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杨修-原文
杨修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便令坏之,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之,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薹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俟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于字为‘好’;薹臼,受五辛之器,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叹曰:“吾才去卿乃三十里。”
操既平汉中,欲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操出教,唯曰:“鸡肋。”外曹莫能晓,杨修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殊可惜,公归计决矣。”乃私语营中戒装,俄操果班师。
〔评〕德祖聪颖太露,为操所忌,其能免乎?晋、宋人主多与臣下争胜诗、字,故鲍照多累句,僧虔用拙笔,皆以避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杨修-译文
杨修担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架好椽子。曹操亲自出来查看,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然后离开了。杨修看到后,立即下令将门拆掉,说:“门中加个‘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是嫌门太大了。”
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都无法理解,轮到杨修时,他立即吃了一口,说:“曹公是让大家每人吃一口,还有什么好疑惑的?”
曹操曾经经过“曹娥碑”下,杨修随行。碑的背面题有“黄绢幼妇外孙薹臼”八个字。曹操对杨修说:“你明白吗?”杨修回答:“明白。”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想。”走了三十里后,曹操才说:“我已经明白了。”他让杨修另外记下自己的理解。杨修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合起来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起来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合起来是‘好’字;薹臼,是承受辛辣之物的器具,合起来是‘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曹操也记下了自己的理解,与杨修相同,感叹道:“我的才智比你差了三十里。”
曹操平定汉中后,想要讨伐刘备却无法前进,想要防守又难以取得成效。护军不知道是该进还是该退,曹操发布命令,只说:“鸡肋。”外面的官员都不明白,杨修说:“鸡肋,吃起来没什么肉,丢掉又觉得可惜,曹公已经决定撤军了。”于是他私下告诉军营中的人准备行装,不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
〔评论〕杨修(字德祖)聪明才智过于外露,被曹操所忌惮,他怎么能免于灾祸呢?晋朝和宋朝的君主常常与臣子在诗文、书法上争胜,所以鲍照的诗中多有累赘的句子,王僧虔用拙劣的笔法写字,都是为了避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杨修-注解
杨修: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的主簿,以聪明才智著称,但因过于显露才华而被曹操忌惮,最终被杀。
魏武:即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国的奠基者,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主簿: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记录等事务,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书记官。
相国门:指丞相府的大门,相国是古代对丞相的尊称。
榱桷:古代建筑中的椽子,指房屋的梁柱结构。
曹娥碑:东汉时期为纪念孝女曹娥所立的碑,曹娥因父亲溺水而投江寻父,成为孝道的象征。
黄绢幼妇外孙薹臼:这是一个隐语,杨修通过拆字法解释为‘绝妙好辞’,展现了其聪明才智。
鸡肋:字面意思是鸡的肋骨,比喻无实际价值但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曹操用此比喻汉中之地,暗示退兵之意。
鲍照: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但因与君主争胜而多次受挫。
僧虔:南朝宋时期的书法家,因避祸而故意使用拙劣的笔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杨修-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几个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曹操的复杂性格。杨修作为曹操的主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的反应,多次解读曹操的隐语和意图,显示出其非凡的智慧。然而,杨修的聪明才智过于外露,最终引起了曹操的忌惮,导致其被杀。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官场中才华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对隐语的运用。杨修通过拆字法解读‘黄绢幼妇外孙薹臼’为‘绝妙好辞’,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字游戏的喜爱。这种隐语的运用,既是对智力的考验,也是对文化底蕴的展示。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杨修和曹操的形象。杨修的机智和曹操的深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同时,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如曹操题‘活’字、杨修解读‘鸡肋’等,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杨修和曹操之间的互动,也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杨修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在权力斗争中,才华和智慧并不总是能够带来好的结果,反而可能成为招致祸患的根源。这一历史教训,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文人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几个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曹操的复杂性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对隐语的运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