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六

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六-原文

◎礼二十六(凶礼二)

○园陵 濮安懿王园庙 秀安僖王园庙 庄文景献二太子欑所上陵 忌日 皇后园陵。

太祖建隆二年六月二日,皇太后杜氏崩于滋德殿。

三日,百官入临。

明日大敛,欑于滋福宫,百官成服,中书、门下、文武百僚、诸军副兵马使以上并服布斜巾四脚、直领衤兰衫,外命妇帕头、帔、裙衫。

九日,帝见百官于紫宸门。

太常礼院言:”皇后、燕国长公主高氏、皇弟泰宁军节度使光义、嘉州防御使光美并服齐衰三年。准故事,合随皇帝以日易月之制,二十五日释服,二十七日禫除毕,服吉,心丧终制。”

从之。

七月,太常礼院言:”准诏议定皇太后谥,按唐宪宗母王太后崩,有司集议,以谥状读于太庙,然后上之。周宣懿皇后谥,即有司撰定奏闻,未常集议,制下之日,亦不告郊庙,修谥册毕始告庙,还,读于灵坐前.”

诏从周制。

于是,太常少卿冯吉请上尊谥曰明宪皇太后。

九月六日,群臣奉册宝告于太庙,翌日上于滋福宫。

十月十六日,葬安陵。

十一月四日,神主祔太庙宣祖室。

乾德二年,改卜安陵于河南府巩县。

三月二十五日,奉宝册,改上尊谥曰昭宪皇太后,读于陵次。

二十六日,启故安陵。

二十七日,灵驾发引,命摄太尉、开封尹光义遣奠,读哀册。

四月九日,掩皇堂。

太祖孝明、孝惠二后。

乾德元年十二月七日,皇后王氏崩。

二十五日,命枢密承旨王仁赡为园陵使。

时议改卜安陵于巩,并以二后陪葬焉。

皇堂之制,下深四十五尺,上高三十尺。

陵台再成,四面各长七十五尺。

神墙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长六十五步。

南神门至乳台四十五步,高二丈三尺。

吉仗用中宫卤簿,凶仗名物悉如安陵而差减其数,孝惠又减孝明焉。

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孝明皇后启欑宫,群臣服初丧之服;明日,孝惠皇后自幄殿发引。

皆设遣奠,读哀册。

四月九日,葬孝惠于安陵之西北,孝明于安陵之北。

二十六日,皆祔于别庙。

其后,孝明升祔太祖室。

太祖皇后宋氏,太宗至道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崩。

帝出次,素服举哀,辍朝五日。

六月六日,上谥曰孝章皇后。

以岁在未,有忌,权欑于赵村沙台。

三年正月二十日,祔葬永昌陵之北。

皇堂、陵台、神墙、乳台、鹊台并如孝明园陵制度,仍以故许王及夫人李氏、魏王夫人王氏、楚王夫人冯氏、皇太子亡妻莒国夫人潘氏、将军惟正之妻裴氏陪葬。

二月二日,祔神主于别庙。

莒国潘氏,至道三年六月追册为庄怀皇后,陵曰保泰,神主祔后庙。

太宗贤妃李氏,真宗至道三年十二月追尊为皇太后,谥曰元德,祔葬永熙陵。

大中祥符六年,升祔太宗室。

太宗明德皇后李氏,真宗景德元年三月十五日崩。

十七日,群臣上表请听政,凡五上始允。

帝去杖、绖,服衰,即御坐,哀动左右。

太常礼院言:”皇后宜准昭宪皇太后礼例,合随皇帝以日易月之制。宗室雍王以下,禫除毕,吉服,心丧终制.”

五月,详定园陵,宜在元德皇太后陵西安葬。

八月十二日,上谥。

九月二十二日,迁坐于沙台欑宫。

十月七日,祔神主太宗室。

三年十月十五日,帝诣欑宫致奠。

十六日,发引。

二十九日,掩皇堂。

真宗章穆皇后郭氏,景德四年四月十五日崩。

皇帝七日释服,后改用十三日。

群臣三日释服。

诸道、州、府官吏讣到日举哀成服,三日而除。

二十一日,司天监详定园陵。

帝令祔元德皇太后陵侧,但可安厝,不必宽广,其棺椁等事,无得镌刻花样,务令坚固。

二十五日,殡于万安宫之西阶。

诏两制、三馆、秘阁各撰挽词。

闰五月十三日,上谥曰庄穆。

六月二十一日,葬永熙陵之西北。

七月,有司奉神主谒太庙,祔享于昭宪皇后,享毕,祔别庙。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十五日,大祥。

诏特废朝,群臣奉慰。

真宗宸妃李氏,仁宗明道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

初葬洪福禅院之西北,命晏殊撰墓铭。

二年四月六日,追册为庄懿皇太后。

十月五日,改葬永定陵之西北隅。

十七日,祔神主于奉慈庙。

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氏,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崩于宝慈殿,迁坐于皇仪殿。

三十日,宣遗诰,群臣哭临,见帝于殿之东厢奉慰。

宗室削杖不散发。

中书、枢密、使相比宗室,去斜巾、垂帽、首绖及杖。

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学士已上、并节度使、文武二品已上,又去中单及裤。

两省、御史台中丞文武百官以下,四脚幅巾、连裳、腰绖。

馆阁读书、翰林待诏、伎术官并给孝服。

宰相、百官朝晡临三日,内外命妇朝临三日。

四月,遣使告哀辽、夏及赐遗留物。

十日,司天监详定山陵制度。

皇堂深五十七尺。

神墙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长六十五步。

乳台高一丈九尺,至南神门四十五步。

鹊台高二丈三尺,至乳台四十五步。

诏下宫更不修盖,余依。

二十七日,以宰臣张士逊为山园使。

是日,翰林学士冯元请上尊谥;九月四日,读于灵坐。

十月五日,葬永定陵之西北隅。

十七日,祔神主于奉慈庙。

真宗章惠皇后杨氏。

景祐三年十一月五日,保庆皇太后崩。

太常礼院言:”皇帝本服緦麻三月,皇帝、皇后服皆用细布,宗室皆素服、吉带,大长公主以下亦素服,并常服入内,就次易服,三日而除.”

诏以”保祐冲人,加服为小功,五日而除.”

四年正月十六日,上谥。

二月六日,葬永定陵之西北隅。

十六日,升祔奉慈庙。

仁宗慈圣光献皇后曹氏。

神宗元丰二年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崩于庆寿宫。

是日,文武百官入宫,宰臣王珪升西阶,宣遗诰已,内外举哭,尽哀而出。

二十六日大敛,命韩缜为山陵按行使。

二十九日,皇帝成服。

十一月,韩缜言:’永昭陵北稍西地二百十步内,取方六十五步,可为山陵。’上以迫隘,缜言:’若增十步,合征火相主及中五之数。’诏增十步。

十二月,中书言:’先是,司天监选年月,迁祔濮安懿王三夫人。今大行太皇太后山陵,濮三夫人亦当举葬。’于是诏宗室正任防御使以上许从灵驾,已从濮安王夫人者,免从。

三年正月十四日,上谥。

太常礼院言:’大行太皇太后虽已有谥,然山陵未毕,俟掩皇堂,去’大行’,称慈圣光献太皇太后;祔庙题神主,仍去二’太’字。’

秘阁校理何洵直言:’按礼,既葬,日中还,虞于正寝。盖古者之葬,近在国城之北,故可以平旦而往,至日中即虞于寝,所谓葬日虞,弗忍一日离也。后世之葬,其地既远,则礼有不能尽如古者。今大行太皇太后葬日至第六虞,自当行之于外,如旧仪;其七虞及九虞、卒哭,谓宜行之于庆寿殿。又按《春秋公羊传》曰:’虞主用桑。’《士虞礼》曰:’桑主不文。’伏请罢题虞主。’

太常言:’洵直所引,乃士及诸侯之礼。况嘉祐、治平并虞于集英殿,宜如故事。又嘉祐、治平,虞主已不书谥,当依所请。’

太常礼院又言:’慈圣光献皇后祔庙,前三日,告天地、社稷、太庙、皇后庙如故事。至日,奉神主先诣僖祖室,次翼祖、宣祖、太祖、太祖后。太宗皇帝、懿德皇后、明德皇后同一祝,次飨元德皇后。慈圣光献皇后,异馔、异祝,行祔庙之礼。次真宗、仁宗、英宗室。礼毕,奉神主归仁宗室。如此,则古者祔谒之礼及近代遍飨故事,并行不废。’从之。

三月十日,葬永昭陵。

二十二日,祔于太庙。

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哲宗元祐八年九月三日崩于崇庆宫。

遗诰:’皇帝成服,三日内听政,群臣十三日,诸州长吏以下三日而除。释服之后,勿禁作乐。园陵制度,务遵俭省。余并如章献明肃皇太后故事。’

十四日,诏园陵依慈圣光献太皇太后之制。

绍圣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礼部言:’将题神主,谨按章献明肃皇后神主书姓刘氏。’诏依故事。

四月一日,葬永厚陵。

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三日崩。

二月,太常寺言:’大行皇太后山陵一行法物,宜依元丰二年慈圣光献皇后故事。皇堂之制,下深六十九尺,面方二丈五尺,石地穴深一丈,明高二丈一尺。鹊台二,各高四丈一尺。乳台二,各高二丈七尺。神墙高一丈三尺。’

五月六日,葬永裕陵。

二十六日,祔于神宗庙室。

先是,元祐四年,美人陈氏薨,赠充仪,又赠贵仪。

徽宗入继大统,诏有司议追崇之典,上尊谥曰钦慈皇后,祔葬永裕陵,与钦圣同祔神宗室。

崇宁元年二月,圣瑞皇太妃朱氏薨,制追尊为皇太后,遂上尊谥曰钦成皇后,五月祔葬永裕陵,祔神主于神宗室,皆备礼如故事。

哲宗皇后刘氏,政和三年二月九日崩。

诏:’崇恩太后合行礼仪,可依钦成皇后及开宝皇后故事,参酌裁定。’

闰四月,上谥曰昭怀皇后。

五月,葬永泰陵,祔神主于哲宗庙室。

徽宗皇后王氏,大观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崩。

尚书省言:’章穆皇后故事,真宗服七日。’从之。

十月,太史局言:’大行皇后园陵斩草用十月二十四日斥,土用十一月十三日,葬用十二月二十七日。诸宗室合祔葬者,并依大行皇后月日时刻。’

十一月,宰臣蔡京等请上谥曰靖和皇后。

十二月,奉安梓宫于永裕陵之下宫,神主祔别庙。

四年十二月,改谥曰惠恭。

其后,高宗复改曰显恭。

哲宗昭慈圣献皇后孟氏,绍兴元年四月崩。

诏以继体之重,当承重服。

以遗诰择近地权殡,俟息兵归葬园陵。

梓取周身,勿拘旧制,以为他日迁奉之便。

六月,殡于会稽上亭乡。

欑宫方百步,下宫深一丈五尺,明器止用铅锡。

置都监、巡检各一员,卫卒百人。

生日忌辰、旦望节序,排办如天章阁仪。

虞主还州,行祔庙礼。

徽宗显仁皇后韦氏,绍兴二十九年崩,祔于永祐陵欑宫。

高宗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庆元三年崩。

时光宗以太上皇承重,宁宗降服齐衰期。

四年三月甲子,权欑于永思陵。

孝宗成肃皇后夏氏,开禧三年崩,殡于永阜陵正北。

吏部尚书陆峻言:’伏睹列圣在御,间有诸后上仙,缘无山陵可祔,是致别葬。若上仙在山陵已卜之后,无有不从葬者。其他诸后,葬在山陵之前,神灵既安,并不迁祔。惟元德、章懿二后,方其葬时,名位未正,续行追册。其成穆皇后,孝宗登极即行追册,改殡所为欑宫,典礼已备,与元德、章懿事体不同,所以更不迁祔。窃稽前件典礼,祇缘丧有前后,势所当然,其于礼意,却无隆杀。今来从葬阜陵,为合典故。’从之。

宁宗恭圣仁烈皇后杨氏,绍定五年十二月崩,祔葬茂陵。

濮安懿王园庙。

治平三年,诏置园令一人,以大使臣为之。

募兵二百人,以奉园为额。

置柏子户五十人。

庙三间二厦,神门屋二所,及斋院、神厨、灵星门。

其告祭濮安懿王及诸神祝文,并本宫教授撰。

河南府给香币、酒脯、礼物。

太祝、奉礼则命永安县尉、主簿摄,如阙官,以本府曹官。

凡祭告及四仲飨,并依此制。

奉安神主三献,命西京差判官一员亚献,朝臣一员终献,摄。

知园令出纳神主。

庙制用一品,夫人任氏坟域亦称为园。

元丰诏曰:

“濮安懿王,先帝斟酌典礼,即园立庙,诏王子孙岁时奉祀,义协恩称,后世无得议焉。今三夫人名位或未正,茔域或异处,有司置而不讲,曷足以彰明先帝甚盛之德,仰承在天之志乎?三夫人可并称曰’王夫人’,命主司择岁月迁祔濮园,俾其子孙以时奉主与王合食,而致孝思焉。”

礼官奏请,王夫人迁葬给卤簿全仗,用鼓吹,至国门外减半。

丧行与四时告享,并令嗣濮王主之。

南渡后,主奉祠事,以嗣濮王为之;园令一员,以宗室为之;祠堂主管兼园庙香火官一员,以武臣为之。

绍兴二年九月,诏每岁给降福建度牒一十道,充祠堂仲飨、忌祭。

五年二月,嗣濮王仲湜言:

