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蒋武-原文
宝历中,有蒋武者,循州河源人也,魁梧伟壮,胆气豪勇。
独处山岩,唯求猎射而已。
善于蹶张,每赍弓挟矢,遇熊署虎豹,靡不应弦而毙,剖视其镞,皆一一贯心焉。
忽有物叩门,甚急速;武隔扉而窥之,见一猩猩,跨白象。
武知猩猩能言,而诘曰:‘与象叩吾门,何也?’
猩猩曰:‘象有难,知我能言,故负吾而相投耳。’
武耳:‘汝有何苦,请话其由。’
猩猩曰:‘此山南二百余里,有嵌空之大岩穴,中有巴蛇,长数百尺,电光而闪其目,剑刃而利其牙,象之经过,咸被吞噬,遭者数百,无计避匿;今知山客善射,愿持毒矢而射之,除得此患,众各思报恩矣。’
其象乃跪地,洒涕如雨。
猩猩曰:‘山客若许行,便请挟矢而登。’
武感其言,以毒淬矢而登。
果见双目,在其岩下,光射数百步。
猩猩曰:‘此是蛇目也。’
武怒,蹶张端矢,一发而中其目;象乃负而奔避。
俄若穴中雷吼,蛇跃出婉蜒,或掖或踊,数里之内,林木草芥如焚。
至瞑,蛇殒。
乃窥穴侧,象骨与牙,其积如山,于是有十象,以长鼻各卷其红牙一枚,跪献与武,武受之,猩猩亦辞而去。
遂以前象负其牙而归。
武乃大有资产。
忽又有猩猩跨虎,持金钗钏数十事而告曰:‘此虎一穴雌雄三子,遭一黄兽,擒其耳,醢其脑。昨见山客脱象之苦,因来相投。’
武挟矢欲行,见前者跨象猩猩至,曰:‘昨五虎凡噬数百人。天降其兽,食其四矣。今山客受赂,欲射兽,是养虎噬人,观其钗钏,可知食妇人多少。跨虎猩猩,同恶相济。’
武惭曰:‘吾当留意。’
回矢殒虎,踣其猩猩。
悬钗钏于门。
村人多来认云:‘为虎所食。’
武一无所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蒋武-译文
宝历年间,有个叫蒋武的人,是循州河源人,身材魁梧,体格强壮,胆量豪迈,勇气过人。他独自住在山岩上,只喜欢打猎射箭。他擅长拉弓射箭,每次带着弓箭,遇到熊、虎、豹这样的猛兽,都能一箭射中要害,剖开它们的身体,箭头都深深贯入心脏。突然有东西急速敲门,蒋武隔着门缝一看,见一只猩猩骑在白象上。
蒋武知道猩猩会说话,就问它:“猩猩,你骑在象上敲我的门,是为了什么?”
