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宋书》是他对南朝宋的历史进行编撰的结果。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宋书》是沈约编撰的一部南朝宋历史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宋朝的建立、发展以及历代帝王的政绩、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部史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南朝宋的社会风貌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二十三-原文
天文一
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宣夜,二曰盖天,三曰浑天,而天之正体,经无前说,马 《书》、班《志》,又阙其文。
汉灵帝议郎蔡邕于朔方上书曰:
“论天体者三家, 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仅得其情, 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占察发 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前志 亦阙而不论。本欲寝伏仪下,思惟微意,按度成数,以著篇章。罪恶无状,投畀有 北,灰灭雨绝,势路无由。宜问群臣,下及岩穴,知浑天之意者,使述其义。”
时 阉官用事,邕议不行。
汉末吴人陆绩善天文,始推浑天意。
王蕃者,卢江人,吴时为中常侍,善数术, 传刘洪《乾象历》。依《乾象法》而制浑仪,立论考度曰:
“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 浑浑然,故曰浑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露地上, 半在地下。其二端谓之南极、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两 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 二度,常隐不见,谓之下规。赤道带天之纮,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强。黄道,日之 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内,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少弱,西交于奎十四少强。 其出赤道外极远者,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也。其入赤道内极远者,亦二 十四度,井二十五度是也。
日南至在斗二十一度,去极百一十五度少强是也。日最南,去极最远,故景最 长。黄道斗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日昼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强,故 日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长。自南至之后,日去极稍近,故景稍短。 日昼行地上度稍多,故日稍长;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日所在度稍北,故日 稍北,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极六十七度少强,是日最北,去极最近, 景最短。黄道井二十五度,出寅入戌,故日亦出寅入戌。日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 少弱,故日长;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强,故夜短。自夏至之后,日去极稍远,故景 稍长。日昼行地上度稍少,故日稍短;夜行地下度稍多,故夜稍长。日所在度稍南, 故日出入稍南,以至于南至而复初焉。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觉四十八度。
春分日,在奎十四少强;秋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黄赤二道之交中也。去极俱 九十一度少强,南北处斗二十一井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至长短之中。奎十四,角 五,出卯入酉,故日亦出卯入酉。日昼行地上,夜行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强。故 日见之漏五十刻,不见之漏五十刻,谓之昼夜同。夫天之昼夜,以日出入为分;人 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已入二刻半而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 是以春秋分之漏昼五十五刻。
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同异,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洛 书甄耀度》、《春秋考异邮》皆云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 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陆绩云:天东西南北径三十 五万七千里,此言周三径一也。考之径一不啻周三,率周百四十二而径四十五,则 天径三十三万九千四百一里一百二十二步三尺二寸一分七十一分分之九。
《周礼》:“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众说:“土圭之长,尺有 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也。” 郑玄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也。” 以 此推之,日当去其下地八万里矣。日邪射阳城,则天径之半也。天体圆如弹丸,地 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则日春秋冬夏,昏明昼夜,去阳城皆等,无盈缩矣。故知 从日邪射阳城为天径之半也。
以句股法言之,傍万五千里,句也;立八万里,股也;从日邪射阳城,弦也。 以句股求弦法入之,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天径之半,而 地上去天之数也。倍之,得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天径之数也。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 二分,周天之数也。减《甄耀度》、《考异邮》五十五万七千三百一十二里有奇。
一度凡千四百六里百二十四步六寸四分十万七千五百六十五分分之万九千三十九, 减旧度千五百二十五里二百五十六步三尺三寸二十一万五千一百三十分分之十六万 七百三十分。黄赤二道,相与交错,其间相去二十四度。以两仪推之,二道俱三百 六十五度有奇,是以知天体圆如弹丸。
而陆绩造浑象,其形如鸟卵,然则黄道应长于赤道矣。绩云天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然则绩亦以天形正圆也。而浑象为 鸟卵,则为自相违背。
古旧浑象以二分为一度,凡周七尺三寸半分。张衡更制,以四分为一度,凡周 一丈四尺六寸。蕃以古制局小,星辰稠穊;衡器伤大,难可转移。更制浑象,以三 分为一度,凡周天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也。
御史中丞何承天论浑象体曰:
详寻前说,因观浑仪,研求其意,有以悟天形正圆,而水周其下。
言四方者,东旸谷,日之所出,西至濛汜,日之所入。
庄子又云:‘北溟之鱼,化而为鸟,将徙于南溟。’斯亦古之遗记,四方皆水证也。
四方皆水,谓之四海。
凡五行相生,水生于金,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
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于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径天之数,蕃说近之。
太中大夫徐爰曰:
浑仪之制,未详厥始。
王蕃言:‘《虞书》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今浑天仪日月五星是也。郑玄说:“动运为机,持正为衡,皆以玉为之。视其行度,观受禅是非也。”浑仪,羲和氏之旧器,历代相传,谓之机衡,其所由来,有原统矣。而斯器设在候台,史官禁密,学者寡得闻见;穿凿之徒,不解机衡之意,见有七政之言,因以为北斗七星,构造虚文,托之谶纬,史迁、班固,犹尚惑之。郑玄有赡雅高远之才,沈静精妙之思,超然独见,改正其说,圣人复出,不易斯言矣。’蕃之所云如此。
夫候审七曜,当以运行为体,设器拟象,焉得定其盈缩,推斯而言,未为通论。
设使唐、虞之世,已有浑仪,涉历三代,以为定准,后世聿遵,孰敢非革。
而三天之仪,纷然莫辩,至扬雄方难盖通浑。
张衡为太史令,乃铸铜制范。
衡传云:‘其作浑天仪,考步阴阳,最为详密。’故知自衡以前,未有斯仪矣。
蕃又云:‘浑天遭秦之乱,师徒丧绝,而失其文,惟浑天仪尚在候台。’
案既非舜之璇玉,又不载今仪所造,以纬书为穿凿,郑玄为博实,偏信无据,未可承用。
夫璇玉,贵美之名;机衡,详细之目。
所以先儒以为北斗七星,天纲运转,圣人仰观俯察,以审时变焉。
史臣案:
设器象,定其恒度,合之则吉,失之则凶,以之占察,有何不可。
浑文废绝,故有宣、盖之论,其术并疏,故后人莫述。
扬雄《法言》云:‘或人问浑天于雄。雄曰:“盖哉!盖哉!”难其八事。’
郑玄又难其二事。
为盖天之学者,不能通也。
刘向《五纪》说,《夏历》以为列宿日月皆西移,列宿疾而日次之,月最迟。
故日与列宿昏俱入西方;后九十一日,是宿在北方;又九十一日,是宿在东方;九十一日,在南方。
此明日行迟于列宿也。
月生三日,日入而月见西方;至十五日,日入而月见东方;将晦,日未出,乃见东方。
以此明月行之迟于日,而皆西行也。
向难之以《鸿范传》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朓,疾也。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侧匿,迟不敢进也。星辰西行,史官谓之逆行。”
此三说,《夏历》皆违之,迹其意,好异者之所作也。
晋成帝咸康中,会稽虞喜造《安天论》,以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 地有居静之体,天有常安之形。论其大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 圆不同之义也。”
