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原文

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

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

先辈谑之曰:‘以结上文两节之意。’

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

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

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

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

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

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艖菱舠,收拾略尽。

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

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译文

越地风俗扫墓时,男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乘坐画着彩画的船只,吹箫击鼓,就像杭州人游湖一样,重视人而不重视鬼,把这当作常态。二十年前,中等家庭扫墓时还用平素的房屋和船只,男女分开坐,不乘坐船,也不吹奏乐器。先辈们戏谑地说:‘这是为了连接上文的两段意思。’后来逐渐变得奢华,即使是守门的贫寒之家,男女也必须乘坐两艘船,必须戴帽子,必须吹奏乐器,必须欢呼畅饮。下午必定会去附近的路上的庵堂、寺院和士大夫家的花园游玩。吹奏乐器接近城池时,一定会吹奏《海东青》、《独行千里》等曲子,锣鼓声此起彼伏。喝醉酒的人沾醉后,必定在岸边戴帽喧哗,唱没有歌词的曲子,或者是在船上挥动手臂,与其他人争吵打架。从二月开始到夏至,整个城市和乡村都充满了这种氛围,天天如此。乙酉年发生战事,军队划分江防而守卫,即使是渔船和菱船也几乎都被收缴了。墓地距离几十里远,子孙们只能挑着鱼肉和纸钱,徒步往返,妇女已经三年不能出城了。

萧索凄凉,这也是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出现相反现象的一个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注解

扫墓:指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人们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袨服靓妆:袨服指华丽的衣服,靓妆指美丽的妆容。这里形容扫墓时男女穿着华丽的服饰,打扮得非常漂亮。

画船箫鼓:画船指装饰华丽的船只,箫鼓指吹箫击鼓。这里形容扫墓时的热闹场面,有音乐和船只的装饰。

杭州人游湖: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游湖指在西湖等水域游玩。这里比喻扫墓时的热闹程度如同杭州人游湖一样。

厚人薄鬼:厚人指重视人,薄鬼指轻视鬼。这里指人们重视扫墓活动,但对待鬼神的态度却不够重视。

平水屋帻船:平水屋帻指简朴的房屋和帽子,船指小船。这里指中等人家的扫墓方式,简单朴素。

谑之:谑指开玩笑,这里指前辈们以幽默的方式对上述的扫墓方式进行了评价。

华靡:华靡指华丽奢侈,这里指后来的扫墓方式逐渐变得奢华。

监门小户:监门指看门的人,小户指小户人家。这里指即使是地位较低的家庭,也效仿富家的扫墓方式。

巾:巾指头巾,这里指男子戴的头巾。

酒徒:指喜欢喝酒的人。

沾醉:沾醉指喝醉。

岸帻:岸指岸边,帻指头巾。这里指醉酒后的人们在岸边摘下头巾,大声喧哗。

无字曲:无字曲指没有歌词的曲子,这里指醉酒的人们唱的没有歌词的歌曲。

攘臂:攘臂指挥动手臂,这里指在船上挥动手臂。

侪列:侪指同辈,列指排列。这里指同辈们一起。

厮打:厮打指打架。

乙酉方兵:乙酉年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年份,方兵指驻防的军队。这里指乙酉年发生战争。

鱼艖菱舠:鱼艖指渔船,菱舠指菱叶小船。这里指各种船只。

坟垅:坟垅指坟墓。

楮钱:楮钱指用楮树皮制成的纸钱,用于祭祀时烧给祖先。

徒步:徒步指步行。

萧索凄凉:萧索指荒凉冷清,凄凉指悲伤凄惨。这里形容战争后的景象非常凄凉。

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发生相反的变化。这里指战争后的凄凉景象是物极必反的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越地扫墓风俗的变迁,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演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对比。

首句‘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生动地描绘了越地扫墓时人们的热闹场景,男女着盛装,船只装饰华丽,箫鼓声此起彼伏,如同杭州人游湖一般,显示出对鬼神的薄视和对人情的重视。

‘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这句话对比了二十年前与当下的差异,说明了当时扫墓的简朴与现在繁华的对比。

‘先辈谑之曰:“以结上文两节之意。”’通过先辈的嘲讽,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这种风俗的批评,认为这种风俗已经偏离了扫墓的初衷。

‘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这里描述了风俗的演变,即使是贫穷之家,也追求奢华,使得扫墓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

‘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说明了人们在扫墓之余,还会游览附近的庵堂寺院和士夫家花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

‘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这里进一步描绘了扫墓时的热闹场景,鼓吹声和锣鼓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

‘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描述了酒徒在扫墓时的放纵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之浮华。

‘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这句话说明了这种风俗的普遍性和持续时间之长,几乎成为了日常。

‘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艖菱舠,收拾略尽。’描述了战争对这种风俗的影响,战争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这句话反映了战争后人们生活的艰辛,扫墓活动也受到了限制。

‘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最后一句总结了整个段落,指出繁华之后必然会有萧索,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5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