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吴中绝技-原文
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
至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赏鉴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
盖技也而进乎道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吴中绝技-译文
吴中地区的绝技有:陆子冈擅长玉石雕刻,鲍天成擅长犀牛角雕刻,周柱擅长镶嵌工艺,赵良璧擅长梳子制作,朱碧山擅长金银器皿制作,马勋和荷叶李擅长扇子制作,张寄修擅长古琴制作,范昆白擅长三弦琴制作,这些技艺都能在百年之内保持无人能敌的水平。
但是,这些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苦心孤诣,也是他们技艺的极致。至于他们的作品在厚薄、深浅、浓淡、疏密上的处理,恰好与后世鉴赏家的审美和鉴赏力相契合,这难道是普通工匠就能做到的吗?
这表明技艺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不仅仅是技艺本身,更接近于一种艺术之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吴中绝技-注解
吴中绝技:指吴中地区(今江苏苏州)的卓越技艺,特指古代吴中地区在工艺制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陆子冈:明代著名玉雕艺术家,以其精湛的玉雕技艺而闻名。
治玉:指制作玉石工艺品,古代技艺之一。
鲍天成:明代著名犀牛角雕刻艺术家,以其犀牛角工艺品而知名。
治犀:指制作犀牛角工艺品,古代技艺之一。
周柱:明代著名镶嵌工艺艺术家,以其嵌镶工艺而著称。
嵌镶:指将不同材质的薄片镶嵌在器物上,形成精美的图案或装饰。
赵良璧:明代著名梳子制作艺术家,以其制作的梳子工艺精湛而闻名。
治梳:指制作梳子,古代技艺之一。
朱碧山:明代著名金银工艺艺术家,以其金银工艺品而知名。
治金银:指制作金银工艺品,古代技艺之一。
马勋:明代著名扇子制作艺术家,以其制作的扇子工艺精湛而闻名。
荷叶李:明代著名扇子制作艺术家,以其制作的扇子工艺精湛而闻名。
治扇:指制作扇子,古代技艺之一。
张寄修:明代著名琴制作艺术家,以其制作的琴工艺精湛而闻名。
治琴:指制作琴,古代技艺之一。
范昆白:明代著名三弦子制作艺术家,以其制作的三弦子工艺精湛而闻名。
治三弦子:指制作三弦子,古代技艺之一。
上下百年保无敌手:形容技艺高超,百年之内无人能敌。
良工苦心:指工匠用心良苦,精心制作。
技艺之能事:指技艺的极致表现。
厚薄深浅:指工艺品的厚度、薄度、深度和浅度。
浓淡疏密:指工艺品的色彩、线条的浓淡和分布的疏密。
赏鉴家:指懂得欣赏和鉴定艺术品的人。
针芥相投:比喻意见、趣味等完全一致。
技也而进乎道矣:指技艺达到了一种境界,已经超越了技艺本身,接近于哲学或道德的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吴中绝技-评注
吴中绝技,首先展现了古代吴地(今江苏苏州地区)在工艺技术上的卓越成就。‘陆子冈之治玉’等列举的七位工匠及其技艺,每一项都是当时工艺领域的顶尖代表。陆子冈的玉雕技艺,鲍天成的犀牛角工艺,周柱的嵌镶技术,赵良璧的梳子制作,朱碧山的金银工艺,马勋和荷叶李的扇子制作,张寄修的琴艺,以及范昆白的三弦子制作,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这些技艺的精湛程度,不仅仅体现在工匠们的手工技艺上,更在于他们对于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治’字的使用,不仅是对工艺过程的描述,也体现了工匠对于所治之物的精雕细琢,以及对工艺本身的态度。
‘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这句话,强调了这些技艺的传承性和持久性。即使经过百年的时间,这些技艺依然能够保持其领先地位,这不仅是工匠个人技艺的体现,更是整个工艺传统和文化的延续。
‘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工匠们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对工艺的热爱和执着,这种‘良工苦心’是技艺能够达到高境界的关键。
‘至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赏鉴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这里,‘厚薄深浅,浓淡疏密’是对工艺细节的精确描述,它不仅反映了工匠的技艺,也体现了审美的高度统一。这种技艺与审美的结合,使得作品不仅实用,更具有艺术价值。
‘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即在技艺达到一定高度后,是否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匠技艺,而接近或达到了某种‘道’的境界。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对工艺本质的深刻领悟,是对工艺哲学的探讨。
‘盖技也而进乎道矣’最后一句,总结了上述观点。它认为,技艺的极致追求,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对工艺哲学的深入探索,是对‘道’的接近。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中追求技艺与哲学相结合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