喜族祖河间太守耸又立《穹天论》云:“天形穹隆,当如鸡子幕, 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乎元气之上。”
而吴太常姚信造《昕天论》曰:“尝览《汉书》云:冬至日在牵牛,去极远;夏至日在东井,去极近。欲以推日之长短,信以 太极处二十八宿之中央,虽有远近,不能相倍。”
今《昕天》之说,以为“冬至极 低,而天运近南。故日去人远,而斗去人近;北天气至,故冰寒也。夏至极起,而 天运近北,而斗去人远,日去人近,南天气至,故炎热也。极之立时,日行地中浅, 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浅,故 昼短也。然则天行寒依于浑,夏依于盖也。”
按此说应作“轩昂”之“轩”,而作 “昕”,所未详也。
凡三说,皆好异之谈,失之远矣。
凡天文经星,常宿中外宫, 前史已详。
今惟记魏文帝黄初以来星变为《天文志》,以续司马彪云。
魏文帝黄初三年九月甲辰,客星见太微左掖门内。
占曰:“客星出太微,国有 兵丧。”
十月,孙权叛命,帝自南征,前驱临江,破其将吕范等。
是后累有征役。
七年五月,文帝崩。
黄初四年三月癸卯,月犯心大星。
十二月丙子,月又犯心大星。
占曰:“心为 天王,王者恶之。”
七年五月,文帝崩。
黄初四年六月甲申,太白昼见。
五年十一月辛卯,太白又昼见。
案刘向《五纪论》曰:“太白少阴,弱,不得专行,故以己 未为界,不得经天而行。经天则昼见,其占为兵,为丧,为不臣,为更王。强国弱, 小国强。”
是时,孙权受魏爵号,而称兵距守。
七年五月,文帝崩。
八月,吴遂围 江夏,寇襄阳,魏江夏太守文聘固守得全。
大将军司马懿救襄阳,斩吴将张霸。
黄初四年十一月,月晕北斗。
占曰:“有大丧,赦天下。”
七年五月,文帝崩, 明帝即位,大赦天下。
黄初五年十月,岁星入太微,逆行积百三十九日乃出。
占曰:“五星入太微,从右入三十日以上,人主有大忧。”
一曰:“有赦至。”
七年五月, 文帝崩,明帝即位,大赦天下。
黄初六年五月十六日壬戌,荧惑入太微,至二十六日壬申,与岁星相及,俱犯 右执法;至二十七日癸酉,乃出。
占曰:“从右入三十日以上,人主有大忧。”
又 “日月五星犯左右执法,大臣有忧。”
一曰:“执法者诛。金火尤甚。”
十一月, 皇子东武阳王鉴薨。
七年正月,骠骑将军曹洪免为庶人。
四月,征南大将军夏侯尚 薨。
五月,文帝崩。
《蜀记》称:“明帝问黄权曰:‘天下鼎立,何地为正?’对 曰:‘当验天文。往荧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吴、蜀无事,此其微也。”
案三国史, 并无荧惑守心之文,宜是入太微。
黄初六年十月乙未,有星孛于少微,历轩辕。
案 占,孛、彗异状,其殃一也。
为兵丧除旧布新之象,余灾不尽,为旱凶饥暴疾。
长大见久灾深;短小见速灾浅。
是时帝军广陵,辛丑,亲御甲胄,跨马观兵。
明年五月,文帝崩。
魏明帝太和四年十一月壬戌,太白犯岁星。
占曰:“太白犯五星,有大兵;犯 列宿,为小兵。”
五年三月,诸葛亮以大众寇天水,遣大将军司马懿距退之。
太和五年五月,荧惑犯房。
占曰:“房四星,股肱臣将相位也。月五星犯守之,将相有 忧。”
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其所害。
十二月,太尉华歆薨。
太和五年十一月乙酉,月犯轩辕大星。
占曰:“女主忧。”
十二月甲辰,月犯镇星。
占曰:“女主当之。”
六年三月乙亥,月又犯轩辕大星。
青龙二年十一月乙丑,月又犯镇星。
三年正月,太后郭氏崩。
太和六年十一月丙寅,太白昼见南斗,遂历八十余日恆见。
占曰:“吴有兵。”
明年,孙权遣张弥等将兵万人,锡授公孙渊为燕王。
渊斩弥等,虏其众。
太和六年十一月丙寅,有星孛于翼,近太微上将星。
占曰:“为兵丧。”
甘氏曰:“孛彗所 当之国,是受其殃。”
翼又楚分,孙权封略也。
明年,权有辽东之败。
权又向合肥 新城,遣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而还。
又明年,诸葛亮入秦川,据渭南,司马懿距之。
孙权遣陆议、诸葛瑾等屯江夏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以大众围新城以应 亮。
于是帝自东征,权及诸将乃退。
太和六年十二月,陈王植薨。
青龙元年夏,北海王蕤薨。
三年正月,太后郭氏崩。
明帝青龙二年二月己未,太白犯荧惑。
占曰:“大兵起,有大战。”
是年四月,诸葛亮据渭南,吴亦起兵应之,魏东西奔命。
九月,亮卒,军退,将帅分争,为魏所破。
案占,太白所犯在南,南国败,在北,北国败,此宜在荧惑南也。
青龙二年三月辛卯,月犯舆鬼。
舆鬼主斩杀。
占曰:“民多病,国有忧,又有大臣忧。”
是年夏,大疫;冬,又大病,至三年春乃止。
正月,太后郭氏崩。
四年五月,司徒董昭薨。
青龙二年五月丁亥,太白昼见,积三十余日。
以晷度推之,非秦、魏,则楚也。
是时诸葛亮据渭南,司马懿与相持。
孙权寇合肥,又遣陆议、孙韶等入淮、沔,帝亲东征。
蜀本秦地,则为秦、晋及楚兵悉起应占。
青龙二年七月己巳,月犯楗闭。
占曰:“天子崩,又为火灾。”
三年七月,崇华殿灾。
景初三年正月,明帝崩。
青龙二年十月戊寅,月犯太白。
占曰:“人君死,又为兵。”
景初元年七月,公孙渊叛。
二年正月,遣司马懿讨之。
三年正月,明帝崩。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帅大众伐魏,屯于渭南,有长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
占曰:“两军相当,有大流星来走军上及坠军中者,皆破败之征也。”
九月,亮卒于军,焚营而退。
群帅交恶,多相诛残。
魏明帝青龙三年六月丁未,镇星犯井钺。
四年闰四月乙巳,复犯。
戊戌,太白又犯。
占曰:“凡月五星犯井钺,悉为兵起。”
一曰:“斧钺用,大臣诛。”
景初元年,公孙渊叛,司马懿讨灭之。
青龙三年七月己丑,镇星犯东井。
四年三月癸卯,在参,又还犯之。
占曰:“镇星入井,大人忧。行近距为行阴,其占大水,五谷不成。”
景初元年夏,大水,伤五谷。
九月,皇后毛氏崩。
三年正月,明帝崩。
青龙三年十月壬申,太白昼见在尾,历二百余日恆见。
占曰:“尾为燕,燕臣强,有兵。”
青龙四年三月己巳,太白与月俱加丙,昼见。
月犯太白。
景初元年七月辛卯,太白又昼见,积二百八十余日。
占悉同上。
是时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署置百官,发兵距守,遣司马懿讨灭之。
青龙三年十二月戊辰,月犯钩钤。
占曰:“王者忧。”
景初三年正月,明帝崩。
青龙四年五月壬寅,太白犯毕左股第一星。
占曰:“毕为边兵,又主刑罚。”
九月,凉州塞外胡阿毕师侵犯诸国,西域校尉张就讨之,斩首捕虏万许人。
青龙四年七月甲寅,太白犯轩辕大星。
占曰:“女主忧。”
景初元年,皇后毛氏崩。
青龙四年十月甲申,有星孛于大辰,长三尺。
乙酉,又孛于东方。
十一月己亥,彗星见,犯宦者天纪星。
占曰:“大辰为天王,天下有丧。”
刘向《五纪论》曰:“《春秋》星孛于东方,不言宿者,不加宿也。”
宦者在天市为中外有兵,天纪为地震。
孛彗主兵丧。
景初元年六月,地震。
九月,吴将硃然围江夏,荆州刺史胡质击走之。
皇后毛氏崩。
二年正月,讨公孙渊。
三年正月,明帝崩。
景初元年二月乙酉,月犯房第二星。
占曰:“将相有忧。”
七月,司徒陈矫薨。
二年四月,司徒韩暨薨。
景初元年十月丁未,月犯荧惑。
占曰:“贵人死。”
二年四月,司徒韩暨薨。
八月,公孙渊灭。
景初二年二月癸丑,月犯心距星,又犯中央大星。
五月己亥,又犯心距星及中央大星。
闰月癸丑,月又犯心、中央大星。
按占,“大星为天王,前为太子,后为皇子。犯大星,王者恶之。犯前星,太子有忧。犯后星,庶子有忧。”
三年正月,帝崩,太子立,卒见废为齐王。
正始四年,秦王询薨。
景初二年八月彗星见张,长三尺,逆西行,四十一日灭。
占曰:“为兵丧。张,周分野,洛邑恶之。”
其十月,斩公孙渊。
明年正月,明帝崩。
景初二年十月甲午,月犯箕。
占曰:“军将死。”
正始元年四月,车骑将军黄权薨。
景初二年,司马懿围公孙渊于襄平。
八月丙寅夜,有大流星长数十丈,色白有芒鬣,从首山北流坠襄平城东南。
占曰:“围城而有流星来走城上及坠城中者破。”
又曰:“星坠,当其下有战场。”
又曰:“凡星所坠,国易姓。”
九月,渊突围,走至星坠所被斩,屠城坑其众。
景初二年十月癸巳,客星见危,逆行在离宫北,腾蛇南。
甲辰,犯宗星。
己酉,灭。
占曰:“客星所出有兵丧。虚危为宗庙,又为坟墓。客星近离宫,则宫中将有大丧,就先君于宗庙,皆王者崩殒之象也。”
三年正月,明帝崩。
正始二年五月,吴将硃然围樊城,司马懿率众距却之。
魏齐王正始元年四月戊午,月犯昴东头第一星。
其年十月庚寅,月又犯昴北头第四星。
占曰:“犯昴,胡不安。”
二年六月,鲜卑阿妙兒等寇西方,敦煌太守王延斩之,并二千余级。
三年,又斩鲜卑大帅及千余级。
正始元年十月乙酉,彗星见西方,在尾,长三丈,拂牵牛,犯太白。
十一月甲子,进犯羽林。
占曰:“尾为燕,又为吴,牛亦吴、越之分。太白为上将,羽林中军兵。吴、越有兵丧,中军兵动。”
二年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硃然围樊城,诸葛瑾入沮中。
吴太子登卒。
六月,司马懿讨诸葛恪于皖。
恪焚积聚,弃城走。
三年,太尉满宠薨。
正始二年九月癸酉,月犯舆鬼西北星。西北星主金。
三年二月丁未,又犯西南星。西南星主布帛。
占曰:“有钱令。”一曰:“大臣忧。”
三年三月,太尉满宠薨。
四年正月,帝加元服,赐群臣钱各有差。
正始四年十月、十一月,月再犯井钺。
是月,司马懿讨诸葛恪,恪弃城走。
五年三月,曹爽征蜀。
正始五年十一月癸巳,镇星犯亢距星。
占曰:“诸侯有失国者。”
嘉平元年,曹爽兄弟诛。
正始六年八月戊午,彗星见七星,长二尺,色白,进至张,积二十三日灭。
七年十一月癸亥,又见轸,长一尺,积百五十六日灭。
九年三月,又见昴,长六尺,色青白,芒西南指。
七月,又见翼,长二尺,进至轸,积四十二日灭。
按占,“七星、张,周分野,翼、轸为楚,昴为赵、魏,彗所以除旧布新,主兵丧也。”
嘉平元年,司马懿诛曹爽兄弟及其党与,皆夷族,京师严兵,实始翦魏。
三年,诛楚王彪,又袭王凌于淮南。
淮南,东楚也。
幽魏诸王于鄴。
正始七年七月丁丑,月犯左角。
占曰:“天下有兵,将军死。”
九年正月辛亥,月犯亢南星。
占曰:“兵起。”一曰:“军将死。”
七月乙亥,荧惑犯毕距星。
占曰:“有边兵。”一曰:“刑罚用。”
嘉平元年,曹爽等诛。
三年,王凌等又诛。
正始九年七月癸丑,镇星犯楗闭。
占曰:“王者不宜出宫下殿。”
明年,车驾谒陵,司马懿奏诛曹爽等,天子野宿,于是失势。
魏齐王嘉平元年六月壬戌,太白犯东井距星。
二年三月己未,又犯。
占曰:“国失政,大臣为乱。”
四月辛巳,太白犯舆鬼。
占曰:“大臣诛。”一曰:“兵起。”
三年七月,王凌与楚王彪有谋,皆伏诛。
人主遂卑。
吴主孙权赤乌十三年五月,日北至,荧惑逆行入南斗。
七月,犯魁第二星而东。
《汉晋春秋》云逆行。
按占,荧惑入南斗,三月,吴王死。
一曰:“荧惑逆行,其地有死君。”
太元二年权薨,是其应也。
故国志书于吴而不书于魏也。
是时,王凌谋立楚王彪,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以问知星人浩详。
详疑有故,欲说其意,不言吴有死丧,而言淮南楚分,吴、楚同占,当有王者兴,故凌计遂定。
魏齐王嘉平二年十月丙申,月犯舆鬼。
占曰:“国有忧。”一曰:“大臣忧。”
三年四月戊寅,月犯东井。
占曰:“军将死。”一曰:“国有忧。”
五月,王凌、楚王彪等诛。
七月,皇后甄氏崩。
