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原文
《六典》曰:三师,训导之官也。盖天子所师法,大抵无所统职,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
《尚书》云:成王黜殷,灭淮夷,归酆,作《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孔安国曰:’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义。’
《礼记》云: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语使能也。
《六典》云:汉承秦制,不置三公。汉末,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师傅之官,位在三公上。后汉因之,师、傅尊号曰上公,置府僚。魏、晋、江左皆然。后魏太师、太傅、太保尊号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氏又为三师。
○太师
《毛诗》曰:尹氏太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笺云:毗,辅也。言尹氏居太师之官,持国政之平,维制四方。)
又曰:维师尚父,时惟鹰扬,谅彼武王,肆伐大商。
《大戴礼》曰:天子不论於先圣王之德,不知君国畜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理,不博古之典传,不闲威仪之数,礼乐无经,学业不法,凡是其属太师之任也。
《逸礼》曰:太公为太师,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
《史记》曰:周文王得吕尚于磻溪,以为师,谓之太公;武王嗣位,号曰师尚父;成王即政,尊为太师
《汉书音义》曰:师,训也。
应劭《汉官仪》曰:孝平皇帝元始元年,太后诏曰:’太师光,今年老有疾,俊乂大臣,惟国之重。《书》曰:无遗老成,国之将兴。尊师重傅,其令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以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于省中施坐置几,太师入省用杖焉。’
《续汉书》曰:赵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即太师也。
《献帝春秋》曰:董卓自号太师,御史中丞以下皆拜。皇甫嵩与卓争权,后嵩为中丞,见卓拜。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但公今日变为凤凰。’卓笑曰:’卿早服,何得不拜!’
《晋书·载记》曰:蜀李寿以安车束帛聘龚牡为太师,牡固辞,特听缟巾素带,居师友之位。
《宋书》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训护人主,导以德义,天子加拜,待以不臣之礼,非人则阙矣。汉制保傅在三公上,号曰上公,自后常然。
《隋书》曰:高祖受禅,李穆来朝,高祖降座礼之,拜太师,赞拜不名,真食成安县三千户。于是穆子孙虽在襁褓,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馀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
《唐书》曰:太宗降手诏曰:’朕观前代,明王圣主曷常无师傅哉?况朕踵百王之末,智不周物,其无师傅何以匡朕之不逮!《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宜依古道,置三师位也。’
《通典》曰: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秦及汉初并无,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金印紫绶,位在太傅上。
○大傅
《大戴礼》曰:傅,傅之德义也。天子无恩於父母,不惠於庶人,无礼於大臣,不中於折狱,不哀於丧,不敬於祭,不信於诸侯,不议於戎事,不厚於德,不强於行,不从太师之言。凡是之属,太傅之任也。
《汉书》曰:王莽权日盛,孔光忧惧,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小,宜师傅。’领宿卫,明年,徙为太师。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
《汉书音义》曰:傅,覆也。
《东观汉记》曰:诏云,行太尉事卫尉赵喜,三叶在位,为国元老,其以喜为太傅。
又曰:胡广为太傅,总录尚书事。时年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缺之益。
又曰:卓茂,字子康。世祖即位,求茂谒见。年七十余,拜太傅,封宣德侯,赐几杖。
又曰:邓禹,字仲华,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后汉书》曰:张禹迁为太傅,邓太后以殇帝初育,(育,生也。)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
《续汉书》曰:太傅掌以善道,无常职。每帝即位,辄置一人录尚书事,薨,辄省之。
华峤《后汉书》曰:邓彪,字智伯,为太傅,赐爵关内侯。百官总已以听於彪,恩宠之异,莫与为比焉。
应劭《汉官》曰:太傅,古官也。周成王时,康叔为之。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绶。
又曰:和帝册故太尉邓彪曰:’元功之族,三让弥高,今以彪为太傅。’
