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七十三-原文
○慈爱
《说文》曰:慈,爱也。
《释名》曰:慈,字也。
《韩诗外传》曰:夫为人父者,心怀慈仁之爱,以畜养之。爱子不詈,髦子不笞。
《礼记·学记》曰:夫慈者,所以使众也。
《左传·昭五年》曰: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
《孝经援神契》曰:母之於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宋均曰:火则自绝,甘则分。)
《家语》曰:孔子曰:’明君心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以优柔之。’
《汉书》曰:翟方进少为郡小吏,号迟钝,因病归,欲游学,后母愍其志,而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之。
谢承《后汉书》曰:杨彪子循为曹操所杀。后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列女传》曰:魏孟阳之女,芒卯之后妻也,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爱慈母。前妻中子犯魏王令,罪当死。慈母忧感悲哀,带因减赤。人有谓慈母曰:’人不爱母,何为忧惧勤劳如此?’母曰:’其父为其孤也,而使妾为之继母,如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何谓慈乎?’魏王闻之,高其义,赦其子而复其家。自此之后,五子亲侍慈母。
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
《韩子》曰:爱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生。贵功者,於事仁。
《淮南子》曰:尧立孝慈,使民如子弟。
《说苑》曰:魏文侯封太子挚於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闻子问,不可谓慈。臣愿奉使,侯何所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仓唐緤北犬,奉晨凫,文侯赐太子衣一袭,令以鸡鸣时致之。太子发筐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具驾,君侯召我也。’唐来不受。太子曰:’《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文侯大喜,仓唐一使文侯为慈父,挚为孝子。
潘岳《西征赋》曰:夭赤子於西安,坎路侧而瘗之。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日之期。虽逸厉於延吴,实潜恸於余慈。
《蔡邕书》曰:邕薄祐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陆则对座,食则比豆。
○恭敬
《说文》曰:恭,肃也。
《释名》曰:恭,供也,自持也。亦言供给事人,敬警也。
《易·小故翟》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於恭。(取过於礼,而不为害。)
《易·系辞》曰:君子致恭,以存其位。
《易·文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尚书·五子歌》曰:居民上者,奈何弗敬?
《毛诗·小弁》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
又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
《大戴礼》曰:昔禹见耕者五偶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
又曰:昔武王践祚,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不履影。
《礼记·曲礼》曰:君子恭敬蹲节,退让以明礼。
又《檀弓上》曰: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杀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於狐突曰:’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图,谋。)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又《少仪》曰:宾客主恭,祭祠主敬。
又《乐记》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
又《哀公问》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令而恭敬。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又《经解》曰:恭俭庄敬,《礼》教也。
《左传·宣上》曰:晋灵公不君,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而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触槐而死。
又《襄二十三年》曰:季氏以公鉏为马正,(贾逵曰:马正,家司马。)愠而不出。闵子马见之,(闵子马,曾大夫闵马父也。)曰:’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恭敬父命,何常之有!’公鉏然之。敬恭朝夕,恪居官次。
又《昭七》曰:正考父佐戴、武、宣,(三人皆宋君也。)三命滋益恭。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俯恭於伛,伛恭於偻。)循墙而走,(言不敢安行也。)亦莫余敢侮。’
《论语》曰: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又曰: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又曰: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又曰:子禽语子贡曰:’子之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
《家语》曰:孔子曰:’恭则近礼,尧舜笃恭,以王天下。’
又曰:颜渊将西游宋。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而已矣。恭则近於礼,忠敬则人爱。’
《史记》曰: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薄多壮,又难治。然则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
《汉书》曰:万石君石奋,其父赵亡,徙温。
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
高祖与语,爱其恭敬。
奋积功劳,孝文时太中大夫。
恭勤,过宫阙门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
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
《魏略》曰:常林少单贫,带经耕锄。
其妻自担饷馈之。
林虽在田野,其相敬过於宾客。
《吴书》曰:顾悌,字子通。
待妻子有礼,常夜入晨出,希见其面。
常疾笃,妻出看之,悌命左右,自扶起冠帻。
王隐《晋书》曰:庾衮执事有恪,与弟子治藩,跪而受条。
其人曰:’今在隐屏,先生胡不踞?’
衮乃揖而延之,正席而坐。
告之曰:’何以幽显,易其操者乎?’
《樊英别传》曰:英尝病卧便室中,英妻遣婢拜问。
英答拜,或问之,英曰:’妻,齐也。’
《说苑》曰:鲁有恭士,名曰机泥,行年七十,其恭甚益。
冬日行阴,夏日行阳,一食之间三起。
见衣裘褐之士,则为之礼。
鲁君问曰:’机子年甚长矣,不可释恭乎?’
泥对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斧钻加於泥者,何释恭为?’
又曰:赵简子乘弊车瘦马,衣设羊裘。
其宰谏曰:’车新则安,马肥则往来疾,狐格之裘温且轻。’
简主曰:’吾非不知,吾闻君子服美则益恭,小人服美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小人之心也。’
○知
《易·系辞》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礼记·中庸》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论语·公冶长》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卫大夫宁俞。)
又《雍也》曰:知者乐水。
又曰:知者动。
《尔雅》曰:距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丹穴之人知。
《史记》:秦使王稽於魏。
知范雎贤,载入秦。
至湖,穰侯至,劳稽,曰:’君得无与诸游子俱来?’