嘉平三年五月甲寅,月犯距星。
占曰:“将军死。”一曰:“为兵。”
是月,王凌诛。
四年三月,吴将硃然、硃异为寇,镇东将军诸葛诞破走之。
嘉平三年七月己巳,月犯舆鬼。
九月乙己,又犯。
四年十一月丁未,又犯鬼积尸。
五年七月丙午,月又犯鬼西北星。
占曰:“国有忧。”
正元元年,李丰等诛,皇后张氏废。
九月,帝废为齐王。
齐王嘉平三年十月癸未,荧惑犯亢南星。
占曰:“大臣有乱。”
正元元年二月,李丰等谋乱诛。
嘉平三年十一月癸未,有星孛于营室,西行积九十日灭。
占曰:“有兵丧。室为后宫,后宫且有乱。”
四年二月丁酉,彗星见西方,在胃,长五六丈,色白,芒南指贯参,积二十日灭。
五年十一月,彗星又见轸,长五丈,在太微左执法西,东南指,积百九十日灭。
按占,“胃,兗州之分,参白虎主兵,太微天子廷,执法为执政,孛彗为兵,除旧布新之象。”
正元元年二月,李丰、丰弟兗州刺史翼、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乱,皆诛,皇后亦废。
九月,帝废为齐王,高贵乡公代立。
嘉平五年六月庚辰,月犯箕。
占曰:“军将死。”
正元元年正月,镇东将军母丘俭反,兵败死。
嘉平五年六月戊午,太白犯角。
占曰:“群臣谋不成。”
正元元年,李丰等谋泄,悉诛。
嘉平五年七月,月犯井钺。
正元元年二月,李丰等诛。
蜀将姜维攻陇西,车骑将军郭淮讨破之。
嘉平五年十一月癸酉,月犯东井距星。
占曰:“军将死。”
至六年正月,镇东将军豫州刺史毋丘俭、前将军扬州刺史文钦反,被诛。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十一月,有白气出斗侧,广数丈,长竟天。
王肃曰:“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
二年正月,毋丘俭等据淮南以叛,大将军司马师讨平之。
案占,“蚩尤旗见,王者征伐四方。”
自后又征淮南,西平巴蜀。
是岁,吴主孙亮五凤元年,斗牛,吴、越分。
案占:“有兵丧,除旧布新之象也。”
太平三年,孙綝盛兵围宫,废亮为会稽王,孙休代立,是其应也。
故国志又书于吴。
由是淮南江东同扬州地,故于时变见吴、楚之分。
则魏之淮南,多与吴同灾,是以毋丘俭以孛为己应,遂起兵而败,又其应也。
后三年,即魏甘露二年,诸葛诞又反淮南,吴遣硃异救之。
及城陷,诞众吴兵死没各数万人,犹前长星之应也。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二月戊午,荧惑犯东井北辕西头第一星。
占曰:“群臣有家坐罪者。”
甘露元年,诸葛诞族灭。
吴孙亮太平元年九月壬辰,太白犯南斗,《吴志》所书也。
占曰:“太白犯斗,国有兵,大臣有反者。”
其明年,诸葛诞反。
又明年,孙琳废亮,吴、魏并有兵事也。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七月乙卯,荧惑犯井钺。
壬戌,月又犯钺星。
二年八月壬子,岁星犯井钺。
九月庚寅,岁星又逆行乘钺星。
三年,诸葛诞夷灭。
甘露元年八月辛亥,月犯箕。
占曰:‘军将死。’
九月丁巳,月犯东井。
占曰:‘军将死。’
二年,诸葛诞诛。
甘露二年六月己酉,月犯心中央大星。
景元元年五月,高贵乡公败。
甘露二年十月丙寅,太白犯亢距星。
占曰:‘廷臣为乱,人君忧。’
景元元年,有成济之变。
甘露二年十一月,彗星见角,色白。
占曰:‘彗见两角间,色白者,军起不战,邦有大丧。’
景元元年,高贵乡公帅左右兵袭晋文王,未交战,为成济所害。
甘露三年三月庚子,太白犯东井。
占曰:‘国失政,大臣为乱。’
是夜,岁星又犯东井。
占曰:‘兵起。’
至景元元年,高贵乡公败。
甘露三年八月壬辰,岁星犯舆鬼质星。
占曰:‘斧质用,大臣诛。’
甘露四年四月甲申,岁星又犯舆鬼东南星。
占曰:‘鬼东南星主兵。木入鬼,大臣诛。’
景元元年,高贵乡公败,杀尚书王经。
甘露四年十月丁丑,客星见太微中,转东南行,历轸宿,积七日灭。
占曰:‘客星出太微,有兵丧。’
景元元年,高贵乡公被害。
魏陈留王景元元年二月,月犯建星。
案占,‘月五星犯建星,大臣相谮。’
此后钟会、邓艾破蜀,会谮艾,遂皆夷灭。
景元二年四月,荧惑入太微,犯右执法。
占曰:‘人主有大忧。’
又曰:‘大臣忧。’
后四年,邓艾、钟会皆夷灭。
五年,帝逊位。
景元三年十一月壬寅,彗星见亢,色白,长五寸,转北行,积四十五日灭。
占为兵丧。
一曰:‘彗见亢,天子失德。’
四年,钟会、邓艾伐蜀克之。
会、艾反乱,皆诛。
魏逊天下。
景元四年六月,大流星二,并如斗,见西方,分流南北,光照隆隆有声。
案占,流星为贵使,大者使大。
是年,钟、邓克蜀,二星盖二帅之象。
二帅相背,又分流南北之应。
钟会既叛,三军愤怒,隆隆有声,兵将怒之征也。
景元四年十月,岁星守房。
占曰:‘将相有忧。’
一曰:‘有大赦。’
明年正月,太尉邓艾、司徒钟会并诛灭,特赦益土。
咸熙二年秋,又大赦。
陈留王咸熙二年五月,彗星见王良,长丈余,色白,东南指,积十二日灭。
占曰:‘王良,天子御驷,彗星扫之,禅代之表,除旧布新之象。白色为丧。王良在东壁宿,又并州之分也。’
八月,晋文王薨。
十二月,帝逊位于晋。
晋武帝泰始四年正月丙戌,彗星见轸,青白色,西北行,又转东行。
占曰:‘为兵丧。轸又楚分也。’
三月,皇太后王氏崩。
十月,吴将施绩寇江夏,万彧寇襄阳,后将军田璋、荆州刺史胡烈等破却之。
泰始四年七月,星陨如雨,皆西流。
占曰:‘星陨为民叛,西流,吴民归晋之象也。’
二年,吴夏口督孙秀率部曲二千余人来降。
泰始五年九月,有星孛于紫宫,占如上。
紫宫,天子内宫。
十年,武元杨皇后崩。
泰始十年十二月,有星孛于轸。
占曰:‘天下兵起。轸又楚分也。’
咸宁二年六月,星孛于氐。
占曰:‘天子失德易政。氐又兗州分。’
七月,星孛大角。
大角为帝坐。
八月,星孛太微,至翼、北斗、三台。
占曰:‘太微天子廷,大人恶之。’
一曰:‘有徙王。翼又楚分也。’
‘北斗主杀罚,三台为三公。’
三年,星孛于胃。
胃,徐州分。
四月,星孛女御。
女御为后宫。
五月,又孛于东方。
七月,星孛紫宫。
占曰:‘天下易主。’
五年三月,星孛于柳。
占曰:‘外臣陵主。柳又三河分也。’
大角、太微、紫宫、女御,并为王者。
明年吴亡,是其应也。
孛主兵丧,征吴之役,三河、徐、兗之兵悉出,交战于吴、楚之地。
吴丞相都督以下,枭戮十数,偏裨行阵之徒,馘斩万计,皆其征也。
《春秋》星孛北方,则齐、鲁、晋、郑、陈、宋、莒之君,并受杀乱之祸。
星孛东方,则楚灭陈,三家、田氏分篡齐、晋。
汉文帝末,星孛西方,后吴、楚七国诛灭。
案泰始末至太康初,灾异数见,而晋氏隆盛,吴实灭,天变在吴可知矣。
昔汉三年,星孛大角,项籍以亡,汉氏无事,此项氏主命故也。
吴、晋之时,天下横分,大角孛而吴亡,是与项氏同事。
后学皆以咸宁灾为晋室,非也。
晋武帝咸宁四年四月,蚩尤旗见。
案《星传》,蚩尤旗类彗,而后曲象旗。
汉武帝时见,长竟天。
献帝时又见,长十余丈,皆长星也。
魏高贵时则为白气。
案校众记,是岁无长星,宜又是异气。
后二年,倾三方伐吴,是其应。
至武帝崩,天下兵又起,遂亡诸夏。
咸宁四年九月,太白当见不见。
占曰:‘是谓失舍,不有破军,必有死王之墓。又有亡国。’
是时羊祜表求伐吴,上许之。
五年十一月,兵出,太白始夕见西方。
太康元年三月,大破吴军,孙皓面缚请死,吴国遂亡。
晋武帝太康二年八月,有星孛于张。
占曰:‘为兵丧。’
周分野,灾在洛邑。
十一月,星孛轩辕。
占曰:‘后宫当之。’
四年三月戊申,星孛于西南。
四年三月癸丑,齐王攸薨。
四月戊寅,任城王陵薨。
五月己亥,琅邪王伷薨。
十一月戊午,新都王该薨。
太康八年三月,荧惑守心。
占曰:‘王者恶之。’
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武帝崩。
太康八年九月,星孛于南斗,长数十丈,十余日灭。
占曰:‘斗主爵禄,国有大忧。’
一曰:‘孛于斗,王者疾病,臣诛其父,天下易政,大乱兵起。’
太熙元年四月,客星在紫宫。
占曰:‘为兵丧。’
太康末,武帝耽宴游,多疾病。
是月乙酉,帝崩。
永平元年,贾后诛杨骏及其党与,皆夷三族;杨太后亦见杀。
是年,又诛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楚王玮,王室兵丧之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二十三-译文
谈论天文学的有三家学说,分别是宣夜、盖天和浑天。而关于天体的正确形态,经典中并没有先前的说法,《尚书》和《汉书》中也缺少相关的记载。汉灵帝时期的议郎蔡邕在朔方上书说:“关于天体的学说有三种,宣夜学派没有师承的法则。《周髀算经》中的数学方法仍然存在,但用来检验天体形态时,有很多地方与实际情况不符。只有浑天学说勉强符合实际情况,现在史官使用的候台铜仪,就是根据浑天学说的方法制作的。建立一个八尺高的圆形模型,具备天地形态,用来确定黄道;观察天体的升起和落下,以此来运行日月,计算五星的位置,这些方法精妙细微,是百世不易的道理。官方有这些仪器但没有书籍,前人的记载也缺失,没有讨论。原本打算隐藏在仪器之下,思考其中的微妙之处,按照度量计算,写成文章。但罪过没有定论,被抛弃在北方,灰飞烟灭,没有途径。应该询问群臣,甚至包括隐居山洞的人,如果有人了解浑天学说的含义,让他们阐述其意义。”当时宦官当权,蔡邕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汉末时,吴国人陆绩擅长天文,开始推广浑天学说。王蕃是卢江人,吴时担任中常侍,擅长数学,传授刘洪的《乾象历》。根据《乾象法》制作浑仪,提出论点和测量方法说:
前人认为,天地的形态就像鸟蛋,天包裹在地外,就像蛋壳包裹蛋黄。天体旋转没有起点,形状浑然一体,所以称为浑天。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在地下。两端的极点称为南极和北极。北极高出地面三十六度,南极深入地面也是三十六度,两极相距一百八十二度半多一点。绕北极的直径是七十二度,经常可见,称为上规;绕南极的七十二度,经常看不见,称为下规。赤道是天体的中轴线,距离两极各九十一度多一点。黄道是太阳运行的轨道。一半在赤道外,一半在赤道内,与赤道东边在角宿十五少弱处相交,西边在奎宿十四少强处相交。太阳出赤道外最远的地方,距离赤道二十四度,是斗宿二十一度。太阳进入赤道内最远的地方,也是二十四度,是井宿二十五度。
太阳在南至时在斗宿二十一度,距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少强,这是太阳最南的位置,距离北极最远,所以影子最长。黄道在斗宿二十一度,从辰宿进入申宿,所以太阳也从辰宿升起进入申宿。太阳白天在地面上行进一百四十六度多一点,所以白天短;夜晚在地下行进二百一十九度少强,所以夜晚长。从南至之后,太阳逐渐接近北极,所以影子逐渐变短。太阳白天在地面上行进的度数逐渐增多,所以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在地下行进的度数逐渐减少,所以夜晚逐渐变短。太阳所在的位置逐渐向北,直到夏至,太阳在井宿二十五度,距离北极六十七度少强,这是太阳最北的位置,距离北极最近,影子最短。黄道在井宿二十五度,从寅宿进入戌宿,所以太阳也从寅宿升起进入戌宿。太阳白天在地面行进二百一十九度少强,所以白天长;夜晚在地下行进一百四十六度强,所以夜晚短。从夏至之后,太阳逐渐远离北极,所以影子逐渐变长。太阳白天在地面行进的度数逐渐减少,所以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在地下行进的度数逐渐增多,所以夜晚逐渐变长。太阳所在的位置逐渐向南,直到南至,然后又回到起点。斗宿二十一度和井宿二十五度,南北相差四十八度。
