炼百日,就是百日的周天,称为立基。修炼十月,称为胎仙。功夫到了这个地步,身心混沌,与虚空等同,不知道身体是我,还是我是身体,也不知道神是气,还是气是神,不规中而自规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道其所以然而然,也不知道任脉是督脉,督脉是任脉。至于六害不除,十少不存,五要不调,虽然是小节,但终究是大道的累赘。什么是六害?一是薄名利,二是禁声色,三是廉货财,四是损滋味,五是屏虚妄,六是除嫉妒,这六者有一项,卫生之道就远了,而且看不到有什么收获。虽然心中向往妙理,口中念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也不能弥补其过失。什么是十少?一是少思,二是少念,三是少笑,四是少言,五是少饮,六是少怒,七是少乐,八是少愁,九是少好,十是少机。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肺腑翻,多言则气血虚耗,多饮则伤神损寿,多怒则腠理奔浮,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面焦枯,多好则志气溃散,多机则志虑沉迷。这些都是伐人之生,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于豺狼。卫生者,戒之哉!
任脉经考正穴法
会阴(又名屏翳):
位于两阴之间,是任、督、冲三脉的起点。督脉从会阴沿着背部运行,任脉从会阴沿着腹部运行,冲脉从会阴沿着足少阴经运行。《铜人》记载灸三壮。《指微》记载禁针。
主治阴汗,阴头痛,阴中各种疾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男子阴端寒冲心,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女子经水不通,阴门肿痛。猝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曲骨:
位于横骨上方,中极穴下一寸,毛际凹陷中,动脉应手。是足厥阴、任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灸七壮至七七壮。针二寸。《素注》记载针六分,留七呼。又说:“针一寸。”
主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颓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中极(又名玉泉,又名气原):
位于关元穴下一寸,脐下四寸。是膀胱的募穴。足三阴、任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百壮至三百壮止。《明堂》记载灸不及针,日三七壮。《下经》记载灸五壮。
主治冷气积聚,时上冲心,腹中热,脐下结块,贲豚抢心,阴汗水肿,阳气虚惫,小便频数,失精绝子,疝瘕,妇人产后恶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子门肿痛不端,小腹苦寒,阴痒而热,阴痛,恍惚尸厥,饥不能食,临经行房羸瘦,寒热,转脬不得尿,妇人断绪,四度针即有子。
关元:
位于脐下三寸。是小肠的募穴。足三阴、任脉的交会处。下纪者,关元也。《素注》记载针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壮。又说:“针二寸。”《铜人》记载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百壮,止三百壮。《明堂》记载娠妇禁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针外昆仑立出。
主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入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贲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门(又名利机、精露、丹田、命门):
位于脐下二寸处。是三焦的募穴。《铜人》记载灸二七壮,最多灸一百壮。《甲乙》记载针刺八分,留针三呼,得气后即泻,《千金》记载针刺五分。《下经》记载灸七壮。《素注》记载针刺六分,留针七呼,妇女禁止针刺和灸,否则会导致不孕。
主治伤寒、小便不利、泄泻不止、小腹绞痛、阴囊缩入小腹、贲豚抢心、腹痛坚硬、突发疝气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消化不良、水肿、水气行于皮肤、小腹皮肤紧绷、气满、妇女因产后恶露不止、结成块、崩漏。
气海(又名脖胦、下盲):
位于脐下一寸半处。是男子生气的海洋。《铜人》记载针刺八分,得气后即泻,泻后宜补。可灸百壮。《明下》记载灸七壮。
主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愈、肌体羸瘦、四肢力弱、贲豚七疝、小肠膀胱肾余、症瘕结块、状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症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突发心痛、妇女临经行房羸瘦、崩漏、赤白带下,
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疞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尿。
浦江郑义宗患滞下昏仆,目上视,小便失禁、汗泄,脉大,这是阴虚阳暴绝,得病后因酒色过度。丹溪为他灸气海后逐渐苏醒,服用人参膏数斤后痊愈。
阴交(又名横户):
位于脐下一寸,膀胱上际。是三焦的募穴,任脉、少阴、冲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八分,得气后即泻,泻后宜补,灸百壮。《明堂》记载灸不及针,每日灸三七壮,最多灸百壮。
主治气痛如刀搅、腹部坚硬疼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脐下热、鬼击、鼻出血、妇女血崩、月经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不孕、阴痒、贲豚上腹、小儿囟门凹陷。
神阙(又名气舍):
位于脐中。《素注》记载禁止针刺,针刺会导致脐中恶疡溃烂,屎出者死。灸三壮。《铜人》记载灸百壮。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泻不止、水肿鼓胀、肠鸣如流水声、腹痛绕脐、小儿奶利不绝、脱肛、风痫、角弓反张。徐平仲中风不醒。桃源簿为他灸脐中百壮后苏醒,不起,再灸百壮。