稽曰:’不敢。’即别去。
雎曰:’吾闻穰侯知士也,其见事迟,向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於是下车走,行十馀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人,乃止。
又曰: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弟也。
滑稽多知,秦人号曰:’知囊’。
又曰:胨错以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知囊’。
又曰: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雄雌。’
汉王笑谓曰:’吾宁斗知不斗力。’
《汉书》曰:陈婴者,东阳令史也。
少年杀其令,相聚邑中,从之者得二万人。
欲立婴为王,婴母谓曰:’吾为乃家妇,闻先故未曾贵,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属,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亡为世所指名也。’
婴乃不敢为王。
范晔《后汉书》曰:鲁恭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知囊’。
干宝《晋纪》曰:桓范出赴曹爽,宣王谓蒋济曰:’知囊往矣。’
《晋中兴书》曰:王允之,字渊猷,年在总角,从伯敦深知之。
尝夜饮,允之辞醉,先眠。
时敦将谋作逆,因允之醉,别床卧,夜中与钱凤计议。
允之已醒,悉闻其语,恐或疑,便於眠处大吐,衣面并污。
凤既出,敦果照视,见其眠吐中,以为大醉,不复疑之。
《华阳国志》曰:任文孙,字文公,阆中人。
初,武檐山石折,文公曰:’噫!西方知士死,吾其应之。’
遂卒。
益部为之谚曰:’任文公,知无双。’
《文子》曰:神者,知之渊也,神清则知明。
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则心平。
《庄子》曰:巧者劳,知者忧。
《尹子》曰:两知不能相救,两贵不能相临,两辩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
《商君书》曰:知者见於未萌。
《申子》曰:知均不相使,力均不相胜。
《吕氏春秋》曰:目之见也籍於照,心之知也籍於重。
《淮南子》曰:知之以知权者,人英也。
又曰:裨谌出郭而知,以成子产之事。
《新序》曰:魏文侯曰:’知士者,国之器也。国有知士,则无诸侯之忧。’
桓谭《新论》曰:’杨子云何人耶?’答曰:’才知开通,能入圣道。汉兴以来,未有此也。’
《论衡》曰:’其知如倾,其德如山。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以乃能自通。’
又曰:’刘子骏,汉朝知囊,笔墨渊海。’
袁子《正书》曰:’杨子曰:’庄周何人哉!’袁子曰:’太而不俭,重而畏祸,知人也。’
孙卿《知赋》曰:’血,气之释也;志,意之荣也。百姓待之,是谓君子之知。’
○聪敏
《论语·公冶长》曰:’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汉书》曰:’桑弘羊,雒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为侍中。’
谢承《后汉书》曰:’应奉读书,五行并下。’
《九州春秋》曰:’夏侯渊为刘备所杀於阳平。曹公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备拒险守峡,王欲还,晨☆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杨修便曰:’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王欲还也。’引还。’
《吴志》曰:’顾谭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
《后魏书》曰:’祖莹,字玄珍,十二为中书学生。’
沈约《宋书》曰:刘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
《益部耆旧传》曰:何祗补成都令,使人投算,祇听其读,而心计不差升合,其精如此。
《费祎别传》曰:于时军国多事,众务烦猥。祎识寤过人,每读书记,粗举目暂视,已充其数。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不废也。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欲则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纡滞。允为叹曰:’才力相悬若此之远。’
《说苑》曰:昔邹忌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邹忌,为设妙辞,淳于三称,邹忌三知之,如应响。淳于等辞诎而去。故所以尚干将莫耶者,贵於立断也;所以尚骐骥,为立至也。是以聪明敏捷,欲人之入也。
《世说》曰: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题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魏武谓修:’卿解不?’答曰:’解!’魏武帝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乃曰:’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齑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帝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不如卿三十里。’
《世说》曰:人饷食魏武帝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题上为’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一口,何疑?’
○强记
《礼记·曲礼》曰:博闻强识,谓之君子。