猩猩说:“象遇到了麻烦,知道我会说话,所以驮着我来寻求帮助。”
蒋武问:“你有什么苦处,请告诉我原因。”
猩猩说:“在这座山南边两百多里的地方,有一个空旷的大岩洞,里面有一条巴蛇,长几百尺,眼睛像闪电一样闪烁,牙齿像剑一样锋利,大象经过那里,都会被它吞食,遭遇的就有几百头,没有办法躲避;现在我知道山里有个会射箭的人,希望拿着有毒的箭射它,除了这个祸患,大家都会感激你。”
那头象就跪在地上,泪如雨下。猩猩说:“山里人如果答应去,就请带着箭上去了。”
蒋武被它的言语感动,就用毒药浸泡箭矢,然后上山。果然看到蛇的眼睛在岩洞下面,光芒射出几百步。猩猩说:“这就是蛇的眼睛。”
蒋武愤怒,拉满弓,一箭射中蛇眼;象就驮着蛇逃跑。不久,洞中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蛇跃出来,蜿蜒前行,或者爬行,或者跳跃,几里范围内的树木和草都被烧得像着了火。到了晚上,蛇死了。蒋武就窥视洞边,发现象骨和牙齿堆积如山,于是有十头象,用它们的长鼻子各自卷起一颗红色的牙齿,跪着献给蒋武,蒋武接受了,猩猩也告辞离开了,于是用先前那头象驮着牙齿回去。蒋武因此变得非常富有。
突然又有骑在虎背上的猩猩,拿着几十件金钗和手镯来说:“这只虎有一个洞穴,里面有三只雌雄虎崽,被一只黄兽抓住耳朵,砍掉脑袋。昨天看到山里人帮助象脱离了困境,所以来投奔你。”
蒋武拿着箭准备出发,看到之前骑在象背上的猩猩也到了,说:“昨天那五只虎一共吞噬了数百人。天降那只黄兽,吃了四只。现在山里人接受了贿赂,想要射杀那只兽,这是在养虎为患,从那些钗钏可以看出,它吃了多少妇女。骑在虎背上的猩猩,是和恶人互相帮助。”
蒋武感到惭愧,说:“我应该留心这件事。”
蒋武回头射杀了那只虎,那只猩猩也倒下了。他把钗钏挂在门上。村子里的人纷纷来认领,说:“是被老虎吃掉的。”
蒋武却一无所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蒋武-注解
宝历:宝历是唐朝穆宗的年号,指公元825年至827年。
蒋武:蒋武是文中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名叫蒋武的人。
循州河源人:循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河源则是该行政区划下的一个地方,表明蒋武的籍贯。
魁梧伟壮:形容蒋武身材高大健壮。
胆气豪勇:形容蒋武胆量大,勇敢无畏。
蹶张:蹶,指拉弓;张,指开弓。蹶张是拉弓射箭的意思。
赍:携带。
挟矢:挟持箭矢,即拿着箭。
熊署虎豹:熊、虎、豹都是大型猛兽,署在这里可能是指熊的一种。
应弦而毙:应声而倒下,指箭射中目标后,目标立即死亡。
镞:箭头。
贯心:箭头穿过心脏。
叩门:敲门。
猩猩: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哺乳动物,善于模仿人类语言。
白象:指白色的象,可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诘:询问。
苦:痛苦、困扰。
由:原因。
嵌空之大岩穴:指岩石中形成的空洞。
巴蛇:一种传说中的巨大毒蛇。
电光而闪其目,剑刃而利其牙:形容巴蛇的眼睛像闪电一样闪耀,牙齿像剑刃一样锋利。
咸:都。
遭:遭遇。
避匿:躲避藏匿。
淬:浸泡,这里指用毒药浸泡箭头。
瞑:夜晚。
殒:死亡。
十象:十只象。
长鼻:象的长鼻子。
金钗钏:金制的发钗和手镯,这里指财物。
黄兽:一种黄色的野兽,可能指上文提到的黄兽。
醢:剁成肉酱。
脱象之苦:使象脱离苦难。
相投:投奔。
踣:跌倒。
龋:牙齿损坏,这里指没有受到伤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蒋武-评注
宝历中,有蒋武者,循州河源人也,魁梧伟壮,胆气豪勇。
此句开篇即塑造了主人公蒋武的形象,通过‘魁梧伟壮’和‘胆气豪勇’两个形容词,生动地描绘出蒋武的体型和性格特点,为后续故事中蒋武的英勇行为奠定了基础。
独处山岩,唯求猎射而已。
此句进一步强调蒋武的生存状态和兴趣所在,‘独处山岩’暗示其与世隔绝的生活,‘唯求猎射’则表现出他追求自然和野性的生活态度。
善于蹶张,每赍弓挟矢,遇熊署虎豹,靡不应弦而毙,剖视其镞,皆一一贯心焉。