《魏志》曰:锺繇迁太傅。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时华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晋书》曰:何曾为太傅,乞逊位,诏会朝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锺繇故事。
《宋书》曰:晋宣帝为魏太傅,诛曹爽,后置左右长史、掾属、舍人各十人,事既非常,加又领兵,非准例也。
《齐职仪》曰:太傅,品秩冠服同太宰。成王即位,周公为太傅,迁太师,秦无其职。汉惠帝崩,吕后以丞相王陵为少帝太傅,位在三公上。
《后魏书》:淮阳王欣,大统中为太傅,文帝谓欣曰:’王三为太傅,再为太师,自古人臣未闻此例。’欣逊谢而已。
《北齐书》曰:高归彦作乱冀州,诏段韶与东安王娄睿率众讨平之,迁太傅,赐女乐十人并归彦果园一千亩。
《后周书》曰:王盟为太傅。盟姿度弘雅,仁而泛爱,虽位居师傅,礼冠群后而谦恭自处,未尝以势位骄人。魏文帝甚尊重之。
贾谊《新书》曰: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嗜鮀(大何反。)鱼而公弗予。文王曰:’发嗜鮀鱼,何为弗予?’太公曰:’礼鮀鱼不登乎俎豆,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
《语林》曰:太傅府有三才:裴邈清才,潘阳仲大才,刘庆孙长才。
曹植《辅臣论》曰:盖精微听察,理析毫分,规矩可则,阿保不倾,群言系于口,而研核是非;典诰总乎心,而惟所用之者,锺太傅也。
王廙之《保傅箴》曰:保傅之贤明。宗国用宁;辅弼之不忠,祸及于躬。无曰父子无间,昔有潘崇;无曰至亲无二,或容江充。
○太保
《周礼》曰:保氏掌谏王恶。(谏者,以礼义正之也。)
《大戴礼》曰: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序,声音不中律,进退升降不以礼,俯仰周旋不无节,凡此之属,太保之任也。
《尚书大传》曰: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太保召公先周公视洛邑也。)
应邵《汉宫》曰:太保,古官也。保,养也。
《晋书》曰:王祥,字休征。泰始元年拜太保。三年,御史中丞侯史光上言:’祥久以疾病缺废朝会,应免官。’诏曰:’太保耆艾元老,高行清粹,朕所毗倚,以隆道弘治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其寝光奏。’
《晋起居注》曰:太保卫瓘明允笃诚,有匪躬之志,其给千兵,骑百人。
《齐职仪》: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崔鸿《十六国春秋·蜀李雄录》曰:雄异母兄始,字伯敬,为太保,善抚士众,众多归之,时人为之语曰:’欲养老,属太保。’
《吕氏春秋》曰:荆文王得如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田於云梦,三月不反,得丹阳之姬,期年不听朝。保申曰:’先王卜,以臣为保吉,今王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伏,臣将笞王。’王曰:’不穀免於襁褓而齿於诸侯矣。愿请变更而无笞。’保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於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保申束细箭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曰:’王起。’王乃变更,召保申杀如黄之狗,折宛路之矰,放丹阳之姬,兼国三十九,保申之力也。
○太宰
《周礼·天官上》曰: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佐王治邦国。
又曰: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两,耦合之。言系者以维持其情性,使不离散也。)
《尚书·伊训》曰:百官总已,以听冢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汤有功烈之祖,故称为王,即太甲也。)
又曰:冢宰统百官,均四海。
《家语》曰:官属不治,分职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纪曰乱。乱则饬冢宰。(饬谓整摄。)
《晋书》曰:武帝时,何曾屡上书逊位,诏以’司徒所掌烦务,不可以久劳耆艾,其进位太宰,朝会乘舆,剑履上殿,以汉萧何,魏锺繇故事。’
又曰:何曾为太宰,年老礼优,每召见,敕以常所饮食服物自随,令二子侍从。
又曰:太宰羕与王导同受顾命辅成帝时,帝幼冲,诏羕依安平献王孚故事,设床帐於殿上,帝亲迎拜。
又曰:安帝以太宰琅阝琊王德文不宜婴拂事务,以纡论道之重;可衮冕之服,绿綟绶,羽葆鼓吹。(綟,音戾。盭,绿也。以线为质。又曰:盭,草名也,出琅阝琊平昌县。似艾,可染绶,因以为绶名也。)
《晋公卿礼秩》曰:安平王孚,朗陵公何曾,汝南王亮,皆为太宰。
《齐职仪》曰:太宰品第一,金章紫绶,佩山玄玉。尧命羲和,使主阴阳之职。羲伯司天,即天官也。后稷伏事虞夏,敬授民时,尊稷为天官。夏衰,稷后不窋失官,由是废稷。殷以其官为冢宰。周公在丰为太宰,邵公又居之。秦汉魏无其职。晋武以从祖安平王孚为太宰,安平薨,省;咸宁四年又置。或谓本太师之职。避景皇讳,改为太宰。(或谓太宰,周之卿位。)晋武依周置职以尊安平,非避讳也。元兴中,恭帝为太宰,桓玄都督中外,博士徐豁议:’太宰非武官不应都督。’遂从豁议。
《后周书》曰:文帝依《周礼》,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理,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理邦国。
《通典》曰:太宰於殷为六太,於周为六卿,亦曰冢宰。周武王时,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理。秦、汉、魏并不置。晋初,依《周礼》备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献王孚居焉。