《汉书》曰: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一箧。张安世忆记之,后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安世长子千秋为中郎将,将兵随渡辽将军范朋友击乌桓。还,谒大将军光,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东观汉记》曰:虞延,字君大,为郡督邮。光武东巡,路由小黄,高帝母昭灵后园陵宰缮。诏呼延引见,问园陵之事。延占对可观,其陵株梓皆识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
谢承《后汉书》曰:应奉常从彭城相袁贺,时出行闭治,车师门内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另后数十年,於道路见车师,识而呼之。
又曰:吴郡陆续,初仕郡户曹史。饥荒,太守尹兴使续於都亭赋闷饘粥。续悉简阅其人,讯以名氏。事毕,兴问所几?因说六百馀人,皆分别姓字,无有误谬。
又曰:王充,字仲任,上虞人。家贫无书,常游洛阳肆,阅所卖书,辄能诵忆。
袁山松《后汉书》曰:荀淑与陈实神交,及其弃朗陵而归也,数命驾诣之。淑御慈明,从叔慈抱孙文若而行,实亦令玄方侍侧,季方作食,抱孙长文而坐,相对怡然。尝一朝求食,季方尚少,跪曰:’高闻大人荀君言甚善,窃听之,甑坏饭成糜。’实曰:’汝听谈解乎?’谌曰:’惟因令与二慈说之。’不失一辞,二公大悦。
《典略》曰:延笃,字柿裴,南阳犨人。初从堂锨季度受《春秋左传》,借本便讽。
《魏志》曰:初,王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卿能诵否?’曰:’能!’即暗诵之,不差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复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
《吴志》曰:朱桓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妻子悉识之。
《晋中兴书》曰:陶侃明识过人,武昌道上种杨柳,人有窃之,植于其家。侃见而识之,问何以盗官所植乎?时以为神。
《益部耆旧传》曰:张松识达精异,刘璋遣曹公,杨修以公所撰兵书示松,饮宴之间一省,即便暗诵。
《祢衡别传》曰:衡字正平。黄射作章陵太守,衡俱有所之,见蔡伯喈所为碑,正平一过,视之,叹之言好。后各归章陵,自恨不令使写之。正平曰:’吾虽一过,皆识其所言,惟第四行中石尽磨灭,两字不分明。’因援笔书之,初无遗失,惟两字不着。
《蔡琰别传》曰:琰字文姬,邕之女。年六岁,邕鼓琴弦,琰曰:’第一弦。’邕故断其一,问之,琰曰:’第二弦。’邕故断一弦,琰曰:’第四弦。’
《世说》曰:夏侯策,魏文示其爵里刺,一见之悉忆。
《俗说》曰:桓宣城丧后,家至贫。孔夫人疾患,须羊解神,不能得。桓温以弟买得,质羊,羊主家富,谓桓言:’仆乃不须买得郎为质,但郎家贫,幸可为郎养。’买得郎者,车骑冲也。后江州出射,堂射,羊主东边看射,车骑犹识之,呼来问:’公识我不?’答云:’不识。’桓公曰:’我是昔日买得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七十三-译文
《说文》说:慈,就是爱。
《释名》说:慈,是一个字。
《韩诗外传》说:作为父亲的人,心中怀着慈爱仁厚的情感,用来养育孩子。爱护孩子不责骂,对待年长的孩子不鞭打。
《礼记·学记》说:慈爱,是用来使众人团结的。
《左传·昭五年》说:子产去世,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流出眼泪,说:‘这是古代留下的仁爱。’
《孝经援神契》说:母亲对于孩子,抚养教育非常勤勉,把干燥的地方让给孩子,自己住在潮湿的地方,自己少分甘甜的食物。(宋均说:火就会自己熄灭,甘甜的食物就分给孩子。)
《家语》说:孔子说:‘明君心胸宽广,能够容纳他的百姓,用慈爱来温和地对待他们。’
《汉书》说:翟方进年轻的时候是郡里的一个小官吏,被人认为迟钝,因病回家,想要外出求学,他的后母同情他的志向,又怜悯他年幼,就跟着他到了长安,织鞋来供给他。
谢承《后汉书》说:杨彪的儿子杨循被曹操所杀。后来曹操见到杨彪问:‘您为什么这么瘦?’杨彪回答说:‘我感到羞愧,没有像日磾那样先见之明,还怀有老牛舔犊的慈爱。’曹操因此改变了脸色。
《列女传》说:魏国孟阳的女儿,是芒卯的后妻,有三个儿子,前妻的儿子有五个,都不爱他们的继母。前妻的中子违反了魏王的命令,罪行应该处死。继母因为忧虑悲伤,因此减少了自己的饮食。有人对继母说:‘别人不爱自己的母亲,你为什么这么忧虑和勤劳?’继母说:‘他的父亲因为他成为孤儿,而让我成为他的继母,如果作为母亲却不能爱自己的孩子,那还叫什么慈爱呢?’魏王听到这个,非常赞赏她的道义,赦免了他的儿子,并恢复了他们的家。从那以后,五个儿子开始亲近并侍奉他们的继母。
老子说:我有三样宝贝,第一就是慈。
《韩子》说:爱孩子的人,对孩子慈爱。重视生命的人,对生命慈爱。重视功绩的人,对事情仁爱。
《淮南子》说:尧帝立了孝慈的典范,使百姓像子弟一样。
《说苑》说:魏文侯封太子挚到中山,三年没有来往。他的门客赵仓唐说:‘作为儿子,三年没有听到父亲的消息,不能算是孝顺;作为父亲,三年没有听到儿子的消息,不能算是慈爱。我愿意去一趟,看看太子有什么喜好。’太子说:‘太子喜欢晨凫,喜欢北方的犬。’赵仓唐就带着北方的犬,送来晨凫,文侯赏赐太子一套衣服,命令他在鸡鸣时送到。太子打开盒子看衣服,全都是颠倒的。太子说:‘快准备车马,君侯召见我了。’赵仓唐不接受。太子说:‘《诗经》说:东方还没有亮,衣裳就颠倒,颠倒过来,是公召见我。’于是向西去了,文侯非常高兴,赵仓唐一次行动就使文侯成为慈父,太子成为孝子。
潘岳《西征赋》说:在西安把一个赤子夭折,放在坎坷的道路旁边埋葬。亭子有一个千秋的称号,孩子却没有七天的哀期。虽然他远在延吴享受逸乐,实际上在我心中仍然深深地悲痛。
《蔡邕书》说:蔡邕早逝双亲,年过三十,头发黑白相间,他的叔叔安慰他,还像对待小孩一样。在坐着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像对待小孩一样。
《说文》说:恭,就是严肃。
《释名》说:恭,是供给的意思,自我克制。也说是供给事务,敬慎小心。
《易经·小过》说:山上有雷,小过。君子因此行事过于恭敬。(取过於礼,而不为害。)
《易经·系辞》说:君子表现出恭敬,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
《易经·文言》说:用敬来使内心正直,用义来使外在行为端正,敬和义确立了,德行就不会孤单。
《尚书·五子歌》说:居于上位的人,为什么不尽心敬重?