春分日,太阳在奎宿十四少强;秋分日,太阳在角宿五少弱,这是黄道和赤道相交的地方。距离两极都是九十一度少强,南北处在斗宿二十一度和井宿二十五度之间,所以影子位于二至(夏至和冬至)长短之间。奎宿十四和角宿五,从卯宿升起进入酉宿,所以太阳也从卯宿升起进入酉宿。太阳白天在地面行进,夜晚在地下行进,都是一百八十二度半强。所以白天和夜晚各有一百刻,称为昼夜同。天的昼夜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为界;人的昼夜以黄昏和黎明为限。太阳未出前两刻半就明亮,太阳已入后两刻半就昏暗,所以减少了夜晚的五刻来增加白天的刻数,因此春秋分时昼夜各有一百五十五刻。
三光(太阳、月亮、星星)的运行,不一定有固定的规律,数学家通过计算来寻求答案,各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各种历法参差不齐。《洛书甄耀度》和《春秋考异邮》都说周天有一百七万一千里,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陆绩说:天体的东西南北直径三十五万七千里,这是说周长是直径的三倍。按照直径是周长的三倍计算,周长是一百四十二,直径是四十五,那么天体的直径是三十三万九千四百一十一里一百二十二步三尺二寸一分七十一分分之九。
《周礼》中说:‘夏至时日影长一尺五寸,称为地中。’郑众解释说:‘土圭的长度是一尺五寸。在夏至那天,立八尺高的表,其影子与土圭等长,称为地中,现在颍川阳城就是地中。’郑玄说:‘凡日影在地上一千里就差一寸,影子一尺五寸的地方,太阳在南边下方的距离是一万五千里。’由此推算,太阳距离地面下方八万里。太阳斜射阳城,就是天体直径的一半。天体形状圆如弹丸,地球位于天体的一半,而阳城位于中心,那么太阳在春秋冬夏,黄昏和黎明,距离阳城都是相等的,没有盈缩。所以知道从太阳斜射阳城的地方到地面的距离是天体直径的一半。
用勾股定理来说,旁边一万五千里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边(勾),立八万里是另一边(股),从太阳斜射阳城是斜边。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得到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这是天体直径的一半,也是地球距离天体的距离。将其乘以二,得到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这是天体直径的长度。用圆周率乘以直径,用直径率来约分,得到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这是周天的长度。减去《甄耀度》和《考异邮》中的五十五万七千三百一十二里有零数。一度大约是一千四百六里一百二十四步六寸四分十万七千五百六十五分分之万九千三十九,减去旧度一千五百二十五里二百五十六步三尺三寸二十一万五千一百三十分分之十六万七千三百。黄道和赤道相互交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二十四度。用两仪推算,两条道都是三百六十五度多一点,因此知道天体形状圆如弹丸。而陆绩制作的浑象形状像鸟蛋,那么黄道应该比赤道长。陆绩说天体的东西南北直径三十五万七千里,那么陆绩也认为天体的形状是正圆的。但是浑象是鸟蛋形状,这就自相矛盾了。
古代的浑象以二分为一度,周长七尺三寸半分。张衡改进了浑象,以四分为一度,周长一丈四尺六寸。王蕃认为古代的浑象尺寸太小,星辰密集;张衡的仪器太大,难以移动。于是他改进了浑象,以三分为一度,周天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
御史中丞何承天在论述浑象时说:‘仔细追寻前人的说法,因为观察了浑仪,深入研究其意义,领悟到天体是正圆形的,而水环绕在其下方。说到四方,东方是旸谷,太阳升起的地方,西方是濛汜,太阳落下的地方。庄子又说:“北冥的鱼,变化成鸟,将要迁徙到南冥。”这也是古代的记载,四方都是水的证据。四方都是水,称之为四海。大凡五行相生,水生于金,所以所有的河流源头都是山,从高处流向低处,最终汇入大海。太阳是阳精,光芒炽热,一旦进入水中,所经过的地方都会被烧尽,百川汇入大海,足以补充和恢复,所以旱灾不会减少,水灾也不会增加。径天之数,繁多的说法接近这个道理。’
太中大夫徐爰说:‘浑仪的构造,我不清楚它的起源。王蕃说:“《虞书》中提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那么现在的浑天仪、日月五星就是这样的。郑玄解释说:‘动运为机,持正为衡,都是用玉制成的。观察它们的运行,可以判断天象的变化。’浑仪是羲和氏的旧器,历代相传,称之为机衡,它的起源有根源。而这个仪器设在候台,史官保密,学者很少能见到;那些穿凿附会的人,不理解机衡的意义,看到有七政的说法,就以为是北斗七星,构造了虚假的文字,托付在谶纬中,史迁、班固,还都信以为真。郑玄有博雅高远的才华,沉着精妙的思考,独到见解,改正了他们的说法,圣人再次出现,也不会改变这些说法。’王蕃就是这样说的。如果仔细观察七曜,应当以运行作为基础,设置仪器模拟天象,怎么能够确定它的盈亏呢?这样的说法并不通顺。假如在唐、虞时代就有了浑仪,历经三代,作为标准,后世遵循,谁敢改变呢?而三天的仪器,纷繁复杂,无法辨别,直到扬雄才提出难解盖通浑。张衡担任太史令,于是铸造了铜制的浑天仪。张衡的传记中说:‘他制作浑天仪,研究阴阳,最为详密。’所以知道在张衡之前,没有这样的仪器。王蕃又说:‘浑天仪在秦朝的混乱中,师生失散,文献丢失,只有浑天仪还留在候台。’既然不是舜的璇玉,也没有记载现在的浑天仪的制作,用纬书来穿凿附会,郑玄的博学务实,偏信无据,不可信从。璇玉,是珍贵的名字;机衡,是详细的描述。所以先儒认为北斗七星,天纲运转,圣人仰望天空,俯察大地,以此审时度势。’
史臣认为:设置仪器模拟天象,确定它的恒定规律,与之相符则吉祥,与之不符则凶险,用它来占卜观察,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浑天术废弃,所以有宣、盖的论述,这些方法都很简略,所以后人没有继续记载。扬雄在《法言》中说:“有人问扬雄关于浑天的问题。扬雄说:‘落下闳规划它,鲜于妄人测量它,耿中丞模拟它,几乎没有人反对。’”如果问天体的形状和浑仪的精密程度,扬雄应该用浑仪来回答,而举出这三个人来回答,就知道这三个人制作了浑仪,用来绘制晷纬。问者询问的是浑仪的精密程度,而不是浅显程度。从这里推断,那么西汉长安已经有了这样的仪器。是由于战乱丢失,所以张衡再次铸造了吗?王蕃又记载了古浑仪的尺度和张衡改制的文献,那么知道这个仪器不是张衡最初制造的,这是明确的。张衡制造的浑天仪,传到魏、晋,中华覆灭,沉没在戎虏手中;王蕃、张衡的旧器,也不再存在。晋安帝义熙十四年,高祖平定长安,得到了张衡的旧器,仪器的形状虽然还在,但没有缀上经星七曜。
文帝元嘉十三年,下诏让太史令钱乐之重新铸造浑仪,直径六尺八分少,周长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位于天内,立黄赤二道,南北二极规二十八宿,北斗极星,五分为一度,将日月五星放置在黄道之上,设立漏刻,用水转动仪器,昏明中星,与天象相应。十七年,又制作了小浑天,直径二尺二寸,周长六尺六寸,分为一度,安置二十八宿中外宫,用白黑珠和黄三色为三家星,日月五星,都位于黄道。
盖天术说它出自周公旦向殷商询问,这是虚构的说法。这本书叫做《周髀》。髀,是表的意思,代表周天的大小。它的说法是:‘天像覆盖,地像倒扣的盆,地中高而四周低,日月随着天体运转,隐藏在地的高处,形成昼夜。天地相距八万里,天地之中,高于外衡六万里;地上之高,高于天之外衡二万里。’有人问扬雄关于盖天的问题。扬雄说:‘盖天啊!盖天啊!’并提出了八个疑问。郑玄又提出了两个疑问。研究盖天术的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刘向在《五纪》中说,《夏历》认为星宿和日月都向西移动,星宿移动得快,而日移动得慢,所以日和星宿一起进入西方;九十一天后,星宿在北方;再过九十一天,星宿在东方;九十一天后,星宿在南方。这说明日比星宿移动得慢。月亮出生三天后,太阳落下,月亮出现在西方;到十五日,太阳落下,月亮出现在东方;将要消失时,太阳还未升起,月亮出现在东方。这说明月亮比太阳移动得慢,但都向西移动。刘向用《鸿范传》中的说法来反驳,说:‘月亮在西方出现,叫做朓,是快的意思。月亮在东方出现,叫做侧匿,是慢的意思。星辰向西移动,史官称之为逆行。’这三个说法,与《夏历》相违背,看起来是喜欢奇异的人所作的。’
晋成帝咸康年间,会稽人虞喜撰写了《安天论》,认为‘天空高远到无穷无尽,地面深邃到无法测量。地面有静止的形态,天空有恒定的形态。从大体上讲,它们应当相互覆盖,方形就都是方形,圆形就都是圆形,没有方形和圆形不同的意义。’虞喜的族祖河间太守虞耸又写了《穹天论》说:‘天空的形状是穹隆的,应当像鸡蛋的薄膜,它的边缘环绕着四海之外,漂浮在元气之上。’而吴国的太常姚信写了《昕天论》说:‘曾经看到《汉书》记载:冬至日太阳在牵牛星座,离北极很远;夏至日太阳在东井星座,离北极很近。想要推算日子的长短,姚信认为太极位于二十八宿的中央,虽然有远近,但不会相差一倍。’现在《昕天论》的说法是:‘冬至日太阳最低,而天空运行靠近南方。因此太阳离人远,北斗离人近;北方的气候到了,所以冰寒。夏至日太阳最高,而天空运行靠近北方,北斗离人远,太阳离人近,南方的气候到了,所以炎热。极点的位置,太阳在地面上的运行路径浅,所以夜晚短;天空离地面高,所以白天长。极点位置低时,太阳在地面上的运行路径深,所以夜晚长;天空离地面低,所以白天短。因此,天空运行寒冷依据的是浑天,夏天依据的是盖天。’按照这种说法,‘轩昂’的‘轩’应该写作‘昕’,但具体原因不详细。总共有三种说法,都是喜欢标新立异的说法,离真实情况太远了。关于天文、经星、常宿中外宫,前代史书已经详细记载。现在只记录魏文帝黄初年以来的星变情况在《天文志》中,以续司马彪的记载。
魏文帝黄初三年九月甲辰,有客星出现在太微星座的左掖门内。占卜说:‘客星出现在太微星座,国家将有兵灾和丧事。’十月,孙权叛变,皇帝亲自南征,前锋到达长江边,击败了孙权的将领吕范等人。此后连续有征战。
黄初四年三月癸卯,月亮侵犯心宿的大星。十二月丙子,月亮再次侵犯心宿的大星。占卜说:‘心宿是天王,王者忌讳它。’七年五月,文帝去世。
黄初四年六月甲申,金星白天出现。五年十一月辛卯,金星再次白天出现。根据刘向的《五纪论》说:‘金星属于少阴,弱,不能单独运行,所以以己未为界,不能穿越天空。穿越天空就会白天出现,占卜为兵灾、丧事、不忠、更换君王。强国弱,小国强。’那时,孙权接受魏国的封号,却起兵防守。
黄初四年十一月,月亮环绕北斗。占卜说:‘有大丧事,赦免天下。’七年五月,文帝去世,明帝即位,大赦天下。
黄初六年五月十六日壬戌,火星进入太微星座,到二十六日壬申,与岁星相遇,一起侵犯右执法;到二十七日癸酉,才出来。占卜说:‘从右边进入三十天以上,君主有大忧。’又说:‘日月五星侵犯左右执法,大臣有忧。’一说:‘执法者将被诛杀。金火尤其严重。’十一月,皇子东武阳王曹鉴去世。七年正月,骠骑将军曹洪被免职为平民。四月,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去世。五月,文帝去世。
《蜀记》记载:‘明帝问黄权说:“天下三方鼎立,哪个地方是正统?”黄权回答说:“应当验证天文。以前火星守在心宿,文皇帝去世,吴、蜀两国无事,这是其中的预兆。”根据三国史书,并没有火星守在心宿的记载,应该是火星进入太微星座。黄初六年十月乙未,有彗星出现在少微星座,经过轩辕星座。根据占卜,彗星、彗星形态不同,但灾祸是一样的。代表战争、丧事、除旧布新,余灾不尽,预示旱灾、饥荒、暴病。大的彗星出现预示着长期的深重灾难;小的彗星出现预示着短暂的浅层灾难。那时,皇帝的军队在广陵,辛丑日,皇帝亲自穿上铠甲,骑马检阅军队。第二年五月,文帝去世。