“被旨迎奉濮安懿王神主至行在,今已至绍兴府,欲权就本处奉安。”

从之。

先是,神主、神貌在庐州,嗣濮王士从乞奉迁于稳便州郡安奉故也。

十三年五月,知大宗正事、权主奉濮安懿王祠堂土夽言:

“濮安懿王神貌、神主权于绍兴府光孝寺,仲享荐祭,其献官、牲牢、礼料并多简略。乞令有司讨论旧制。”

行下礼部、太常寺令参酌,欲令土夽摄初献,仍差士夽子或从子二人摄亚、终献。

其合用牲牢,羊、豕各一;笾、豆各十,设礼料。

初献合服八旒冕,亚献、终献合服四旒冕,奉礼郎、太祝、太官令服无旒冕,并以旧制从事。

从之。

二十六年二月,嗣濮王士俴言:

“濮安懿王祠堂,外无门牖,内阙龛帐,别无供具,望下绍兴府置造修奉。”

淳熙五年四月诏:

“濮安懿王祠堂园庙,自今实及三年,令本堂牒绍兴府检计修葺。”

从嗣濮王士輵请也。

秀安僖王园庙。

绍熙元年三月,诏秀王袭封等典礼。

礼部、太堂寺乞依濮安懿王典礼,避秀安僖王名一字。

诏恭依,仍置园庙。

四月,诏:

“皇伯荥阳郡王伯圭除太保,依前安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嗣秀王,以奉王祀。”

六月,礼部、太常寺言:

“濮安懿王园庙制度,庙堂、神门宜并用兽。

所安木主石塪,于室中西壁三分之一近南去地四尺开坎室,以石为之,其中可容神主趺匮。

今来秀安僖王及夫人神主,欲乞并依上件典礼。

四仲飨庙,三献官并奉礼郎等,系嗣秀王充初献,本位侄男摄亚、终献,其奉礼郎等,乞湖州差官充摄。

行礼合用牲羊、豕,湖州排办;祭器、祭服,工部下文思院制造。

每遇仲飨,本府前期牒报湖州排办。

所有行礼仪注,乞从太堂寺参照濮安懿王仪注修定。

并从之。

其园庙差御带霍汉臣同湖州通判一员相度闻奏。

八月,霍汉臣暨通判湖州朱僎言奉诏相度园庙,以图来上。

十月,诏委通判一员,提督修造祠堂,如法修盖。

十一月,礼工部、太常寺言:

“濮安懿王园庙三间二厦、神门屋二坐、斋院、神厨、灵星门,欲令湖州照应建造。”

从之。

三年正月一收,嗣秀王伯圭奏:

“建造秀安僖王园庙,近已毕工,所有修制神主仪式,令所司检照典故修制,委官题写。”

诏差权礼部尚书李巘题写。

二月,伯圭又奏:

“秀安僖王祠堂园庙,乞从濮安懿王例,每三年一次,从本所移牒所属州府检计修造。”

从之。

庄文太子丧礼。

乾道三年七月九日,皇太子薨。

设素幄于太子宫正厅之东。

皇帝自内常服至幄,俟时至,易服皂幞头、白罗衫、黑银带、丝鞋,就幄发哀。

是日,皇后服素诣宫,随时发哀,如宫中之礼。

合赴陪位官并常服、吉带入丽正门,诣宫幕次,俟时至,常服、黑带立班。

俟发哀毕,易吉服,退。

自发哀至释服日,皇帝不视事,权禁行在音乐,仍命诸寺院声钟。

其小敛、大敛合祭告,以本宫主管春坊官一员行礼;其余祭告,以诸司官行礼。

差护丧葬事一员,左藏库出钱二万贯、银五千两、绢五千匹。

成服日,皇帝服期,次粗布幞头、衤兰衫、腰绖、绢衬衫、白罗鞋。

六宫人不从服。

皇太子妃及本宫人并斩衰三年。

文武百官成服一日而除。

其文武合赴官及御史台、阁门、太常寺引班祗应人并服布幞头、衤兰衫,腰系布带。

本宫官僚并服齐衰三日服,临七日而除,释衰服后藏其服,至葬日服,葬毕而除。

十二日,诏故皇太子欑所,就安穆皇后欑宫侧近择地。

继而都大主管所言:

“太史局官等选到宝林院法堂堪充皇太子欑所。”

从之。

十三日,以皇太子薨告天地、宗庙、社稷、宫观。

十八日,赐谥庄文。

闰七月一日,遣摄中书令、尚书右仆射魏杞奉谥册、宝于皇太子灵柩前,百官常服入次,易黑带,行礼毕,常服赴后殿门袜,进名奉慰。

是夕,皇帝诣东宫行烧香之礼,如宫中之仪。

二日,出葬,宰臣叶颙等诣灵柩前行烧香之礼。

兴灵讫,行事官陪位,亲王、南班宗室、东宫官僚入班厅下,再拜,宰臣升诣香案前,上香、酹茶、奠酒讫,举册官举哀册,读册官跪读,读讫,宰臣再拜,各降阶立。

在位官皆再拜。

灵柩进行,文武百僚奉辞于城外,亲王、宗室并骑从至葬所。

掩圹毕,辞讫,退。

是日,百僚进名奉慰。

四年五月,礼部、太常寺言:”国朝典故,即无皇太子小祥典礼。今参酌讨论,将来庄文太子小祥日,乞皇帝前后殿特不视事。其日,先命侍从官一员常服诣太子神坐前行奠酹礼,令本宫官僚常服陪位,奠酹毕,退。次庆王、恭王常服赴神坐前奠酹毕,退。次太子妃并荣国公以下行家人礼。至大祥日,太子妃、荣国公以下及本宫人行礼毕,焚烧神帛,衰服,间月,妃及荣国公行禫祭家人礼。”从之。

明年七月九日大祥,是日,皇帝不视事,差签书枢密院事梁克家诣太子宫行奠酹礼,如前仪。

景献太子,嘉定十三年八月六日薨。

其发哀制服,并如庄文太子之礼。

九日,诏护丧视殡所于庄文太子欑宫之东,并依其制建造。

九月十日,赐谥景献,遣摄中书令、知枢密院事郑昭先奉谥册、宝于皇太子灵柩前,读册、读宝如仪,讫,班退。

至兴灵日,宰臣诣皇太子柩前行礼毕,柩行。

其宗室使相、南班官常服、黑带,并赴陪位,骑从至葬所,俟掩欑毕,奉辞讫,退。

其日,皇帝不视事,百司赴后殿门外立班,进名奉慰。

十四年七月二日小祥,差知枢密院事郑昭先充奠酹官。

十五年八月六日大祥。

九月十五日,诏景献太子几筵已彻,高平郡夫人傅氏可特封信国夫人,仍令主奉祭祀。

上陵之礼。

古者无墓祭,秦、汉以降,始有其仪。

至唐,复有清明设祭,朔望、时节之祀,进食、荐衣之式。

五代,诸陵远者,令本州长吏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过亲谒。

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祠。

乾德三年,始令宫人诣陵上冬服,岁以为常。

开宝九年,太祖幸西京,过巩县,谒安陵奠献。

雍熙二年,宗正少卿赵安易言:”昨朝拜安陵、永昌陵,有司止设酒、脯、香,以未明行事,不设烛燎。又先赴永昌陵,后赴安陵,及帝后二位不遍拜,颇愆于礼。”事下有司,议曰:”按《开元礼》,春秋二仲月,司徒、司空巡陵,不设牲牢之祀。今请如宗庙荐享,少加裁减,除不设登鉶、牙盘食及太常登歌外,余悉如大祠。朝拜日,有司豫于陵南百步道东设次,具翦除器以备酒扫。设宗正卿位于兆外之左,西向;陵官位于卿之东南,执事官又于其南,俱西向北上。设祭器、礼料、酒馔于兆门内。宗正卿以下各就位,再拜,盥手,奠酒,读祝册,再拜。先赴安陵,次永昌陵,次孝明、孝惠、懿德、淑德皇后陵。”从之。

景德三年,真宗将朝诸陵,以宰臣王旦为朝拜诸陵大礼使。

太常礼院言:”朝陵故事,合排小驾卤簿。唐太宗朝献陵,宿设黄麾仗,周卫陵寝。今请周设黄麾仗。又唐制:前一日,陵令以玉册进御亲书,近臣奉出,陵令受之。今请造竹册四副,祝毕焚之。其百官位旧设陵所,从祝官及皇亲、客使分于神道左右,贞观中并陪列司马门内。今望准旧仪施行。又旧仪,诣寝宫至大次之时,设百官位,奏请行礼。望令先入赴寝殿立班。贞观中,皇帝至小次,素服乘马。检会今年正月,车驾朝拜明德欑宫,止服素白衣。当时皇帝在大祥之内,今既服除,望止服淡黄袍。又按贞观、永徽故事,朝陵皆先亲后尊,拜辞讫,出还大次,便进发,今望先朝永熙陵;行事及辞,皇帝皆两次再拜,陪位官每陵亦各两次再拜,今请皇帝诣安陵参辞,四度再拜,永昌、永熙陵各两度设拜。旧仪,逐寝殿上食,备太牢之馔,珍羞庶品。近以羊豕代太牢。今请备少牢之祭,设奠、读册毕,复诣寝宫上珍羞庶品,别行致奠之礼。又旧仪,前发二日,太尉告太庙。今请依礼遍告六室。”诏特服素白衣,行事次序如告太庙,余依所请。

四年正月,车驾次巩县,罢鸣鞭及太常奏严、金吾传呼。

既至,斋于永安镇行宫,太官进蔬膳。

是夜,漏未尽三鼓,帝乘马,却舆辇伞扇,至安陵,素服步入司马门行奠献礼,诸陵亦然。

又诣下宫。

凡上宫用牲牢、祝册,有司奉事;下宫备膳羞,内臣执事,百官陪位,又诣元德太后陵奠献,别于陵西南设幄殿,祭如下宫。

礼毕,遍诣孝明、孝章、懿德、淑德、明德、庄怀七后陵,遂单骑从内臣巡视陵阙,而亲奠夔、魏、岐、郓、安、周六王及恭孝太子诸坟。

其三陵陪葬皇子、皇孙、公主之未出阁者,及诸王夫人之蚤亡者,各设位次诸陵下宫之东序。

安陵百二十一坟,量设三十位,男子、女子共祝版二;昌陵十五坟,量设十位,熙陵八坟,量设五位,并祝版一以致祭焉。

辰后,暂诣幄次更衣,复诣诸陵奉辞。

有司以朝拜无辞礼,帝不忍,故复往。

仍遣官祭一品皇亲诸亲墓。

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祀汾阴,经巩县,有司请于訾村王台设幄殿,置三陵神坐,皇帝靴袍就幄,设香酒、时果、牙盘食奠献,而命大臣以香币、酒脯诣诸陵致告。

驾还,复行亲谒之礼,帝素服乘马至永安县,斋于行宫,夜漏未尽二鼓,诣三陵及元德太后、明德皇后陵奠献,哀恸。

未明,礼毕,复诣四陵奉辞,省视几筵,奠献如初礼。

又遍诣诸后陵、诸王坟致奠。

命中使遍祭皇亲诸亲坟及汝州秦王坟。

是岁,命礼官定春秋二仲遣官朝陵仪注,以祭服行事,专差宗正卿一员朝拜三陵,别遣官二员分拜诸陵。

又制长竿檐床二副,置陵表祝版,遣宽衣军士三十二人舆送陵下。

其后添差陵庙行礼官四员,选朝官、京官宗姓者充。

翰林学士钱惟演言:’春秋朝陵,载于旧式,公卿亲往,盖表至恭。唐显庆中,始诏三公行事,天宝以后,亦遣公卿巡谒,盖取朝廷大臣,不必须同国姓。后参用太常、宗正卿。晋开运中,亦命吏部侍郎。近年以来,止遣宗正寺官,人轻位卑,实亏旧制,望自今于丞、郎、诸司三品内遣官,阙则差两省谏、舍以上。所冀仰副追孝之心,以成稽古之美。’

景祐初,沧州观察使守节言:’寒食节例遣宗室拜陵,而十月令内司宾往,非所以致恭。’乃诏宗室正刺史以上一员朝拜。

四年,减柏子户,安陵、永昌、永熙各留四十户,永定五十户,会圣宫十户。

庆历二年寒食、十月朔,宗室刺史以上,听更往朝陵。

皇祐三年,太常博士李寿朋奏:’帝后诸陵,荐飨皆有时,独昭宪皇后以合葬安陵,不及时祭。’礼院言:’朝拜仪注,牲牢并如太庙常飨例,诸陵止奠一爵,而安陵奠两爵,两赞再拜,惟祭馔不兼设,盖有司相承失之。’于是诏安陵昭宪皇后祝版、牲币、御封香依太庙同室礼。

更造诸陵祭器贮别库。

三陵皆置卒五百人,唯定陵以章献太后故,别置一指挥。

昭陵使甘昭吉引定陵例,请置守陵奉先两指挥,京西转运司请减定陵卒半以奉昭陵,诏选募一指挥,额五百人。

初,永安县官月朔朝定陵,望朝三陵。

韩琦言:’昭陵未有朝日。’乃令县官朔望分朝诸陵。

熙宁中,诏文臣大两省、武臣阁门使以上,经过陵下,并许朝拜。

又诏:’自今臣僚朝拜诸陵,除见任、尝任执政官许进汤,余止奠献、荐新,不特拜。’