水分(又名分水):
位于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穴当小肠上口。此处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称水分。《素注》记载针刺一寸。《铜人》记载针刺八分,留针三呼,泻五吸。水病灸大良。又云:“禁针。针之水尽即死。”《明堂》记载水病灸七七壮,最多灸四百壮,针刺五分,留针三呼。《资生》云:“不针为是。”
主治水病、腹坚肿如鼓、转筋、不嗜食、肠胃虚胀、绕脐痛冲心、腰脊急强、肠鸣如雷声、上冲心、鬼击、鼻出血、小儿囟门凹陷。
下脘:
位于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由此进入。足太阴、任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八分,留针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最多灸二百壮。
主治脐下厥气动、腹坚硬、胃胀、羸瘦、腹痛、六腑气寒、消化不良、不嗜食、小便赤、痞块连脐上厥气动、日渐瘦、脉厥动、翻胃。
建里:
位于中脘下一寸,脐上三寸。《铜人》记载针刺五分,留针十呼,灸五壮。《明堂》记载针刺一寸二分。
主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肠中疼、呕逆、不嗜食。
中脘(又名太仓):
位于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的交会处。上纪者,中脘也。胃的募穴。《难经》曰:“腑会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铜人》记载针刺八分,留针七呼,泻五吸,疾出针。灸二七壮,最多灸二百壮。《明堂》记载每日灸二七壮,最多灸四百壮。《素注》记载针刺一寸二分,灸七壮。
主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又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上脘(又名胃脘):
位于巨阙下一寸,脐上五寸。上脘、中脘属胃、络脾。足阳明、手太阳、任脉的交会处。《素注》、《铜人》记载针刺八分,先补后泻。风痫热病,先泻后补,立愈。每日灸二七壮,最多灸百壮,未愈加倍。《明下》记载灸三壮。
主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疞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翻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贲豚、伏梁、二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阙:
位于鸠尾下一寸,心的募穴。《铜人》记载针刺六分,留针七呼,得气后即泻。灸七壮,最多灸七七壮。
主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数种心痛、冷痛、蛔虫痛、蛊毒猫鬼、胸中痰饮、先心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噫、烦热、膈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冲心昏闷,刺巨阙,下针令人立苏不闷,次补合谷,泻三阴交,胎应针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针痕,顶母心向前,人中有针痕,向后枕骨有针痕,是验。
按《十四经发挥》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难产
孕妇如果胎儿上冲,到达膈膜就会停止。何况胎儿腹中还有衣胞包裹,怎么可能冲破膈膜抓住心脏呢?心脏是身体的主宰,神明由此产生。不容许有丝毫侵犯,怎么可能被冲撞抓住而不死呢?这是因为上冲接近心脏,所以这样说。比如胃脘痛,称为心痛之类就是如此。学者不应该拘泥于字面意思而误解原意。
鸠尾(又名尾翳,又名?骭):位于两歧骨下一寸。称为鸠尾,是因为其骨垂下像鸠尾的形状。是任脉的分支。《铜人》禁止灸,灸之会让人心力减弱,针灸高手才能操作,否则针刺取气过多,会让人夭折。针刺三分,留针三呼,泻五吸,肥胖的人加倍。《明堂》灸三壮。《素注》不可刺灸。
主治息贲,热病,偏头痛牵引目外眦,噫喘,喉鸣,胸满咳呕,喉痹咽肿,水浆不下,癫痫狂走,不择言语,心中气闷,不喜欢听人说话,咳唾血,心惊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劳,短气少气。
又《灵枢经》说:“膏的原点,出自鸠尾。”
中庭:位于膻中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铜人》灸五壮。针刺三分。《明堂》灸三壮。
主治胸胁支满,噎塞,饮食不下,呕吐食物,小儿呕奶。
膻中(又名元见):位于玉堂下一寸六分,横量两乳间的凹陷处,仰卧取穴。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的交会处。《难经》说:“气会膻中。”疏曰:“气病治此。”灸五壮。《明堂》灸七壮,最多二七壮,禁止针刺。
主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膈气,喉鸣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玉堂(又名玉英):位于紫宫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铜人》灸五壮,针刺三分。
主治胸膺疼痛,心烦咳逆,上气,胸满不得息,喘急,呕吐寒痰。
紫宫:位于华盖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仰面取穴。《铜人》灸五壮,针刺三分。《明下》灸七壮。
主治胸胁支满,胸膺骨痛,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胶。
华盖:位于璇玑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仰面取穴。《铜人》针刺三分,灸五壮。《明下》灸三壮。