魏明帝太和四年十一月壬戌,金星侵犯岁星。占卜说:‘金星侵犯五星,有大兵;侵犯列宿,为小兵。’五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侵犯天水,派遣大将军司马懿抵抗并击退了他。太和五年五月,火星侵犯房宿。占卜说:‘房宿四星,是股肱大臣、将领、宰相的位置。月亮和五星侵犯它,将相有忧。’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所杀。十二月,太尉华歆去世。太和五年十一月乙酉,月亮侵犯轩辕星座的大星。占卜说:‘女性有忧。’十二月甲辰,月亮侵犯镇星。占卜说:‘女性应该承受。’太和六年三月乙亥,月亮再次侵犯轩辕星座的大星。青龙二年十一月乙丑,月亮再次侵犯镇星。三年正月,太后郭氏去世。
太和六年十一月丙寅,金星白天出现在南斗星座,连续八十多天都可见。占卜说:‘吴国有兵。’第二年,孙权派遣张弥等人率领一万军队,封授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斩杀了张弥等人,俘虏了他们的军队。太和六年十一月丙寅,有彗星出现在翼宿,靠近太微星座的上将星。占卜说:‘有战争和丧事。’甘氏说:‘彗星所经过的国家,会遭受其灾祸。’翼宿又是楚国的分野,是孙权的封地。第二年,孙权在辽东战败。孙权又向合肥新城进军,派遣全琮征讨六安,都没有成功而返回。第二年,诸葛亮进入秦川,占据渭南,司马懿抵抗他。孙权派遣陆议、诸葛瑾等人驻扎江夏口,孙韶、张承等人向广陵淮阳进军,孙权率领大军围攻新城以支援诸葛亮。于是皇帝从东方出征,孙权和诸将才撤退。太和六年十二月,陈王曹植去世。青龙元年夏天,北海王曹蕤去世。三年正月,太后郭氏去世。
明帝青龙二年二月己未日,太白星侵犯荧惑星。占卜说:‘将有大规模的战争,会有激烈的战斗。’那年的四月,诸葛亮占据渭南,吴国也起兵响应,魏国东西奔命。九月,诸葛亮去世,军队撤退,将帅之间发生争斗,被魏国击败。根据占卜,太白星所侵犯的位置在南,南国失败;在北,北国失败,这应该是在荧惑星以南的位置。
青龙二年三月辛卯日,月亮侵犯舆鬼星。舆鬼星主掌斩杀。占卜说:‘民众多病,国家有忧虑,又有大臣忧虑。’那年的夏天,发生大规模瘟疫;冬天,又有大规模疾病,直到第三年春天才停止。正月,太后郭氏去世。第四年五月,司徒董昭去世。
青龙二年五月丁亥日,太白星白天出现,连续三十多天。根据日晷的测量,如果不是秦国、魏国,那么就是楚国。那时诸葛亮占据渭南,司马懿与他相持。孙权侵犯合肥,又派陆议、孙韶等人进入淮河、沔水,皇帝亲自东征。蜀国原本是秦国的地方,因此秦国、晋国以及楚国的军队都起来响应占卜。
青龙二年七月己巳日,月亮侵犯楗闭星。占卜说:‘皇帝去世,又有火灾。’第三年七月,崇华殿发生火灾。景初三年正月,明帝去世。青龙二年十月戊寅日,月亮侵犯太白星。占卜说:‘君主去世,又有战争。’景初元年七月,公孙渊叛变。第二年正月,派遣司马懿讨伐他。第三年正月,明帝去世。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领大军讨伐魏国,驻扎在渭南,出现了一颗长星,红色且有芒角,从东北方向流向西南,三次投亮营地,再返回,距离近时变小,距离远时变大。占卜说:‘两军对峙,有大流星出现在军队上方或坠落在军队中,都是失败的征兆。’九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焚烧营地撤退。众将帅之间互相仇恨,互相残杀。
魏明帝青龙三年六月丁未日,镇星侵犯井钺星。第四年闰四月乙巳日,再次侵犯。戊戌日,太白星又侵犯。占卜说:‘凡月亮、五星侵犯井钺星,都是战争开始的征兆。’一种说法是:‘斧钺被使用,大臣被诛杀。’景初元年,公孙渊叛变,司马懿讨伐并消灭了他。青龙三年七月己丑日,镇星侵犯东井星。第四年三月癸卯日,在参星附近,又返回侵犯。
占卜说:‘镇星进入井星,大人忧虑。行动接近为行动阴暗,其占卜为大水,五谷不成熟。’景初元年夏天,发生大水,损害了五谷。九月,皇后毛氏去世。第三年正月,明帝去世。青龙三年十月壬申日,太白星白天出现在尾星,连续两百多天都能看到。占卜说:‘尾星为燕,燕臣强大,有战争。’青龙四年三月己巳日,太白星与月亮一起加到丙星,白天出现。月亮侵犯太白星。
景初元年七月辛卯日,太白星再次白天出现,连续两百八十多天。占卜结果与之前相同。那时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任命百官,发兵防守,派遣司马懿讨伐并消灭了他。青龙三年十二月戊辰日,月亮侵犯钩钤星。占卜说:‘君王忧虑。’景初三年正月,明帝去世。
青龙四年五月壬寅日,太白星侵犯毕星左股第一星。占卜说:‘毕星为边疆的军队,又主掌刑罚。’九月,凉州塞外的胡人阿毕师侵犯各国,西域校尉张就讨伐他,斩首并俘虏了上万人。青龙四年七月甲寅日,太白星侵犯轩辕大星。占卜说:‘女主忧虑。’景初元年,皇后毛氏去世。
青龙四年十月甲申日,有彗星出现在大辰星附近,长三尺。乙酉日,又在东方出现。十一月己亥日,彗星出现,侵犯宦者天纪星。占卜说:‘大辰星为天王,天下有丧事。’刘向《五纪论》说:‘《春秋》彗星出现在东方,不说宿位的,是不加宿位的。’宦者在天市为中外有兵,天纪星为地震。彗星主兵丧。
景初元年六月,发生地震。九月,吴将朱然围攻江夏,荆州刺史胡质击退了他。皇后毛氏去世。第二年正月,讨伐公孙渊。第三年正月,明帝去世。景初二年二月癸丑日,月亮侵犯心星距星,又侵犯中央大星。五月己亥日,又侵犯心星距星和中央大星。
闰月癸丑日,月亮又侵犯心星和中央大星。根据占卜,‘大星为天王,前为太子,后为皇子。侵犯大星,王者厌恶。侵犯前星,太子有忧。侵犯后星,庶子有忧。’第三年正月,皇帝去世,太子即位,最终被废为齐王。正始四年,秦王曹询去世。景初二年八月,彗星出现在张星,长三尺,逆着西方行走,四十一天后消失。
占卜说:‘为兵丧。张星,周的分野,洛邑厌恶它。’其十月,斩杀公孙渊。第二年正月,明帝去世。景初二年十月甲午日,月亮侵犯箕星。占卜说:‘军将死亡。’正始元年四月,车骑将军黄权去世。景初二年,司马懿在襄平围困公孙渊。
八月丙寅日夜晚,有一颗大流星,长数十丈,颜色白且有芒角,从首山向北流坠到襄平城东南。占卜说:‘围城时,有流星出现在城上或坠入城中,城会被攻破。’又说:‘星坠,其下方将有战场。’又说:‘凡星所坠,国家将更姓。’九月,渊突围,逃到星坠的地方被斩首,其部众被屠杀。
景初二年十月癸巳日,客星出现在危星,逆行在离宫北,腾蛇南。甲辰日,侵犯宗星。己酉日,消失。占卜说:‘客星所出有兵丧。虚危星为宗庙,又为坟墓。客星靠近离宫,宫中将有大丧,前往先君的宗庙,都是君王去世的征兆。’第三年正月,明帝去世。正始二年五月,吴将朱然围攻樊城,司马懿率领军队击退了他。
魏齐王正始元年四月戊午日,月亮侵犯昴星东头第一星。那一年十月庚寅日,月亮又侵犯昴星北头第四星。占卜说:‘侵犯昴星,胡人不安定。’第二年六月,鲜卑阿妙儿等人侵犯西部,敦煌太守王延斩杀他们,并俘虏了两千多人。第三年,又斩杀鲜卑大帅及一千多人。
正始元年十月乙酉日,彗星出现在西方,位于尾星,长三丈,拂过牵牛星,侵犯太白星。十一月甲子日,进一步侵犯羽林星。占卜说:‘尾星为燕,又为吴,牛星也是吴、越的分野。太白星为上将,羽林星为中军兵。吴、越有兵丧,中军兵动荡。’第二年五月,吴将全琮侵犯芍陂,朱然围攻樊城,诸葛瑾进入沮中。吴太子孙登去世。六月,司马懿在皖城讨伐诸葛恪。恪焚烧粮草,弃城逃跑。第三年,太尉满宠去世。
正始二年九月癸酉日,月亮侵犯到西北方的舆鬼星。西北方的星代表金。三年二月丁未日,月亮又侵犯到西南方的星。西南方的星代表布帛。占卜说:‘有钱令。’另一种说法是:‘大臣忧虑。’三年三月,太尉满宠去世。四年正月,皇帝举行成年礼,赐给群臣不同数量的钱。
正始四年十月、十一月,月亮再次侵犯到井宿和钺星。这个月,司马懿讨伐诸葛恪,诸葛恪弃城逃跑。五年三月,曹爽征讨蜀国。正始五年十一月癸巳日,镇星侵犯到亢宿和距星。占卜说:‘诸侯中有失去国家的人。’嘉平元年,曹爽兄弟被杀。
正始六年八月戊午日,出现了一颗彗星,经过七星,长度有两尺,颜色是白色,经过张宿,持续了二十三天后消失。七年十一月癸亥日,又出现了一颗彗星,长度有一尺,持续了一百五十六天后消失。九年三月,又出现了一颗彗星,长度有六尺,颜色是青白色,光芒指向西南。七月,又出现了一颗彗星,长度有两尺,经过轸宿,持续了四十二天后消失。根据占卜,七星、张宿是周的分野,翼宿、轸宿是楚的分野,昴宿是赵、魏的分野,彗星的出现象征着除旧布新,预示着战争和丧事。嘉平元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兄弟及其党羽,都遭到灭族,京师加强了兵力,实际上开始削弱了魏国。三年,诛杀了楚王曹彪,又在淮南袭击了王凌。淮南是东楚。幽禁了邺地的魏国诸王。
正始七年七月丁丑日,月亮侵犯到左角。占卜说:‘天下有战事,将军会死。’九年正月辛亥日,月亮侵犯到亢宿南星。占卜说:‘战事将起。’另一种说法是:‘军将会死。’七月乙亥日,荧惑侵犯到毕宿和距星。占卜说:‘有边疆战事。’嘉平元年,曹爽等人被杀。三年,王凌等人也被杀。
正始九年七月癸丑日,镇星侵犯到楗闭。占卜说:‘王者不宜出宫下殿。’明年,皇帝出巡谒陵,司马懿上奏诛杀曹爽等人,皇帝在野外露宿,于是失去了权势。
魏齐王嘉平元年六月壬戌日,太白侵犯到东井和距星。二年三月己未日,又侵犯。占卜说:‘国家失去政道,大臣作乱。’四月辛巳日,太白侵犯到舆鬼。占卜说:‘大臣被诛。’另一种说法是:‘战事将起。’三年七月,王凌与楚王曹彪有谋反,都被处死。君主地位因此降低。
吴主孙权赤乌十三年五月,太阳到达北回归线,荧惑逆行进入南斗。七月,侵犯到魁宿的第二颗星并向东移动。《汉晋春秋》记载为逆行。根据占卜,荧惑进入南斗,三个月后,吴王去世。另一种说法是:‘荧惑逆行,其地会有君主去世。’太元二年孙权去世,这是应验。所以国志记载了吴国而不记载魏国。这时,王凌谋立楚王曹彪,认为斗宿中有星,应该会有暴贵者,向懂占星的人浩详询问。浩详怀疑有隐情,想要说明他的意图,但没有说吴国有丧事,而是说淮南楚分,吴、楚同占,应该有王者兴起,所以王凌的计划才得以确定。
魏齐王嘉平二年十月丙申日,月亮侵犯到舆鬼。占卜说:‘国家有忧。’另一种说法是:‘大臣忧虑。’三年四月戊寅日,月亮侵犯到东井。占卜说:‘军将会死。’另一种说法是:‘国家有忧。’五月,王凌、楚王曹彪等人被杀。七月,皇后甄氏去世。
嘉平三年五月甲寅日,月亮侵犯到距星。占卜说:‘将军会死。’另一种说法是:‘会有战事。’这个月,王凌被杀。四年三月,吴将朱然、朱异入侵,镇东将军诸葛诞击退了他们。嘉平三年七月己巳日,月亮侵犯到舆鬼。九月乙巳日,又侵犯。四年十一月丁未日,又侵犯到鬼宿积尸。五年七月丙午日,月亮又侵犯到鬼宿西北星。占卜说:‘国家有忧。’正元元年,李丰等人被杀,皇后张氏被废。九月,皇帝被废为齐王。齐王嘉平三年十月癸未日,荧惑侵犯到亢宿南星。占卜说:‘大臣有变乱。’正元元年二月,李丰等人谋反被杀。嘉平三年十一月癸未日,有星孛出现在营室,向西移动,九十天后消失。占卜说:‘有战事和丧事。营室代表后宫,后宫将有变乱。’四年二月丁酉日,彗星出现在西方,在胃宿,长度有五六丈,颜色是白色,光芒指向南方贯穿参宿,持续了二十天后消失。五年十一月,彗星又出现在轸宿,长度有五丈,在太微左执法西边,指向东南,持续了一百九十天后消失。根据占卜,‘胃宿是兖州的分野,参宿代表白虎,主兵事,太微是天子廷,执法代表执政,彗星代表兵事,象征着除旧布新。’正元元年二月,李丰、丰弟兖州刺史李翼、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人谋反,都被杀,皇后也被废。九月,皇帝被废为齐王,高贵乡公曹髦继位。