初,故事,车驾诣陵,谓之亲谒。

南渡之后,此礼不举,故上陵或曰省视,或曰保护,或曰荐献,或曰祭告,或曰致祭,或曰望祭,或曰修奉,悉遣官,不专于行礼也。

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诏:’应永安军祖宗陵寝,可差西京留守及台臣一员躬亲省视,如有合修奉去处,措置奏闻。’仍诏鄜延路副总管刘光世充省视陵寝使。

又诏河南府镇抚使翟兴团结本处义兵,保护祖宗陵寝。

四年六月,诏令礼部给降度牒一百道充祭告诸陵礼料,仍令翟兴所差来人赉祭告表以行。

绍兴元年九月,起居郎陈与义言:’陛下躬履艰难之运,驻跸东南,列圣陵邑,远在洛师,顾瞻山川,未得时省。虽欲遣使,道路不通,圣怀日愤。近闻道路少通,差易前日,愿诏执事每半年择遣使臣两员,往省诸陵。’诏令枢密院每半年差使臣两员前去。

三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春秋二仲,荐献诸陵,乞于行在法惠寺设位,望祭行礼。’从之。自是每岁荐献,率循此制。

五月,诏令户部支金一百两付河南府镇抚使司干办公事任直清,充祭告永安军诸陵。

九年正月,上谓辅臣曰:’祖宗陵寝,久沦异域,今金国既割还故地,便当遣宗室使相与臣僚前去修奉洒扫。’寻命同判大宗正事士〈亻褭〉、兵部侍郎张焘前云河南府祗谒修奉。

六月,太常丞梁仲敏等言:’春秋二仲,遣宗室遥郡防御使荐献诸陵,太常少卿荐献永祐陵,权宜于行在设位行礼。今道路既通,望依旧遣官前诣。’诏令西京留守司候仲秋就便选官前诣诸陵荐献。

士〈亻褭〉、张焘回,言:’诸陵下石涧水,自兵兴以来,涸竭几十五年。二使到日,水即大至,父老惊叹,以为中兴之祥。’

十年三月,礼部言:’池州铜陵县丞吕和问进宫陵仪制,望付太常寺以备检照。永安军等处今已收复,遂委知军诣诸陵逐位检视,除永定、永昭、永厚、永裕、永泰陵园庙并无损动,内永安、永昌、永熙陵神台璺裂,未敢一面擅行补饰。太常寺看详若行补修,合就差所委修饰官奏告行礼。’诏令河南府委官,如法补饰,不得灭裂。

其后兵部侍郎兼史馆修撰张焘言:’伏见宣谕官方庭实有请,乞将来先帝山陵,一依永安陵等制度。臣区区愚忠,愿明诏有司,异时永固陵凡金玉珍宝尽斥不用,播告天下,咸使闻知。如是,自然可保无虞。’上嘉纳之。

三十二年六月,诏祖宗陵寝,令本处招讨使同本处官吏躬亲朝谒,如法修奉,务在严洁,以称孝思之意。

乾道六年八月,诏承信郎刘湛特转两官,右迪功郎刘师颜特与右承务郎升擢差遣,秦世辅特转一官,升充正将,以湛等归正结义保护陵寝故也。

端平元年正月,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史嵩之露布以灭金闻。

二月,御笔:’国家南渡以后,八陵迥隔,常切痛心。今京湖帅臣以图来上,恭览再三,悲喜交集,凡在臣子,谅同此情。可令卿、监、郎官以上,诣尚书省恭眡集议。’遂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阁门祗候林拓朝谒八陵。

绍兴元年六月,太常寺言:

“昭慈献烈皇太后欑宫在越州会稽县,合依四孟朝献礼例,差宰执一员,前一日赴欑宫泰宁寺宿斋,至日,行朝拜之礼。”

诏同知枢密院事李回行礼。

二年三月,知绍兴府张守言:

“昭慈献烈皇后欑宫近在府界,望许臣以时朝谒。”

从之。

自是守臣皆许朝谒。

十七年十一月,殿中侍御史余尧弼言:

“望举行旧制,于春秋二仲遣官诣永祐陵欑宫荐献。”

臣僚又言:

“陵庙之祭,月有荐新,著在令典。方今宗庙久已遵奉,惟是永祐陵阙而未讲,望令有司讨论,举而行之。”

太常寺讨论:

“欲依《政和五礼》依典故,令两欑宫遵依每月检举,差官行礼,其新物令逐宫预行关报绍兴府排办。”

从之。

二十七年六月,诏:

“永祐陵及昭慈圣献皇后欑宫检察承受,以检察宫陵所为名。”

三十年九月,吏部言:

“绍兴府会稽知县依仿陵台令典故,于阶衔内带兼主管欑宫事务,量加优异。”

淳熙元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

“春秋二仲,差太常少卿荐献永祐陵欑宫,并周视陵域。如遇少卿有缺,乞从本寺前期取指挥。差本寺以次官充摄。所有今年仲春荐献,即日见阙少卿。”

诏差太常丞钱良臣。

自后春秋遇少卿阙,率以为例。

庆元元年六月,诏:

“永阜陵孝宗皇帝欑宫,每岁秋季一就,令所差监察御史恭诣朝拜检察。”

从御史台申请。

诸陵亦如之。

忌日,唐初始著罢乐、废务及行香、修斋之文。

基后,又朔望停朝,令天下上州皆准式行香。

天祐初,始令百官诣阁奉慰。

宋循其制,惟宣祖、昭宪皇后为大忌。

前一日不坐,群臣诣西上阁门奉慰,移班奉慰皇太后,退,赴佛寺行香。

凡大忌,中书悉集;小忌,差官一员赴寺。

如车驾巡幸道遇忌日,皆不进名奉慰。

留守自于寺院行香,仍不得在拜表之所。

天下州府军监亦如之。

建隆二年,宣祖忌日,时明宪太后在殡,群臣止诣阁奉慰而罢行香。

乾德二年,禘于太庙,其日,惠明皇后忌,有司言:

“唐开成四年正月二十二日祀先农,与穆宗忌同日;太和七年十二月八日蜡百神,与敬宗忌同日。

诏以近庙忌辰,作乐非便,宜令县而不作。

窃以农、蜡之祭,犹避庙忌而不作乐,况僖祖同庙连室而在讳辰,讵可辄陈金石之奏?伏望依礼县而不作。”

其后,宣祖、昭宪忌日,诏准太祖、太宗奉翼祖礼,前一日更不废务。

咸平中,有司将设春宴,金明池习水戏,开琼林苑,纵都人游赏。

帝以是月太宗忌月,命详定故事以闻。

史馆检讨杜镐等言:

“按晋穆帝纳后月,是康帝忌月,礼官荀讷议:’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所据。’当时从讷所议。

唐武后神功元年,建安王攸宜破契丹,诣阙献捷,军人入城,例有军乐,内史王及善以国家忌月,请备而不奏。

凤阁侍郎王方庆奏:’按《礼经》,有忌日而无忌月。’遂举乐。

宪宗时,太常博士韦公肃言:”《礼》无忌月禁乐,今太常教坊以正月为忌月,停郊庙飨宴之礼,中外士庶咸罢宴乐,窃恐乖宜。’时依公肃所奏。

伏以忌日不乐,尝载《礼经》;忌月彻县,实无典故。

况前代鸿儒,议论足据。

其春宴及池苑,并合举乐。

景德元年,北征凯旋京师,是日,以懿德皇后忌,诏彻卤簿、鼓吹。

礼官议曰:

“班师振旅,国之大事,后之忌日,家之私事。

今大贺凯旋,军容宜肃。

昔武王伐纣在谅沍中,犹前歌后舞。

夫谅沍是重,远忌是轻,以此而论,举乐无爽。

况《春秋》之义,不以家事辞王事,其还京日,法驾、鼓吹、音乐,并请振作。”

寻诏:

“自今宗庙忌日,西京及诸节镇给钱十千,防御、团练州七千,军事州五千,以备斋设。”

元德皇后忌日,旧制,枢密使依内诸司例,惟进名,不赴行香,知枢密院王钦若以为言。

自是,三司使副、翰林枢密龙图直学士并赴焉。

真宗崩,元德、明德皇后忌日在禫制内,乃停进名行香。

凡奉慰,宰相、枢密使各帅百官、内职共进名,节度使、留后、观察使各进名。

忌日前后,各禁刑三日如天庆节,释杖以下情轻者,复断屠宰,不视事前后各三日,禁乐各五日。

其后,以岁月渐远,禁刑、不视事各二日,禁乐各三日。

章宪明肃太后忌辰,礼官请依章懿太后礼例,前后各二日不视事,一日禁屠宰,各三日禁乐。

诏:应大忌日,行香,臣僚并素食。

复立孝惠、孝章、淑德、章怀、章惠、温成诸后为小忌,未几,罢。

神宗即位,太常礼院言:

“僖祖及文懿皇后神主既祧,准礼不讳,忌日亦请依唐睿宗祧迁故事废之。”

初,神御殿酌献,设皇帝位于庭下,而忌日两府列于殿上;寺院行香,左右巡使、两赤县令于中门相向分立,俟宰臣至,立位前,直省官赞通揖,于礼无据。

乃命行香群臣班殿下,宰相一员升殿跪炉,而罢通揖。

又诏:大忌日不为假,执政官蚤出。

礼部言:

“顺祖及惠明皇后既葬迁主,罢行香。

忌日,请于永昌院佛殿之东张幄斋荐。

乃诏:”僖祖、翼祖并后六位忌日咸如之。”

先是,翼祖、简穆皇后神主奉藏夹室,依礼不忌。

后复诏还本室,而忌日亦如旧焉。

《政和新仪》:群臣进名奉慰,其日质明,文武朝参官入诣朝堂就次。

御史台先引殿中侍御史一员入就位,次西上阁门、御史台分引朝参官及诸军将校,次礼直官引三公以下在西上阁门南阶下,每等重行异位,并北向东上。

知西上阁门官于班前西向立,搢笏,执名纸,躬。

三公以下文武百僚俱再拜,俊阁门官执笏、置名纸笏上、入西上阁门讫,退。

群臣奉慰诣景灵宫,每等重行异位,并北向东上。

礼直官揖班首以下再拜讫,引班首自东阶升殿,舍人接引同升,诣香案前,搢笏,上香,跪奠茶讫,执笏兴,降阶复位,又再拜;

次引班首以下分左右搢笏,行香,宰相、执政官分左右行香讫,执笏俱复位;

次引班首升殿,诣香案前俯伏,跪,搢笏,执炉,俟读疏毕,执笏俯伏,兴,降阶复位,又再拜,退。

中兴之制:忌日,百僚行香,在外州军亦诣寺院行香,如在以日易月服制之内,并依礼例权停。

大祥后次年,于历日内笺注立忌辰,禁音乐一日。

绍兴元年二月,太常少卿苏迟等以徽宗、钦宗留北,有朔望遥拜之礼,乃言:’凡遇祖宗帝后忌,前一日并忌日,皇帝自内先服红袍遥拜讫,易服行礼。’从之。

二年八月,诏:’应诸路州、军见屯军马统兵官,每遇国忌,免行香。’

十三年正月,御史台言:’正月十三日,钦圣宪肃皇后忌,其日立春。准令,诸臣僚及将校立春日赐幡胜,遇称贺等拜表、忌辰奉慰退即戴。欲乞候十三日忌辰行香退,即行戴插。’从之。

三十一年六月,礼部侍郎金安节等言:’六月二十八日,钦慈皇后忌辰,系在渊圣皇帝以日易月释服之外,百官行香,宜如常制。’诏依。

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已降旨:钦宗祔庙,翼祖当迁。于正月九日告迁翼祖皇帝、简穆皇后神主奉藏于夹室,所有以后翼祖皇帝忌及讳、简穆皇后忌,欲乞依礼不讳、不忌。’诏恭依。

淳熙元年十一月诏:’文武百僚诣景灵宫国忌立班行香,自今如遇宰执俱致斋不及趁赴,于东班从上引官一员升殿跪炉行香,以次官一员诣西班行香。’先是,阁门得旨:国忌行香,宰执致斋不赴,其西壁武臣阙官押班,已降指挥,差使相或太尉、节度使等押班,可令文武班内班上一员东壁押班,止令西壁散香,今后准此。至是,礼部、太常寺重别指定来上,故有是命。

四年十月,太常少卿齐庆胄言:’每遇国忌,文臣班列莫敢不肃,唯是武臣一班员数绝少,或以疾病在告,多不趁赴。’诏阁门、御史台申严行下,如有违戾,弹劾闻奏。

九年十月,侍御史张大经奏:’比来国忌行香日分,合赴官类多托疾在告,以免夙兴拜跪之劳。乞自今如遇行香日,有称疾托故不赴者,从本台弹奏,乞置典宪。’从之。

群臣私忌。

开宝敕文:’应常参官及内殿起居职官等,自今刺史、郎中、将军以下遇私忌,请准式假一日。忌前之夕,听还私第。’其后有司言:’臣僚忌日恩赐,其间甚有无名者:如刘继元、李煜、刘鋹之类,皆身为降俘,亡没已久,而尚沾恩赐;及周朝忌日,尚有追荐;本朝亦有追尊皇后生日道场,并诸神祠亦有为生日者。请付礼官详议,不经之物,一切省去。’诏周朝忌日仍旧,余罢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六-译文