《诗经·小弁》说:对于桑树和梓树,一定要保持恭敬。
又说:要恭敬地对待,因为天意是显赫的。
《大戴礼》说:从前大禹看到耕种的五对夫妇,经过十个村邑,就下马向有德行的人致敬。
又说:从前武王登基,进入家门,从未越过门槛,来来去去都不踩到自己的影子。
《礼记·曲礼》说:君子恭敬地蹲着,退让以显示礼仪。
又《檀弓上》说:晋献公要杀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向公公开你的想法呢?’世子说:‘不可以。君主宠爱骊姬,这会伤害君主的心。’说:‘那么你为什么不离开呢?’世子说:‘不可以。君主认为我要杀他。天下难道有无父之国吗?我怎么能离开呢?’派人向狐突辞行说:‘君主年纪大了,儿子年幼,国家多难,伯氏不出面来帮助君主;伯氏如果出面来帮助君主,(图,谋。)申生愿意接受赏赐而死去!’再三拜谢,叩首而死。因此被认为是恭世子。
又《少仪》说:宾客之间要恭敬,祭祀时要严肃。
又《乐记》说: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敬,是礼的规则。
又《哀公问》说:请问什么是敬身?孔子回答说:‘君子言语过分,百姓就会效仿;行为过分,百姓就会效仿。君子言语不超过分寸,行为不超过规矩,百姓不用命令就会恭敬。如果是这样,就能敬重自己;能敬重自己,就能成全他的亲人。’
又《经解》说:恭敬节俭,是《礼》的教育。
《左传·宣上》说:晋灵公不称职,赵宣子多次劝谏,晋灵公很烦恼,派人刺杀赵宣子。早晨去,寝门已经打开,他穿着正式的衣服准备上朝,但时间还早,就坐着打盹。麑退下去后感叹说:‘不忘恭敬,是百姓的主宰。刺杀百姓的主宰,这是不忠。’撞到槐树上而死。
《左传·襄二十三年》说:季氏让公鉏担任马正,(贾逵说:马正,家司马。)他很不高兴,不出门。闵子马见到他,(闵子马,曾大夫闵马父。)说:‘作为儿子,担心不孝顺,不担心没有地方去。恭敬地服从父亲的命令,有什么不正常呢!’公鉏接受了。
《左传·昭七》说:正考父辅佐戴、武、宣三位宋君,(这三个人都是宋国的君主。)三次被任命官职,越发恭敬。所以他的鼎上刻着铭文说:‘一命而弯腰,再命而驼背,三命而低头。(低头恭敬于驼背,驼背恭敬于弯腰。)沿着墙边走,(意思是说不敢安心行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
《论语》说:恭敬接近于礼,远离耻辱。
又说:司马牛忧虑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我却没有。’子夏说:‘商听说过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恭敬而不失,与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都是兄弟。’
又说:樊迟问仁。孔子说:‘居住要恭敬,做事要严肃,待人要忠诚。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能放弃。’
又说:子禽对子贡说:‘你这么恭敬,孔子难道比你更有才能吗?’
《家语》说:孔子说:‘恭敬接近于礼,尧舜都十分恭敬,因此能够统治天下。’
又说:颜渊将要西游到宋国。问孔子:‘怎样做人呢?’孔子说:‘只是恭敬而已。恭敬接近于礼,忠诚恭敬就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史记》说:子路担任蒲地的大夫,辞别孔子。孔子说:‘你年轻力壮,又难以治理。那么我告诉你,恭敬和严肃,可以掌握勇猛。’
《汉书》记载:万石君石奋,他的父亲石赵去世后,全家迁往温县。汉高祖刘邦东征项羽,路过河内时,石奋当时十五岁,担任小官吏。高祖与他交谈,喜欢他的恭敬。石奋累积功劳,在汉文帝时期成为太中大夫。他非常恭敬勤勉,每次经过宫阙门都会下车快步走,见到路过的马也会停下来行礼。他的子孙担任小官吏回来拜见时,万石君必定穿着朝服接见他们。
《魏略》记载:常林年轻时长得贫穷,一边带着经书一边耕种。他的妻子亲自挑着食物来给他送饭。尽管常林在田野里,他的妻子对他的尊敬超过了对待宾客。
《吴书》记载:顾悌,字子通。对待妻子很有礼貌,经常是晚上出去,早上回来,很少见到他的面。他病得很重,妻子来看他,他让左右的人扶他起来,戴上帽子。
王隐的《晋书》记载:庾衮在任职时非常严谨,与弟子治理藩国,跪着接受命令。有人问他:‘现在你隐居在这里,先生为什么不坐着?’庾衮于是拱手邀请他,让他正坐下来。告诉他:‘为什么在隐居和显达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操守呢?’
《樊英别传》记载:樊英曾经生病卧床,他的妻子派婢女来问候,樊英也回礼。有人问他,樊英说:‘妻子,就是我的齐。’
《说苑》记载:鲁国有位名叫机泥的恭士,年纪七十岁时,他的恭敬更加显著。冬天走在阴暗的地方,夏天走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顿饭之间会起来三次。见到穿着粗布衣服的人,就会向他们行礼。鲁君问他:‘机子年纪这么大了,难道不应该放下恭敬吗?’机泥回答说:‘君子喜欢恭敬来成就名声,小人学习恭敬来免除刑罚,就像斧头和钻头加在我身上,我为什么要放下恭敬呢?’
