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战车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战车-原文

李纲请造战车,曰:“虏以铁骑胜中国,其说有三,而非车不足以制之。步兵不足以当其驰突,一也,用车则驰突可御。骑兵、马弗如之,二也,用车则骑兵在后,度便乃出。战卒多怯,见敌辄溃,虽有长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车则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则车可以制胜明矣。

靖康间,献车制者甚众,独总制官张行中者可取。其造车之法:用两竿双轮,推竿则轮转;两竿之间,以横木筦之,设架以载巨弩;其上施皮篱以捍矢石,绘神兽之象,弩矢发于口中,而窍其目以望敌;其下施甲裙以卫人足;其前施枪刃两重,重各四枚,上长而下短,长者以御人也,短者以御马也;其两旁以铁为钩索,止则联属以为营。

其出战之法:则每车用步卒二十五人,四人推竿以运车,一人登车望敌以发弩矢,二十人执牌、弓弩、长枪、斩马刀,列车两旁。重行,行五人;凡遇敌,则牌居前,弓弩次之,枪刀又次之;敌在百步内,则偃牌,弓弩间发以射之;既逼近,则弓弩退后,枪刀进前,枪以刺人,而刀以斩马足;贼退,则车徙鼓噪,相联以进,及险乃止,以骑兵出两翼,追击以取胜。

其布阵之法,则每军二千五百人,以五分之一,凡五百人为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余二千人为车八十乘,欲布方阵,则面各用车二十乘,车相联,而步卒弥缝于其间,前者其车向敌,后者其车倒行,左右者其车顺行,贼攻左右而掩后,则随所攻而向之,前后左右,其变可以无穷,而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皆处其中,方圆曲直,随地之便,行则鳞次以为阵。止则钩联以为营,不必开沟堑,筑营垒,最为简便而完固。”

〔评〕先臣余子俊言:“大同宣抚地方,地多旷衍,车战为宜。器械干粮,不烦马驮,运有用之城,策不饲之马。”(边批:二句尽车之利。)因献图本,及兵部造试,所费不赀,而迟重难行,率归于废。故有“鹧鸪车”之号,谓“行不得”也。

夫古人战皆用车,何便于昔而不便于今?殆考之未精,制之未善,而当事者遂以一试弃之耳。且如秦筑长城,万世为利;而今之筑堡筑垣者,皆云沙浮易圮。赵充国屯田,亦万世为利;而今之开屯者,亦多筑舍无成。是皆无实心任事之人,合群策以求万全故也!法曷故哉?呜呼!苟无实心任事之人,即尽圣祖神宗之法制,皆题之曰“鹧鸪”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战车-译文

李纲请求制造战车,他说:“敌人以铁骑战胜中国,原因有三,而没有战车就无法制胜。步兵无法抵挡敌人的快速冲击,这是第一点,使用战车则可以抵御这种冲击。骑兵和马匹不如敌人,这是第二点,使用战车则骑兵可以在后方,等待合适的时机出击。士兵大多胆怯,见到敌人就溃散,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无法施展,这是第三点,使用战车则士兵有所依靠,可以发挥他们的力量,队伍有纪律,不会轻易逃跑。因此,战车可以制胜是显而易见的。

靖康年间,献上战车设计的人很多,只有总制官张行中的设计可取。他制造战车的方法是:使用两根竿子和双轮,推动竿子则轮子转动;两根竿子之间用横木连接,设置架子来装载巨弩;上面覆盖皮篱以抵御箭石,绘制神兽的形象,弩箭从口中发射,而眼睛处开孔以观察敌人;下面设置甲裙以保护士兵的脚;前面设置两重枪刃,每重四枚,上长下短,长的用来防御人,短的用来防御马;两旁用铁钩和绳索连接,停止时则连接起来形成营地。

出战的方法是:每辆战车使用二十五名步兵,四人推动竿子以移动战车,一人登上战车观察敌人并发射弩箭,二十人手持盾牌、弓弩、长枪、斩马刀,排列在战车两旁。每行五人;遇到敌人时,盾牌在前,弓弩次之,枪刀再次之;敌人在百步以内时,放下盾牌,弓弩交替发射以射击敌人;当敌人逼近时,弓弩退后,枪刀前进,枪用来刺人,刀用来斩马足;敌人撤退时,战车移动并鼓噪,相互连接前进,到达险要处停止,骑兵从两翼出击,追击以取得胜利。