礼制二十六(凶礼二):

园陵:濮安懿王园庙、秀安僖王园庙、庄文景献二太子欑所上陵、忌日、皇后园陵。

太祖建隆二年六月二日,皇太后杜氏在滋德殿去世。第三天,百官进宫吊唁。第二天进行大敛,将遗体安置在滋福宫,百官穿丧服,中书、门下、文武百官、各军副兵马使以上官员都穿着布斜巾四脚、直领衤兰衫,外命妇则戴帕头、披帔、穿裙衫。第九天,皇帝在紫宸门接见百官。太常礼院说:‘皇后、燕国长公主高氏、皇弟泰宁军节度使光义、嘉州防御使光美都应服齐衰三年的丧服。按照旧例,应随皇帝实行以日易月的制度,二十五日脱去丧服,二十七日禫除仪式结束,穿上吉服,心丧之制结束。’皇帝同意了。

七月,太常礼院说:‘按照诏令商议确定皇太后的谥号,按照唐宪宗的母亲王太后去世时的做法,有关官员集议,在太庙宣读谥状,然后再上报。周宣懿皇后的谥号,官吏撰写后直接上奏,没有集议,制令下达之日,也没有告诉郊庙,修成谥册后才告知庙,回来后,在灵座前宣读。’皇帝下诏按照周朝的制度办理。于是,太常少卿冯吉请求给皇太后上尊谥为‘明宪皇太后’。九月六日,群臣捧着册宝在太庙告祭,第二天在滋福宫举行仪式。十月十六日,安葬于安陵。十一月四日,神主入太庙宣祖室。

乾德二年,将安陵改在河南府巩县。三月二十五日,捧着宝册,改上尊谥为‘昭宪皇太后’,在陵墓旁边宣读。二十六日,打开旧安陵。二十七日,灵柩出发,命令代理太尉、开封尹光义派使者祭奠,宣读哀册。四月九日,掩埋皇堂。

太祖孝明、孝惠二后。乾德元年十二月七日,皇后王氏去世。二十五日,任命枢密承旨王仁赡为园陵使。当时商议将安陵改在巩县,并将两位皇后一同陪葬。皇堂的建造,深度为四十五尺,高度为三十尺。陵台再次建成,四面各长七十五尺。神墙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长六十五步。南神门至乳台四十五步,高二丈三尺。吉祥的仪仗使用中宫卤簿,凶丧的用品与安陵相同,但数量减少,孝惠皇后又比孝明皇后减少。

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孝明皇后启欑宫,群臣穿初丧之服;第二天,孝惠皇后从幄殿出发。都设有祭奠仪式,宣读哀册。四月九日,将孝惠皇后安葬在安陵的西北,孝明皇后安葬在安陵的北面。二十六日,都供奉在别庙。之后,孝明皇后被供奉在太祖室。

太祖皇后宋氏,太宗至道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去世。皇帝离开住处,身着素服举哀,停止朝政五天。六月六日,给皇后上谥号为‘孝章皇后’。因为当年是未年,有忌讳,暂时将遗体安置在赵村沙台。三年正月二十日,与永昌陵合葬。皇堂、陵台、神墙、乳台、鹊台都按照孝明园陵的制度,仍以故许王及夫人李氏、魏王夫人王氏、楚王夫人冯氏、皇太子亡妻莒国夫人潘氏、将军惟正之妻裴氏陪葬。二月二日,将神主供奉在别庙。莒国潘氏,至道三年六月追封为庄怀皇后,陵墓名为保泰,神主供奉在后庙。

太宗贤妃李氏,真宗至道三年十二月追尊为皇太后,谥号为‘元德’,与永熙陵合葬。大中祥符六年,升祔太宗室。

太宗明德皇后李氏,真宗景德元年三月十五日去世。十七日,群臣上表请求皇帝处理国事,共上表五次才被皇帝允许。皇帝摘去丧杖、绖带,穿上丧服,即位,悲伤感动了左右的人。太常礼院说:‘皇后应按照昭宪皇太后的礼例,应随皇帝实行以日易月的制度。宗室雍王以下,禫除仪式结束后,穿上吉服,心丧之制结束。’五月,详细确定园陵,应在元德皇太后陵墓的西边安葬。八月十二日,上谥号。九月二十二日,将灵柩迁至沙台欑宫。十月七日,将神主供奉在太宗室。三年十月十五日,皇帝到欑宫致祭。十六日,灵柩出发。二十九日,掩埋皇堂。

真宗章穆皇后郭氏,景德四年四月十五日去世。皇帝七天脱去丧服,后来改为十三天。群臣脱去丧服三天。各道、州、府的官吏在接到讣告之日举行哀悼,三天后脱去丧服。二十一日,司天监详细确定园陵。皇帝命令与元德皇太后陵墓合葬,但不需要宽敞,棺椁等事不得雕刻花样,务必坚固。二十五日,将灵柩停放在万安宫的西阶。下诏两制、三馆、秘阁各自撰写挽词。闰五月十三日,上谥号为‘庄穆’。六月二十一日,安葬在永熙陵的西北。七月,有关官员将神主供奉在太庙,供奉在昭宪皇后之后,供奉完毕,再供奉在别庙。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十五日,举行大祥仪式。皇帝下诏特别停止朝政,群臣前去慰问。

真宗宸妃李氏,仁宗明道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最初安葬在洪福禅院西北,命令晏殊撰写墓志铭。二年四月六日,追封为庄懿皇太后。十月五日,改葬在永定陵西北角。十七日,将神主供奉在奉慈庙。

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氏,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在宝慈殿去世,遗体迁至皇仪殿。三十日,宣读遗诰,群臣哭泣吊唁,在殿的东厢会见皇帝接受慰问。宗室削去丧杖不散发。中书、枢密、使相比宗室,去掉斜巾、垂帽、首绖及丧杖。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学士以上、以及节度使、文武二品以上官员,再去掉中单及裤。两省、御史台中丞以下文武百官,穿四脚幅巾、连裳、腰绖。馆阁读书人、翰林待诏、伎术官都提供孝服。宰相、百官早晚在朝堂上吊唁三天,内外命妇也吊唁三天。

四月,派遣使者向辽、夏报丧,并赐予遗留物品。十日,司天监详细确定山陵制度。皇堂深度为五十七尺。神墙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长六十五步。乳台高一丈九尺,至南神门四十五步。鹊台高二丈三尺,至乳台四十五步。诏令后宫不再修建,其余照旧。二十七日,任命宰臣张士逊为山园使。当天,翰林学士冯元请求上尊谥;九月四日,在灵座前宣读。十月五日,安葬在永定陵西北角。十七日,将神主供奉在奉慈庙。

真宗章惠皇后杨氏。景祐三年十一月五日,保庆皇太后去世。太常礼院说:‘皇帝本来应服緦麻三个月,皇帝、皇后都穿细布丧服,宗室都穿素服、戴吉带,大长公主以下也都穿素服,并穿着常服进入内宫,到住处更换丧服,三天后脱去丧服。’皇帝下诏:‘因为保佑幼主,增加丧服为小功,五天后脱去丧服。’四年正月十六日,上谥号。二月六日,安葬在永定陵西北角。十六日,升祔奉慈庙。

仁宗的慈圣光献皇后曹氏。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在庆寿宫去世。当天,文武百官进入皇宫,宰相王珪走上西阶,宣读遗诰后,内外官员都表示哀悼,然后才离开。二十六日举行大敛,任命韩缜为山陵按行使。二十九日,皇帝穿上丧服。十一月,韩缜说:‘永昭陵北边稍西的地方,有二百一十步,取方圆六十五步的地方,可以用来建造山陵。’皇帝认为地方太小,韩缜说:‘如果增加十步,就可以包括火相主和中五之数。’于是下诏增加十步。

十二月,中书省说:‘之前,司天监选择了年月,准备迁祔濮安懿王的三个夫人。现在大行太皇太后的山陵,濮三夫人也应该一起安葬。’于是下诏,允许宗室中正任防御使以上的人跟随灵驾,已经跟随濮安王夫人的人,可以免除。

三年(1080年)正月十四日,皇帝赐予谥号。太常礼院说:‘大行太皇太后虽然已经有了谥号,但是山陵还没有完工,等到覆盖皇堂后,去掉“大行”二字,称呼为慈圣光献太皇太后;在祔庙题神主时,也去掉两个“太”字。’

秘阁校理何洵直言:‘按照礼制,葬礼结束后,中午回到家中,在正寝守灵。因为古代的葬礼,地点靠近国城之北,所以可以在清晨前往,到中午就在寝宫守灵,这就是所谓的葬日守灵,不忍心一天都不离开。后世的葬礼,由于地点较远,礼仪不能完全依照古制。现在大行太皇太后的葬礼,到了第六天守灵,应该按照旧仪在宫外进行;第七天和第九天守灵,以及卒哭,应该在庆寿殿进行。’太常礼院说:‘何洵直所引用的是士和诸侯的礼仪。而且嘉祐、治平时期都是在集英殿守灵,应该按照旧例。嘉祐、治平时期,守灵的神主上已经不写谥号,应该按照何洵直的请求。’

太常礼院又说:‘慈圣光献皇后祔庙,前三天,像往常一样告祭天地、社稷、太庙、皇后庙。到那天,先供奉神主到僖祖室,然后是翼祖、宣祖、太祖、太祖后。太宗皇帝、懿德皇后、明德皇后一起祭拜,然后是元德皇后。慈圣光献皇后,有专门的祭品和祭文,进行祔庙的礼仪。然后是真宗、仁宗、英宗的室。礼仪结束后,将神主送回仁宗室。这样,古代的祔谒之礼和近代的遍飨故事,都得以并行不废。’皇帝同意了。三月十日,葬于永昭陵。二十二日,祔于太庙。

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三日,在崇庆宫去世。遗诰中说:‘皇帝应在三天内穿上丧服,处理政务,群臣应在十三天内,各州的长官以下应在三天内除服。除服后,不要禁止奏乐。园陵制度,务必遵循节俭的原则。其他事项按照章献明肃皇太后的旧例。’十四日,下诏园陵按照慈圣光献太皇太后的制度。绍圣元年(1094年)正月二十八日,礼部说:‘准备题写神主,仔细按照章献明肃皇后神主上写的是刘姓。’下诏按照旧例。

四月一日,葬于永厚陵。

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去世。二月,太常寺说:‘大行皇太后的山陵以及所有法物,应该按照元丰二年慈圣光献皇后的旧例。皇堂的规制,深度为六十九尺,面宽二丈五尺,石地穴深度一丈,明亮高度二丈一尺。鹊台两个,每个高四丈一尺。乳台两个,每个高二丈七尺。神墙高一丈三尺。’五月六日,葬于永裕陵。二十六日,祔于神宗庙室。

在此之前,元祐四年,美人陈氏去世,追赠充仪,后又追赠贵仪。徽宗继位后,下诏有关部门商议追封的礼仪,追尊为钦慈皇后,祔葬于永裕陵,与钦圣一起祔于神宗室。崇宁元年(1102年)二月,圣瑞皇太妃朱氏去世,追尊为皇太后,于是追尊为钦成皇后,五月祔葬于永裕陵,神主祔于神宗室,都按照旧例举行了礼仪。

哲宗皇后刘氏,政和三年(1113年)二月九日去世。下诏:‘崇恩太后应行礼仪,可以按照钦成皇后和开宝皇后的旧例,参考裁定。’闰四月,追尊为昭怀皇后。五月,葬于永泰陵,神主祔于哲宗庙室。

徽宗皇后王氏,大观二年(1108年)九月二十六日去世。尚书省说:‘章穆皇后的旧例,真宗应服丧七天。’同意了。十月,太史局说:‘大行皇后的园陵,除草应在十月二十四日,挖土应在十一月十三日,葬应在十二月二十七日。所有应该祔葬的宗室,都按照大行皇后的日期和时间。’十一月,宰相蔡京等人请求皇帝追尊为靖和皇后。十二月,将灵柩安放在永裕陵之下宫,神主祔于别庙。四年十二月,改谥号为惠恭。之后,高宗又改谥号为显恭。

哲宗昭慈圣献皇后孟氏,绍兴元年(1131年)四月去世。下诏:‘由于继体之重,应承重服。根据遗诰选择近地临时殡葬,等到息兵后归葬园陵。棺木取周身,不拘泥于旧制,以便于将来的迁奉。六月,殡于会稽上亭乡。欑宫方圆百步,下宫深度一丈五尺,明器只使用铅锡。设置都监、巡检各一名,卫兵一百人。生日、忌日、旦望节序,按照天章阁仪进行安排。守灵的神主返回州府,进行祔庙礼仪。’

徽宗显仁皇后韦氏,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去世,祔于永祐陵欑宫。

高宗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庆元三年(1197年)去世。当时光宗以太上皇的身份承重,宁宗降服齐衰期。四年三月甲子日,临时殡于永思陵。

