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二-原文
○著作郎
《续汉书》曰:弘农杨彪,字文先,多识博闻,与诸郎著作东观。
王隐《晋书》曰:陈寿为著作佐郎,迁大著作。
又曰:陆士衡以文学为秘书监虞濬所请为著作郎,议《晋书》限断。
又曰:何嵩善《史》《汉》,为著作。
《晋书》曰:元康元年诏:著作郎旧隶中书,而秘书既典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郎为秘书著作郎。
《晋中兴书》曰:孙盛历散骑常侍、秘书监,常领著作。
又曰:孙绰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於时才笔之士,绰为其冠。
又曰:李充为大著作。於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分作四部,秘阁以为永制。
又曰:谢沈为祠部郎,何充、庾冰以沈有史才,迁大著作。
《晋太兴起居注》曰:元帝依故事召陈郡王隐待诏著作,单衣、介帻,朔望朝著作之省。
沈约《宋书》曰:何承天除著作郎,撰国史。丞天时年已老,而著作郎并名家年少,荀伯子嘲之,常呼为奶母。承天曰:’卿当云凤皇将九子,奶母何言耶!’
又曰:著作郎,后汉官。后汉已来,太史但掌天文律历而已,其国记撰述悉在著作。江左王导表著作为史官是也。后汉东观有著作郎。
《后魏书》:崔浩好文学,时人莫及。天兴中,给事秘书,转著作郎。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风严峻,宦者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太祖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又曰:程骏拜著作郎。显祖屡引与论《易》、《老》之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闲畅。’又问骏曰:’卿年几何?’对曰:’臣六十有一。’显祖曰:’昔太公既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而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馀年,竭《六韬》之效。’
又曰:韩显宗除著作郎,高祖曾谓显宗及程灵虬曰:’著作之任,国言是司。卿等之才,朕自委悉,中省之品,卿等所闻。若欲取古人班、马之徒,固自辽阔。若求之当代文学之能,卿等应推崔孝伯。’
又曰:赵逸为赫连屈丐著作郎。世祖平统万,见逸所书,曰:’此竖无道,安得为此言乎!作者谁也?其速推之。’司徒崔浩进曰:’彼之谬述,亦犹子云之美新,皇王之道,固宜容之。’世祖乃止。
《三国典略》曰:齐主以其著作郎祖珽数上密启,命中书门下二省断珽奏事。初,珽为秘书郎,用芳林遍略质樗蒲钱。又陈元康被伤将死,凭珽作书属家累,并云祖喜边有少许物,宜早索取,珽不通此书,唤喜私问,得金二十五锭,惟与喜二锭,馀并自入。祖喜告元康二弟叔谌、季璩等,叔谌以语杨愔,愔颦眉答曰:’恐不益亡者。’因此得停。其后齐文宣以珽为秘书丞,盗遍略事发,付平阳王淹,令录珽付禁。淹遣使收珽,珽便私逃。黄门侍郎高德正谋云:’但宣命向秘书称奉并州进止,须经史各部仰丞亲自检校,催遣,如此则珽意自安,夜当还宅,然后掩捉之。’果如德正所图,遂缚送廷尉。据犯当死,文宣以其伏事先代,除名为民;爱其才伎,令直中书,普选劳旧,迁为著作。
《唐书》曰:著作郎邓隆上表请编录御制诗集,太宗冲让不许。隆好学多伎。王充兄子太之守河阳也,引隆为宾客,大见亲遇。及太宗攻洛阳,遣书谕太;隆为太复书,言辞不逊。洛阳平后,隆惧罪,变姓名,自号隐玄先生,窜於白鹿山,黄冠野服,不接人事。贞观初,征授国子主簿,与博陵崔仁师、昌黎慕容善行、弘农刘顗、新野康安礼、河东敬播俱为修史学士。隆负宿罪,犹不自安,太宗闻之,遣房玄龄谓之曰:’尔为王太作书,诚合重责,但各为其主,於朕何有恶哉?朕今为天子,何能追责匹夫之过尔,宜怛然,勿怀危惧也。’擢授著作郎。及修史成,寻卒。撰《东都记》三十卷,为学者所重。
又曰:龙朔二年改著作郎为司文郎中,佐郎为司文郎。
又曰:《刘允济传》,垂拱四年,明堂初成,允济奏上《明堂赋》以讽,则天甚嘉叹之,手制褒美,拜著作郎。
陶氏《职官要录》曰:著作郎。视通直郎,史才富博者为之。
《应亨集·让著作表》曰:自司隶校尉奉至臣五叶著作,不绝乡族,以为美谈。
○著作佐郎
王隐《晋书》曰: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已,答诏’不识。’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为郎矣。’及赵王伦篡,又欲用琦,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於家。
又曰:华峤《汉书》十典未成,秘书监缪征奏峤少子畅为著作佐郎,卒成十典。
《晋中兴书》曰:郭璞奏《南郊赋》,中宗见赋,嘉其才,以为著作佐郎。