《说苑》又记载:赵简子乘坐破旧的车,骑瘦马,穿着羊皮袄。他的管家劝他说:‘车新则行驶平稳,马肥则往来快速,狐皮袄既温暖又轻便。’赵简子说:‘我知道这些,但我听说君子穿着华丽则更加恭敬,小人穿着华丽则更加傲慢。我这样做是为了提醒自己,以防有小人的心思。’
《易经·系辞》说:智慧能够周遍万物,道德能够救济天下。
《礼记·中庸》说:舜的智慧是伟大的吗?舜喜欢提问并且善于洞察浅显的话语。
《论语·公冶长》说:宁武子,国家政治清明时他明智,国家政治混乱时他愚笨。他的明智可以到达,他的愚笨却无法达到。(宁武子,卫国的宁俞。)
《论语·雍也》说:智者喜欢水。
《论语·雍也》又说:智者会行动。
《尔雅》说:距离齐州以南,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丹穴,丹穴的人有智慧。
《史记》记载:秦国派王稽去魏国。王稽知道范雎有才能,就载他回秦国。到了湖边,穰侯王陵到了,慰劳王稽,说:‘您难道没有和那些游子一起来吗?’王稽说:‘不敢。’于是分开走。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了解人才的,他看事情迟钝,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忘记搜查了。’于是下车快步走,走了十多里,果然让骑兵回来搜查车中,没有人,才停止。
《史记》又记载:樗里子名疾,是秦惠王的弟弟。他滑稽多智,秦人称呼他为‘知囊’。
《史记》又记载:胨错凭借口才得到太子的宠爱,太子家中称他为‘知囊’。
《史记》又记载:项羽对汉王说:‘天下动荡数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我愿意和汉王挑战,决定胜负。’汉王笑着对他说:‘我宁愿和智者斗智,不愿和力士斗力。’
《汉书》记载:陈婴是东阳的令史,年轻时杀了县令,与一群人在城中聚集,跟随他的人有两万人。他们想要立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对他说:‘我是你家的妻子,听说我们家以前从未显贵,现在突然得到这么大的名声,不吉祥,不如依附别人,成功的话还能封侯,失败的话容易灭亡,灭亡后还会被世人指名道姓。’陈婴于是不敢称王。
范晔的《后汉书》记载:鲁恭的祖父鲁匡,在王莽时期担任羲和,有权势,被称为‘知囊’。
干宝的《晋纪》记载:桓范出逃到曹爽那里,宣王对蒋济说:‘知囊走了。’
《晋中兴书》记载:王允之,字渊猷,年纪很小时就受到伯父王敦的赏识。曾经一次晚上饮酒,王允之假装醉酒,先去睡觉。当时王敦计划谋反,趁允之醉酒,另睡一床,夜里与钱凤商议。允之醒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担心被人怀疑,就在睡觉的地方大吐,衣服和脸都弄脏了。钱凤出去后,王敦果然来看,看到允之吐在床上,以为他真的喝醉了,不再怀疑他。
《华阳国志》记载:任文孙,字文公,是阆中的人。起初,武檐山上的石头断裂,文公说:‘唉!西方的智者死了,我也要跟随他。’于是去世。益部的人们为他编了谚语:‘任文公,知无双。’
《文子》说:神是智慧的深渊,神智清明则智慧明亮。智慧是心灵的宝库,心灵平和则智慧公正。
《庄子》说:巧者劳,智者忧。
《尹子》说:两个智者不能互相救助,两个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亲近,两个能言善辩的人不能互相屈服,因为力量相当,势力相等。
《商君书》说:智者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看到。
《申子》说:智慧相当的人不会互相驱使,力量相当的人不会互相战胜。
《吕氏春秋》说:眼睛的看见依赖于光亮,心灵的认知依赖于重量。
《淮南子》说:用智慧来理解权变的人,是英明的人。
《淮南子》又说:裨谌出城门就能知道情况,这是成子产事情成功的原因。
《新序》记载:魏文侯说:‘了解智者的人,是国家的重要器物。国家有了智者,就不会有诸侯的忧虑。’
桓谭的《新论》说:杨子是谁呢?回答说:‘才智开通,能够进入圣道。汉朝兴起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论衡》说:他的智慧像倾盆大雨,他的德行像山一样。有智慧的人,需要三寸不烂之舌,一尺长的笔,才能自我表达。
《论衡》又说:刘子骏,汉朝的‘知囊’,笔墨的海洋。
袁子《正书》说:杨子说:‘庄子是什么人呢!’袁子说:‘太而不俭,重而畏祸,了解人。’
孙卿的《知赋》说:血,是气的释放;志,是意的荣耀。百姓期待它,这就是君子的智慧。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子贡回答说:‘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颜回,他听到一点就能知道十点;我,我听到一点只能知道两点。’孔子说:‘我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汉书》记载:桑弘羊,是洛阳商人之子,他善于心算,十三岁就担任侍中。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应奉读书,能够同时阅读五行。
《九州春秋》记载:夏侯渊在阳平被刘备所杀。曹操从长安出斜谷,到达阳平时,刘备在险要处守卫峡谷,曹操想要返回,早晨说:‘鸡肋。’属下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说:‘鸡肋,丢掉可惜,吃下去又没有什么好处,就像汉中一样,主公想要返回。’于是曹操返回。
《吴志》记载:顾谭每次检查簿书,从不使用算筹,只是用手指数,就能发现所有的疑点。
《后魏书》记载:祖莹,字玄珍,十二岁时成为中书学生。博士张天龙讲解《尚书》,他被选为都讲。学生们都聚集在一起,祖莹晚上读书疲倦,不知不觉天亮了。催促讲解的时间紧迫,他误拿了《曲礼》卷子坐在讲台上。博士张天龙严肃认真,不敢再回去,仍然把《曲礼》放在前面,背诵了三篇《尚书》,没有遗漏一个字。
沈约在《宋书》中说:刘穆之在内掌管朝政,在外供应军队,决策迅速,事情没有阻碍。他目不转睛地审阅诉讼文书,亲手回复信件,耳朵倾听接收信息,口中回应,这些活动互不干扰。
《益部耆旧传》记载:何祗被任命为成都县令,让人投掷算筹,他只听别人读数,但心里计算丝毫不差,他的精确程度如此之高。
《费祎别传》说:当时军国大事繁多,事务繁杂。费祎的洞察力超过常人,每次阅读书籍,只是粗略地看一眼,就已经记住了。他接待宾客,饮食娱乐,再加上博弈,总是让人尽兴,事情没有耽误。董允代替费祎担任尚书令,想要模仿费祎的做法,但十天内事情处理得很多都拖延了。董允感叹说:“才能和力量相差如此之大。”
《说苑》记载:以前邹忌担任齐国相国,稷下先生淳于髡等七十二人都轻视邹忌,他们编造了巧妙的言辞,淳于髡三次称颂,邹忌三次都能立刻回应,就像回声一样。淳于髡等人辞去后离去。所以人们推崇干将莫邪,是因为它们能立刻做出决断;所以人们推崇骐骥,是因为它能迅速到达目的地。因此,聪明敏捷,是为了让人迅速融入。
《世说》记载:魏武帝曹操曾经路过曹娥碑下,杨修跟随。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魏武帝问杨修:“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明白了!”魏武帝说:“你不要说,让我想想。”走了三十里后,曹操说:“我明白了。”让杨修记下他所知道的内容。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合起来是‘绝’字;幼妇,少女也,合起来是‘妙’字;外孙,女子也,合起来是‘好’字;齑臼,受辛也,合起来是‘辞’字。这就是所说的‘绝妙好辞’。”曹操也记下了,和杨修一样。于是曹操感叹说:“不如你三十里。”