孝宗成肃皇后夏氏,开禧三年(1207年)去世,殡于永阜陵正北。吏部尚书陆峻说:‘我看到历代圣上在位期间,有些皇后去世,因为没有山陵可以祔葬,所以另行安葬。如果皇后去世时,山陵已经选定,就没有不一起安葬的。其他皇后,如果葬在山陵之前,神灵已经安息,就不会迁祔。只有元德、章懿两位皇后,在她们葬时,名位未正,后来才进行追册。成穆皇后,孝宗登极后立即进行追册,改殡为欑宫,典礼已经完备,与元德、章懿的情况不同,所以不再迁祔。我私下查阅了前述典礼,只是因为丧事有先后,这是理所当然的,至于礼仪的意义,并没有厚薄之分。现在决定将成穆皇后与孝宗一起安葬在阜陵,这是符合典故的。’皇帝同意了。

宁宗恭圣仁烈皇后杨氏,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去世,祔葬于茂陵。

濮安懿王的园庙。治平三年,皇帝下诏设立园令一人,由大使臣担任。招募士兵二百人,作为园庙的守卫。设立柏子户五十人。庙宇有三间和两个飞檐,神门有两座房屋,以及斋院、神厨、灵星门。对濮安懿王及诸神的告祭祝文,由本宫教授撰写。河南府提供香币、酒脯、礼物。太祝、奉礼官由永安县尉、主簿代理,如果缺官,则由本府的曹官代理。所有祭告和四仲飨,都按照这个制度进行。供奉神主的三献仪式,由西京派遣的判官一员进行亚献,朝臣一员进行终献,代理。园令负责神主的出入。庙宇的规制按照一品,夫人任氏的墓地也称为园。

元丰年间诏令说:‘濮安懿王,先帝经过慎重考虑礼制,即在园地建立庙宇,下诏王子孙按时进行祭祀,义理符合恩情,后世不得议论。现在三位夫人的名位可能尚未确定,墓地可能不在一处,有关官员设立而不加讨论,怎能彰显先帝的盛德,以继承在天之志呢?三位夫人可以并称为“王夫人”,命令主管官员选择合适的月份将她们迁葬到濮园,让她们的子孙按时供奉神主与王合食,以表达孝思。’礼官上奏请求,王夫人的迁葬给予卤簿全仗,使用鼓吹,到国门外减半。进行四季的告祭和享祭,并命令嗣濮王主持。

南渡之后,主持祭祀事务的是嗣濮王;园令一员,由宗室成员担任;祠堂主管兼园庙香火官一员,由武官担任。绍兴二年九月,皇帝下诏每年给降福建度牒十道,用于祠堂的仲飨和忌祭。五年二月,嗣濮王仲湜说:‘接到旨意迎奉濮安懿王神主到行在,现在已到绍兴府,想暂时在本处供奉。’皇帝同意了。在此之前,神主和神像在庐州,嗣濮王士从请求迁往稳便的州郡供奉。

十三年五月,大宗正事知事、代理主持濮安懿王祠堂的土夽说:‘濮安懿王的神像、神主在绍兴府光孝寺,仲享祭祀,献官、牲牢、礼料都很简略。请求有司讨论旧制。’命令礼部和太常寺讨论,打算让土夽代理初献,再派遣土夽的儿子或侄子二人代理亚献和终献。所需的牲牢,羊和猪各一头;笾和豆各十,准备礼料。初献应穿八旒冕,亚献和终献应穿四旒冕,奉礼郎、太祝、太官令不穿旒冕,都按照旧制行事。同意了这个请求。二十六年二月,嗣濮王士俴说:‘濮安懿王祠堂,外面没有门和窗,里面缺少龛帐,没有其他供具,希望下诏绍兴府置办建造修奉。’淳熙五年四月诏令:‘濮安懿王祠堂园庙,从今往后已满三年,命令本堂下文绍兴府检查修葺。’是嗣濮王士輵的请求。

秀安僖王园庙。绍熙元年三月,皇帝下诏关于秀王袭封等典礼。礼部和太常寺请求按照濮安懿王的典礼,避开秀安僖王的名讳。皇帝下诏同意,并设立园庙。四月,皇帝下诏:‘皇伯荥阳郡王伯圭除太保,依前安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嗣秀王,以奉王祀。’

六月,礼部和太常寺说:‘濮安懿王园庙的制度,庙堂、神门应同时使用兽形装饰。神主和石碑安放在室中西壁三分之一近南的地方,挖一个坑室,用石头做成,其中可以容纳神主和箱子。现在秀安僖王及夫人神主,想请求按照上述典礼。四仲飨庙,三献官和奉礼郎等,由嗣秀王充任初献,本位侄男代理亚献和终献,奉礼郎等,请求湖州派遣官员代理。行礼时使用的牲羊和猪,由湖州安排;祭器和祭服,由工部下属文思院制造。每次遇到仲飨,本府提前下文湖州安排。所有行礼仪注,请求太常寺参照濮安懿王仪注修订。’都同意了这个请求。园庙的差事由御带霍汉臣和湖州通判一员共同商议上报。

八月,霍汉臣和湖州通判朱僎奉诏商议园庙,将图样上报。十月,皇帝下诏派遣通判一员,监督修建祠堂,按照法律修建。

十一月,礼工部和太常寺说:‘濮安懿王园庙有三间二厦、神门屋二座、斋院、神厨、灵星门,想命令湖州照应建造。’同意了这个请求。三年正月,嗣秀王伯圭上奏:‘建造秀安僖王园庙,最近已经完工,所有修制神主仪式,命令有关部门检查典故修制,委派官员题写。’皇帝下诏派遣权礼部尚书李巘题写。二月,伯圭又上奏:‘秀安僖王祠堂园庙,请求按照濮安懿王的例子,每三年一次,从本所移牒所属州府检查修造。’同意了这个请求。

庄文太子丧礼。乾道三年七月九日,皇太子去世。在太子宫的正厅之东设立素幄。皇帝从内宫常服到幄前,等到时辰,更换衣服,穿上皂幞头、白罗衫、黑银带、丝鞋,在幄前表达哀悼。那天,皇后穿着素服到宫中,随时表达哀悼,按照宫中的礼仪。一同参加陪位的大臣们穿着常服、吉服进入丽正门,到宫幕次,等到时辰,穿着常服、黑带站立。

等到哀悼结束后,更换吉服,退下。从哀悼到解除丧服的日子,皇帝不处理政务,暂时禁止行在的音乐,并命令各寺院敲钟。小敛、大敛合祭告,由本宫主管春坊官一员主持礼仪;其余的祭告,由各司官主持。派遣一员官员负责护丧葬事,左藏库拨款二万贯、银五千两、绢五千匹。

成服日,皇帝穿着丧服,穿着粗布幞头、衤兰衫、腰绖、绢衬衫、白罗鞋。六宫人不穿丧服。皇太子妃和本宫的人穿着三年斩衰。文武百官成服一日后解除。文武官员一同参加的官员以及御史台、阁门、太常寺引班祗应人穿着布幞头、衤兰衫,腰系布带。本宫的官僚穿着齐衰三日服,临七日解除,解除丧服后藏起衣服,到葬日再穿,葬礼结束后解除。

十二日,皇帝下诏,故皇太子欑所,在安穆皇后欑宫旁边选择地点。随后,都大主管说:‘太史局官等选到宝林院法堂可以充当皇太子欑所。’皇帝同意了。十三日,以皇太子去世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宫观。十八日,赐谥号为庄文。闰七月一日,派遣摄中书令、尚书右仆射魏杞奉谥册、宝于皇太子灵柩前,百官常服进入次室,更换黑带,行礼结束后,常服前往后殿门袜,进名奉慰。那天晚上,皇帝到东宫行烧香之礼,按照宫中的礼仪。

第二天,举行葬礼,大臣叶颙等人前往灵柩前进行烧香仪式。仪式结束后,行事官陪同站位,亲王、南班宗室、东宫官僚进入班厅下,再次鞠躬,宰臣上前到香案前,上香、敬茶、奠酒完毕,举册官举哀册,读册官跪着读,读完之后,宰臣再次鞠躬,大家都从台阶上下来站立。在位官员都再次鞠躬。灵柩前行进,文武百官在城外致辞,亲王、宗室骑马跟随到葬地。掩埋完毕,致辞结束,退下。那天,百官上名表示慰问。

四年五月,礼部、太常寺说:’我们国家的典故,没有皇太子小祥典礼。现在经过讨论,将来庄文太子小祥日,请求皇帝前后殿不用处理政务。那一天,先派一名侍从官穿着常服到太子神位前行奠酒礼,让本宫官僚穿着常服陪同站位,奠酒完毕后,退下。接着庆王、恭王穿着常服到神位前行奠酒礼完毕,退下。然后太子妃和荣国公以下行家人礼。到大祥日,太子妃、荣国公以下及本宫人行礼完毕,焚烧神帛,脱去丧服,每隔一个月,妃子和荣国公行禫祭家人礼。’皇帝同意了。第二年七月九日大祥,那天,皇帝不处理政务,派签书枢密院事梁克家到太子宫行奠酒礼,按照之前的仪式。

景献太子,嘉定十三年八月六日去世。他的发丧制服,都按照庄文太子的礼仪。九日,皇帝下诏护丧到庄文太子欑宫的东边,并按照其制度建造。九月十日,赐谥号为景献,派摄中书令、知枢密院事郑昭先捧着谥册、宝到皇太子灵柩前,按照仪式读册、读宝,结束后,班退。到兴灵日,宰臣到皇太子柩前行礼完毕,柩车行进。他的宗室使相、南班官穿着常服、黑带,都赴陪位,骑马跟随到葬地,等到掩埋完毕,致辞结束,退下。那天,皇帝不处理政务,百官到后殿门外立班,上名表示慰问。十四年七月二日小祥,派知枢密院事郑昭先担任奠酒官。十五年八月六日大祥。九月十五日,皇帝下诏景献太子几筵已撤除,高平郡夫人傅氏可特封信国夫人,并让她主持祭祀。

上陵的礼仪。古代没有墓祭,从秦、汉开始才有这种仪式。到唐朝,又有清明设祭、朔望、时节祭祀,进食、献衣的礼节。五代时,远离的陵墓,让本州长吏朝拜,近的则派太常、宗正卿,或者因出行路过亲自拜谒。宋朝初年,春秋两季命令宗正卿朝拜安陵,用太牢进行祭祀。乾德三年,开始让宫人到陵上穿冬装,每年都这样。开宝九年,太祖到西京,经过巩县,拜谒安陵。

雍熙二年,宗正少卿赵安易说:’昨天朝拜安陵、永昌陵,官吏只设酒、干肉、香,因为天还没亮就进行仪式,没有设烛火。又先去永昌陵,后去安陵,以及皇帝和皇后两位没有遍拜,很不符合礼仪。’事情交给官吏商议,商议说:’按照《开元礼》,春秋两季,司徒、司空巡视陵墓,不设牲牢祭祀。现在请求按照宗庙献祭,稍微减少一些,除了不设登阶、牙盘食物及太常登歌外,其余都按照大祠。朝拜日,官吏提前在陵南百步道东边设帐篷,准备清扫工具。设宗正卿位于兆外左边,面向西;陵官位于卿的东南边,执事官在其南边,都面向西,北上。设祭器、礼料、酒食于兆门内。宗正卿以下各就位,再次鞠躬,洗手,奠酒,读祝册,再次鞠躬。先去安陵,然后是永昌陵,接着是孝明、孝惠、懿德、淑德皇后陵。’皇帝同意了。

景德三年,真宗准备朝拜诸陵,任命宰臣王旦为朝拜诸陵大礼使。太常礼院说:’朝拜陵墓的旧例,应该安排小驾卤簿。唐太宗朝献陵,事先设黄麾仗,保卫陵寝。现在请求四周设黄麾仗。又唐制:前一天,陵令以玉册进呈皇帝亲书,近臣捧出,陵令接受。现在请求制作竹册四副,祝文完成后焚烧。百官站位旧在陵所,从祝官及皇亲、客使分于神道左右,贞观中并在司马门内陪列。现在希望按照旧仪执行。又旧仪,到寝宫至大次时,设百官位,奏请行礼。希望先进入赴寝殿立班。贞观中,皇帝到小次,穿着素服骑马。检查今年正月,车驾朝拜明德欑宫,只穿素白衣。当时皇帝在大祥期内,现在服除,希望只穿淡黄袍。又按照贞观、永徽旧例,朝拜陵墓都是先亲后尊,拜辞后,出还大次,便出发,现在希望先朝拜永熙陵;行事及辞,皇帝都两次鞠躬,陪位官每陵也各两次鞠躬,现在请求皇帝到安陵参辞,四次鞠躬,永昌、永熙陵各两次设拜。旧仪,逐个寝殿上食,准备太牢之食,美味佳肴。近来用羊猪代替太牢。现在请求准备少牢之祭,设奠、读册完毕,再赴寝宫上美味佳肴,另行致祭之礼。又旧仪,出发前两天,太尉告太庙。现在请求按照礼制遍告六室。’皇帝下诏特别穿素白衣,行事次序如告太庙,其余按照所请。

四年正月,皇帝的车驾驻扎在巩县,停止鸣鞭及太常奏严、金吾传呼。到达后,在永安镇行宫斋戒,太官进献素食。那天晚上,还没到三更,皇帝骑马,退回车驾、伞、扇,到安陵,穿着素服步行到司马门行奠献礼,诸陵也是如此。又到下宫。凡上宫用牲牢、祝册,官吏负责;下宫准备美食,内臣负责,百官陪位,又到元德太后陵奠献,在陵西南设幄殿,祭祀仪式如下宫。仪式结束后,遍访孝明、孝章、懿德、淑德、明德、庄怀七后陵,然后独自骑马跟随内臣巡视陵墓,亲自奠祭夔、魏、岐、郓、安、周六王及恭孝太子诸坟。陪葬的三陵皇子、皇孙、公主未出阁者,以及早亡的王夫人,各设位次于诸陵下宫之东序。安陵有一百二十一座坟,量设三十位,男子、女子共有祝版二;昌陵十五座坟,量设十位,熙陵八座坟,量设五位,都设祝版一以进行祭祀。上午,暂时到帐篷中换衣,再次到诸陵奉辞。官吏以朝拜无辞礼,皇帝不忍,所以又去。并派官员祭祀一品皇亲诸亲墓。