仲长统《昌言》曰:冢宰,尧官也,《尚书》曰冢宰。一曰掌邦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统百官,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魏温子升《为上党王穆让太宰表》曰:臣闻策蹇长途,终惭一日之致;悬缕层台,难任千钧之重。固知才弱不可自强,力微难以企及。智小谋大,恐贻折足之忧;才轻任重,惧有绝膑之悔。既虑铄金,固陈匪石。
○总叙三公
《六典》曰: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
《尚书》曰:惟兹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周礼》曰:三槐,三公位焉。
《公羊》曰:三公者何?天子之相。
《春秋汉含孳》曰:三公在天为三台,九卿为北斗。三公象五岳,九卿法河海,二十七大夫法山陵,八十一元士法谷阜,合为帝佐以匡纲纪。
《史记》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
《汉书》曰:六符。(孟康曰:泰阶三台也,凡六星也。六符,星之符验也。)
《晋书》曰:文帝为晋王,何曾与高柔、郑冲俱为三公。将入见,曾独致拜尽敬,二人犹揖而已。
《晋官品令》曰:三公,绿綟绶也。(綟,音戾。)
《宋志》曰:三公黄閤,前史无其义,按《礼记》,士,韠与天子同,公侯、大夫则异。郑玄注云:士贱与君同,不嫌也。夫朱门洞启,当阳之正色也。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门台〉以示谦,不敢斥天子,宜是汉来制也。(韠,音毕。)
《通典》曰:隋置太尉、司徒、司空以为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北齐置府寮,无其人则缺。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行事则摄。
《天文录》曰:三台星,一名三能,一名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
陶氏《职官要录》曰:三台,拟三公。黄帝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
《韩子》曰:背私曰公。三象鼎足,数三,法三光。《傅子》曰:三公者,佐天子理阴阳。
《环济要略》曰:三公者,象鼎三足,共承其上也。
《说苑》曰:三公,正天下,调阴阳,节风雨。
《古今通语》曰:异官同爵,共位别职,兴仁隆化、幽赞神明者,谓之太尉;和五教、理人伦,使风行俗平、万国咸宁者,谓之司徒;使国无枉理,法错刑清、事均民聚者,谓之司空。若仁义之路开,和平之气通,则五星顺行,庶绩咸熙。
李固《奏记》曰:汤问伊尹,公卿大夫其相何如?伊尹对曰:三公,智通大道,应变不穷者也。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非大罪不逊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译文
总叙三师
《六典》说:三师,是负责教导的官员。大致上是天子学习的榜样,他们没有具体的职务,但如果没有道德高尚的人,就不会担任这个职位,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个职位就会空缺。
《尚书》说:成王废除殷朝,消灭淮夷,回到酆地,制定了《周官》。设立了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位是三公,负责讨论道德、管理国家,协调阴阳。
孔安国说:师,是天子学习的榜样;傅,是辅佐天子;保,是保护天子在道德和义理上。
《礼记》说:设立四辅和三公,不一定都要齐全,关键是有合适的人。
《六典》说: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没有设立三公。汉朝末年,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师傅的官位在三公之上。后汉沿袭了这个制度,师、傅的尊号称为上公,并设立府僚。魏、晋、江左都如此。后魏时太师、太傅、太保的尊号称为三师,后周又作为三公。隋朝又作为三师。
○太师
《毛诗》说:尹氏太师,是周朝的根基,掌握国家的平衡,维系四方,辅助天子,使民众不迷惘。(注解:毗,辅助。意思是尹氏担任太师之职,维持国家政治的平衡,维系四方的秩序。)
又曰:维师尚父,时惟鹰扬,谅彼武王,肆伐大商。
《大戴礼》说:天子如果不了解先圣王的美德,不知道治理国家和养育民众的方法,看不到礼义的正当性,不考察处理事务的道理,不广泛学习古代的典籍传承,不熟悉威仪的规矩,礼乐没有规范,学业不遵循法度,所有这些就是太师的责任。
《逸礼》说:太公担任太师,周公担任太傅,召公担任太保。
《史记》说:周文王在磻溪得到吕尚,任命他为师,称为太公;武王继位,称为师尚父;成王即位,尊称为太师。
《汉书音义》说:师,是教导。
应劭《汉官仪》说:孝平皇帝元始元年,太后下诏说:‘太师光,今年老有病,是俊美的大臣,是国家的重要人物。《书》说:不要遗漏老成的人,国家将要兴盛。尊重师傅和傅相,让太师不用上朝,每十天赐餐一次,赐予灵寿杖。黄门令在省中为太师安排座位和几案,太师进入省中可以使用手杖。’
《续汉书》说:赵典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应该担任国师,即太师。
《献帝春秋》说:董卓自封为太师,御史中丞以下都向他行礼。皇甫嵩与董卓争权,后来皇甫嵩担任中丞,见到董卓行礼。董卓说:‘可以服气了吗?’皇甫嵩说:‘怎么知道您会到这个地步。’董卓说:‘鸿鹄自然有远大的志向,只是燕雀不知道而已。’皇甫嵩说:‘以前我们都是鸿鹄,只是您现在变成了凤凰。’董卓笑着说:‘你早点服气,为什么不拜呢!’
