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偃月营图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偃月营图篇-原文

经曰:偃月营,形象偃月,背山冈,面陂泽,轮逐山势,弦随面直。

地窄山狭之所,下营也。

褗月外营,常以四六分幕一万人,以六千人守地,九千六百尺,积尺得一千六百步;积步得四里,余一百六十步为营轮。

四千人守地六千四百尺,积尺得一千六十六步余四尺;积步得二里,余三百四十六步四尺为弦,弦置三门,每门相去三百五十五步一尺五寸五分。

营内有地一十八顷八十亩,余五十八步四尺,右置上弦门,中置偃月门,左置下弦门。

偃月中营,以二千五百人守地四千尺,积尺得六百六十六步,余四尺;积步得一里三百六步,余四尺。

每幕加地四尺五寸四分,每幕中两厢置土马一十二疋,大小如常马,备直鞍,令士卒擐甲胄、櫜弓矢、佩刀剑、持矛盾,左右上下,以习骑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偃月营图篇-译文

《经》中说:偃月营,它的形状像弯弯的月亮,背靠山冈,面对低洼的湖泊,营地布置随着山势而变化,营地的边缘随着地形而直行。这种地形狭窄、山势险峻的地方,适合设置营地。

在偃月营的外围,通常用四六分的方式搭建帐篷,容纳一万人,其中六千人负责守卫营地,占地九千六百尺,换算成步是三千六百步;再换算成里是四里,剩余的一百六十步作为营地的轮形部分。

四千人守卫的营地占地六千四百尺,换算成步是一千六十六步,剩余四尺;换算成里是二里,剩余三百四十六步四尺作为弦,弦的位置设置三门,每门之间的距离是三百五十五步一尺五寸五分。

营地里有一十八顷八十亩的土地,剩余五十八步四尺,右边设置上弦门,中间设置偃月门,左边设置下弦门。

在偃月营中,用二千五百人守卫占地四千尺,换算成步是六百六十六步,剩余四尺;换算成里是一里三百六步,剩余四尺。每个帐篷增加占地四尺五寸四分,每个帐篷的两边放置十二匹土马,大小和普通马一样,准备直鞍,让士兵们穿上铠甲、携带弓箭、佩带刀剑、手持矛和盾,进行左右上下的骑射训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偃月营图篇-注解

偃月营:指营地的形状像悬挂的弯月,这种营地的设计是为了在狭窄的山谷或地形复杂的地方驻军,利用地形特点进行防御。

背山冈:指营地位于山的背面,这样可以利用山体作为屏障,增加防御力。

面陂泽:指营地面对的是低洼的沼泽地,这样的地形可以防止敌人从背后进攻。

轮逐山势:指营地的布局随着山势而变化,使得营地更加灵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形。

弦随面直:指营地的弦线(即营地的边界线)随着地形面的直线走向。

褗月外营:指围绕偃月营的外围营地。

四六分幕:指将一万人分为四六两个部分,每部分五千人。

守地:指负责守卫营地周围的地段。

积尺:指累加的长度单位。

步:古代的长度单位,一步约等于1.5米。

营轮:指营地的轮形部分,即营地的外围。

弦:指营地的弦线,即营地的边界。

三门:指营地的三个入口。

相去:指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上弦门:指位于上弦位置的门。

中弦门:指位于中弦位置的门。

下弦门:指位于下弦位置的门。

地十八顷八十亩: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十八顷八十亩即指一大片土地。

土马:指用土制成的马形模型,用于训练。

直鞍:指供士兵骑乘的鞍具。

甲胄:指古代士兵的铠甲和头盔。

櫜弓矢:指弓箭和箭袋。

佩刀剑:指佩戴的刀和剑。

矛盾:指古代的一种武器,形似矛和盾的组合。

擐甲胄:指穿上铠甲和头盔。

习骑射:指练习骑马和射箭的技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偃月营图篇-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古代军营的布局与构造,蕴含着深厚的军事、地理、建筑以及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知识。

首句‘经曰:偃月营,形象偃月,背山冈,面陂泽,轮逐山势,弦随面直。’揭示了营地的名称、形状以及选址原则。‘偃月营’即形状如偃月,背靠山冈,面临陂泽,体现了古代军事布局中地形利用的重要性。

‘地窄山狭之所,下营也。’说明了营地的选址要考虑到地形条件,窄小山狭之处适宜设置下营,即临时营地。

‘褗月外营,常以四六分幕一万人,以六千人守地,九千六百尺,积尺得一千六百步;积步得四里,余一百六十步为营轮。’详细描述了营地的规模和布局。‘四六分幕’指的是将营地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六人负责,共一万人。‘九千六百尺’指的是营地的周长,通过计算得出四里,余下一百六十步作为营轮,即营地中心区域。

‘四千人守地六千四百尺,积步得二里,余三百四十六步四尺为弦,弦置三门,每门相去三百五十五步一尺五寸五分。’进一步说明了营地的布局,四千人负责的区域内,通过计算得出二里,余下的三百四十六步四尺作为弦,弦处设置三门,门与门之间的距离精确到步和寸。

‘营内有地一十八顷八十亩,余五十八步四尺,右置上弦门,中置偃月门,左置下弦门。’描述了营地的内部结构,内部有广阔的土地,并设置了三个门,分别对应上弦门、偃月门和下弦门。

‘偃月中营,以二千五百人守地四千尺,积尺得六百六十六步,余四尺;积步得一里三百六步,余四尺。’说明了中营的规模和布局,与外营相比,中营规模较小,但布局同样严谨。

‘每幕加地四尺五寸四分,每幕中两厢置土马一十二疋,大小如常马,备直鞍,令士卒擐甲胄、櫜弓矢、佩刀剑、持矛盾,左右上下,以习骑射。’描述了营地的日常训练,每个帐篷增加四尺五寸四分的土地,帐篷两侧放置土马,大小与常马相当,用于士兵的训练,体现了古代军事训练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布局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军队的纪律性和训练水平,是一段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阵图-偃月营图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