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皇帝祭祀汾阴,经过巩县,官员在訾村王台搭建了帐篷和殿堂,摆放了三陵的神位,皇帝穿着靴袍进入帐篷,摆放了香酒、时令水果、精美的食物进行祭奠,并命令大臣用香币、酒脯到各个陵墓进行祭告。皇帝返回后,再次亲自前往进行祭拜之礼,皇帝身着素服骑马到永安县,在行宫中斋戒,夜幕未完全降临,前往三陵以及元德太后、明德皇后的陵墓进行祭奠,悲伤至极。天未亮,祭拜仪式结束,再次前往四陵告别,检查了祭桌,祭奠仪式与之前相同。又遍访了其他后陵和王侯的坟墓进行祭奠。命令使者遍祭皇亲国戚的坟墓以及汝州秦王的坟墓。

这一年,命令礼官制定春秋二仲派遣官员朝拜陵墓的礼仪,穿着祭服进行,专门派遣宗正卿一人朝拜三陵,另外派遣两名官员分别朝拜其他陵墓。又制作了两副长竿檐床,放置在陵墓的碑文处,派遣了三十二名身着宽松军装的士兵抬送到陵墓下。之后又增派了四名陵庙行礼官,选择了朝官、京官中宗姓的人充任。

翰林学士钱惟演说:’春秋朝拜陵墓,载于旧制,公卿亲自前往,这是表示极大的尊敬。唐显庆年间,开始命令三公行事,天宝以后,也派遣公卿巡拜,这是为了选取朝廷大臣,不必必须是国姓。后来又加入了太常、宗正卿。晋开运年间,也命令吏部侍郎。近年以来,只派遣宗正寺官员,人轻位卑,实际上违背了旧制,希望从今往后在丞、郎、诸司三品以内派遣官员,如果缺少则派遣两省谏、舍以上的官员。希望以此表达追思孝道的心意,成就稽古的美名。’景祐初年,沧州观察使守节说:’寒食节例常派遣宗室拜陵,而十月则派遣内司宾前往,这不是表示尊敬的做法。’于是下诏宗室正刺史以上的官员一人朝拜。

四年,减少柏子户,安陵、永昌、永熙各保留四十户,永定五十户,会圣宫十户。庆历二年寒食、十月朔,宗室刺史以上的官员可以前往朝拜。

皇祐三年,太常博士李寿朋上奏:’帝后诸陵,献祭都有时日,唯独昭宪皇后因为合葬安陵,没有及时祭祀。’礼院说:’朝拜礼仪,牲畜和酒食都按照太庙常例,各陵只奠祭一杯酒,而安陵奠祭两杯酒,两赞再拜,只有祭品不另外设置,这是因为官员们相沿成习而犯的错误。’于是下诏安陵昭宪皇后的祝版、牲畜、御封的香按照太庙同室礼进行。重新制作了各陵的祭器并存放在专门的仓库。三陵都设置了五百名士兵,只有定陵因为章献太后的原因,另外设置了一个指挥。昭陵使甘昭吉引用定陵的例子,请求设置守陵奉先两个指挥,京西转运司请求减少定陵士兵一半以供奉昭陵,下诏选拔招募一个指挥,名额五百人。

最初,永安县官员每月初一朝拜定陵,十五朝拜三陵。韩琦说:’昭陵没有朝拜的日子。’于是命令县官初一和十五分别朝拜各陵。熙宁年间,下诏文臣大两省、武臣阁门使以上,经过陵墓下,都允许朝拜。又下诏:’从今往后,臣僚朝拜各陵,除了现任、曾经担任执政官的可以进献汤,其他人只进行祭奠、献新,不得特别拜谒。’

最初,按照旧例,皇帝的车驾到陵墓,称为亲谒。南渡之后,这个礼仪不再举行,所以上陵或者称为省视,或者称为保护,或者称为荐献,或者称为祭告,或者称为致祭,或者称为望祭,或者称为修奉,都是派遣官员,不是专门进行礼仪。建炎元年五月一日下诏:’应永安军祖宗陵寝,可以派遣西京留守及台臣一人亲自省视,如果有需要修缮的地方,进行安排并上报。’仍下诏鄜延路副总管刘光世充任省视陵寝使。又下诏河南府镇抚使翟兴组织本处义兵,保护祖宗陵寝。四年六月,下诏令礼部颁发一百道度牒作为祭告各陵的礼料,并令翟兴派遣人来携带祭告表前往。

绍兴元年九月,起居郎陈与义说:’陛下身历艰难的运势,驻跸东南,列圣的陵墓,远在洛师,瞻望山川,未能及时省视。虽然想派遣使者,但道路不通,圣上心中忧虑。近日听闻道路稍微通畅,差易前日,希望下诏执事每半年派遣两名使臣,前往省视各陵。’下诏令枢密院每半年派遣两名使臣前往。三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说:’春秋二仲,献祭各陵,请求在行在法惠寺设立祭位,进行望祭行礼。’从之。从此每年献祭,都遵循这个制度。五月,下诏令户部支付一百两金子给河南府镇抚使司干办公事任直清,作为祭告永安军各陵的礼料。

九年正月,皇帝对辅臣说:’祖宗的陵寝,久已沦陷在异域,如今金国已经割让还我们故地,便应当派遣宗室大臣一同前往修整供奉。’不久命令同判大宗正事士〈亻褭〉、兵部侍郎张焘前往河南府祭祀修整。六月,太常丞梁仲敏等说:’春秋二仲,派遣宗室遥郡防御使献祭各陵,太常少卿献祭永祐陵,权宜在行在设立祭位行礼。如今道路已经通畅,希望依旧派遣官员前往。’下诏令西京留守司在仲秋就便选派官员前往各陵献祭。士〈亻褭〉、张焘回来说:’各陵下的石涧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已经干涸了将近十五年。两位使者到达的那天,水就大量涌出,百姓惊叹,认为是中兴的吉兆。’

十年三月,礼部说:’池州铜陵县丞吕和询问进宫陵仪制,希望交付太常寺以备检照。永安军等处如今已经收复,于是委托知军前往各陵逐位检视,除了永定、永昭、永厚、永裕、永泰陵园庙没有损坏,内永安、永昌、永熙陵的神台有裂缝,不敢擅自一面进行修补。太常寺审慎查看,如果进行修补,应当派遣所委派的修饰官上奏并举行礼仪。’下诏令河南府委派官员,依法进行修补,不得破坏。

其后兵部侍郎兼史馆修撰张焘说:’我观察到官方庭实有请求,请求将来先帝的山陵,一依永安陵等制度。我怀着微薄的忠诚,希望下明诏给有关部门,将来永固陵凡金玉珍宝一概不用,通告天下,使众人皆知。如果是这样,自然可以确保无虞。’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三十二年六月,下诏祖宗的陵寝,令本处招讨使同本处官吏亲自朝拜,依法修奉,务必保持严格清洁,以符合孝思之意。

乾道六年八月,下诏承信郎刘湛特别提升两级官职,右迪功郎刘师颜特别提升为右承务郎并给予差遣,秦世辅特别提升一级官职,升任正将,因为刘湛等人归正结义保护陵寝的缘故。

端平元年正月,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史嵩之发布告捷文书,宣布灭金。二月,御笔:’国家南渡之后,八陵相隔遥远,常感痛心。如今京湖帅臣献上此图,反复恭览,悲喜交集,所有臣子,谅同此情。可令卿、监、郎官以上,前往尚书省恭眡集议。’于是派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阁门祗候林拓朝拜八陵。

绍兴元年六月,太常寺说:‘昭慈献烈皇太后的欑宫位于越州会稽县,应该按照四孟朝献礼的例子,派遣一名宰执官员,前一天前往欑宫泰宁寺进行斋戒,到了那一天,进行朝拜之礼。’皇帝下诏,由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执行朝拜仪式。

绍兴二年三月,绍兴府知府张守说:‘昭慈献烈皇后的欑宫就在府界附近,希望允许我按时前往朝拜。’皇帝同意了。从此以后,守臣都可以按时朝拜。

十七年十一月,殿中侍御史余尧弼说:‘希望恢复旧制,在春秋二仲之际派遣官员前往永祐陵欑宫进行献祭。’官员们又说:‘陵庙的祭祀,每月都有新的献祭,这在法令中有规定。现在宗庙已经按照规定进行祭祀,只有永祐陵还未进行,希望有关部门讨论并执行。’太常寺讨论后认为:‘希望按照《政和五礼》的典故,命令两个欑宫每月进行检查,派遣官员进行祭祀,新的物品由各个宫预先通知绍兴府准备。’皇帝同意了。

二十七年六月,皇帝下诏:‘永祐陵和昭慈圣献皇后的欑宫,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接收,以检查宫陵的行为为名。’

三十年九月,吏部说:‘绍兴府会稽知县按照陵台令的典故,在官衔内兼任主管欑宫事务,给予一定的优待。’

淳熙元年正月,礼部和太常寺说:‘春秋二仲之际,派遣太常少卿前往永祐陵欑宫进行献祭,并巡视陵域。如果遇到少卿职位空缺,请求从本寺之前发布的命令中选取。派遣本寺的次官代理。’所有今年的仲春献祭,当天就出现了少卿职位空缺的情况。皇帝下诏派遣太常丞钱良臣。从此以后,春秋时期遇到少卿职位空缺,都按照这个例子处理。

庆元元年六月,皇帝下诏:‘永阜陵孝宗皇帝的欑宫,每年秋季一次,派遣监察御史恭敬地前往朝拜检查。’这是根据御史台的申请。

忌日,唐朝开始有停止音乐、废除事务以及行香、修斋的规定。基后,又规定每月的朔望停止朝会,命令天下上州都按照规定进行行香。天祐初年,开始命令百官前往阁中奉慰。宋朝沿袭这一制度,只有宣祖、昭宪皇后为大忌。

建隆二年,宣祖忌日,当时明宪太后正在殡葬,群臣只到阁中奉慰而停止行香。乾德二年,在太庙举行禘祭,那天,惠明皇后忌日,有关部门说:‘唐朝开成四年正月二十二日祭祀先农,与穆宗忌日同一天;太和七年十二月八日蜡百神,与敬宗忌日同一天。皇帝下诏,因为近庙忌辰,奏乐不适宜,应该停止奏乐。’我认为,农、蜡的祭祀,尚且避开庙忌而不奏乐,何况僖祖与宣祖同庙而室相连,在忌辰,怎么可以随意演奏乐器呢?希望依照礼制停止奏乐。

其后,宣祖、昭宪忌日,皇帝下诏按照太祖、太宗祭拜翼祖的礼仪,前一天不再废除事务。

咸平年间,有关部门准备设春宴,在金明池练习水戏,开放琼林苑,让都城的人游玩观赏。皇帝因为当月是太宗忌月,命令详细制定旧例上报。

景德元年,北征凯旋回到京师,那天,因为懿德皇后忌日,皇帝下诏撤除仪仗队、鼓吹队。礼官议论说:‘班师凯旋,是国家的大事,皇后的忌日,是私事。现在大贺凯旋,军容应该严肃。过去武王伐纣在谅沍之中,仍然前歌后舞。谅沍是重大的,远忌是轻微的,按照这个来说,奏乐没有错。况且《春秋》的大义,不以家事推辞国事,返回京师的日子,法驾、鼓吹、音乐,都请振作起来。’

不久,皇帝下诏:‘从今以后,宗庙忌日,西京及各节镇给钱十千,防御、团练州七千,军事州五千,以备斋设。’元德皇后忌日,按照旧制,枢密使依照内诸司的例子,只进名,不参加行香,知枢密院王钦若提出了意见。从此,三司使副、翰林枢密龙图直学士等都参加了。

真宗驾崩,元德、明德皇后忌日在禫祭之内,于是停止进名行香。所有奉慰,宰相、枢密使各自率领百官、内职共同进名,节度使、留后、观察使各自进名。

忌日前后,各禁止刑罚三天,如同天庆节,释放杖以下罪行轻的人,恢复屠宰,不视事前后各三天,禁止音乐各五天。其后,因为岁月渐远,禁止刑罚、不视事各两天,禁止音乐各三天。

章宪明肃太后忌辰,礼官请求依照章懿太后礼例,前后各两天不视事,一天禁止屠宰,各三天禁止音乐。皇帝下诏:‘应大忌日,行香,臣僚都吃素食。’又设立孝惠、孝章、淑德、章怀、章惠、温成等后为小忌,不久,取消了。

神宗即位,太常礼院说:‘僖祖及文懿皇后神主已经迁出,按照礼制不忌日,忌日也请依照唐睿宗迁出旧庙的故事废除。’