《晋书·载记》说:蜀汉的李寿用安车和束帛聘请龚牡担任太师,龚牡坚决推辞,特别允许他戴白帽、穿素色腰带,居于师友之位。
《宋书》说:太师、太傅、太保作为三公,负责教导和保护君主,用德义引导,天子给予特殊的礼遇,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个职位就会空缺。汉朝的保傅在三公之上,称为上公,从此以后一直如此。
《隋书》说:高祖接受禅让,李穆来朝见,高祖降座礼遇他,任命他为太师,赞拜时不称呼名字,真的食成安县三千户。于是李穆的子孙即使还在襁褓中,也享受了礼仪同等的待遇。李穆家族的显贵,当时无人能比。
《唐书》说:太宗下诏说:‘我观察前代,明王圣主哪有不有师傅的?何况我继承了百王之后,智慧不足以应对万物,如果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弥补我的不足!《诗》不是说过吗:不犯错误,不忘旧规,遵循古法。应该依照古道,设立三师之位。’
《通典》说:太师是古代的官职,商朝的纣王时箕子,周朝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都担任过太师。周公去世后,毕公接替了他。秦国和汉朝初年没有这个职位,到平帝元始元年才设立,由孔光担任。佩戴金印、紫绶带,地位在太傅之上。
○大傅
《大戴礼》说:傅,是传授德义。
《汉书》说:王莽权势日盛,孔光忧虑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上书请求辞去官职。王莽告诉太后:‘皇帝年幼,应该有师傅。’孔光负责宿卫,第二年,被调任为太师。王莽担任太傅,孔光经常称病,不敢与王莽同朝。
《汉书音义》说:傅,是覆盖。
《东观汉记》说:诏书说,执行太尉事务的卫尉赵喜,三代在位,是国家的元老,任命他为太傅。
又曰:胡广担任太傅,总管尚书事务。当时他八十岁,但精力旺盛,继母在家,早晚都要去探望,身边没有几杖,说话不称老,通达事务,明白朝章,虽然没有刚直的风气,但多次弥补了不足。
又曰:卓茂,字子康。光武帝即位后,寻求卓茂见面。他七十多岁,被任命为太傅,封为宣德侯,赐予几杖。
又曰:邓禹,字仲华,因为功勋卓越被任命为太傅,进见时面向东,非常受到尊重。
《后汉书》说:张禹被任命为太傅,邓太后因为殇帝年幼,(育,生育。)想让重臣住在宫内,于是下诏让张禹住在宫中,提供帷帐床褥,太官早晚提供食物,每五天回府一次。每次朝见,都特别赞许,与三公分开坐。
《续汉书》说:太傅掌管用善道教导,没有固定的职责。每代皇帝即位,都会设立一个人负责尚书事务,去世后,就会撤销。
华峤《后汉书》说:邓彪,字智伯,担任太傅,被封为关内侯。百官都听从他的命令,恩宠之高,无人能比。
应劭《汉官》说:太傅是古代的官职。周成王时,康叔担任。高后元年初,任用王陵,佩戴金印、紫绶带。
又曰:和帝册封已故太尉邓彪说:‘元勋家族,三次谦让更显高贵,现在任命彪为太傅。’
《魏志》说:钟繇被任命为太傅。钟繇有膝盖病,起身不便。当时华歆也因为年老多病,朝见时都让人抬着轿子上殿就座。从此以后,三公有病,就按照这个先例处理。
《晋书》说:何曾担任太傅,请求辞职,皇帝下诏让他穿着朝服、佩剑乘车进入殿中,如同汉朝的相国萧何、田千秋,魏朝的太傅钟繇的先例。
《宋书》说:晋宣帝担任魏朝的太傅,诛杀曹爽,后来设立左右长史、掾属、舍人各十人,事情非常特殊,又领兵,不符合常规。
《齐职仪》说:太傅,品秩和服饰与太宰相同。成王即位,周公担任太傅,后来升任太师,秦国没有这个职位。汉惠帝去世后,吕后让丞相王陵担任少帝的太傅,地位在三公之上。
《后魏书》:淮阳王元欣,在大统年间担任太傅,文帝对元欣说:‘您三次担任太傅,两次担任太师,自古以来,大臣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例子。’元欣只是谦虚地推辞而已。
《北齐书》记载:高归彦在冀州发动叛乱,皇帝下诏让段韶和东安王娄睿率领军队讨伐并平定了叛乱,之后晋升段韶为太傅,并赐给他十名女子乐师和一千亩的果园。
《后周书》记载:王盟担任太傅。王盟的仪态高雅,仁爱广泛,虽然身居师傅之位,礼节尊贵,但谦逊有礼,从未因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傲慢待人。魏文帝非常尊重他。
贾谊在《新书》中写道:以前周文王让太公望辅导太子发,太子发喜欢鲋鱼,但太公望没有给他。文王问:‘太子发喜欢鲋鱼,为什么不给他呢?’太公望回答:‘按照礼制,鲋鱼不能放在祭祀的器皿中,哪有不合礼制的东西可以用来养育太子呢!’