嘉平五年六月庚辰日,月亮侵犯到箕宿。占卜说:‘军将会死。’正元元年正月,镇东将军母丘俭反叛,兵败而死。嘉平五年六月戊午日,太白侵犯到角宿。占卜说:‘群臣的谋反不会成功。’正元元年,李丰等人谋反泄露,都被杀。嘉平五年七月,月亮侵犯到井宿和钺星。正元元年二月,李丰等人被杀。蜀将姜维攻打陇西,车骑将军郭淮讨伐并击退了他。嘉平五年十一月癸酉日,月亮侵犯到东井和距星。占卜说:‘军将会死。’到六年正月,镇东将军豫州刺史毋丘俭、前将军扬州刺史文钦反叛,都被杀。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十一月,有白气出现在斗宿旁边,宽度数丈,长度横贯天空。王肃说:‘这是蚩尤的旗帜,东南方将有乱事吧!’二年正月,毋丘俭等人占据淮南反叛,大将军司马师讨伐并平定了他们。根据占卜,‘蚩尤旗帜出现,意味着王者征伐四方。’此后又征讨淮南,平定了巴蜀。这一年,吴主孙亮五凤元年,斗宿和牛宿,吴、越的分野。根据占卜,‘有战事和丧事,象征着除旧布新。’太平三年,孙綝率兵围攻皇宫,废黜孙亮为会稽王,孙休继位,这是应验。所以国志记载了吴国而不记载魏国。当时,淮南、江东和扬州的地域,因此当时的变化出现在吴、楚的分野。所以魏国的淮南,多与吴国同受灾难,因此毋丘俭把彗星的出现当作自己的应验,于是起兵而失败,这也是应验之一。后来三年,即魏甘露二年,诸葛诞又在淮南反叛,吴国派朱异救援。及至城破,诸葛诞的士兵和吴国兵员死亡失踪各有数万人,还是前长星应验的结果。高贵乡公正元二年二月戊午日,荧惑侵犯到东井北辕西头第一星。占卜说:‘群臣中有因家事获罪的人。’甘露元年,诸葛诞的家族被灭。
吴孙亮太平元年九月壬辰日,太白侵犯到南斗,《吴志》有记载。占卜说:‘太白侵犯斗宿,国家有战事,大臣有反叛者。’第二年,诸葛诞反叛。再过一年,孙琳废黜孙亮,吴、魏都有战事。
魏国高贵乡公甘露元年七月乙卯日,火星侵犯井宿和钺星。壬戌日,月亮又侵犯了钺星。甘露二年八月壬子日,木星侵犯了井宿和钺星。九月庚寅日,木星再次逆行并乘坐钺星。第三年,诸葛诞被灭族。
甘露元年八月辛亥日,月亮侵犯了箕宿。占卜说:‘军将死亡。’九月丁巳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占卜说:‘军将死亡。’第二年,诸葛诞被诛杀。
甘露二年六月己酉日,月亮侵犯了心宿中央的大星。景元元年五月,高贵乡公战败。甘露二年十月丙寅日,太白星侵犯了亢宿和距星。占卜说:‘朝中大臣作乱,君主忧虑。’景元元年,发生了成济之变。
甘露二年十一月,彗星出现在角宿,颜色为白色。占卜说:‘彗星出现在两角之间,颜色为白色,表示军队起事但不战斗,国家有大丧。’景元元年,高贵乡公率领左右军队袭击晋文王,未交战,就被成济所害。
甘露三年三月庚子日,太白星侵犯了东井宿。占卜说:‘国家失去政治,大臣作乱。’当晚,木星又侵犯了东井宿。占卜说:‘战争爆发。’到景元元年,高贵乡公战败。
甘露三年八月壬辰日,木星侵犯了舆鬼宿的质星。占卜说:‘斧钺被使用,大臣被诛杀。’甘露四年四月甲申日,木星再次侵犯了舆鬼宿的东南星。占卜说:‘鬼宿东南星主兵事。木星进入鬼宿,大臣被诛杀。’景元元年,高贵乡公战败,杀死了尚书王经。
甘露四年十月丁丑日,客星出现在太微宫中,转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轸宿,七天后消失。占卜说:‘客星出现在太微宫,有战争和丧事。’景元元年,高贵乡公被杀害。
魏国陈留王景元元年二月,月亮侵犯了建星。根据占卜,‘月亮和五行星侵犯建星,表示大臣相互诬陷。’之后,钟会、邓艾攻破蜀国,钟会诬陷邓艾,结果都被灭族。
景元二年四月,火星进入太微宫,侵犯了右执法星。占卜说:‘君主有大忧。’又说:‘大臣忧虑。’后来四年,邓艾、钟会都被灭族。五年,皇帝退位。
景元三年十一月壬寅日,彗星出现在亢宿,颜色为白色,长五寸,转向北方移动,四十五天后消失。占卜说:‘战争和丧事。’一说:‘彗星出现在亢宿,表示天子失去德行。’四年,钟会、邓艾攻伐蜀国并攻克,会、艾反叛,都被诛杀。魏国退位。
景元四年六月,两颗大流星同时出现,都像北斗星一样,出现在西方,分向南北,光芒耀眼,有声响。根据占卜,流星是贵使,大的是大使。这一年,钟、邓攻克蜀国,两星象征着两位统帅。两位统帅背道而驰,又分向南北,应验了这一说法。钟会叛变后,三军愤怒,有隆隆的声响,这是军队愤怒的征兆。
景元四年十月,木星守在房宿。占卜说:‘将相有忧。’一说:‘有大赦。’第二年正月,太尉邓艾、司徒钟会都被诛灭,特别赦免了益州。
陈留王咸熙二年五月,彗星出现在王良星,长一丈多,颜色为白色,指向东南,十二天后消失。占卜说:‘王良星,是天子的御马,彗星扫过,是禅让的象征,除去旧有布新的象征。白色代表丧事。王良星在东壁宿,也是并州的分野。’八月,晋文王去世。十二月,皇帝退位。
晋武帝泰始四年正月丙戌日,彗星出现在轸宿,颜色青白,向西北方向移动,又转向东方。占卜说:‘战争和丧事。轸宿又是楚的分野。’三月,皇太后王氏去世。十月,吴将施绩侵犯江夏,万彧侵犯襄阳,后将军田璋、荆州刺史胡烈等击退了他们。泰始四年七月,星星如雨般坠落,都向西流。占卜说:‘星星坠落,表示民变,向西流,是吴民归附晋的象征。’第二年,吴国夏口督孙秀率领部下两千多人来降。
泰始五年九月,紫宫出现星孛。占卜如上。紫宫,是天子的内宫。十年,武元杨皇后去世。
泰始十年十二月,星孛出现在轸宿。占卜说:‘天下有战争。轸宿又是楚的分野。’咸宁二年六月,星孛出现在氐宿。占卜说:‘天子失去德行,政治易位。氐宿又是兖州的分野。’七月,星孛出现在大角星。大角星是帝星。八月,星孛出现在太微宫,到翼宿、北斗、三台。占卜说:‘太微宫是天子的朝廷,大人厌恶它。’一说:‘有王位迁移。’翼宿又是楚的分野。”“北斗主杀罚,三台是三公。”三年,星孛出现在胃宿。胃宿是徐州的分野。四月,星孛出现在女御宿。女御宿是后宫。五月,又出现在东方。七月,星孛出现在紫宫。占卜说:‘天下易主。’五年三月,星孛出现在柳宿。占卜说:‘外臣欺凌君主。柳宿又是三河的分野。大角、太微、紫宫、女御,都是君主的象征。”第二年吴国灭亡,是其应验。星孛主战争和丧事,征吴的战役,三河、徐、兖的军队全部出动,在吴、楚之地交战。吴丞相都督以下,被杀的有十几个,偏裨行阵的士兵,被斩首的有数万,都是其征兆。《春秋》记载星孛出现在北方,齐、鲁、晋、郑、陈、宋、莒的君主,都遭受杀戮和动乱的灾祸。星孛出现在东方,楚灭陈,三家、田氏篡夺齐、晋。汉文帝末年,星孛出现在西方,后吴、楚七国被诛灭。根据泰始末年至太康初年的灾异,晋朝却强盛,吴国实际上被灭,天象的变化在吴国是可以知道的。以前汉三年,星孛出现在大角星,项羽因此灭亡,汉室无事,这是项羽的主命故也。吴、晋之时,天下分裂,大角星孛而吴国灭亡,这与项羽的事情相似。后学者都认为咸宁的灾祸是晋室之祸,其实不是。
晋武帝咸宁四年四月,出现了蚩尤旗。根据《星传》,蚩尤旗像彗星,但形状像旗帜。汉武帝时出现,长达全天。献帝时又出现,长达十余丈,都是长星。魏国高贵乡公时为白气。根据校众记,这一年没有长星,应该又是异气。后二年,吴国三方进攻,是其应验。到武帝去世,天下又起兵,最终导致夏朝的灭亡。咸宁四年九月,太白星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占卜说:‘这是失去依托,不是有军队被破,必有死王之墓,也有亡国。’这时羊祜上表请求攻打吴国,皇帝同意了。五年十一月,出兵,太白星开始出现在西方。太康元年三月,大败吴军,孙皓被捆绑着请求死亡,吴国因此灭亡。
晋武帝太康二年八月,星孛出现在张宿。占卜说:‘战争和丧事。’周的分野,灾祸在洛邑。十一月,星孛出现在轩辕宿。占卜说:‘后宫受到影响。’四年三月戊申日,星孛出现在西南方。四年三月癸丑日,齐王攸去世。四月戊寅日,任城王陵去世。五月己亥日,琅邪王伷去世。十一月戊午日,新都王该去世。
太康八年三月,火星守在心宿的位置。占卜说:‘这是王者所忌讳的。’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日,武帝去世。
太康八年九月,彗星出现在南斗星的位置,长度有数十丈,十多天后就消失了。占卜说:‘南斗主掌爵位和禄位,国家将有大的忧虑。’
一说是:‘如果彗星出现在南斗,意味着王者有疾病,臣子会诛杀他的父亲,天下会改变政权,发生大乱和战争。’
太熙元年四月,有客星出现在紫宫。占卜说:‘这预示着战争和丧事。’
太康末年,武帝沉迷于宴乐游玩,身体多病。这月乙酉日,武帝去世。
永平元年,贾后诛杀了杨骏及其党羽,都将他们灭族;杨太后也被杀害。这一年,又诛杀了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楚王玮,这些都是王室遭遇兵丧的征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二十三-注解
宣夜:宣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宇宙观,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结构。
盖天:盖天是一种古代宇宙观,认为天如覆盖,地如覆盆,日月星辰随天转运。
浑天: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地球位于其中,宇宙是球形的。
马《书》:指《汉书》中的《天文志》,由班固撰写。
班《志》:指《汉书》中的《地理志》,由班固撰写。
朔方:古代中国北方边疆地区,这里指蔡邕上书的地方。
《周髀》:《周髀算经》,古代中国的一部数学和天文学著作。
黄道:太阳在一年中运行的大圆,是太阳视运动轨迹。
五纬: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
候台铜仪:古代用于观测天象的仪器。
浑仪:浑仪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它由多个环组成,可以模拟天球上的星座和行星运动。
《乾象历》:古代中国的一部天文历书,由刘洪编撰。
周天:指整个天球,相当于现在的天球坐标系统。
赤道:地球上的一个假想的大圆,太阳在一年中的垂直投影点始终位于赤道两侧。
南极、北极:地球的两极,天球上的相应点。
上规、下规:天球上绕北极和南极的圆圈,分别称为上规和下规。
黄赤二道:黄道和赤道。
《洛书甄耀度》:古代天文学著作。
《春秋考异邮》:古代天文学著作。
《周礼》:古代中国的一部礼制典籍。
土圭:古代用于测量日影长度的工具。
地中:古代认为地球中心的位置。
句股法:古代中国的一种几何学方法,即勾股定理。
洛书:古代的一种神秘书籍,这里指《洛书甄耀度》。
甄耀度:古代天文学著作。
考异邮:古代天文学著作。
张衡: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发明家。
浑象:浑象是一种古代天文学仪器,用来模拟天体的运动和位置,是浑天说的具体体现。它由浑仪和浑象组成,其中浑仪用于观测天体,而浑象则用来展示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璇玑玉衡:璇玑玉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仪器,用来观测天体的位置。它由玉制成,象征着天上的星辰。
七政:七政指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七种天体,它们在天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阳精:阳精指太阳的光和热,是自然界中阳性的精华。
燋竭:燋竭指燃烧殆尽,这里指太阳在水中经过一夜,其光芒被水吸收,如同燃烧殆尽。