又曰:华谭为秘书监,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等,以单族有史才白首衡门,谭荐二人擢补著作佐郎,并皆称职。
沈约《宋书》曰:谢裕字景仁,陈郡阳夏人也。会稽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不造门者,惟景仁不至,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桓玄诛元显,见景仁谓四坐曰:’司马庶人父子云何不败?遂令谢景仁三十方作著作佐郎。’
《后魏书》曰:宋弁字义和,为著作佐郎,寻除尚书殿中郎中。
高祖曾因朝会之次,历访治道,弁年少官微,自下而对,声姿清亮,进止可观,高祖称善者久之。
因是大被知遇,赐名为弁,意取弁和献玉,楚之不知宝之理也。
《后周书》曰:黎景熙,字季明。
正定古今文字於东閤,大统末,除安西将军,寻拜著作佐郎。
於时伦辈皆位兼常、伯,车服华盛,惟季明独以贫素居之,而无愧色;
又勤於所职,著述不怠;然性尤专固,不合於时,是以一为史官,十年不调。
《张华别传》曰:陈寿好学,善著述,论著作佐郎。
当时,夏侯湛等多欲作《魏书》,见寿所作,即坏已书。
《文士传》曰:束晢晚应司空辟,入府六日,除著作佐郎。
著作西观,撰《晋书》,草创三《帝纪》及《十志》。
又曰:张载作《濛汜赋》,太仆傅玄见赋叹息称善,以车迎载,言谈终日。
玄深贵重载,遂知名,起家征为佐著作郎。
○校书郎
《六典》曰: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
《汉书》曰:刘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时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
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无所不究。
又曰:王莽、刘棻时扬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后汉书》曰:马融字季长,博通经籍。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秉政。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使猾贼纵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并用,无或可废。
乃上《广成颂》以讽谏。
王隐《晋书》曰:郑默,字思元。
为秘书郎,删省旧文,除其浮秽,著《魏中经》。
中书令虞松谓默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
《晋令》曰:秘书郎掌中外三阁经书,覆校阙遗,正定脱误。
《晋太元起居注》曰:秘书丞桓绥启校定四部书,诏遣郎中四人,各掌一部。
《唐书》曰:杨烱,华阴人。
幼聪敏博学,善属文,神童举,拜校书郎,为崇文馆学士。
○正字
《六典》曰: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定典籍,刊正文字。
《唐书》曰:陈子昂苦节读书,尤善属文。
高宗灵驾将还长安,子昂诣阙上书,陈东都形胜可以安置山陵,关中俭旱,西行不便。
则天召见,奇其对,拜麟台正字。
又曰:吴通玄、道瓘为太子诸王授经,而通玄兄弟出入禁掖,恒侍太子游。
通玄与兄通微俱博学善属文,文采绮丽。
通玄幼应神童,释褐秘书省正字。
又曰:苏弁字元容,京兆武功人也。
弁少有文学,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唐明皇杂录》曰:刘晏以神童为秘书、秘书省正字。
上问晏曰:’正字正得几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二-译文
《续汉书》记载:弘农人杨彪,字文先,知识渊博,与众多郎官一起在东观负责著作。
《晋书》记载:陈寿担任著作佐郎,后来升任大著作。
《晋书》又记载:陆士衡因文学才能被秘书监虞濬聘请为著作郎,讨论《晋书》的断限问题。
《晋书》又记载:何嵩精通《史记》和《汉书》,担任著作。
《晋书》记载:元康元年,皇帝下诏:著作郎原属中书省,而秘书省负责管理文献档案,现在将中书省的著作郎改为秘书省的著作郎。
《晋中兴书》记载:孙盛历任散骑常侍、秘书监,经常负责著作。
《晋中兴书》又记载:孙绰担任散骑常侍,兼任大著作。当时有才华的文人中,孙绰是最出色的。
《晋中兴书》又记载:李充担任大著作。当时典籍混乱,李充删除繁重内容,按类别分为四部,秘阁认为这是永久的制度。
《晋中兴书》又记载:谢沈担任祠部郎,何充、庾冰认为谢沈有史才,升任大著作。
《晋太兴起居注》记载:元帝按照旧例召见陈郡王隐,让他等待著作之职,穿着单衣、戴着介帻,每月的朔望日去著作省。
沈约的《宋书》记载:何承天被任命为著作郎,撰写国史。当时何承天已经年老,而著作郎都是年轻的名家,荀伯子嘲笑他,常常称他为奶母。何承天回答说:‘你应该说凤凰将九子,奶母有什么说的呢!’