《语林》记载:太傅府中有三位有才能的人:裴邈有清才,潘阳仲有大才,刘庆孙有长才。
曹植在《辅臣论》中说:能够精细地倾听和观察,分析得非常透彻,能够遵循规矩,坚守原则,群言纷纷,但能够分辨是非;典籍和法律总揽于心,能够根据需要运用它们的人,就是锺太傅。
王廙在《保傅箴》中提到:保傅如果贤明,国家就会安宁;如果辅弼不忠,灾祸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不要说父子之间没有隔阂,历史上就有潘崇的例子;也不要说至亲之间没有背叛,江充就是一例。
《周礼》说:保氏负责谏诤君王的恶行。(谏诤,就是用礼义来纠正。)
《大戴礼》说:如果天子在位不正,学习不敬,言语无序,声音不合律,进退升降不按礼,俯仰周旋没有节制,所有这些,都是太保的责任。
《尚书大传》说:成王在丰地,想要在洛邑建都,让召公先去相地。六日乙未,成王朝步从周地走到丰地。太保召公先于周公相地。
应邵在《汉宫》中说:太保,是古代的官职。保,是养育的意思。
《晋书》记载:王祥,字休征。泰始元年被任命为太保。泰始三年,御史中丞侯史光上奏说:‘王祥长期因病缺席朝会,应该免职。’皇帝下诏说:‘太保王祥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品行高洁,是我倚重的人,是用来弘扬道德和治理国家的人。他前后多次谦让不接受任命,这不是有关部门所能议论的。停止侯史光的奏章。’
《晋起居注》记载:太保卫瓘明智诚信,有献身国家的志向,皇帝赐给他一千士兵和一百骑兵。
《齐职仪》记载:在商汤时期的太甲时,伊尹担任太保。在周成王时,召公担任太保。
崔鸿在《十六国春秋·蜀李雄录》中记载:李雄的异母兄李始,字伯敬,担任太保,善于安抚士众,很多人归附他,当时的人说:‘想要养老,就找太保。’
《吕氏春秋》记载:楚文王得到了如黄犬、宛路弓箭,在云梦打猎,三个月没有回来,得到了丹阳的女子,一年没有上朝。保申说:‘先王占卜,认为我担任保官是吉祥的,现在大王一年不上朝,大王的罪过应该受到鞭笞。’大王说:‘我不满周岁就加入了诸侯行列了。希望改变这个决定而不受鞭笞。’保申说:‘我接受先王的命令,不敢废除;大王不接受鞭笞,就是废除先王的命令。我宁愿在先王面前承担责任。’大王说:‘好吧。’于是大王引身坐到席上,大王伏身,保申拿起五十支细箭,跪着加在背上,如此两次。然后说:‘大王起来。’大王于是改变了决定,召见保申杀了如黄犬,折断了宛路弓箭,放走了丹阳的女子,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这是保申的力量。
《周礼·天官上》说: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建立国家的六典,辅佐国王治理国家。
《尚书·伊训》说:百官都要听从冢宰的命令。伊尹明确地讲述了烈祖的成就,来教导国王。(汤有功烈的祖先,因此称为王,即太甲。)
《尚书·伊训》又说:冢宰统率百官,治理四海。
《家语》说:如果官属不治理,职责不明确,法政不一致,百事失序,就是混乱。混乱的时候就要整顿冢宰。
《晋书》记载:武帝时期,何曾多次上书请求辞职,皇帝下诏说:‘司徒所掌管的繁琐事务,不能长期劳累年迈的人,将他晋升为太宰,在朝会上乘坐马车,穿着剑履上殿,按照汉萧何、魏钟繇的旧例。’
《晋书》又说:何曾担任太宰,年老体衰,每次被召见,皇帝都命令他携带自己常用的饮食和服饰,并让他的两个儿子陪伴。
《晋书》又说:太宰王导和安平献王司马孚一同接受皇帝的临终遗命辅助成帝,成帝年幼,皇帝下诏让王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的旧例,在殿上设置床帐,成帝亲自迎接拜见。
《晋公卿礼秩》记载:安平王司马孚,朗陵公何曾,汝南王司马亮,都担任过太宰。
《齐职仪》记载:太宰排在第一位,佩戴金印和紫绶带,佩带山玄玉。尧任命羲和主管阴阳之职。羲伯掌管天文,即天官。后稷在虞夏时期负责农事,传授农时,尊崇后稷为天官。夏朝衰落,后稷的后代失去了官职,因此后稷的官职被废除。商朝将这个官职改为冢宰。周公在丰地担任太宰,邵公也担任过这个职位。秦、汉、魏都没有这个职位。晋朝初年,按照《周礼》设立了三公。三公的职位,太师排在首位。景帝名师,因此设置太宰来代替太师,由安平献王司马孚担任。元兴中,晋恭帝担任太宰,桓玄都督中外,博士徐豁提议:‘太宰不是武官,不应该都督。’于是听从了徐豁的建议。
《后周书》记载:文帝依照《周礼》,建立了六官制度,于是设置了天官大冢宰卿一人,负责国家的治理,用建立国家的六典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通典》说:太宰在商朝是六太之一,在周朝是六卿之一,也称为冢宰。周武王时,周公开始担任这个职位,负责建立国家的治理。秦、汉、魏都没有设立这个职位。晋朝初年,依照《周礼》设立了三公。三公的职责,太师排在首位。景帝名师,因此设置太宰来代替太师,由安平献王司马孚担任。
仲长统在《昌言》中说:冢宰是尧的官职,《尚书》有记载。一说是掌管国家治理的官府,以管理万民;二说是教育典籍,以安定国家,教育官府,安抚万民;三说是礼制典籍,以统率百官,使国家和谐,使万民和睦;四说是政治典籍,以平定国家,端正百官,使万民均衡;五说是刑法典籍,以审查国家,任用百官,使万民生活。
魏温子升在《为上党王穆让太宰表》中说:我听说策马长途,最终会感到一天的劳累;悬挂在高层楼台上的细线,难以承受千钧之重。我深知自己才能有限,无法自强,力量微薄,难以达到目标。智慧小而计划大,恐怕会有折断脚跟的忧虑;才能浅薄而责任重大,担心会有断腿的悔恨。既然担心自己会被熔化,就坚决地陈述了自己的非石之心。
总叙三公:以上是对太保、太宰等三公职位的介绍和记载。
《六典》说:三公是讨论道德的官员。他们用来辅佐天子,管理阴阳,平衡国家,无所不统管。所以不只用一个职位来命名他们的官职。
《尚书》说:这三公,讨论道德,治理国家,协调阴阳。
《周礼》说:三公的位置在三棵槐树下。
《公羊》说:三公是什么?是天子的助手。
《春秋汉含孳》说:三公在天上是三座台,九卿是北斗星。三公象征五岳,九卿按照河海的标准,二十七大夫按照山陵的标准,八十一元士按照谷阜的标准,合起来作为天子的辅佐来维护国家的法纪。
《史记》说:公孙弘凭借《春秋》白衣的身份成为天子的三公。汉初,因为秦朝设立了丞相,而公孙弘担任了这个职位,所以丞相就是三公了。
《汉书》说:六符。(孟康说:泰阶三台,总共六颗星。六符,是星的征兆。)
《晋书》说:文帝成为晋王时,何曾与高柔、郑冲一起担任三公。将要进见时,何曾独自鞠躬致敬,而其他两人只是行礼。
《晋官品令》说:三公,佩戴绿色的绶带。(綟,音戾。)
《宋志》说:三公住在黄閤,前代史书没有解释这个意义。按照《礼记》,士与天子同等级,公侯、大夫则不同。郑玄注解说:士的地位低,与君同等级,不算什么。朱门大开,是向阳的正色。三公与天子的礼仪等级相当,所以用黄色的大门来表示谦逊,不敢贬低天子,这应该是汉代的制度。(韠,音毕。)