主治喘急上气,咳逆哮嗽,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胸胁支满痛。
璇玑:位于天突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仰头取穴。《铜人》灸五壮,针刺三分。
主治胸胁支满痛,咳逆上气,喉鸣喘不能言,喉痹咽痈,水浆不下,胃中有积。
天突(又名天瞿):位于颈结喉下四寸的凹陷处。是阴维、任脉的交会处。《铜人》针刺五分,留针三呼,得气即泻,灸也可以,但不如针刺。如果下针应当直下,不得低手即五脏之气,伤人短寿。《明堂》灸五壮,针刺一分。《素注》针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面皮热,上气咳逆,气暴喘,咽肿咽冷,声破,喉中生疮,喉猜猜喀脓血,喑不能言,身寒热,颈肿,哮喘,喉中翕翕如水鸡声,胸中气梗梗,侠舌缝青脉,舌下急,心与背相控而痛,五噎,黄疸,醋心,多唾,呕吐,瘿瘤。
许氏说:“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先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然后觉气流行,入腰背肾堂间为四效矣。”
廉泉(又名舌本):位于颈下结喉上中央,仰面取穴。是阴维、任脉的交会处。《素注》低针取之,针刺一寸,留七呼。《铜人》灸三壮,针刺三分,得气即泻,《明堂》针刺二分。
主治咳嗽上气,喘息,呕沫,舌下肿难言,舌根缩急不食,舌纵涎出,口疮。
承浆(又名悬浆):位于唇棱下的凹陷处,开口取穴。是大肠脉、胃脉、督脉、任脉的交会处。《素注》针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壮,《铜人》灸七壮,最多七七壮。《明堂》针刺三分,得气即泻,留三呼,徐徐引气而出。每日灸七壮,过七七停四五日后,灸七七壮。如果一直不灸,恐怕足阳明脉断,其病不愈,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病立愈。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暴喑不能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任脉-注解
任脉:任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喉咙,属于阴脉之海。任脉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经脉,尤其与女性的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会阴:会阴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的起点,位于两阴之间。在中医中,会阴穴常用于治疗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阴汗、阴头痛、阴中诸病等。
曲骨:曲骨位于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是足厥阴肝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曲骨穴常用于治疗失精、五脏虚弱、小腹胀满等病症。
中极:中极位于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是膀胱的募穴,也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中极穴常用于治疗冷气积聚、腹中热、小便频数等病症。
关元:关元位于脐下三寸,是小肠的募穴,也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关元穴在中医中被认为是调节人体元气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积冷虚乏、脐下绞痛、失精白浊等病症。
石门:石门位于脐下二寸,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之一。石门穴常用于治疗气海、阴交等病症。
气海:位于脐下一寸半的穴位,被认为是男子生气的海洋,与多种疾病治疗相关。
阴交:位于脐下一寸的穴位,是三焦之募,任脉、少阴、冲脉的交会点。
神阙:位于脐中的穴位,中医认为此处禁针,灸此穴位可治疗多种疾病。
水分:位于脐上一寸的穴位,中医认为此处是水液和渣滓分离的地方。
下脘:位于脐上二寸的穴位,是足太阴、任脉的交会点。
建里:位于脐上三寸的穴位,主要治疗腹胀、身肿等症状。
中脘:位于脐上四寸的穴位,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的交会点,胃之募。
上脘:位于脐上五寸的穴位,是足阳明、手太阳、任脉的交会点。
巨阙:位于鸠尾下一寸的穴位,是心之募,主要治疗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等症状。
鸠尾:鸠尾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胸骨剑突下方一寸处。因其形状像鸠鸟的尾巴而得名。鸠尾穴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关键穴位,如热病、偏头痛、癫痫等。
蔽骨:蔽骨位于胸骨下端,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之一。蔽骨穴常用于治疗胸痛、咳嗽等病症。
中庭:中庭是任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处。主要用于治疗胸胁支满、噎塞、呕吐等症状。
膻中:膻中穴位于胸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的交会点。主要用于治疗上气短气、咳逆、噎气等症状。
玉堂:玉堂穴位于紫宫穴下方一寸六分处。主要用于治疗胸膺疼痛、心烦咳逆等症状。
紫宫:紫宫穴位于华盖穴下方一寸六分处。主要用于治疗胸胁支满、胸膺骨痛等症状。
华盖:华盖穴位于璇玑穴下方一寸六分处。主要用于治疗喘急上气、咳逆哮嗽等症状。
璇玑:璇玑穴位于天突穴下方一寸六分处。主要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痛、咳逆上气等症状。
天突:天突穴位于颈前正中线,喉结下方四寸处。是阴维脉和任脉的交会点。主要用于治疗面皮热、上气咳逆等症状。
廉泉:廉泉穴位于颈前正中线,喉结上方中央。是阴维脉和任脉的交会点。主要用于治疗咳嗽上气、喘息等症状。