七曜: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星,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用来表示天体的一种方式。
璇玉:璇玉指用美玉制成的璇玑,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仪器。
机衡:机衡指浑仪中的机关和平衡装置,用于观测天体的位置。
谶纬:谶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预言书,常被用于占卜和预言未来。
周髀:周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学著作,被认为是周公旦所著。
盖哉:盖哉是扬雄对盖天说的回应,表示同意盖天说的观点。
八万里:八万里是古代中国对地球周长的估计,认为天地相去八万里。
外衡:外衡指地球表面,相对于天地之中而言。
内衡:内衡指天球内部,相对于天地之中而言。
列宿:列宿指天球上的星座。
月行迟于日:月行迟于日是指月亮的运行速度比太阳慢,这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观察结果。
晋成帝咸康中:晋成帝咸康年间,咸康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时间为公元344年至349年。
会稽虞喜:会稽是古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虞喜是东晋时期的学者、天文学家。
《安天论》:虞喜所著的天文学著作,讨论了天地的形状和运动。
河间太守耸:河间是古地名,今河北省献县一带;耸是虞喜的族祖,曾任河间太守。
《穹天论》:耸所著的天文学著作,进一步讨论了天的形状。
吴太常姚信:吴太常是官职,太常掌管礼仪;姚信是东晋时期的学者。
《昕天论》:姚信所著的天文学著作,讨论了太阳和北极星的位置关系。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班固编撰。
牵牛:古代天文学中指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
东井:古代星宿名,与水灾和疾病有关。
太极: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的根本原理。
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种星宿系统,共有二十八组,每组七宿,分别对应周天上的不同区域。
轩昂:形容高远、壮丽的景象。
昕:早晨,日出时。
天文经星:天文学中的基本星体和星象。
中外宫: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球上的不同区域。
魏文帝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黄初为公元220年至226年。
太微:古代星宿名,与皇帝和朝廷有关。
客星:非本星系内的星体,常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
心大星:星座名,属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心宿的中央。
太白:古人对金星的说法,认为是兵星,代表战争。
刘向: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目录学家。
五纪论:刘向所著的天文学著作。
岁星:古人对木星的称呼,认为是年岁星,代表年成和政事。
荧惑:荧惑是古代对火星的别称,因其亮度变化无常,古人认为它主战争和灾难。
太微左掖门内:太微星座中的左掖门内,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
心:星座名,属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心宿的中央,象征帝王。
太白昼见:金星在白天出现。
月晕北斗: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同时北斗星被光环所包围,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
岁星入太微:木星进入太微星座,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通常与国家大事相关。
荧惑入太微:火星进入太微星座,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通常与战争、丧事相关。
荧惑守心:火星长时间停留在心宿,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通常与帝王之位相关。
星孛:彗星,古人认为彗星的出现是不祥之兆。
轩辕:古代星宿名,与战争有关。
太白犯岁星:金星侵犯木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通常与战争、丧事相关。
房:古代天文学中指房宿,是二十八宿之一。
轩辕大星:轩辕星,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空中的一组星宿。
镇星:古代星宿之一,位于北方天空,与北斗七星相对应。
南斗:南斗是古代天文学中指斗宿,与北斗相对,古人认为斗宿主爵禄。
岁星入太微,逆行积百三十九日乃出:木星进入太微星座,逆行了一百三十九天后才出来,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
荧惑犯房:火星侵犯房星座,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
车骑将军张郃: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
华歆: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月犯轩辕大星:月亮侵犯轩辕星座的大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
女主忧:女性皇帝或皇后有忧虑。
月犯镇星:月亮侵犯镇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
陈王植:三国时期魏国的宗室,陈王。
北海王蕤:三国时期魏国的宗室,北海王。
明帝:指三国时期曹魏的皇帝曹叡,年号青龙。
青龙二年:曹叡的青龙年号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33年。
二月己未:己未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二月己未指的是二月的一个特定日子。
占:占卜,古代通过观察天象、动物行为等方式预测吉凶。
大兵起:指大规模的战争即将爆发。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
渭南: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是诸葛亮北伐曹魏时的驻军地点。
吴:三国时期的国家,与晋朝对抗。
魏:指三国时期的曹魏。
九月:指农历九月。
亮卒:诸葛亮去世。
太白所犯:太白星运行到某个特定位置。
荧惑南:火星在南方。
月犯:古代星占术中,指月亮与某颗星相遇,认为有吉凶预兆。
舆鬼:古代星宿名,与死亡和战争有关。
斩杀:指杀戮、处决。
民多病:指民众普遍生病。
国有忧:国家有忧虑之事。
大臣忧:占卜的结果,大臣有忧患的凶兆。
太后郭氏:曹魏的太后郭氏。
司徒董昭:曹魏的司徒董昭。
晷度: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
楚: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皇帝。
合肥: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是孙权进攻的目标之一。
陆议:东吴将领。
孙韶:东吴将领。
淮、沔:指淮河和沔水,是孙权进攻的路线。
帝亲东征:皇帝亲自东征。
蜀本秦地:蜀汉原本是秦国的地方。
楗闭: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空中的一组星宿。
崇华殿:曹魏的宫殿。
景初三年:曹叡的景初年号中的第三年,即公元239年。
公孙渊:三国时期辽东地区的割据政权领袖。
太白犯毕左股第一星:金星运行到毕宿左股第一星的位置。
毕:古代天文学中指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
边兵:边疆的军队。
刑罚:刑罚、惩罚。
凉州塞外胡阿毕师:凉州边塞外的胡人首领阿毕师。
西域校尉张就:负责西域事务的官员张就。
大辰: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空中的一组星宿。
宦者天纪星:宦官所在的星宿。
刘向《五纪论》:刘向所著的《五纪论》。
宿: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空中的一组星宿。
天市: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空中的一组星宿。
地震:地球表面发生的震动。
皇后毛氏:曹叡的皇后毛氏。
心距星:心宿附近的一颗星。
中央大星:心宿中央的一颗星。
齐王询:曹叡的儿子曹询,被封为齐王。
张:古代星宿名,与战争有关。
芍陂: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是吴国进攻的目标之一。
樊城: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是吴国进攻的目标之一。
首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
襄平:公孙渊的都城,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
离宫:皇帝的行宫。
腾蛇: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空中的一组星宿。
宗星: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空中的一组星宿。
秦王询:曹叡的儿子曹询,被封为秦王。
昴:古代天文学中指昴宿,是二十八宿之一。
胡:指北方少数民族。
鲜卑阿妙兒:鲜卑族首领阿妙兒。
敦煌太守王延:负责敦煌地区的官员王延。
羽林:古代皇帝的禁卫军。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以智谋著称。
太尉满宠:太尉是古代官职,满宠是满宠的字,他是魏国的一位重要将领。
正始二年:正始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年号,正始二年指的是公元241年。
癸酉:干支纪年法中的日名,癸酉指的是农历九月二十九日。
西北星:指位于西北方的星宿。
金:五行之一,代表金属,与秋季相对应。
丁未:干支纪年法中的日名,丁未指的是农历二月十六日。