《通典》说:隋朝设立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参与讨论国家的大事。按照北齐的府寮制度,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就空缺。祭祀时,太尉担任副献,司徒捧着祭器,司空负责清理,这些职位常常空缺,执行事务时由其他人代理。
《天文录》说:三台星,又名三能,又名天柱,是三公的位子。在人间称为三公,在天上称为三台。
陶氏《职官要录》说:三台,模拟三公。黄帝用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
《韩子》说:背弃私心称为公。三公像鼎的三足,数量是三,效法三光。
《傅子》说:三公是辅佐天子管理阴阳的人。
《环济要略》说:三公像鼎的三足,共同支撑上面。
《说苑》说:三公,整顿天下,协调阴阳,调节风雨。
《古今通语》说:不同的官职相同的爵位,共同的位置不同的职责,兴起仁德,推崇教化,隐晦地赞美神明的人,称为太尉;调和五教,整理人伦,使风气流行,风俗平和,万国都安宁的人,称为司徒;使国家没有冤枉,法度正确,刑罚公正,事情公平,民众团结的人,称为司空。如果仁义之路开通,和平之气流通,那么五星就会顺行,各种业绩都会繁荣。
李固《奏记》说:汤问伊尹,公卿大夫他们如何?伊尹回答说:三公,智慧通达大道,应变无穷。他们的话足以协调阴阳、端正四时、调节风雨,除非犯了大罪,否则不会退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注解
三师:古代中国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是辅佐天子的最高官员,负责教导和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
六典: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法规书籍,内容涉及国家行政、军事、礼仪等方面。
训导:教导,指导。
道德崇重:指道德高尚,值得尊敬。
阙:空缺,没有。
成王:成王是指周成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殷:古代的一个朝代,商朝。
淮夷:古代的一个民族,居住在淮河流域。
酆: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周官:《周礼》的别称。
太师:古代中国官职,是三师之一,主要负责教导天子,辅佐国家政治。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三公之一,主要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太保:太保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三公之一,主要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孔安国:西汉时期的经学家,对《尚书》有重要注解。
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通常指太尉、司徒、司空三位官员。他们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政,地位崇高,权力很大。
论道经邦:讨论治国之道,管理国家。
燮理阴阳:调和阴阳,指平衡天地之道。
《毛诗》:《诗经》中的部分内容。
尹氏:古代的一个姓氏。
氐:古代的一个民族。
周之氐:周朝的氐族。
秉国之均:掌握国家的平衡。
四方:指天下四方。
毗:辅佐。
鹰扬:勇猛的样子。
尚父:尊称,意为上等的父亲。
大戴礼:大戴礼是古代的一部礼制文献。
先圣王:古代的圣明君主。
君国畜民:治理国家,养育百姓。
礼义之正:礼节和道义的正确。
应事之理:处理事务的原则。
古之典传:古代的经典和传说。
威仪之数:威严和礼仪的规范。
礼乐无经:礼乐没有规范。
学业不法:学术没有法度。
太公:吕尚,周文王的师傅,周武王的尚父。
周公:周公是指周公旦,周武王的叔父,著名的政治家。
召公:召公是周朝的一位大臣。
吕尚:即太公,周文王的师傅。
磻溪:古代的一个地名。
师尚父:太公的尊称。
太师光:指孔光,西汉时期的官员。
俊乂大臣:才德兼备的大臣。
无遗老成:不遗忘老成的道理。
国之将兴:国家即将兴盛。
尊师重傅:尊敬师傅,重视师傅的教导。
灵寿杖:一种象征尊贵的手杖。
赵典:西汉时期的学者。
国师: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国家的学术和文化事务。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
皇甫嵩:东汉末年的将领。
李寿:蜀汉时期的官员。
龚牡:蜀汉时期的学者。
缟巾素带:白色的头巾和腰带,古代的一种服饰,表示谦逊。
宋书:《宋书》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史书。
高祖:指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
李穆:隋朝的官员。
太宗:指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箕子:商朝末年的贤臣。
金印紫绶:古代的一种官印和官服,表示高级官员。
大傅:古代中国官职,是三师之一,主要负责辅佐天子,传授德义。
康叔:周成王的弟弟。
王陵:西汉时期的将领。
元功:指有重大功绩的人。
关内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华歆:东汉末年的官员。
钟繇:三国时期的官员。
田千秋:西汉时期的官员。
曹爽:三国时期的官员。
左右长史: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掾属:古代的官员。
舍人:古代的官员。
准例:规定的标准。
品秩冠服:官职的等级和服饰。
淮阳王欣:北魏时期的王公。
文帝:晋朝的一位皇帝,名司马昭。
高归彦:高归彦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官员,因作乱冀州而被朝廷讨伐。
冀州:冀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诏:诏书是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
段韶:段韶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将领,因平定高归彦之乱有功而被封为太傅。
东安王娄睿:娄睿是北齐时期的一位王爵,曾参与讨伐高归彦。
女乐:女乐是指宫廷中的女性音乐舞蹈艺人。
果园:果园是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王盟:王盟是后周时期的一位官员,因其品德高尚而被尊为太傅。
师傅:师傅是指古代对教师或导师的尊称。
