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卫青-原文
大将军青兵出定襄。
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
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
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
长史安曰:“不然,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
青曰:“青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
〔评〕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不然,虽以狄枢使之功名,犹不克令终,可不戒欤?
狄青为枢密使,自恃有功,颇骄蹇,怙惜士卒,每得衣粮,皆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
时文潞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镇节,无罪而出外藩。
仁宗亦以为然,向潞公述此语,且言狄青忠臣。
潞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
上默然。
青犹未知,到中书自辨,潞公直视之,曰:“无他,朝廷疑尔。”
青惊怖,却行数步。
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皆潞公之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卫青-译文
大将军卫青率领军队从定襄出发。
苏建和赵信共同率领三千多骑兵,单独遭遇了单于的军队。
与敌军战斗了一整天,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赵信投降了单于,苏建独自一人回到了卫青那里。
议郎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征以来,从未斩杀过副将。现在苏建抛弃了军队,可以斩杀他以彰显将军的威严。”
长史安说:“不对,苏建以数千士兵对抗数万敌军,奋力战斗了一整天,士兵们都没有二心。他独自回来却要斩杀他,这是向后来的人表示没有反叛的意图,不应该斩杀。”
卫青说:“我以肺腑之言对待罪行,不担心没有威严,而周霸建议我以彰显威严,这很失我的本意;而且即使我的职责是斩杀将领,以我的尊贵和宠爱也不敢在境外专断诛杀,应该将他带回天子那里,由天子自行裁决,以此来警示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也是可以的吗?”
于是将苏建囚禁并带到天子那里,天子果然赦免了他,没有诛杀。
〔评论〕卫青掌握兵权多年,受到无比的宠爱和信任,而天子不怀疑他,下属不忌惮他,只是因为他能够避开权力和远离嫌疑。否则,即使像狄青那样有功名的人,也无法善终,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狄青担任枢密使,自认为有功,非常骄傲,宠爱士兵,每次得到衣物和粮食,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赐予的。”朝廷对此感到担忧。
当时文潞公执政,建议将狄青调任两镇节度使,狄青自己陈述没有功劳却接受节度使的职位,没有罪过却被调往外藩。
仁宗也认为他说得对,向文潞公转述了这些话,并且说狄青是忠臣。
文潞公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但他得到了军心,所以发生了陈桥之变。”
仁宗默然。
狄青还不知道,到中书省为自己辩解,文潞公直视他说:“没有其他原因,朝廷怀疑你。”
狄青惊恐,后退了几步。
狄青在镇守期间,每月两次派遣使者慰问,狄青每次听到使者来,都会整天惊疑不安,不到半年,就生病去世了。
这都是文潞公的计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卫青-注解
大将军青:指汉朝著名将领卫青,因其在抗击匈奴中的卓越功绩被封为大将军。
定襄: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是汉朝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
苏建、赵信:汉朝将领,与卫青一同出征。
单于: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相当于汉朝的皇帝。
议郎周霸:汉朝的官员,负责提供政治建议。
长史安:汉朝的官员,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狄青:宋朝著名将领,因功被封为枢密使。
枢密使:宋朝的高级军事官员,负责军事指挥和决策。
文潞公:指宋朝政治家文彦博,因其封号为潞国公,故称文潞公。
两镇节使:宋朝的官职,负责管理两个军事重镇的节度使。
仁宗:宋朝皇帝,名赵祯,庙号仁宗。
太祖:指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因其庙号为太祖。
周世宗:指后周皇帝柴荣,因其庙号为世宗。
陈桥之变:指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的历史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卫青-评注
本文通过两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权力与忠诚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卫青在面对苏建弃军的问题时,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他选择将苏建送回朝廷,由天子裁决,既避免了专权的嫌疑,又维护了军队的纪律和士气。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卫青的忠诚,也反映了汉朝中央集权制度下将领的权力限制。
其次,狄青的故事则揭示了功高震主的危险。狄青因功被封为枢密使,但因过于骄纵,引起朝廷的猜忌。文彦博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将狄青调离中央,最终导致其病逝。这一事件反映了宋朝政治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将领在功成名就后如何保持低调和忠诚的重要性。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两个故事都强调了忠诚与权力的平衡。在古代中国,将领的忠诚不仅是对皇帝的忠诚,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卫青和狄青的故事,正是这种忠诚与权力平衡的生动体现。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通过对比两位将领的命运,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卫青的智慧和狄青的悲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感叹历史的同时,也能深刻反思权力与忠诚的关系。
从历史价值上看,本文不仅记录了汉朝和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揭示了古代政治和军事制度的运作机制。这些历史经验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军事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