《宋书》又记载:著作郎是后汉的官职。后汉以来,太史只负责天文律历,国家历史的编纂都在著作省。
《后魏书》记载:崔浩喜欢文学,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在天兴年间,担任给事秘书,后来转任著作郎。太祖因为他的书法技艺,经常让他待在身边。太祖晚年,威严严峻,身边的宦官大多因为小过失而获罪,都逃匿起来,只有崔浩恭谨勤勉,有时整天不回家。太祖知道后,就命人赐给他御粥。崔浩坚持正直,不为富贵贫贱改变节操,都是这样的。
《后魏书》又记载:程骏被任命为著作郎。显祖多次与他讨论《易经》、《老子》的义理,回头对群臣说:‘我与这个人交谈,感到非常畅快。’又问程骏:‘你多大年纪了?’程骏回答说:‘臣今年六十一岁。’显祖说:‘过去太公已经年老,却遇到了文王。你现在遇到了我,难道不是早了吗?’程骏说:‘我虽然才能不及吕望,但陛下尊贵超过西伯。希望上天赐予我余年,我愿意竭尽《六韬》的效验。’
《后魏书》又记载:韩显宗被任命为著作郎,高祖曾经对显宗和程灵虬说:‘著作的职责,是国家言论的司职。你们的才能,我都清楚,中省的品级,你们也听说过。如果想要找到像古人班固、司马迁那样的人,当然很远。如果要在当代文学中寻找,你们应该推荐崔孝伯。’
《后魏书》又记载:赵逸担任赫连屈丐的著作郎。世祖平定统万,看到赵逸所写的文字,说:‘这个竖子无道,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是谁写的?快把他找出来。’司徒崔浩进言说:‘他的错误描述,也像扬雄赞美新朝一样,皇王的道理,本来就应该包容。’世祖才作罢。
《三国典略》记载:齐主因为他的著作郎祖珽数次上密奏,命令中书省和门下省审查祖珽的奏事。起初,祖珽担任秘书郎,用芳林遍略质樗蒲钱。又陈元康受伤临终,托祖珽写信给家人,并说祖喜在边疆有一些东西,应该早点取回,祖珽没有传达这封信,私下询问祖喜,得到金二十五锭,只给了祖喜二锭,其余都自己留下了。祖喜告诉元康的两个弟弟叔谌、季璩等人,叔谌把这件事告诉了杨愔,杨愔皱眉回答说:‘这恐怕对死者没有好处。’因此得以停止。后来齐文宣王将祖珽任命为秘书丞,盗用遍略事发,交给平阳王淹处理,命令记录祖珽并交付禁中。淹派人逮捕祖珽,祖珽就私自逃跑了。黄门侍郎高德正策划说:只要宣布命令给秘书省,称是奉并州进止,必须经过史部各部,由丞亲自检查,催促,这样祖珽就会安心,晚上会回家,然后就可以逮捕他。果然如高德正所策划,于是将他捆绑送交廷尉。按照罪行应当处死,文宣王因为他是先代的事务中的功臣,免除了他的死刑,并恢复了他的名誉;因为他爱惜他的才能,让他直接在中书省任职,普遍选拔有功之人,升任为著作。
《唐书》记载:著作郎邓隆上表请求编纂御制诗集,太宗谦虚地不同意。邓隆好学多才。王充的侄子王太守河阳时,聘请邓隆为宾客,非常亲近对待。等到太宗攻打洛阳,派人给王太写信,邓隆为王太回信,言辞不逊。洛阳平定后,邓隆害怕获罪,改名换姓,自称隐玄先生,逃到白鹿山,穿着道士服装,不与人交往。贞观初年,被征召授任国子主簿,与博陵崔仁师、昌黎慕容善行、弘农刘顗、新野康安礼、河东敬播一起担任修史学士。邓隆背着过去的罪行,仍然心不安,太宗听说后,派房玄龄对他说:‘你为王太写信,确实应该受到重罚,但各为其主,对我有什么恶处呢?我现在是天子,怎么能追究一个平民的过错呢?你应该感到欣慰,不要心怀恐惧。’提升他为著作郎。等到修史完成,不久就去世了。撰写了《东都记》三十卷,被学者所重视。
《唐书》又记载:龙朔二年,将著作郎改为司文郎中,佐郎改为司文郎。
《刘允济传》记载:垂拱四年,明堂刚刚建成,刘允济上奏《明堂赋》以讽喻,武则天非常赞赏,亲自写下表扬的文字,任命他为著作郎。
陶氏的《职官要录》记载:著作郎。相当于通直郎,由史才丰富的人担任。
《应亨集·让著作表》记载:从司隶校尉到我,五代都有人担任著作,这是我们家族的荣耀。
《晋书》记载:武帝想要任命郭琦为著作佐郎,询问尚书郭彰。郭彰因为郭琦不依附自己,回答皇帝说‘不认识’。皇帝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乌丸家的孩子能侍奉你,那么他就适合担任郎官了。’等到赵王伦篡位,又想要任命郭琦,郭琦说:‘我已经担任了武帝的官吏,不能再担任现在的官吏了。’最终在家中去世。
《汉书》记载:华峤的《汉书》十篇没有完成,秘书监缪征上奏,让华峤的小儿子华畅担任著作佐郎,最终完成了十篇。
《晋中兴书》记载:郭璞上奏《南郊赋》,中宗看到赋文,赞赏他的才华,任命他为著作佐郎。
《晋中兴书》又记载:华谭担任秘书监,当时晋陵的朱凤、吴郡的吴震等人,因为单族有史才,年老还在门下,华谭推荐他们补任著作佐郎,他们都称职。