最初,神御殿进行献祭时,皇帝位于庭院下,而忌日时两府官员排列在殿堂上;在寺院行香时,左右巡使、两赤县令在中门相对而立,等待宰臣到来,站在位置前,直省官赞通揖,在礼制上没有依据。于是命令行香群臣排列在殿堂下,一名宰相升殿跪炉,而取消了通揖。又下诏:‘大忌日不放假,执政官早上出门。’礼部说:‘顺祖及惠明皇后已经安葬迁出神主,停止行香。忌日,请在永昌院佛殿之东搭建帐篷进行斋祭。’于是下诏:‘僖祖、翼祖以及后六位忌日都按照这个规定。’在此之前,翼祖、简穆皇后的神主被供奉在夹室,按照礼制不忌日。后来又下诏恢复到本室,忌日也按照旧例。

《政和新仪》:大臣们呈上名单进行慰问,那天清晨,文武百官进入朝廷,到各自的位置。首先,御史台引领一名殿中侍御史进入就位,然后依次是西上阁门和御史台的官员引导朝参官和各军将领,接着是礼直官引导三公以下官员在西上阁门南阶下,每个等级都分开站位,面向北,向东上。知西上阁门官在队列前西向站立,手持笏板,拿着名纸,鞠躬。三公以下的文武百官都行再拜礼,等到阁门官手持笏板、将名纸放在笏板上、进入西上阁门后,就退下。群臣进行慰问后前往景灵宫,每个等级都分开站位,面向北,向东上。礼直官对队列之首行再拜礼后,引领队列之首从东阶登上大殿,舍人引导一同上升,到达香案前,手持笏板,上香,跪下祭奠茶水,然后起身,下阶复位,再次行拜;接着引领队列之首以下分左右手持笏板,进行祭香,宰相、执政官分左右完成祭香后,都回到原位;然后引领队列之首再次升殿,到香案前跪拜,跪下,手持笏板,拿着香炉,等到读祭文完毕,手持笏板跪拜,起身,下阶复位,再次行拜,然后退下。

中兴之制:忌日,百官进行祭香,在外地的州军也到寺院进行祭香,如果在以日易月服制的范围内,就按照礼制暂时停止。大祥之后的第二年,在历书中标注忌日,禁止音乐一天。绍兴元年二月,太常少卿苏迟等人因为徽宗、钦宗被留在北方,有遥拜的礼节,于是说:‘凡是遇到祖宗帝后的忌日,前一天和忌日当天,皇帝先在内宫穿上红袍进行遥拜,然后换装行礼。’皇帝同意了。二年八月,下诏:‘各路州军现驻军马统兵官,每逢国忌,免除行香。’

十三年正月,御史台说:‘正月十三日,钦圣宪肃皇后的忌日,那天是立春。按照命令,所有臣僚和将领在立春日赐予幡胜,遇到庆贺等拜表、忌辰慰问退下时即佩戴。请求在十三日忌辰行香退下后,立即佩戴。’皇帝同意了。三十一年六月,礼部侍郎金安节等人说:‘六月二十八日,钦慈皇后的忌辰,那天在渊圣皇帝以日易月释服之外,百官进行祭香,应该按照常制。’皇帝下诏同意。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说:‘已经下旨:钦宗进入宗庙,翼祖应当迁移。在正月九日,宣布迁移翼祖皇帝、简穆皇后的神主供奉于夹室,所有以后翼祖皇帝忌日和讳、简穆皇后忌日,请求按照礼制不讳、不忌。’皇帝下诏遵从。

淳熙元年十一月下诏:‘文武百官在景灵宫国忌时立班行香,从今以后,如果遇到宰执都进行斋戒不能及时赶到,于东班从上引官一名升殿跪炉行香,依次官一名到西班行香。’在此之前,阁门得到旨意:国忌行香时,宰执进行斋戒不能赴,西壁武臣缺官由押班,已经下命令,派遣使相或太尉、节度使等押班,可以让文武班内班上一名在东壁押班,只让西壁散香,今后按照这个规定。到这时,礼部、太常寺重新另外指定,所以有这个命令。

四年十月,太常少卿齐庆胄说:‘每次遇到国忌,文臣班列不敢不严肃,只是武臣一班的人数很少,有的因为疾病请假,大多不赴。”皇帝下诏阁门、御史台申严执行,如有违反,弹劾上报。九年十月,侍御史张大经上奏:‘近来国忌行香日,应该赴任的官员很多托病请假,以免早起的跪拜劳累。请求从今以后,如果遇到行香日,有称病请假不赴任的,由本台弹劾,请求定罪。’皇帝同意了。

群臣私忌。开宝敕文:‘所有常参官及内殿起居职官等,从今以后,刺史、郎中、将军以下遇到私忌,请按照规定放假一天。忌日前的晚上,允许返回私宅。’之后有司说:‘臣僚忌日恩赐,其中有些是没有名分的:如刘继元、李煜、刘鋹等人,都是被降服的俘虏,已经死去很久,还沾染了恩赐;以及周朝忌日,还有追荐;本朝也有追尊皇后生日的法会,以及各神祠也有为生日举行的仪式。请交付礼官详细讨论,不经之物,一律省去。’皇帝下诏周朝忌日仍旧,其余取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六-注解

园陵:园陵是指帝王的陵墓,包括陵墓本身和周围建筑,是古代帝王死后安葬的地方,也是对帝王进行祭祀的场所。

濮安懿王园庙:濮安懿王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王爷,园庙即为其陵墓和祭祀场所。

秀安僖王园庙:秀安僖王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王爷,园庙即为其陵墓和祭祀场所。

庄文景献二太子欑所上陵:庄文景献二太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太子,欑所上陵即为其陵墓。

忌日:指皇帝或皇后的丧忌日。

皇太后:皇太后是皇帝的母亲,是皇室中地位非常尊贵的女性。

太祖:太祖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庙号。

建隆二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的第二年。

杜氏:杜氏是太祖的母亲,皇太后的姓氏。

滋德殿:滋德殿是皇宫中的一座宫殿。

紫宸门:紫宸门是皇宫中的一座门。

太常礼院:古代负责礼仪的官署。

谥: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的尊号。

唐宪宗:唐宪宗是唐朝的一位皇帝。

王太后:王太后是唐宪宗的母亲。

周宣懿皇后:周宣懿皇后是周朝的一位皇后。

河南府巩县:河南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巩县是其下辖的一个县。

枢密承旨:枢密承旨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安陵:指安陵,古代地名。

永昌陵:指永昌陵,古代帝王或贵族的陵墓。

永熙陵:永熙陵是宋真宗的陵墓。

永定陵:永定陵是宋仁宗的陵墓。

奉慈庙:奉慈庙是古代用于供奉皇后的庙宇。

保庆皇太后:保庆皇太后是宋仁宗的母亲。

山陵制度:山陵制度是指古代帝王的陵墓建筑规范。

仁宗:指宋仁宗赵祯,北宋第四位皇帝,年号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慈圣光献皇后曹氏:宋仁宗的皇后,尊号慈圣光献皇后。

神宗:指宋神宗赵顼,北宋第六位皇帝,年号元丰、元祐。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尊号太皇太后。

宰臣:古代官名,指宰相或高级官员。

王珪:北宋官员,曾任宰相。

山陵:帝王的陵墓。

遗诰:皇帝临终前的遗命。

内外:指宫廷内外。

大敛:大敛是指将棺材封闭。

韩缜:北宋官员,曾任山陵按行使。

山陵按行使:负责管理山陵工程的高级官员。

永昭陵:宋仁宗的陵墓。

濮安懿王:濮安懿王是指北宋时期的一位王公,其园庙是对其祭祀的地方。

祔庙:将先帝的牌位放入太庙。

宗室:皇室成员。

防御使:古代官职,负责边防。

大行:对已故皇帝的尊称。

秘阁校理:古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何洵直:北宋官员,曾任秘阁校理。

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经典。

士虞礼:古代丧礼之一。

神主:指祖先的牌位。

祔谒:祭祀祖先的仪式。

遍飨:对祖先进行普遍的祭祀。

元祐:宋哲宗的年号。

绍圣:宋哲宗的年号。

崇宁:宋徽宗的年号。

政和:宋徽宗的年号。

绍兴:南宋皇帝赵构的年号。

大观:宋徽宗的年号。

欑宫:古代帝王或皇后的陵墓,欑宫是对陵墓的一种尊称。

权殡:暂时安葬。

梓宫:古代皇帝的棺材。

会稽:古代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都监: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事。

巡检: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治安。

排办:筹备、安排。

昭怀皇后:宋哲宗的皇后刘氏的尊号。

靖和皇后:宋徽宗的皇后王氏的尊号。

惠恭皇后:宋徽宗的皇后王氏的尊号。

显恭皇后:宋徽宗的皇后王氏的尊号。

昭慈圣献皇后孟氏:宋哲宗的皇后孟氏的尊号。

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宋高宗的皇后吴氏的尊号。

成肃皇后夏氏:宋孝宗的皇后夏氏的尊号。

恭圣仁烈皇后杨氏:宋宁宗的皇后杨氏的尊号。

茂陵:宋宁宗的陵墓。

绍定:宋理宗的年号。

庆元:宋宁宗的年号。

开禧:宋宁宗的年号。

元德皇后:古代某位皇帝的皇后。

章懿皇后:宋真宗的皇后。

成穆皇后:宋孝宗的皇后。

陵墓:帝王的墓地。

祔葬:将已故的皇后或妃子与皇帝合葬。

追册:追封已故的皇室成员为皇后或妃子。

迁祔:迁祔是指将神主迁移到祖庙。

典故:古代的礼制和传统。

园令:园令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园囿(园林)。

大使臣:大使臣指高级官员,此处指被任命为园令的高级官员。

募兵:募兵是指通过招募方式征集的士兵。

柏子户:指种植柏树的农户。

庙:庙是指供奉神灵或祖先的殿堂。

神门:神门是指庙宇中通往神殿的门。

斋院:斋院是指用于举行祭祀前斋戒的院落。

神厨:神厨是指用于存放和准备祭祀用品的厨房。

灵星门:灵星门是指庙宇中的一种门,通常与天文观测有关。

告祭:告祭是指向上天或神灵报告祭祀活动。

祝文:祝文是指祭祀时使用的祝告之文。

本宫教授:本宫教授是指本宫(即濮安懿王的后宫)中的教授,此处指撰写祝文的人。

河南府:河南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此处指负责提供祭祀用品的行政单位。

香币:指用于祭祀的香和钱币。

酒脯:指酒和干肉。

礼物:礼物是指用于祭祀的礼品。

太祝:太祝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祭祀仪式。

奉礼:奉礼是指负责执行祭祀礼仪的官员。

永安县尉:永安县尉是永安县的地方官员。

主簿:主簿是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曹官:曹官是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和行政工作。

四仲飨:四仲飨是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时的祭祀活动。

西京:西京是指古代的都城长安。

朝臣:朝臣是指朝廷中的官员。

摄:摄是指代理、暂代职务。

知园令:知园令是指负责管理园庙的官员。

夫人:夫人是指王公的妻子。

茔域:茔域是指墓地。

元丰:元丰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

先帝:先帝是指已故的皇帝。

典礼:典礼是指官方的仪式和礼节。

王夫人:王夫人是指濮安懿王的妻子。

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

鼓吹:指军队的鼓乐。

国门外:国门外是指国都城门之外。

南渡:指南宋建立后,皇帝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市)。

嗣濮王:嗣濮王是指濮安懿王的继承者。

度牒:指官方颁发的文书。

庐州:庐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安徽省。

稳便州郡:稳便州郡是指安全便利的州郡。

大宗正事:大宗正事是古代官职,负责大宗祭祀事务。

土夽:土夽是古代的一个官员名字。

光孝寺:光孝寺是古代的一个寺庙名字。

牲牢:牲牢是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笾、豆:笾、豆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两种礼器。

礼料:指祭祀时用的礼品。

八旒冕:八旒冕是指古代皇帝或高级官员所佩戴的礼帽。

四旒冕:四旒冕是指古代官员所佩戴的礼帽。

太官令:太官令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膳食。

旧制:旧制是指古代的旧有制度。

绍兴府:绍兴府是古代的一个府名,位于今浙江省。

秀安僖王:秀安僖王是指南宋时期的一位王公。

荥阳郡王:荥阳郡王是指秀安僖王的兄弟。

伯圭:伯圭是秀安僖王的兄弟的名字。

万寿观使:万寿观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万寿观。

嗣秀王:嗣秀王是指秀安僖王的继承者。

兽:兽是指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动物形象。

木主石塪:木主石塪是指用于供奉神主的木制或石制底座。

湖州:湖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浙江省。

通判:通判是古代官职,负责协助地方官员管理。

提督:提督是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和管理。

庄文太子:人名,此处指庄文太子。

素幄:素幄是指用素色布料搭建的帐篷。

常服:常服是指日常穿的服装。

皂幞头:皂幞头是指黑色的幞头,古代官员的冠饰。

白罗衫:白罗衫是指白色的罗质衣服。

黑银带:黑银带是指黑色的腰带,上面镶嵌有银饰。

丝鞋:丝鞋是指用丝绸制成的鞋子。

发哀:发哀是指表示哀悼。

小敛:小敛是指将死者尸体装入棺材。

合祭告:合祭告是指将小敛和大敛时的祭祀活动合并。

春坊官:春坊官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护丧葬事:护丧葬事是古代官职,负责丧葬事宜。

