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司马光-原文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
司马公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为瑞;若伪,为远夷笑。愿厚赐而还之。”
[冯述评]
方知秦皇、汉武之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司马光-译文
交趾国进贡了一只奇异的兽,称之为麒麟。
司马公说:“这只兽的真假无法确定。如果它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就不算是祥瑞;如果是假的,会被远方的夷族嘲笑。希望给予丰厚的赏赐然后把它送回去。”
[冯述评论]
这才知道秦始皇、汉武帝的愚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司马光-注解
交趾:古代中国对越南北部地区的称呼,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后独立。
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和太平,常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灵。
司马公:指司马光,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秦皇、汉武:分别指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位以雄才大略和对外扩张著称的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司马光-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反映了当时对于祥瑞和异域贡品的态度。司马光的观点体现了一种务实和理性的态度,他认为即使是真正的祥瑞,如果不是自然出现,也不应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如果是假的,那么接受这样的贡品只会让远方的民族嘲笑。这种观点与秦始皇和汉武帝追求祥瑞、异兽以彰显国威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对于权力和祥瑞象征的批判。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中国对于祥瑞和权力的复杂态度。祥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天命的象征,能够证明统治者的合法性和德行。然而,司马光的观点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对于祥瑞真实性和意义的质疑,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权力和象征的深刻思考。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对比司马光与秦皇、汉武的态度,巧妙地表达了对权力象征的批判。同时,这种对比也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思想风貌,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对于权力、祥瑞和异域文化的态度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