魏文帝:魏文帝是指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太公望:太公望是指姜子牙,周文王的贤臣。
太子发:太子发是指周文王的儿子,后来的周武王。
鮀鱼:鮀鱼是一种鱼,古代认为不登于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俎豆:俎豆是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礼器。
太傅府:太傅府是指太傅的官邸。
裴邈:裴邈是古代的一位才子。
潘阳仲:潘阳仲是古代的一位才子。
刘庆孙:刘庆孙是古代的一位才子。
曹植:曹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曹操的儿子。
辅臣论:辅臣论是曹植的一篇论文,讨论了辅佐君主的重要性。
精微听察:精微听察是指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听取。
阿保:阿保是指古代对保傅的尊称,保傅是辅佐太子的官员。
典诰:典诰是指古代的典籍和诰命。
锺太傅:锺太傅是指古代的一位太傅。
王祥:王祥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因其德行高尚而被任命为太保。
耆艾元老:耆艾元老是指年高德劭的老年人。
毗倚:毗倚是指依靠、支持。
隆道弘治:隆道弘治是指推崇道德,弘扬治理。
卫瓘:卫瓘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因其忠诚被任命为太保卫瓘。
骑:骑是指骑马。
殷太甲:殷太甲是商朝的一位君主。
伊尹:商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辅佐商汤。
洛邑:洛邑是周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保氏:保氏是指古代负责教育王子的官员。
谏:谏是指向君主进言规劝。
周礼:古代中国的一部礼制书籍,详细记载了周代的礼仪制度。
丰:丰是周成王的封地,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召公先周公相宅:召公先周公相宅是指召公在周公之前去洛邑选址。
汉宫:汉宫是指汉代皇宫。
应邵:应邵是汉代的一位官员。
太保耆艾元老:太保耆艾元老是指年高德劭的太保。
高行清粹:高行清粹是指高尚的品行和纯洁的道德。
太宰:太宰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三公之一,主要负责管理国家政务。
邦国:邦国是指国家。
九两:九两是指九种不同的官职。
两:两是指官职。
系:系是指维系、联系。
情性:情性是指人的性情、性格。
伊训:伊训是《尚书》中的一篇。
冢宰:冢宰是指太宰,古代的一种官职。
家语:家语是古代的一部文献。
分职:分职是指官员的职责。
法政:法政是指法律和政治。
纪:纪是指记录、记载。
乱:乱是指混乱、无序。
饬:饬是指整顿、整饬。
司徒: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民政。
耆艾:耆艾是指老年人。
朝会:朝会是指朝廷的会议。
乘舆:乘舆是指皇帝的车驾。
剑履上殿:剑履上殿是指官员可以佩剑穿履进入宫殿。
萧何:萧何是西汉初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魏锺繇:魏锺繇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顾命:顾命是指皇帝临终前的遗命。
成帝:成帝是指晋朝的一位皇帝。
安平王孚:安平王孚是指晋朝的一位王爵。
纡论道之重:纡论道之重是指减轻讨论政治的重任。
衮冕:衮冕是指皇帝的礼服。
綟:古代的一种丝织品,颜色为深青色。
盭:盭是一种绿色的丝带。
线:线是指一种细长的线。
质:质是指质地。
琅阝琊:琅阝琊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平昌县:平昌县是指古代的一个县名。
艾:艾是一种植物,可以用来染色。
染绶:染绶是指用艾草等植物染色的丝带。
绶:绶是指古代官员佩戴的丝带。
羽葆鼓吹:羽葆鼓吹是指古代的一种仪仗队。
安平献王孚:安平献王孚是指晋朝的一位王爵。
恭帝:恭帝是指晋朝的一位皇帝。
桓玄:桓玄是东晋末年的一位权臣。
博士:博士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育、学术等事务。
徐豁:徐豁是东晋末年的一位官员。
武官:武官是指负责军事的官员。
中外:中外是指朝廷内外。
天官大冢宰卿:天官大冢宰卿是指天官系统中的大冢宰。
皇帝:皇帝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君主称号。
邦理:邦理是指国家的治理。
六官:六官是指古代国家行政管理的六个部门。
卿:卿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部长。
秦:秦是指秦朝,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
汉:汉是指汉朝,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
魏:魏是指曹魏,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晋:晋是指晋朝,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
景帝:景帝是指汉景帝,西汉的一位皇帝。
师:师是指老师。
讳:讳是指避讳,即避免提及或使用某些不吉利的词语。
元兴中:元兴中是指晋朝元兴年间。
策蹇长途:策蹇长途是指骑马长途跋涉。
策:策是指马鞭。
蹇:蹇是指跛脚的马。
长途:长途是指长距离的路程。
悬缕层台:悬缕层台是指高楼。
悬缕:悬缕是指悬挂的细线。
层台:层台是指多层的高台。
千钧之重:千钧之重是指非常沉重的重量。
钧: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相当于三十斤。
智小谋大:智小谋大是指智慧有限,但计划宏大。
折足之忧:折足之忧是指担心失败或受挫。
绝膑之悔:绝膑之悔是指后悔到极点。
铄金:铄金是指熔化金属。
匪石:匪石是指坚不可摧的石头。
才轻任重:才轻任重是指才能不足,但承担重任。
总叙三公:总叙三公是指对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高级官职的综述。
论道:指讨论治国之道,即提出治国理念和政策。
阴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基本原理,阴代表寒冷、女性、柔弱等,阳代表温暖、男性、刚强等。