《世说》记载:有人送给魏武帝一杯奶酪,魏武帝尝了一小口,盖上盖子并题上“合”字给众人看。众人都不明白。轮到杨修,他尝了一口,说:“公教我们一口,还有什么可疑的?”
《礼记·曲礼》说:博学多闻,记忆力强,称为君子。
《汉书》说:皇帝巡幸河东时,曾经丢失了一箱书。张安世能够记住这些书的内容,后来找到书核对,没有遗漏。
《东观汉记》说:虞延,字君大,担任郡督邮。光武帝东巡,路过小黄,高帝母亲昭灵后的陵园由宰修缮。皇帝召见虞延,询问陵园的事情。虞延的回答很有条理,他对陵园中的树木都记得数量,对祭祀用的器物和牺牲也很了解。
谢承《后汉书》说:应奉曾经跟随彭城相袁贺,当时出行时关闭了城门,车师门内露出半面让他看,应奉立刻就离开了。几十年后,在路上遇到车师,认出他并呼喊他。
又记载:吴郡的陆续,最初在郡里担任户曹史。饥荒时,太守尹兴让陆续在都亭分发救济粥。陆续详细查看了所有人,询问他们的名字。事情结束后,尹兴问他有多少人?他因此能够说出六百多人的名字,没有一点错误。
又记载:王充,字仲任,上虞人。家中贫穷没有书,经常去洛阳的市场看书,看过后就能背诵。
袁山松《后汉书》说:荀淑与陈实精神相通,当荀淑离开朗陵回家时,多次驾车去拜访他。荀淑带着他的侄子慈明和孙子文若同行,陈实也派他的儿子玄方陪同,季方准备食物,抱着孙子长文坐着,两人相对而笑。曾经有一次一起去吃饭,季方年纪还小,跪着说:“我听到大人荀君说话非常精彩,偷偷听了一下,锅里的饭都变成了粥。”陈实问:“你听懂了吗?”季方说:“只是因为大人和两位慈父在说。”没有遗漏一句话,两位大人非常高兴。
《典略》说:延笃,字柿裴,南阳犨人。最初跟随堂兄季度学习《春秋左传》,借来书本就背诵。
《魏志》说:最初,王粲和人一起行走,读道边的碑文,有人问他:“你能背诵吗?”他回答说:“能!”立刻默诵出来,没有错一个字。观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弄坏了,王粲为别人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布盖住棋盘,让他用别的棋盘重新摆。比较之后,没有错一个棋子。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强。
《吴志》说:朱桓记忆力强,和人见过一面,几十年都不会忘记,他手下的士兵和妻子都认识。
《晋中兴书》说:陶侃的见识超过常人,在武昌的路上种杨柳,有人偷了它们,种在自己家里。陶侃看到后认出了它们,问他们为什么偷官府种植的树?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神奇的事情。
《益部耆旧传》说:张松见识卓越,刘璋派遣曹公,杨修把曹公所写的兵书给张松看,在饮酒之间快速浏览,立刻就能背诵。
《祢衡别传》说:祢衡,字正平。黄射担任章陵太守,祢衡都去拜访,看到蔡伯喈所写的碑文,祢衡看了一眼,赞叹说写得很好。后来各自回到章陵,祢衡后悔没有让他写碑文。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了一眼,都能记住碑文的内容,只有第四行中的石头磨损严重,两个字看不清楚。”于是拿起笔来写,没有遗漏一个字,只有那两个字不清楚。
《蔡琰别传》说:蔡琰,字文姬,是蔡邕的女儿。六岁时,蔡邕弹琴,蔡琰说:“第一根弦。”蔡邕故意断了一根,问她,蔡琰说:“第二根弦。”蔡邕又故意断了一根,蔡琰说:“第四根弦。”
《世说》说:夏侯策,魏文帝曹操给他看了他的爵位和家乡的刺青,他一见就能记住。
《俗说》说:桓宣城去世后,家中非常贫穷。孔夫人生病,需要羊解神,但无法得到。桓温用他的弟弟买了一只羊,羊的主人很富裕,对桓温说:“我并不需要买得郎作为抵押,只是他家贫穷,希望他能为买得郎养羊。”买羊的买得郎是车骑冲。后来在江州举行射箭比赛,羊的主人在东边观看,车骑冲还认出了他,叫他过来问:“公,您认识我不?”回答说:“不认识。”桓公说:“我是昔日买得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七十三-注解
慈爱:慈爱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深厚关爱,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和深切情感。在古代文化中,慈爱被视为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说文:《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由东汉学者许慎编纂,收录了9353个汉字,并对每个字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释名:《释名》是一部古代辞书,由东汉学者刘熙编纂,对词语的来源和意义进行了阐释。
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典,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等方面。
礼记·学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学记》部分主要论述教育。
左传:《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孝经援神契:《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家语:《家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
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后汉书:《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范晔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的历史。
列女传:《列女传》是一部记载古代妇女事迹的书籍。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韩子:《韩子》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法家经典。
淮南子:淮南子是指淮南王刘安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说苑:《说苑》是西汉刘向所著的一部杂家经典。
潘岳:潘岳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蔡邕: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恭:恭指恭敬、谦逊,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态度。
肃:肃指庄重、严肃,是行为举止的规范。
供:供指供给、提供,也指敬重。
