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翁彦枢

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翁彦枢-原文

翁彦枢,苏州人,应进士举。

有僧与彦枢同乡里,出入故相国裴公垣门下。

以其年耄,优惜之,虽中门内亦不禁其出入。

手持贯珠,闭目以诵佛经,非寝食未尝辍也。

垣主文柄,入贡院。

子勋、质,日议榜于私室。

僧多处其间,二子不之虞也。

其拟议名氏,迫与夺进退,僧悉熟之矣。

归寺,而彦枢访焉。

僧问彦枢将来得失之耗,彦枢具对以无有成遂状。

僧曰:‘公成名须第几人?’

彦枢谓僧戏己,答曰:‘第八人足矣。’

即复往裴氏之家。

二子所议如初,僧忽张目谓之曰:‘侍郎知举邪,郎君知举邪?夫科第国家重事,朝廷委之侍郎,意者欲侍郎划革前弊,孤贫得路。今之与夺,率由郎君,侍郎宁偶人邪?且郎君所与者,不过权豪子弟,未尝以一平人艺士议之,郎君可乎?’

即屈其指,自首及末,不差一人。

其豪族私雠曲折,毕中二子所讳。

勋等大惧,即问僧所欲,且以金帛啖之。

僧曰:‘贫僧老矣,何用金帛为?有乡人翁彦枢者,徒要及第耳。’

勋等曰:‘即列在丙科。’

僧曰:‘非第八人不可也。’

勋不得已许之,僧曰:‘与贫僧一文书来!’

彦枢其年及第,竟如其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翁彦枢-译文

翁彦枢是苏州人,参加了进士考试。有一个僧人和彦枢是同乡,经常出入前宰相裴公的家中。因为僧人年纪很大,裴公对他很优待,即使是中门也允许他自由出入。僧人手里拿着念珠,闭着眼睛念佛经,除了睡觉和吃饭外,从未停止过。裴公掌管文选事务,进入贡院。他的儿子裴勋和裴质,每天在私室里讨论科举名单。僧人经常在他们中间,但裴勋和裴质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僧人对他们讨论的拟议名单、提拔或降职等事情都了如指掌。僧人回到寺庙后,彦枢去拜访他。僧人问彦枢将来会有什么得失,彦枢回答说还没有确定。僧人问:‘您想要成为第几名?’

彦枢认为僧人在戏弄他,回答说:‘第八名就足够了。’

彦枢随后又去了裴家。裴勋和裴质讨论的内容和之前一样,僧人突然睁开眼睛对他们说:‘侍郎知道科举的事情吗?郎君知道吗?科举是国家的大事,朝廷把这件事交给了侍郎,可能是希望侍郎改革以前的弊端,让贫寒的人也有机会。现在的提拔和降职,都是由郎君决定的,侍郎难道只是一个摆设的人吗?而且郎君所提拔的,不过是权贵和豪族子弟,从未考虑过普通人和有才能的士人,郎君这样做可以吗?’

僧人伸出手指,从第一个到最末一个,没有一个人出错。那些豪族之间的私人恩怨,僧人全部都指出了裴勋和裴质所忌讳的事情。裴勋等人非常害怕,就问僧人想要什么,并许诺给他金钱和布匹。僧人说:‘我是个贫穷的僧人,要这些金钱布匹有什么用呢?有一个同乡叫翁彦枢的,他只是想要考中进士。’

裴勋等人说:‘那就把他列入丙科吧。’

僧人说:‘不,必须是第八名。’

裴勋无奈之下答应了,僧人说:‘给我一份文书吧!’