此句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蒋武的射箭技艺高超,‘蹶张’、‘赍弓挟矢’等动作描写,使读者对蒋武的射箭动作有了直观感受,‘靡不应弦而毙’和‘皆一一贯心焉’则凸显了其射箭精准无误。
忽有物叩门,甚急速;武隔扉而窥之,见一猩猩,跨白象。
此句通过‘忽’字引出故事转折,蒋武的生活被打破,‘叩门’、‘窥之’等动作描写,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紧张感,‘跨白象’的猩猩形象也颇具神秘色彩。
猩猩曰:‘象有难,知我能言,故负吾而相投耳。’
此句揭示了猩猩的出现原因,猩猩作为沟通者,将象的困境告诉蒋武,为后续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武耳:‘汝有何苦,请话其由。’
蒋武的询问表现出他的善良和关心,同时也为猩猩倾诉苦衷提供了机会。
此山南二百余里,有嵌空之大岩穴,中有巴蛇,长数百尺,电光而闪其目,剑刃而利其牙,象之经过,咸被吞噬,遭者数百,无计避匿;今知山客善射,愿持毒矢而射之,除得此患,众各思报恩矣。
此段详细描述了巴蛇的凶猛和象的困境,同时也展现了猩猩对蒋武的信任和期望,为蒋武的冒险行为提供了背景。
其象乃跪地,洒涕如雨。
此句通过象的行为表现出其感激之情,‘跪地’、‘洒涕如雨’等描写,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山客若许行,便请挟矢而登。
此句再次强调猩猩对蒋武的信任,‘挟矢而登’则预示着蒋武即将面对的挑战。
武感其言,以毒淬矢而登。
蒋武被猩猩的请求所感动,决定接受挑战,‘以毒淬矢’则暗示了战斗的残酷和危险。
果见双目,在其岩下,光射数百步。
此句描绘了巴蛇的威猛,‘光射数百步’形象地展现了其强大的攻击力。
武怒,蹶张端矢,一发而中其目;象乃负而奔避。
蒋武愤怒之下,展现出了他的勇敢和技艺,‘蹶张端矢’、‘一发而中’等动作描写,使读者对蒋武的射箭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
俄若穴中雷吼,蛇跃出婉蜒,或掖或踊,数里之内,林木草芥如焚。
此句通过‘雷吼’、‘蛇跃’等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巴蛇的凶猛和破坏力,同时也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气氛。
至瞑,蛇殒。
此句表明巴蛇最终被蒋武所杀,为故事发展画上了句号。
乃窥穴侧,象骨与牙,其积如山,于是有十象,以长鼻各卷其红牙一枚,跪献与武,武受之,猩猩亦辞而去,遂以前象负其牙而归。
此段描述了蒋武获得战利品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象和猩猩对蒋武的感激之情。
武乃大有资产。
此句表明蒋武通过此次冒险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为后续故事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忽又有猩猩跨虎,持金钗钏数十事而告曰:‘此虎一穴雌雄三子,遭一黄兽,擒其耳,醢其脑。昨见山客脱象之苦,因来相投。’
此句引出了新的挑战,猩猩再次出现,带来了新的任务和危机。
武挟矢欲行,见前者跨象猩猩至,曰:‘昨五虎凡噬数百人。天降其兽,食其四矣。今山客受赂,欲射兽,是养虎噬人,观其钗钏,可知食妇人多少。跨虎猩猩,同恶相济。’
此段通过跨虎猩猩的言论,揭示了蒋武面临的新困境,同时也暗示了跨虎猩猩的道德沦丧。
武惭曰:‘吾当留意。’
蒋武在听到跨虎猩猩的言论后,感到羞愧,决定更加谨慎行事。
回矢殒虎,踣其猩猩。
蒋武果断行动,射杀了虎和跨虎猩猩,表现出了他的正义感。
悬钗钏于门。
蒋武将金钗钏挂在门上,作为警示,表现出他的智慧和谨慎。
村人多来认云:‘为虎所食。’
此句表明蒋武的行动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同时也暗示了村民对蒋武的信任。
武一无所龋。
此句总结了蒋武在故事中的表现,‘一无所龋’表明他坚守正义,不受诱惑,最终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