自持:自持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小过:《易经》中的卦名,象征小有过失。
致恭:致恭指竭尽恭敬之情。
义:义指道义、正义。
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上古帝王的政治教化。
毛诗:《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大戴礼:《大戴礼》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戴圣编纂。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礼制。
曲礼:《礼记》中的篇章,主要论述礼节。
檀弓上:《礼记》中的篇章,主要论述丧葬之礼。
经解:《礼记》中的篇章,主要论述礼教。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史记:《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万石君石奋:万石君石奋是西汉初年的一位官员,石奋是石奋的尊称,因其在石氏家族中的地位而得名。
赵亡:赵亡指的是赵国灭亡,此处可能指赵国的一部分。
温:温是一个地名,具体指代可能需要根据历史背景来确定。
高祖:高祖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即汉武帝。
项籍:项籍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项羽的字。
孝文:孝文是指汉文帝刘恒。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古代官职,属于九卿之一,负责议论国政。
常林:常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人。
单贫:单贫指的是贫穷。
经:经指儒家经典。
饷馈:饷馈指的是送食物。
顾悌:顾悌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人。
子通:子通是顾悌的字。
庾衮:庾衮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
恪:恪指的是忠诚、谨慎。
弟子:弟子指的是庾衮的晚辈或学生。
条:条指命令或指示。
隐屏:隐屏指的是隐居。
易:易指改变。
操:操指行为或态度。
便室:便室指的是私密或方便使用的房间。
齐:齐指平等。
机泥:机泥是鲁国的一位恭士。
裘褐:裘褐指的是皮衣和粗布衣服。
赵简子:赵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
狐格:狐格指的是用狐狸皮制作的衣物。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是指智慧能够涵盖万物,用道德来治理天下。
舜:舜是传说中的圣君。
宁武子: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贤臣。
齐州:齐州是古代的一个地理区域。
丹穴:丹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穰侯:穰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
王稽:王稽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员。
范雎: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
樗里子:樗里子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贵族。
知囊:知囊是指知识渊博的人。
陈婴:陈婴是西汉初年的一位将领。
东阳令史:东阳令史是东阳郡的令史,负责文书工作。
羲和:羲和是古代的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宣王:宣王是曹魏的君主曹操的字。
蒋济:蒋济是曹魏的官员。
桓范:桓范是曹魏的官员。
知士:知士是指有智慧的人。
杨子:杨子是指杨雄,西汉末年的文学家。
汉兴以来:汉兴以来指的是汉朝建立以来。
刘子骏:刘子骏是指刘歆,西汉末年的学者。
任文孙:任文孙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人。
武檐山:武檐山是东汉末年的一座山。
益部:益部是指益州地区。
文子:文子是指文子,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
庄子:庄子是指庄子,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
尹子:尹子是指尹文,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商君书:商君书是指商鞅的著作。
申子:申子是指申不害,战国时期的法家学者。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指吕不韦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新序:新序是指西汉刘向编纂的一部历史故事集。
桓谭:桓谭是东汉末年的学者。
杨子云:杨子云是指杨雄,西汉末年的文学家。
袁子:袁子是指袁宏,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孙卿:孙卿是指荀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弟子。
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弟子。
心计:心计指的是心算。
五行: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鸡肋:鸡肋比喻事物无足轻重。
顾谭:顾谭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
簿书:簿书指的是账簿和文书。
祖莹:祖莹是北魏时期的学者。
中书学生:中书学生是指中书省的学生,中书省是北魏的中央行政机构。
刘穆之:刘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曾任中书令,内总朝政,外供军旅,以决断如流著称。
朝政:指国家的政治事务。
军旅:指军队。
决断如流:形容决策迅速,果断。
壅滞:指事情积压,处理缓慢。
辞讼:指诉讼案件。
笺书:指书信。
耳行听受:指用耳朵听取信息。
口并酬应:指用口回应。
参涉:指混杂。
何祗:何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
成都令:成都的县令。
投算:古代计算工具,用于计算。
心计不差升合:形容计算精确无误。
精:指精细,精确。
费祎: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
识寤过人:指认识事物的能力超过常人。
接纳宾客:指接待客人。
博弈:指下棋。
事不废也:指事情没有荒废。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
