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孟珙-原文
孟珙攻蔡。
蔡人恃柴潭为固,外即汝河。
潭高于河五六丈,城上金字号楼伏巨弩,相传下有龙,人不敢近。
将士疑畏。
珙召麾下饮酒,再行,谓曰:“此潭楼非天造地设,伏弩能及远,而不可射近,彼所恃,此水耳。决而注之,涸可立待。”
遣人凿其两翼,潭果决,实以薪苇,遂济师,攻城克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孟珙-译文
孟珙攻打蔡州。
蔡州人依靠柴潭作为防御,外面就是汝河。
柴潭比汝河高出五六丈,城上的金字号楼里藏着巨大的弩箭,传说潭下有龙,人们不敢靠近。
将士们因此感到疑虑和畏惧。
孟珙召集部下喝酒,再次行动时对他们说:“这个潭和楼并不是天造地设的,弩箭虽然能射得远,但不能射近,他们所依赖的只是这潭水而已。如果我们决开潭水,让它流走,潭水很快就会干涸。”
于是派人凿开潭的两侧,潭水果然决堤,孟珙用柴草填实潭底,随后带领军队渡过潭水,攻下了城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孟珙-注解
孟珙:南宋著名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多次参与抗金战争,尤其在防御和攻城战术上有独到之处。
蔡:指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南宋时期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柴潭:蔡州城外的一处深潭,因其水深且传说有龙,被视为天然屏障。
汝河:流经蔡州的一条河流,是蔡州的重要水源和防御屏障。
金字号楼:蔡州城上的防御建筑,配备有大型弩机,用于远程防御。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圣的象征,常被视为水神或守护神,传说中龙居住于深水之中。
薪苇:指柴草和芦苇,古代常用于填塞水道或作为燃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孟珙-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宋将领孟珙攻打蔡州的战役,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蔡州城外的柴潭因其水深且传说有龙,被视为天然屏障,守军依赖此潭作为防御工事。孟珙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潭水虽深,但并非不可攻破。他利用潭水高于汝河的特点,提出决水注河的策略,使潭水迅速干涸,从而削弱了蔡州的防御力量。
孟珙的战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以智取胜’原则。他不仅善于利用地形,还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弱点。蔡州守军因传说潭中有龙而心生畏惧,孟珙则通过饮酒壮胆,鼓舞士气,进一步瓦解了敌军的心理防线。这种心理战术在古代战争中尤为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孟珙在战术执行上也展现了极高的组织能力。他派遣士兵凿开潭的两翼,迅速决水,并用薪苇填塞水道,确保军队能够顺利渡过潭水,直逼城下。这种高效的执行力是古代将领成功的关键之一。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段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龙的崇拜和敬畏。龙作为水神,被视为不可侵犯的存在,但孟珙通过实际行动打破了这种迷信,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力量。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突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孟珙的军事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勇气,以及文化观念的演变。它为我们理解南宋时期的军事策略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