西南星:指位于西南方的星宿。
布帛:古代的丝织品,这里指财富。
占曰:占卜者说。
有钱令:占卜的结果,有钱财的吉兆。
薨:古代对高官去世的尊称。
元服: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加冠戴冕。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爽: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
亢距星:古代星宿名,与皇帝和朝廷有关。
诸侯有失国者:占卜的结果,诸侯国中将有失去国家的。
曹爽兄弟:曹爽和他的兄弟。
彗星:一种在夜空中出现的光亮尾巴的天体。
周分野:古代星占术中,指星宿对应的地理区域。
赵、魏:古代诸侯国之一,赵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魏位于今河南、山西一带。
除旧布新:古代占卜中的一种吉兆,表示去除旧的,带来新的。
兵丧:战争和死亡。
京师:古代对国都的称呼。
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邯郸。
左角:古代星宿之一,位于东方天空。
天下有兵,将军死:占卜的结果,天下将有战争,将军会死。
亢南星:古代星宿之一,位于北方天空。
兵起:战争爆发。
毕距星:古代星宿之一,位于西方天空。
有边兵:边境将有战争。
刑罚用:将使用刑罚。
皇后甄氏:魏国皇后。
东井距星:古代星宿之一,位于南方天空。
国失政,大臣为乱:国家政治失序,大臣作乱。
王凌: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吴主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赤乌十三年:吴国年号,赤乌十三年指的是公元240年。
日北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标志着夏至。
荧惑逆行:火星逆行,指火星在星空中逆向移动。
魁第二星:南斗六星中的第二颗星。
汉晋春秋:古代史书,记载了汉朝和晋朝的历史。
太元二年:晋朝年号,太元二年指的是公元377年。
楚王彪:楚王是楚国的王,彪是他的名字。
淮南: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江苏一带。
东楚:古代对淮南地区的别称。
王凌谋立楚王彪:王凌有意图拥立楚王彪为帝。
浩详:古代占卜者。
七星:古代星宿之一,位于西方天空。
嘉平元年:魏国年号,嘉平元年指的是公元249年。
司马师: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军。
淮南以叛:淮南地区发生叛乱。
斗牛:古代星宿之一,位于北方天空。
孙亮: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五凤元年:吴国年号,五凤元年指的是公元252年。
孙綝: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
孙休: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高贵乡公:魏国君主曹髦的谥号。
李丰: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皇后张氏:魏国皇后。
营室:古代星宿之一,位于北方天空。
胃:古代星宿名,与食物和疾病有关。
参:古代星宿之一,位于西方天空。
执法:古代官职,负责司法。
孛彗:彗星的一种,形状不规则。
室:古代星宿之一,位于北方天空。
参白虎主兵:参星代表白虎,主兵事。
太微天子廷:太微星代表天子的朝廷。
执法为执政:执法星代表执政大臣。
李丰等谋乱:李丰等人谋反。
皇后亦废:皇后被废黜。
齐王:曹髦被封为齐王。
高贵乡公代立:高贵乡公曹髦即位。
箕:古代星宿名,与军事有关。
母丘俭: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姜维:三国时期蜀国的大臣,以军事才能著称。
郭淮: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毋丘俭反:毋丘俭起兵反抗魏国。
蚩尤之旗:古代传说中的战旗,这里指战争即将来临。
东南其有乱乎:东南方向可能会有动乱。
毋丘俭等据淮南以叛:毋丘俭等人占据淮南地区叛乱。
西平巴蜀:平定巴蜀地区。
斗牛,吴、越分:斗牛星宿代表吴、越地区。
孙琳废亮:孙琳废黜孙亮。
诸葛诞反:诸葛诞起兵反抗魏国。
硃异: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
城陷,诞众吴兵死没各数万人:城池陷落,魏军和吴军各有数万人死亡。
东井北辕西头第一星:东井星宿中的第一颗星。
群臣有家坐罪者:大臣中有因家事而获罪的人。
诸葛诞族灭:诸葛诞及其家族被灭。
太白犯南斗:太白星侵犯南斗星宿。
太白犯斗,国有兵,大臣有反者:太白星侵犯南斗,国家将有战争,大臣中有人谋反。
魏高贵乡公:指曹髦,三国时期魏国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孙。
甘露:曹髦在位期间的年号。
井钺:古代星宿名,位于天市垣,与军事有关。
诸葛诞: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因谋反被杀。
景元:曹奂在位期间的年号。
成济: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参与高贵乡公之变。
角:古代星宿名,与军事有关。
轸宿:古代星宿名,与战争和迁徙有关。
建星:古代星宿名,与皇帝和朝廷有关。
右执法:古代星宿名,与皇帝和朝廷有关。
亢:古代星宿名,与皇帝和朝廷有关。
王良:古代星宿名,与皇帝的御驾有关。
紫宫:古代星宿名,与皇帝的宫殿有关。
轸:古代星宿名,与战争和迁徙有关。
氐:古代星宿名,与政治和变迁有关。
大角:古代星宿名,与皇帝的权力有关。
翼:古代星宿名,与战争和迁徙有关。
北斗:古代星宿名,与时间、方向和惩罚有关。
三台:古代星宿名,与三公有关。
女御:古代星宿名,与后宫有关。
柳:古代星宿名,与战争和迁徙有关。
咸宁: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的年号。
蚩尤旗:古代认为是蚩尤的旗帜,与战争有关。
长星:古代认为是长而亮的彗星,与战争有关。
羊祜:晋朝名将,主张伐吴。
西南:方向,与星象有关。
齐王攸:晋朝宗室,因政治斗争而死。
任城王陵:晋朝宗室,因政治斗争而死。
琅邪王伷:晋朝宗室,因政治斗争而死。
新都王该:晋朝宗室,因政治斗争而死。
太康八年: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八年指的是公元287年。
守心:心星是古代天文学中指北极星,荧惑守心即火星接近北极星的位置,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王者:指帝王。
恶之: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
太熙元年:太熙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太熙元年指的是公元290年。
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
崩:指帝王去世。
灭:消失。
杨骏: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贾南风的父亲,曾任权臣。
党与:指杨骏的党羽。
夷三族:诛灭三族,即杨骏的家族。
杨太后:杨骏的妹妹,也是晋武帝的皇后。
永平元年:永平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永平元年指的是公元291年。
贾后:指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
诛:诛杀。
汝南王亮:晋朝宗室,曾任重要官职。
太保卫瓘:晋朝宗室,曾任重要官职。
楚王玮:晋朝宗室,曾任重要官职。
王室兵丧之应:指王室中发生兵变或丧事,古人认为这是天象所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二十三-评注
太康八年三月,荧惑守心。占曰:‘王者恶之。’
这段古文描述了太康八年三月,火星守在心宿的位置,按照古代星占学的说法,这是不祥之兆,预示着王者将遭遇恶运。‘荧惑’指的是火星,在中国古代星占学中,火星被认为是战争和灾难的象征,‘守心’则是指火星停留在心宿,心宿在五行中属火,火星守心意味着火势旺盛,可能引发内乱或灾祸。‘王者恶之’则是对这种不祥之兆的解读,认为这将给王者带来不利影响。
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武帝崩。
这句话记录了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日,武帝去世的事件。‘太熙元年’是东汉末年的一段历史时期,‘武帝’则是指当时的皇帝。‘己酉’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表示具体的日子。武帝的去世,按照古代的星占学,可能被认为是天意,即天象的变化预示了皇权的变动。
太康八年九月,星孛于南斗,长数十丈,十余日灭。占曰:‘斗主爵禄,国有大忧。’
太康八年九月,出现了彗星在南斗宿的位置,其长度达到数十丈,持续了十余天才消失。按照星占学的解释,南斗宿是主管爵禄的星宿,因此彗星的出现被认为是国家将有重大忧患的征兆。‘斗主爵禄’表明彗星的出现可能预示着皇族内部将有变动,或者国家将面临严重的政治或社会问题。
一曰:‘孛于斗,王者疾病,臣诛其父,天下易政,大乱兵起。’
这里引用了一种不同的占卜说法,认为彗星出现在南斗宿,预示着王者将生病,大臣可能会杀害皇帝的父亲,导致政权更迭,国家陷入大乱和战事。
太熙元年四月,客星在紫宫。占曰:‘为兵丧。’
太熙元年四月,出现了客星在紫宫的位置,紫宫是皇帝的居所,象征着皇权。客星的出现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将有兵丧之事,即战争或皇帝的丧事。
太康末,武帝耽宴游,多疾病。是月乙酉,帝崩。
这段描述了太康末年,武帝沉溺于宴乐游玩,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经常生病。在乙酉这一天,武帝去世。这里反映了皇帝的荒淫无度可能导致政治动荡和国家的衰败。
永平元年,贾后诛杨骏及其党与,皆夷三族;杨太后亦见杀。是年,又诛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楚王玮,王室兵丧之应。
永平元年,贾后发动政变,诛杀了杨骏及其党羽,并且诛灭三族,杨太后也被杀害。同年,贾后又诛杀了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楚王玮等人。这些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王室的混乱和权力的斗争,也是‘王室兵丧之应’的具体体现,即天象变化与王室内部的动荡相互呼应,预示着国家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