平邦国:指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尚书: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文献,记录了周代和秦汉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制度。
公羊:古代中国的一种经典注释,对《春秋》进行解释。
春秋汉含孳:古代中国的一种经典注释,对《春秋》进行解释。
史记:古代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公孙弘: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担任过丞相。
丞相: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六符:古代中国的一种天文现象,指泰阶三台中的六颗星。
晋书:古代中国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何曾:晋朝的一位官员。
高柔:晋朝的一位官员。
郑冲:晋朝的一位官员。
宋志: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志书。
礼记:古代中国的一部礼制书籍。
郑玄: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经学家。
太尉: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军事。
司空: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工程建设。
天文录:古代中国的一部天文书籍。
三台星: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一种星宿,也称为三台。
陶氏《职官要录》:古代中国的一部官职书籍。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
风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黄帝的辅佐之一。
天老: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黄帝的辅佐之一。
五圣: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贤。
韩子:古代中国的一种经典著作,相传为韩非所著。
背私曰公:指公正无私。
三光:指日、月、星。
傅子:古代中国的一种经典著作,相传为傅玄所著。
环济要略:古代中国的一部军事书籍。
说苑:古代中国的一部杂家著作。
异官同爵:指不同官职但官职等级相同。
公卿大夫:古代中国的官职体系,公、卿、大夫是其中高级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评注
《六典》所述‘三公,论道之官也’,揭示了三公在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三公不仅是天子的辅佐,更是阴阳、邦国治理的统筹者,其职责广泛,涵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故不以一职名其官’则表明三公的职责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职能,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分工与协作的特点。
《尚书》中‘惟兹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进一步强调了三公的职责,即通过讨论治国之道,调和阴阳,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这里的‘燮理阴阳’不仅是字面上的调和阴阳五行,更深层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认知,以及通过政治手段来维护社会和谐的理念。
《周礼》中的‘三槐,三公位焉’则从制度层面说明了三公的座位安排,三槐象征着三公的地位和职责,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员座位的重视。
《公羊》将三公视为‘天子之相’,突出了三公作为天子辅佐者的角色,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春秋汉含孳》中,三公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象征意义,天上的三台星、九卿、五岳、河海等自然现象都与三公相对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宇宙秩序的崇拜和对政治秩序的向往。
《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说明了三公制度的演变,从秦朝的丞相到汉朝的三公,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晋书》和《晋官品令》中的记载,则从服饰、礼仪等方面展现了三公的尊贵地位,以及古代中国对官员身份的重视。
《宋志》中,对三公的礼仪地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礼记》中引申出三公与天子礼秩相亚,体现了古代中国礼制文化中等级秩序的严格。
《通典》和《天文录》中的记载,则从天文角度解读了三公的象征意义,三台星与三公地位的对应,反映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陶氏《职官要录》中的记载,则从神话传说的角度解读了三公的来源,黄帝与三台星的配对,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的神话传说。
《韩子》和《傅子》中的论述,则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解读了三公的职责,强调了三公作为天子辅佐者应有的道德品质。
《环济要略》和《说苑》中的记载,则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解读了三公的职责,强调了三公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古今通语》中的记载,则从官职制度的角度解读了三公的职责,详细阐述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具体职责和作用。
李固《奏记》中的记载,则从历史人物的角度解读了三公的职责,通过伊尹对三公的描述,展现了三公在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