左藏库:左藏库是古代的官库,负责储存财物。

成服:成服是指穿戴丧服。

期:期是指守丧一年。

粗布幞头:粗布幞头是指用粗布制成的幞头。

衤兰衫:衤兰衫是指用兰花图案的布料制成的衣服。

腰绖:腰绖是指系在腰间的带子。

绢衬衫:绢衬衫是指用绢制成的衬衫。

白罗鞋:白罗鞋是指用白色罗质制成的鞋子。

六宫人:六宫人是指宫廷中的女性官员。

斩衰:斩衰是指最重的丧服。

齐衰:齐衰是指次重的丧服。

欑所:欑所是指停放灵柩的地方。

安穆皇后:安穆皇后是指南宋时期的一位皇后。

宝林院:宝林院是古代的一个寺庙名字。

法堂:法堂是寺庙中用于讲经说法的场所。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事务。

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是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事务。

灵柩:指死者遗体的棺材。

名奉慰:名奉慰是指以名义表示慰问。

出葬:指举行丧葬仪式,将死者遗体安葬。

叶颙:人名,此处指叶颙,当时的宰臣。

烧香之礼:指在灵柩前烧香以示祭奠。

兴灵:指灵柩被抬出。

行事官:指负责丧葬仪式的官员。

亲王:指皇族中的亲王。

南班宗室:指南方的宗室成员。

东宫官僚:指东宫的官员。

举哀册:指宣读哀悼的册文。

奠酒:指在灵柩前奠酒。

读册官:指宣读册文的官员。

降阶立:指从台阶上下来站立。

城外:指城市之外的地方。

掩圹:指将墓穴掩埋。

国朝典故:指国家历史上的传统和习俗。

皇太子小祥典礼:指皇太子丧葬后的一定时间内的祭祀仪式。

视事:指处理政务。

侍从官:指皇帝的随从官员。

神坐:指神位。

奠酹礼:指奠酒祭奠的礼仪。

家人礼:指家人间的祭祀礼仪。

禫祭:指古代丧葬仪式中的一种祭祀活动。

衰服:指丧服。

间月:指每隔一个月。

发哀制服:指开始举行哀悼仪式。

护丧视殡所:指守护丧葬。

太常寺:古代官署名,掌管祭祀、礼仪等事务。

大祥:古代丧礼的一种,指丧期结束后的大祭。

朝拜:指拜见。

孝明、孝惠、懿德、淑德皇后:指古代的皇后。

司徒、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土地、人民等事务。

太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

宫人:指皇宫中的女官。

雍熙二年:指宋太宗雍熙二年。

宗正少卿:古代官名,掌管皇族事务。

兆:指墓地。

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务。

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土地、人民等事务。

太常:指太常寺,负责祭祀等事务。

宗正:指宗正寺,负责宗族事务。

大次:指大型的行宫。

小次:指小型的行宫。

玉册:指用玉制成的册文。

祝官:指负责祭祀祝词的官员。

客使:指外国使节。

司马门:古代宫殿的门口。

素服:指白色的衣服,表示哀悼。

素白衣:指白色的衣服。

蔬膳:指素食。

祭器:指祭祀时用的器物。

酒馔:指酒食。

元德太后:指宋真宗的生母元德太后。

幄殿:指帐篷式的宫殿。

珍羞:指珍贵的食物。

庶品:指普通的食物。

少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羊、猪二牲。

太尉: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六室:指太庙中的六个房间。

鸣鞭:指古代皇帝出行时使用的鞭子。

太官: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膳食。

漏:古代计时的工具。

舆辇:指古代的车辆。

伞扇:指古代的伞和扇。

下宫:指古代帝王或贵族的陵墓中的宫殿。

祝版:指用于祭祀的祝文。

未出阁者:指未成年的女子。

蚤亡者:指早逝的人。

东序:指东边的房间。

辰后:指早晨。

幄次:指帐篷。

一品皇亲: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诸亲墓:指亲人的坟墓。

大中祥符四年:指宋真宗赵恒的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

祀汾阴:指祭祀汾阴(今山西省临汾市),古代祭祀的重要地点。

有司:指官府、官吏。

訾村王台:指訾村王台,古代地名。

三陵神坐:指三座陵墓的神位。

靴袍:指官员的靴子和袍子。

香酒:指用于祭祀的香酒。

时果:指时令水果。

牙盘食:指精美的食物。

奠献:指祭奠献祭。

致告:指告知。

驾还:指皇帝返回。

亲谒:指亲自拜谒。

乘马:指骑马。

永安县:指永安县,古代地名。

斋于行宫:指在行宫中守斋。

夜漏未尽二鼓:指夜晚的时间未到二更。

明德皇后:古代某位皇帝的皇后。

诸后陵:指多位皇后的陵墓。

诸王坟:指多位王侯的坟墓。

皇亲诸亲坟:指皇室成员和其他亲族的坟墓。

汝州秦王坟:指位于汝州的秦王坟墓。

春秋二仲:指春秋季节的中间月份,即农历三月和九月。

朝陵仪注:指拜谒陵墓的礼仪规定。

祭服:指用于祭祀的服装。

宗正卿:指宗正寺的卿,负责宗族事务。

檐床:指有檐的床。

宽衣军士:指穿着宽松衣服的士兵。

翰林学士:指翰林院的学士,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等。

钱惟演:指宋真宗时期的翰林学士钱惟演。

旧式:指古代的旧有制度。

三公:古代官名,指太尉、司徒、司空等高官。

天宝:指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即公元742年至756年。

吏部侍郎:指吏部尚书之下的侍郎,负责官吏的选拔等。

丞、郎、诸司三品内:指官职在丞、郎、诸司三品以上的官员。

谏、舍:指谏官和舍人,都是皇帝的近臣。

景祐初:指宋仁宗赵祯的景祐初年,即公元1034年。

沧州观察使:指沧州的观察使,地方官员。

守节:指忠诚守节。

寒食节:指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代有扫墓祭祖的习俗。

内司宾:指宫廷内的司宾,负责宫廷礼仪。

安陵、永昌、永熙:指安陵、永昌、永熙三座陵墓。

永定:指永定陵。

会圣宫:指会圣宫,古代宫殿。

庆历二年:指宋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

昭宪皇后:指宋真宗的昭宪皇后。

定陵:指定陵,古代地名。

昭陵:指昭陵,古代地名。

甘昭吉:指甘昭吉,古代人物。

京西转运司:指京西的转运使司,负责地方财政。

熙宁中:指宋神宗赵顼的熙宁年间,即公元1068年至1077年。

大两省:指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阁门使:指阁门使,负责宫廷警卫。

祖宗陵寝:指祖先的陵墓。

西京留守:指西京的留守,地方官员。

台臣:指台省的官员,台省是中央监察机构。

鄜延路副总管:指鄜延路的副总管,地方官员。

刘光世:指刘光世,古代人物。

河南府镇抚使:指河南府的镇抚使,地方官员。

翟兴:指翟兴,古代人物。

义兵:指义勇之师。

起居郎:指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陈与义:指陈与义,古代人物。

洛师:指洛阳,古代地名。

法惠寺:指法惠寺,古代寺庙。

任直清:指任直清,古代人物。

同判大宗正事:指同判大宗正事,官职。

士〈亻褭〉:指士〈亻褭〉,古代人物。

张焘:指张焘,古代人物。

永固陵:指永固陵,古代地名。

乾道六年:指宋孝宗赵昚的乾道六年,即公元1170年。

承信郎:指承信郎,官职。

右迪功郎:指右迪功郎,官职。

刘湛:指刘湛,古代人物。

刘师颜:指刘师颜,古代人物。

秦世辅:指秦世辅,古代人物。

端平元年:指宋理宗赵昀的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

史嵩之:指史嵩之,古代人物。

灭金:指宋朝灭亡金朝。

卿、监、郎官以上:指卿、监、郎官等高级官员。

尚书省:指尚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朱扬祖:指朱扬祖,古代人物。

阁门祗候:指阁门祗候,官职。

昭慈献烈皇太后:指古代中国某位皇太后的尊号,昭慈表示其仁慈,献烈表示其献身于国家。

越州会稽县:越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会稽县是越州下属的一个县。

四孟朝献礼例:四孟朝是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献礼例是指在这些节气时进行的献祭仪式。

宰执:古代官职,宰指宰相,执指执行政务的官员。

枢密院事:枢密院是古代中国的军事机构,枢密院事是枢密院中的官员。

永祐陵:古代帝王或皇后的陵墓,永祐表示永恒的庇佑。

令典:指国家颁布的法律和制度。

政和五礼: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五礼是指古代中国的五种礼仪制度。

永阜陵:古代帝王或皇后的陵墓。

孝宗皇帝:宋孝宗是南宋的一位皇帝。

唐初始著:指唐朝初期开始制定的制度。

基后:指在某个皇帝之后。

朔望: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上州:古代行政区划,上州是指较高级别的州。

车驾巡幸:指皇帝出行巡视。

明宪太后: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

禘于太庙:禘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太庙是皇帝祖先的宗庙。

惠明皇后:古代某位皇帝的皇后。

讣告:古代官方发布的告丧文书。

天庆节:古代的一个节日,用于庆祝皇帝的寿辰。

释杖以下:指刑罚中的杖刑以下的轻刑。

章宪明肃太后:古代某位皇帝的皇后。

孝惠、孝章、淑德、章怀、章惠、温成诸后:古代某位皇帝的几位皇后。

僖祖:古代某位皇帝的祖先。

文懿皇后:古代某位皇帝的皇后。

祧迁:指将祖先的牌位移至新的位置。

神御殿:古代皇帝祭祀神灵的殿堂。

两府:指宰相和枢密使的官署。

两赤县令:古代县令的官职,赤县是指较大的县。

直省官:指直接管理宫廷事务的官员。

赞通揖:指官员间的相互敬礼。

法驾:指皇帝的车驾。

禫制:古代的一种丧礼制度。

内职:指宫廷内的官员。

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留后: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副职。

观察使:古代地方行政监察官。

章懿太后:古代某位皇帝的皇后。

三司使副:三司使是古代财政部门的官员,副职即副使。

翰林枢密龙图直学士:翰林院是古代宫廷的学术机构,枢密院是军事机构,龙图直学士是学术官员。

夹室:指房屋内部的小房间。

通揖:指官员间的相互敬礼。

法驾、鼓吹、音乐:指皇帝的车驾、军队的鼓乐和音乐。

振作:指振奋精神,恢复活力。

政和新仪:指北宋政和年间制定的礼仪制度,详细规定了朝廷官员的朝会礼仪。

群臣: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进名:进呈名单,即呈报官员名单。

奉慰:表示敬意和慰问。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朝参官:参加朝会的官员。

朝堂:朝廷的殿堂。

次:依次,按次序。

殿中侍御史:官名,负责监察朝会。

西上阁门:古代宫门名,位于宫殿西侧。

御史台:古代官署名,负责监察官员。

礼直官:负责礼仪的官员。

知西上阁门官:掌管西上阁门的官员。

搢笏:古代官员插笏于带,以示敬意。

名纸:官员的名片。

躬:亲自。

景灵宫: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宫殿。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徽宗:北宋皇帝赵佶的庙号。

钦宗:北宋皇帝赵桓的庙号。

太常少卿:官名,太常寺的副长官。

苏迟:人名,南宋官员。

国忌:国家的忌日。

徽宗、钦宗:北宋末代皇帝赵佶和赵桓。

留北:被金国俘虏。

从之:同意。

国忌行香:在国家忌日举行祭拜仪式。

典宪:法典和宪法。

开宝:北宋皇帝赵匡胤的年号。

常参官:常参加朝会的官员。

内殿起居职官:在皇宫内殿值班的官员。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官员。

郎中:古代官名,属六部之一。

将军:古代武官。

私忌:个人丧忌日。

恩赐:皇帝赐予的恩惠。

追尊:死后追封尊号。

道场:佛教修行的地方,也指举行法会的地方。

省去:取消,去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六-评注

《政和新仪》开篇即描绘了朝臣进名奉慰的隆重场面,通过‘群臣进名奉慰’这一动作,展现了朝臣对皇帝的尊敬与忠诚。‘其日质明,文武朝参官入诣朝堂就次’中的‘质明’与‘朝参官’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朝臣们按时朝见皇帝的严谨态度。

‘御史台先引殿中侍御史一员入就位’体现了御史台的权威地位,而‘次西上阁门、御史台分引朝参官及诸军将校’则显示了朝臣的等级与职责分工。‘每等重行异位,并北向东上’的描述,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场的礼仪规范与秩序。

‘知西上阁门官于班前西向立,搢笏,执名纸,躬’这一细节,体现了古代官员的严谨与自律。‘三公以下文武百僚俱再拜’则再次强调了朝臣对皇帝的敬畏之心。

‘群臣奉慰诣景灵宫’中的‘奉慰’二字,表现了朝臣对先祖的敬仰与怀念。‘礼直官揖班首以下再拜讫’则展现了古代礼仪的庄重与规范。

‘中兴之制’部分,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对于忌日的礼制,如‘忌日,百僚行香’、‘禁音乐一日’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祖先的尊重与怀念。

‘绍兴元年二月’至‘从之’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皇帝的尊崇与服从。‘十三年正月’至‘从之’的记载,则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皇后忌日的重视与纪念。

‘淳熙元年十一月诏’至‘从之’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忌行香的规范与要求。‘四年十月’至‘从之’的记载,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官员私忌的处理方式。

‘开宝敕文’至‘余罢之’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忌日礼制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全文通过对古代中国官场礼仪、忌日礼制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规范与道德观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3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