那一年,彦枢考中了进士,结果正如僧人所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翁彦枢-注解

翁彦枢:翁彦枢是古文中的主人公,指的是一个名叫翁彦枢的苏州人,他应考进士,希望进入仕途。

苏州人: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著称,这里的‘苏州人’指的是翁彦枢的籍贯。

进士举:进士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通过此考试的人可以进入朝廷担任官职。

僧:僧指的是出家的和尚,这里指的是与翁彦枢同乡的一位和尚。

故相国裴公垣:故相国指的是已故的宰相,裴公垣是宰相的名字,垣指的是宰相的府邸。

年耄:年耄指的是年纪很大,耄是八九十岁的年纪。

优惜之:优惜之表示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照顾。

贡院: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

子勋、质:子勋和质是翁彦枢的儿子们的名字。

科第:科第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名次,这里指的是科举考试的成绩。

侍郎:侍郎是古代官职,通常为副宰相级别的官员。

权豪子弟:权豪子弟指的是有权有势的家族的后代。

艺士:艺士指的是有才艺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有才华的平民。

丙科:丙科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三等,通过此等级别的人也可以进入仕途,但地位低于进士。

文书:文书在这里指的是证明或推荐信,僧要求彦枢提供这样的文书来确认他的承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翁彦枢-评注

翁彦枢,苏州人,应进士举。此句开篇点明主人公翁彦枢的籍贯和身份,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古代文人的形象。‘应进士举’表明翁彦枢是一位有志于科举的士人,这也为后文僧人的预言埋下了伏笔。

有僧与彦枢同乡里,出入故相国裴公垣门下。此句介绍了僧人的背景,他与翁彦枢同乡,且与裴公垣有交情。‘出入故相国裴公垣门下’暗示僧人在官场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也为后文僧人预言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以其年耄,优惜之,虽中门内亦不禁其出入。手持贯珠,闭目以诵佛经,非寝食未尝辍也。此句通过僧人的形象描写,展现了他虔诚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耄’字突出了僧人的高龄,‘优惜之’则表现了裴公垣对僧人的尊重和关爱。僧人‘闭目以诵佛经’的形象,体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虔诚,也为后文僧人预言的准确性做了铺垫。

垣主文柄,入贡院。子勋、质,日议榜于私室。僧多处其间,二子不之虞也。此句描绘了僧人在官场中的巧妙运用,他身处权贵之家,却未被察觉。‘垣主文柄’表明裴公垣掌管科举,‘日议榜于私室’则暗示了科举的腐败。

其拟议名氏,迫与夺进退,僧悉熟之矣。归寺,而彦枢访焉。僧问彦枢将来得失之耗,彦枢具对以无有成遂状。此句揭示了僧人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洞察。‘拟议名氏’和‘迫与夺进退’反映了科举选拔的残酷和不公。僧人‘悉熟之’表明他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和掌握,这也为后文预言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僧曰:‘公成名须第几人?’彦枢谓僧戏己,答曰:‘第八人足矣。’此句是僧人对翁彦枢的预言,‘公成名须第几人’是僧人对其未来成就的提问。翁彦枢的回答‘第八人足矣’则表达了他对成功的淡泊态度。

即复往裴氏之家。二子所议如初,僧忽张目谓之曰:‘侍郎知举邪,郎君知举邪?夫科第国家重事,朝廷委之侍郎,意者欲侍郎划革前弊,孤贫得路。今之与夺,率由郎君,侍郎宁偶人邪?且郎君所与者,不过权豪子弟,未尝以一平人艺士议之,郎君可乎?’此句是僧人对裴公垣二子的警示,他揭露了科举选拔中的腐败现象,并对裴公垣二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

即屈其指,自首及末,不差一人。其豪族私雠曲折,毕中二子所讳。勋等大惧,即问僧所欲,且以金帛啖之。僧曰:‘贫僧老矣,何用金帛为?有乡人翁彦枢者,徒要及第耳。’此句展现了僧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他通过自己的手指,准确地预测了科举的结果,并揭示了裴公垣二子的私心。僧人拒绝金帛,表明他淡泊名利,坚守信仰。

勋等曰:‘即列在丙科。’僧曰:‘非第八人不可也。’勋不得已许之,僧曰:‘与贫僧一文书来!’此句是僧人对裴公垣二子的进一步施压,他要求他们给予翁彦枢一个及第的名次,并索要一封文书作为凭证。

彦枢其年及第,竟如其言。此句是故事的高潮,僧人的预言最终实现,翁彦枢成功及第。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展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复杂性和僧人预言的神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翁彦枢》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3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