承浆:承浆穴位于下唇下方凹陷处。是大肠脉、胃脉、督脉、任脉的交会点。主要用于治疗偏风、半身不遂等症状。
门:在中医中,门指的是人体的特定穴位,此处指位于脐下二寸的穴位,与三焦募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任脉-评注
《任脉经穴歌》是一首详细描述任脉及其主要穴位的歌诀,具有重要的医学和文化价值。任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喉咙,属于阴脉之海。任脉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经脉,尤其与女性的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歌诀中提到的穴位,如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等,都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例如,会阴穴常用于治疗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曲骨穴常用于治疗失精、五脏虚弱等病症,中极穴常用于治疗冷气积聚、腹中热等病症,关元穴则被认为是调节人体元气的重要穴位。
歌诀不仅详细描述了任脉的走向和穴位的位置,还强调了任脉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任脉与督脉、冲脉共同构成了人体的主要经脉系统,任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因此,歌诀中提到的穴位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点,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部位。
此外,歌诀还提到了任脉与督脉的关系,指出任脉与督脉在人体中的作用类似于天地之间的子午线,分则阴阳不杂,合则浑沦无间。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说明了任脉与督脉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任脉经穴歌》不仅是一首医学歌诀,更是一部蕴含深厚中医理论的文化作品。通过对任脉及其穴位的详细描述,歌诀不仅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后人研究中医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中医中几个重要穴位的位置、功能及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如门、气海、阴交等,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这些穴位的针灸或灸疗,可以治疗从伤寒、小便不利到腹痛、水肿等多种疾病。
文本中提到的穴位如神阙、水分、下脘等,不仅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禁忌。例如,神阙穴禁针,而水分穴则在水病治疗中灸疗效果显著。这些细节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穴位的深刻理解和精细操作的要求。
此外,文本还涉及了一些具体的病例,如浦江郑义宗的病例,通过灸气海和服用人参膏治愈,展示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实际效果和临床应用。这些病例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也展示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一个缩影,通过详细的穴位描述和治疗方法,展示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关注和独特理解。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能够有效地治疗多种疾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医学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人体任脉上的多个重要穴位及其治疗作用。任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止于承浆,贯穿人体的前正中线。任脉上的穴位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常用于调节气血、治疗内脏疾病。
文中提到的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等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治疗作用。例如,鸠尾穴因其形状像鸠鸟的尾巴而得名,主要用于治疗热病、偏头痛、癫痫等疾病。膻中穴则是气会之处,主要用于治疗上气短气、咳逆等症状。
这些穴位的命名和位置描述体现了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界的观察。例如,鸠尾穴的形状描述为“如鸠尾形”,这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穴位的位置,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针灸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鸠尾穴禁灸,灸之会令人少心力;天突穴下针时需直下,不得低手,以免伤及五脏之气。这些细节反映了古人在针灸治疗中的谨慎态度和对人体生理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穴位知识,还展示了古人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智慧。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多种疾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