沈约的《宋书》记载:谢裕字景仁,是陈郡阳夏人。会稽王世子元显的宠臣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人不登门拜访,只有谢景仁不去,三十岁才担任著作佐郎。桓玄诛杀元显后,见到谢景仁对众人说:‘司马氏父子怎么会失败呢?以至于让谢景仁三十岁才担任著作佐郎。’
《后魏书》记载:宋弁字义和,担任著作佐郎,后来被任命为尚书殿中郎中。高祖曾经在一次朝会上,询问治理国家的道理,宋弁年纪轻轻,官职不高,但他在回答问题时声音清亮,举止得体,高祖对他赞誉有加,称赞了很久。因此,宋弁受到了重用,赐予他名字‘弁’,寓意为‘弁和献玉’,意指楚国人不知道宝物的价值。
《后周书》记载:黎景熙,字季明。他在东閤整理了古今的文字,在大统末年,被任命为安西将军,不久后又被授予著作佐郎。当时他的同辈都身兼要职,车马服饰华丽,只有季明因贫穷朴素而生活,但他并不因此感到羞愧;而且他勤于自己的职责,著作不辍;然而他的性格特别固执,不适应当时的风气,因此他成为史官后,十年都没有调动过。
《张华别传》记载:陈寿喜欢学习,擅长著述,讨论著作佐郎的职位。当时,夏侯湛等人都想撰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作品后,就毁掉了自己已经写好的书。
《文士传》记载:束晢晚年被征召为司空,进入府中六天后,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在著作西观,他撰写了《晋书》,草创了三《帝纪》和《十志》。
又记载:张载创作了《濛汜赋》,太仆傅玄看到赋文后赞叹不已,用车子接载张载,两人交谈了一整天。傅玄非常重视张载,他因此出名,后来被征召为佐著作郎。
《六典》记载:校书郎有八人,官职为九品上,负责校对典籍、纠正文字。
《汉书》记载:刘歆,字子骏,年轻时就因为通晓《诗书》和擅长写作而被召见,成帝时在宦官署待命,担任黄门郎。河平年间,受命与父亲刘向一起负责校对秘书,讲解六艺的传记,对诸子百家都有深入研究。
又记载:王莽、刘棻时期,扬雄在天禄阁上校对书籍,有使者来抓扬雄,扬雄担心自己无法逃脱,就从阁上跳下,几乎丧命。王莽说:‘扬雄素来不参与政事,为何会在这里?’询问原因后,才知道刘棻曾经向扬雄学习写奇字,扬雄并不知道这件事,因此有诏令不要追究。
《后汉书》记载:马融,字季长,博学多才,通晓经籍。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闻马融的名声,召他为舍人。永初四年,被任命为校书郎中,前往东观负责校对秘书。当时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掌权。他们认为文德可以振兴,武功应该废弃,因此停止了狩猎之礼,停止了战阵之法,导致狡猾的贼人横行,趁此机会无所顾忌。马融因此感到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不会失落,五才并用,没有一种是可废弃的。于是他上呈《广成颂》来讽谏。
王隐的《晋书》记载:郑默,字思元。担任秘书郎,删减整理旧有的文献,除去其中的浮夸和杂乱,著有《魏中经》。中书令虞松对郑默说:‘从今往后,是非曲直将会有明确的分别了。’
《晋令》记载:秘书郎负责管理中外三阁的经书,复查遗漏,纠正错误。
《晋太元起居注》记载:秘书丞桓绥负责校定四部书,皇帝下诏派遣四位郎中,每人负责一部。
《唐书》记载:杨烱,华阴人。年幼聪敏博学,擅长写作,被举为神童,被任命为校书郎,担任崇文馆学士。
《六典》记载:正字有四人,官职为九品下,负责确定典籍,纠正文字。
《唐书》记载:陈子昂坚守节操读书,尤其擅长写作。高宗的灵柩即将返回长安,陈子昂到朝廷上书,建议在东都洛阳安置陵墓,因为关中地区干旱,西行不便。武则天召见他,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任命他为麟台正字。
又记载:吴通玄、道瓘为太子和诸王讲授经书,而通玄兄弟出入禁宫,经常陪伴太子游玩。通玄和他的哥哥通微都博学多才,擅长写作,文采斐然。通玄年幼时就被举为神童,从秘书省正字起步。
又记载:苏弁,字元容,是京兆武功人。苏弁年轻时就擅长文学,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
《唐明皇杂录》记载:刘晏以神童的身份担任秘书省和秘书省正字。皇帝问刘晏:‘正字能纠正多少字?’刘晏回答:‘天下所有的字都是正确的,只有‘朋’字还没有纠正。’唐玄宗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二-注解
著作郎:著作郎是古代中国官职,主要负责修史、编纂文献等文化工作。在东汉时期,著作郎隶属于东观,负责整理国史。晋朝以后,著作郎成为专门负责史书编纂的官员。
东观:古代的图书馆。