布阵的方法是:每军二千五百人,其中五分之一,即五百人为将佐卫兵及辎重等,其余二千人为八十辆战车,如果要布方阵,则每面各用二十辆战车,战车相互连接,步兵填充其间,前面的战车面向敌人,后面的战车倒行,左右的战车顺行,敌人攻击左右时则掩护后方,根据敌人的攻击方向调整,前后左右的变化可以无穷无尽,而将佐卫兵及辎重等都位于阵中,方阵的方圆曲直,根据地形灵活调整,行进时像鱼鳞一样排列成阵,停止时则钩联成营,不需要挖沟筑垒,最为简便而坚固。”

〔评〕先臣余子俊说:“大同宣抚地方,地势开阔,适合车战。器械和干粮不需要马匹驮运,运送有用的城池,策动不需要饲养的马匹。”(边批: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战车的优势。)因此献上了图本,兵部制造并试验,花费巨大,但战车笨重难行,最终被废弃。因此有了“鹧鸪车”的称号,意思是“行不得”。

古人作战都使用战车,为什么过去方便而现在不方便?大概是研究不够精细,制造不够完善,而当事者因此一次试验就放弃了。就像秦朝修筑长城,万世受益;而现在修筑堡垒和城墙的人,都说沙土松软容易倒塌。赵充国屯田,也是万世受益;而现在开垦屯田的人,也大多修筑房屋无成。这都是因为没有真心实意做事的人,没有集思广益以求万全的缘故!方法有什么问题呢?唉!如果没有真心实意做事的人,即使有圣祖神宗的法制,也可以称之为“鹧鸪”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战车-注解

李纲: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臣,曾任宰相,主张积极抗金,提出多项军事改革建议。

靖康:北宋末年的年号,指1126年至1127年,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金军攻破汴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张行中:北宋末年的总制官,负责军事器械的制造,提出了改进战车的方案。

鹧鸪车:指北宋末年制造的战车,因行动迟缓、难以操作,被戏称为“鹧鸪车”,意为“行不得”。

秦筑长城:指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后世认为其具有长远的防御价值。

赵充国屯田: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曾提出屯田政策,通过军队开垦农田,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巩固了边疆防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战车-评注

李纲在北宋末年提出的战车制造建议,反映了当时中国面对金国铁骑威胁时的军事困境。金国的骑兵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著称,传统的步兵和骑兵难以有效抵御。李纲认为,战车可以成为对抗金国骑兵的有效手段。他提出的战车设计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能在战斗中发挥进攻作用。战车的结构复杂,配备了巨弩、皮篱、枪刃等多种武器,既能抵御敌人的箭矢和冲击,又能主动攻击敌人。这种战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创新,尤其是在面对强大骑兵时的应对策略。

张行中的战车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了李纲的建议。他设计的战车采用双轮双竿结构,操作灵活,车上配备了巨弩和皮篱,既能远程攻击,又能防御敌人的箭矢。战车的前部设有枪刃,既能刺击敌人,又能斩断马腿,有效削弱敌方骑兵的冲击力。此外,战车的两侧设有铁钩索,可以在停止时连接成营,形成坚固的防御阵型。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战车的战斗力,还增强了其在战场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李纲和张行中的战车设计方案反映了北宋末年军事思想的转变。面对金国的强大骑兵,传统的步兵和骑兵战术已经无法应对,战车的引入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战术的一次重要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改进上,还体现在战术思想的转变上。战车的使用使得步兵能够在战场上获得更多的保护和支援,从而提高了整体战斗力。

然而,尽管战车设计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余子俊的评论指出,战车的制造和操作成本高昂,且行动迟缓,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战场环境。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技术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尽管战车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说明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创新,还需要有实心任事的人去推动和实施。

从历史价值来看,李纲和张行中的战车设计方案虽然未能在实际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提出的军事思想和战术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车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面对强大外敌时的应对策略。这种创新精神在后世的军事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李纲和张行中的战车设计方案不仅反映了北宋末年军事技术的创新,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尽管战车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其提出的战术思想和设计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历史事件也提醒我们,军事技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创新,还需要有实心任事的人去推动和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战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