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徐达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徐达-原文

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

常开平怒亡大功。

大将军言:“是虽一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

开平且未然。

及归报,上亦不罪。

[冯述评]

省却了太祖许多计较。

然大将军所以敢于纵之者,逆知圣德之弘故也。

何以知之?于遥封顺帝、赦陈理为归命侯而不诛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徐达-译文

大将军达在开平围攻元帝时,故意留出一个缺口,让元帝逃走。

常开平因为失去了大功而感到愤怒。

大将军说:“虽然元帝只是一个狄人,但他曾经长期统治天下。我们的主上又能对他做什么呢?是要分封土地给他,还是甘心让他逃走?既然都不合适,那么放他走反而是最方便的。”

常开平对此并不认同。

等到大将军回去报告,皇上也没有怪罪他。

[冯述评论]

这省去了太祖许多的考虑。

然而大将军之所以敢于放走元帝,是因为他预见到了圣德的广大。

怎么知道呢?从遥封顺帝、赦免陈理为归命侯而不杀他就可以看出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徐达-注解

大将军达:指明朝开国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将领。

元帝:指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元朝灭亡后逃往漠北。

开平:指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被封为开平王。

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指元顺帝。

裂地而封:指分割土地进行封赏,是古代帝王对功臣的赏赐方式之一。

圣德之弘:指皇帝的仁德和宽宏大量。

遥封顺帝:指明朝对元顺帝的追封,以示尊重。

赦陈理为归命侯:指明朝对陈理的赦免和封赏,陈理是元朝降将,被封为归命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徐达-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明朝开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反映了当时政治和军事上的复杂局面。大将军徐达在追击元顺帝时,故意留下一角不围,让元顺帝得以逃脱。这一行为引起了常遇春的不满,认为徐达错失了立大功的机会。然而,徐达的解释却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

徐达认为,元顺帝虽然已经失去了天下,但他曾经是天下共主,如果明朝过于逼迫,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抗和动荡。因此,放走元顺帝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可能的军事冲突,也体现了明朝开国君臣的宽宏大量和政治智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仁政”思想。徐达的决策不仅是为了军事上的便利,更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这种以德服人、以仁治国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凝练,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徐达的冷静和智慧,常遇春的直率和急躁,都在短短几句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是对明朝开国历史的重要补充,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和军事决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展示了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领导者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决策。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人文精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徐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