秘书监:秘书监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管理国家图书、档案,以及选拔、培养文学人才。
中书:中书是古代中国官署名,负责处理皇帝的机密文书,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
秘书著作郎:秘书著作郎是晋朝时期设立的一个官职,由中书著作郎改称,主要负责秘书省的史书编纂工作。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中国官职,为皇帝的顾问,有参与朝政的权力。
大著作:大著作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编纂大型史书,如《晋书》。
祠部郎:祠部郎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祭祀和宗庙事务。
国史:国史是指国家的历史,通常由官方编纂。
太史:太史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天文、历法、史书等事务。
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历史、撰写史书的官员。
后汉:后汉是指东汉,是汉朝的第二个时期。
著作佐郎:官名,负责撰写官方文献和史书。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机密文书,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
赵王伦:赵王伦是晋朝时期的一个权臣,后来篡位。
秘书郎:官名,负责管理秘书。
会稽王世子元显:会稽王世子元显是东晋时期会稽王的儿子,权倾一时。
司马庶人父子:司马庶人父子是指东晋时期的司马家族,因司马道子被废为庶人而得名。
宋弁:宋弁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字义和,曾任著作佐郎、尚书殿中郎中等职。
尚书殿中郎中:官名,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殿中事务。
高祖:指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朝会:古代朝廷定期召集的会议。
治道:治理国家的道路,即治国之道。
弁和献玉:古代传说故事,指将美玉献给君王,却未被君王识宝。
黎景熙: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字季明。
正定古今文字:整理和规范古代和现代的文字。
安西将军:官名,负责管理边疆的军事。
车服华盛:指车辆和服饰华丽。
陈寿:三国时期蜀汉的史学家,著有《三国志》。
夏侯湛: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
束晢:晋朝的文学家。
司空:官名,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大政。
著作西观:指负责撰写史书的机构。
张载:晋朝的文学家,著有《濛汜赋》。
太仆:官名,负责马匹和车辆。
傅玄:晋朝的文学家,曾任太仆。
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
雠校典籍:校对和核对典籍。
刊正文字:修正书籍中的文字错误。
刘歆: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学者。
黄门郎:官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校秘书:负责校对秘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诸子:指诸子百家,即古代各种学派。
马融: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学者。
校书郎中:官名,校书郎的上级。
猾贼:指狡猾的盗贼。
文德:指文治,即以文教化国家。
武功:指武功,即军事力量。
蒐狩之礼: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战阵之法:军事战术。
广成颂:马融的作品。
郑默:晋朝的文学家。
朱紫别矣:指书籍的优劣已经分明。
秘书丞:官名,秘书省的官员。
四部书:指经、史、子、集四部。
杨烱:唐朝的文学家。
崇文馆学士:官名,负责文化教育。
正字:官名,负责校正书籍文字。
陈子昂:唐朝的文学家。