尚书令:官名,负责处理朝廷文书。
才力相悬若此之远:形容才能相差甚远。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稷下先生:指齐国的学者。
淳于髡:齐国的学者。
尚干将莫耶:崇尚干将、莫邪剑,指重视锋利。
尚骐骥:崇尚骐骥马,指重视速度。
聪明敏捷:指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入:指被接受。
魏武:指曹操。
曹娥碑:纪念曹娥的碑刻。
杨修:曹操的谋士。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在曹娥碑背上的题字,寓意为“绝妙好辞”。
合:曹操在酪上题的字,意为“一口”。
博闻强识:形容知识渊博,记忆力强。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张安世:西汉时期的官员。
河东:地名,指今天的山西省。
箧:古代的箱子。
范朋友:指范明友,东汉时期的将领。
乌桓: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昭灵后园陵:指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吕雉的陵园。
占对可观:指回答问题恰当得体。
株梓:指树木。
俎豆牺牲:指祭祀用的器物和牺牲。
礼:指礼仪。
应奉: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彭城相:彭城的宰相。
袁贺:东汉末年的官员。
车师门:地名,指车师城门。
陆续: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郡户曹史:郡的户曹史,负责户籍管理。
闷饘粥:一种食物。
姓字:指姓氏和名字。
王充: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上虞:地名,指今天的浙江省。
洛阳肆:洛阳的市场。
讽:背诵。
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围棋:一种棋类游戏。
帊:古代的巾。
朱桓: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
陶侃:东晋时期的将领。
杨柳:一种树木。
曹公:指曹操。
兵书:军事书籍。
祢衡: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章陵太守:章陵的太守。
蔡伯喈:蔡邕的儿子,蔡文姬的兄弟。
正平:祢衡的字。
邕:指蔡邕。
文姬:蔡文姬的字。
夏侯策: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爵里刺:指官职和籍贯。
桓宣城:桓温的弟弟。
孔夫人:孔融的妻子。
羊解神: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
车骑冲:指车骑将军桓冲。
质羊:用羊作为抵押。
买得郎:买羊的人。
车骑:指车骑将军桓冲。
射:指射箭。
质:抵押。
车骑冲也:指车骑将军桓冲。
质羊主家富:指买羊的人家很富裕。
幸可为郎养:希望可以为我养羊。
车骑犹识之:车骑将军桓冲仍然认得他。
仆乃不须买得郎为质:我并不需要买羊的人作为抵押。
但郎家贫:只是郎家很贫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七十三-评注
沈约《宋书》中对刘穆之的描述,展现了一位卓越的朝政家和政治家的形象。‘内总朝政,外供军旅’表明刘穆之不仅在内政上有着极高的能力,同时在军事上也表现出色。‘决断如流,事无壅滞’则突显了他处理事务的果断与效率,‘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更是将他的多才多艺和应对自如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其非凡的领导才能。
《益部耆旧传》中何祗的故事,则描绘了一位精于计算的官员形象。‘使人投算,祇听其读,而心计不差升合’说明何祗不仅听懂了计算过程,而且能准确计算出结果,这展现了他的精明和专注。
《费祎别传》通过费祎与董允的对比,强调了才力的重要性。费祎的‘识寤过人’和‘每读书记,粗举目暂视,已充其数’显示了他卓越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而董允的‘旬日之中,事多纡滞’则表明才力不足。
《说苑》中邹忌与淳于髡的故事,说明了聪明敏捷和立断的重要性。邹忌的应对自如和淳于髡的辞诎而去,都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迅速决断的能力。
《世说》中魏武与杨修的故事,则展示了智慧与机智。魏武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一语双关,杨修立刻解开,显示了两人卓越的智慧和语言理解能力。
《礼记·曲礼》和《汉书》中的描述,强调了博闻强识的重要性,这是君子所应有的品质。张安世和千秋的故事,更是生动地展示了这种品质在实践中的应用。
《东观汉记》中虞延的故事,则描绘了一位对历史和礼仪有深刻了解的官员形象。他能够准确地回答关于园陵的问题,显示出他对历史的熟悉和对礼仪的尊重。
谢承《后汉书》中的应奉和陆续的故事,展示了他们超凡的记忆力。应奉能够在数十年后认出曾经见过的人,而陆续则能够记住数百人的姓名。
《后汉书》中王充的故事,则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尽管家贫无书,王充仍能通过阅读所卖书籍来获取知识,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
《典略》和《魏志》中的王粲和朱桓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记忆力。王粲能够准确地背诵碑文,而朱桓则能够记住他曾经见过的每个人。
《晋中兴书》和《益部耆旧传》中的陶侃和张松的故事,展示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陶侃能够识别偷盗的杨柳,而张松则能够迅速记忆兵书。
《祢衡别传》和《蔡琰别传》中的祢衡和蔡琰的故事,则展现了他们非凡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祢衡能够准确记住碑文,而蔡琰则能够在六岁时准确指出被割断的琴弦。
《世说》中夏侯策的故事,再次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夏侯策能够立刻记住魏文所展示的爵里刺。
《俗说》中桓宣城的故事,则通过一个小故事展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和智慧。桓温以弟买羊的行为,以及羊主家的反应,都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智慧。
整体而言,这些古文内容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才华、智慧、记忆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