麟台正字:官名,麟台省的正字。
吴通玄:唐朝的文学家。
道瓘:唐朝的文学家。
太子:指皇太子。
苏弁:唐朝的文学家。
秘书省正字:官名,秘书省的正字。
刘晏:唐朝的文学家。
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二-评注
《后魏书》中记载的宋弁,字义和,他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鲜明。作为著作佐郎,他的年轻和官职低微并不妨碍他在朝会上的表现。他的声音清亮,举止得体,得到了高祖的赞赏。高祖赐名给他,寓意深刻,既有献玉的象征,也有对宋弁才华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人才识别和培养的重视。这一段文字展现了魏晋时期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后周书》中的黎景熙,字季明,他的形象则更加凸显了他的清贫和坚守。在官场中,他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勤奋于自己的职责,即使不被重用,也毫无怨言。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官场中的坚守和清高,以及他们对于个人品德和职业操守的执着。
《张华别传》中提到的陈寿,他的好学和对《魏书》的撰写,使得夏侯湛等人放弃了自己的著作。这表明了陈寿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学术的尊重和对才华的认可。
《文士传》中的束晢和张载,他们的故事展示了文人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对文化的贡献。束晢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晋书》的草创,而张载的《濛汜赋》得到了傅玄的高度评价,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和成就。
《六典》中关于校书郎的记载,揭示了古代图书馆和文献管理的重要性。校书郎的职责是对典籍进行校对和文字的刊正,这体现了古代对文献保存和传承的重视。
《汉书》中刘歆和王莽、刘棻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文人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影响力,以及他们在面对政治压力时的勇气和智慧。
《后汉书》中马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在政治上的参与和对文化传承的贡献。马融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对文武之道的坚持,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晋书》中郑默的故事,说明了古代文人在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对文献保存和传承的重视。
《晋令》和《晋太元起居注》中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秘书郎和秘书丞在文献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体现了古代对文献保存和传承的重视。
《唐书》中杨烱的故事,展示了古代文人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对人才的重视。
《六典》中关于正字的记载,再次强调了古代对文献文字的严谨态度和对文献保存的重视。
《唐书》中陈子昂、吴通玄、道瓘和苏弁的故事,展现了唐代文人在文学和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唐明皇杂录》中刘晏的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在政治和学术上的智慧,以及他们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刘晏对‘朋’字的解读,既展示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文字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